. . . 正月初三旖旎春,花車滙演醉遊人。小城特色繽紛彩,異國風情歌吹殷。 文塑旅,旅彰文。金蛇獻瑞福來臻。煙花璀璨濠江夜,掌上明珠美絕倫。 书法 一〉陳啟江二〉茂松三〉周永騰四〉劉北照五〉羅耀祖六〉李錦帆七〉黃玉靈八〉阮偉生九〉尤肖松十〉莫敬釗十一〉林德盛 . . . . . . . . . ....
其一七律 忆当年下乡芒宽朝闻上示达南天,急赴滇西路八千。峻岭崇山惊绝壑,躬耕陇畝铸华年。椰风蕉雨林深处,竹影波光漱玉泉。我慕陶公归赋意,荷锄带月垦关边。 . 其二浣溪沙 芒宽行 黛岭清溪入画看,恍如一梦到芒宽。但闻街店卖声喧。 榕树逸姿迎贵客,银滩妙曲漾春澜。弦歌新唱百花园。 2025-2-4作于云南...
业翔民安乙巳蛇年,侨乡澳头村。 盛举春晚闹,纷呈精彩,享视听魂。 锣鼓歌声蹈舞,赛马二胡奔。 骠国舞姿跳,轸念犹存。 鹭岛胞波参与,廿四翁青媪,逾古稀人。 矫健身躯在,灵动有精神。 忆往昔,时光倒转,岂奈何、岁月不饶人。 争朝夕、余生短暂,报效诸恩。...
由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翔安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澳头华侨联谊会承办的“侨连五洲·2025第四届厦门澳头侨乡春晚”在乙巳蛇年正月初一晚八点开播了,它以侨乡文化为纽带,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为观众呈现一场以“侨”为特色的文艺视听盛宴。 在欢度灵蛇迎春的新年里,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文艺队,献上独具缅甸特色的歌舞,与全球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欢度新年,共贺新春。当欢快的缅甸歌曲传来,缅甸象脚鼓及乐器的响声,伴随五彩缤纷闪烁的背景屏及灯光,胞波们踏着婀娜的舞步缓缓而来……银钵里的圣水泼淋着,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翻腕、每一次回眸……淋漓尽致展现了缅甸舞蹈的独特魅力。 缅联会文艺队春晚参演人员,有年长78岁的老归侨,除了归侨、侨眷,还有侨二代、侨三代,他们共同演绎别具一格的缅甸特色歌舞。老归侨们的舞姿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渗透出对缅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缅甸歌舞的钟情。他们的参与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与鼓励,也是对缅甸历史文化的一种坚守。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缅甸文化内涵的魅力,更是一种爱国爱乡精神的传承。 此次我们参加澳头侨乡春晚表演,离不开永远会长陈汀阳和副会长杨锦强的不懈努力,胞波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演出把我们的快乐和祝福传递给全世界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参演人员来自厦门六个区共24人,其中男归侨6人,女归侨7人,侨眷、侨二代、三代9人,为历史之最。每次排练时大家都会面临工作、事务缠身,难于全员到齐。还要面临参演人员因各种原因的缺位替补练习和磨合。经过监事长陈婉映的总编导,所有参演人员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积极协调配合,团结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彰显了缅联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1月11日录制节目,演员们早早到“归侨之家”进行演出前最后的排练;下午到达翔安澳头超旷美术馆小剧场参加彩排、化妆;晚上进行节目的正式录制。录制夜间温度只有6-7℃,整整一天没有一人退缩,依然保持着最佳的状态,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团队合作精神,为侨乡春晚节目的成功录制,为观众呈现最完美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网络直播中的高度评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厦门缅联会文艺队坚持每周四、日上午唱缅甸歌曲、排练缅甸舞蹈,为每年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准备节目,力争把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办成品牌特色活动,让缅联会胞波们感受缅甸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仅是对老归侨长辈们的崇敬,抚慰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是对中缅友好关系的接力传承。缅联会积极参加厦门市、区侨联举办的侨界文艺活动,展示原汁原味缅甸歌舞的风采,让侨界同胞目睹缅甸归侨侨眷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传承归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使者。 澳头侨乡春晚不仅是文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侨乡文化的魅力,见证了华侨华人的坚韧与拼搏,我们共同期待着侨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想起母校,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立即浮现那雄伟的钟楼,不错,华中的钟楼挺立在伊洛瓦底江畔上百年,在佛国诸多的建筑物中很是引人注目。直到现在,虽然学校已沦陷了50多年,但那钟楼依然苍劲昂立,标志着华中之魂永在! 每每想起华中钟楼的时候,我就会想念起另一座已经不存在的建筑,这就是校园中央广庇楼前的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凉亭。这座凉亭在上世纪50年代前还存在,好像到了60年代就没有了,那里已经是一座喷水池了。 究竟那座古老的凉亭是在哪一年给拆毁的呢?我的记忆里已没有任何印象了,那时年纪尚小,对许多事物变迁的背景不俱关注和理解能力,现在回想起来非常遗憾。 那时我家就住在华中附近,在没有考进华中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经常溜进华中校园里玩耍,我至今记得很清楚,那座凉亭底座外墙上有一块碑文,上面刻有一段文字:“纪念中国远征军阵亡烈士”。当时我才10 来岁,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外国土地上建立起一座纪念中国军队的建筑?倒是对凉亭屋顶一组国画印象很深,共24幅,内容是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幅画表达一个故事。到了高中,虽然课本和老师会讲到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但是因为我们用的课本是香港左派背景出版社的,只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就是没有中国远征军的内容,我是后来从课外阅读中对中国远征军有了很粗浅的认识,但已令我十分敬仰,因为知道这支军队里有许多为国捐躯的青年学生,他们投身抗日救国,受尽了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磨练,不少人葬身异国。令我遗憾的是,到我对中国远征军有点了解的时候,凉亭早已给拆毁了,再也看不到那碑文了。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3月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驼峰航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中国远征军在国外对日抗战中历尽了许多难于想像艰苦磨难,如惨烈的仁安羌战役、孟拱战役、穿越野人山、西进印度、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等等,都给中国军队谱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一页。特别是远征军的一支队伍穿越热带原始森林“野人山”时粮尽弹绝,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昏倒的士兵在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一支3万5千多人的队伍只剩3千多人,40万的军队就有20万官兵牺牲殉国。中国远征军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远征的胜利,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感谢中国军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英国女王曾向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颁发了“帝国司令”勋章。 然而,纪念这支中国人可以引为骄傲的中国远征军阵亡烈士的凉亭,竟然给拆除了。每次想起这事,心里总感到一阵难过和悲哀,可能,经手拆除这凉亭的人还会有人健在,希望他们会对这段历史反省,对自己的行为自责。 十四年前,我重返离开近30多年的缅甸,曾找机会成功进入已被当地政府占据的母校校园走了一圈,现在的占据者已将母校折腾得面目全非,建筑物都还在,雨盖操场和足球场都盖了平房住人,唯独大钟楼旧貌不改,傲立异国疆土,我似乎感到无数中国远征军的孤魂在钟楼上空漂浮,什么时候,中国人会将这些流落异国他乡的英魂接回祖国,让他们安息!(2014年6月11日写于中国广州) 作者简介: 三更罗(网名) 1962年华中高中毕业,后在“中正”中学(原名“华侨女中”)任教,学校收归(缅甸)国有后于1965年回国,入学于广州华侨补校,适逢文革,曾任校革委会成员之一,1968年当知青上山下乡海南岛五指山麓黎村苖寨历经13年,1981年被抽调回广州在省直机关工作,并兼职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退休后从事网络评论和写作,以曾经下乡的村落地名“三更罗”(黎语谐音:“一块小田”之意)为网名,活跃于互联网领域近20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词,也是一副国画。 我读宋朝张志和所撰的《渔歌子》 ,是中学毕业后,当时文化大革会刚结束,整个社会上书籍很少,文革时烧光了。那时,我是一个华侨农场的一名农业工人,这个农场是建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中的一块小盆地上,农场四面都是山,有各种鸟类,也有不少桃树,数千亩的土地,种植水稻、玉米、棉花等等,典型的田园风光。 我当农民时,也是头戴黄色斗笠,身上也是彼着蓑衣,是棕色的,常在水田中工作,偶尔捉到鱼,在斜风细雨中工作,是经常的事。 云南的气候与广东不同,有“一雨成冬”之说,只要一下雨,就会很冷。蓑衣的保暖功能好,谈到蓑衣,会想起彼过的那件蓑衣。同样是斜风细雨,同样是斗笠蓑衣,与古代张志和描写的环境很相似,当时我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诗情画意。 一晃数十年,换了多个城市,生活安定之后,有时也读诗,见到喜欢的诗,会介绍给朋友分享。偶尔搜索枯肠,也写几首自己都不知算不算诗的古诗、现代诗。上中学时,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诗,是感情的子弹。到现在还时常想起这句话。 有幸出席在澳门大学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举办的《我想是一朵大红花》的新书发行,很开心。曾在2017年在中山市的青青农场,见到这本书的主人,她写田园诗,那个农场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 生活是美好的,当您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激情,诗就油然而生。尤其是带着诗去田园寻找田园诗的素材,轻松且甜蜜。 我现在再回想起当年戴斗笠,彼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吸吮着稻花的清香,雨点落在玉米叶上后发出的哒哒声,赤脚行走在乡间的小路,还真的感觉到有古典的美,宋词中的诗情画意。 说明一个问题,诗,原本就在生活中,你感到诗的存在,就有诗。诗篇是在诗人心中孕育,产生。...
缅甸仰光市中心高楼密布 朋友,你到过洛杉矶吗?洛杉矶位居美国西海岸,属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大都会,整个县区擁有千万人口,市区擁有三百多万人口。由于地处北美洲西海岸地震带,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强度大小不等的地震。因此,整个地区市民居屋全属木结构,而且绝大部分房屋建筑为单层或兩层,少有三、四层。若巡视整个市容,你看不到高楼大厦,更不用说摩天高楼。就城市建筑而言,与其名声非常不相称。 我的班友谭炳均同学家居缅甸仰光,那里繁华市区内全是三四层砖砌高楼,他曾告诉我,当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移民美国,来到洛杉矶,他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身处乡下,而非身处著名大都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家由香港移民美国,同样来到洛杉矶,我第一眼见到市区平房,与香港摩天高楼林立,天壤之别。马路边一排排木头电线杆,又老又旧,惊讶不已。洛杉矶的民房,独立房居多,均有院子,显得较为宽阔。 香港冲天高楼林立烟花亮丽 洛杉矶是著名的国际化大城市,擁有来之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早期的英国移民。非洲移民。近代的欧洲各国移民。大量的中国,日本,韓国,菲律宾,印尼,印度,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移民,统称亚裔移民。中东移民。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各国拉丁语裔移民等。华人移民有早期与现代,大陆与港澳台,东南亚各国华侨之分。 一般而言,欧洲洋人与拉丁裔人在自家院里只种绿草与观赏用树木,而亚裔各国居民,则喜欢种植瓜果疏菜等有食用价值的植物。所以观看院子里的植物,大体上能判断出主人的国籍。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来的移民,除了喜欢种当地的牛油果,橙子,葡萄,无花果,柠檬等,同时也设法弄到原籍国的植物栽种,例如大陆的龙眼,荔枝,红枣,台湾的百香果,番石榴,东南亚的香蕉,芒果,木瓜,南瓜,冬瓜等。缅甸华侨还喜欢种辣木树,具有食用药用价值,因此,前院有辣木树(旦达仑丙),屋主十有八九属缅甸华侨。华人还喜欢种苦瓜,番茄,茄子,韮菜,各种豆类。 洛杉矶民居木头平房成排松木电杆成列 2006年,我们的兩个儿子,在洛杉矶阿汉布拉市,集资购买公寓楼,有四个单元,我们由橙县搬来,发现前后均有空地,前面种草,后面荒置。经其他三家同意,我利用闲暇时间,清理了后院狭小荒地。该地由新土堆积,碎石片瓦到处分布深埋,栽种植物,虽然施肥却长不好,没办法,我只好一个坑一个坑将碎石土挖空一尺多深,填入肥料土,脱胎换骨之后,种树效果好了一些。 我有许多园友,多为南中校友与华中校友,我经常抽空去拜访他们,参观他们院子里的各种瓜果蔬菜,和他们交流种植蔬果,自制肥料,改造土壤的方法,受益匪浅。我很羡慕他们园地里的土壤,料理的黑油油,松软软的,他们种出来的瓜果又大又多,每年丰收。 左:笔者旧居(1995) 右:笔者新居(2021) ...
春天来了,喜迎新的一年,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 各种疫苗的上市,的确给世人无限的希望。 各地催促接种的声音,给了人类重生的希望。 但,曾几何时人们又堕入了失望的深渊! 故乡政局的动荡,一个月来乡亲们身临水深火热的变故中,新春的喜悦,新年的祈望幻灭了。 阵阵枪声哪有鞭炮的悦耳!吵雜的示威哪有瑞狮舞队的沁心! 网上看不上任何《似蜜》的新闻,只见到故乡一位年轻的性命冤枉地被送上死亡,了因们感到惋惜。所有被阴谋送上死亡道上的冤魂,了因们都感到痛心。而且明显是一场阴谋,有人说由始至终有这位少女的高清参与的影相镜头,很多人都载口罩,只她没有,为了突显吗?为什么?据了因了解缅北是各民族聚居之处;有缅甸政府宪法承认的有华族血统的果敢少数民族,有瓦邦的瓦族少数民族,有据说尚未被承认的果敢一支华族血统的“德昂”族,有十二岁领了缅童证成人后自然成为缅甸国民的本地出生的华人,有入籍华人,有华侨,掸,布奥,卡亲……等,参加示威的种族可能也五花八门,报导消息的为什么要特意挑明她的华裔身份,而且还追踪报了她的家庭背景,为什么?有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了因限于学识浅薄,不懂此妖出于何处?最近也许在网上可看到学者们的追根分析。 哎哎!了因们二0年困于疾情,急求解救,寄期望于新的一年,然而不期而遇二一年竞也是个风云骤变,战火纷飞,更是不得安宁的年月,了因们从亚洲中印边界对峙,缅甸局势动荡,钓鱼岛挑衅再起,台海风波,南海风云,中东战火直到烏克兰内战,北约布局围困对手,加上新冠尚未退热,地球上哪里可以找到一块乐土?阿弥陀佛!祈祷故乡安宁!黎民百姓能过一个平常的生活! 3-15-21年洛杉矶。...
张基绵遗作(北京) 我常想,为什么一所普通的学校,一共办了17年,而且在43年前便关闭;可是,直到今天,她仍然具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这所学校,就是缅甸仰光南洋中学(下简称南中)。为什么1948年创办,1965 年便由于客观原因停办的学校,时隔40多年,师生们还那么怀念她?为什么只要谈起南中,师生们,包括家长及资助学校的校董们,还是那么激动?我想南中一定有某种精神,理念,感情和向往,是大家所共通的。南中的作风,同窗共读的友情,共同学习,生活,娱乐锻炼身体等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啊!活跃的南中,青春焕发的南中,积极向上的南中。你的校门是闭封了,但你的精神火花,跃过关闭的校门,跃过高山,越过平原,漂洋过海,飞向蓝天,飞向世界的各方。 我是1951年3月15日到南中教书的。那时学校正放暑假。在校的同学告诉我,几天前发生了"护校运动",大家很勇敢,捣乱者知难而退了。我进南中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刻蜡板。我抓紧时间,满腔热情地刻印4月开学时要用的英语讲义。从1951年3月15曰至1958年9月26日与林有文老师一起回国为止,我连续在南中任教了7年半。 这段时间,徐曰琮老师任校长,黄华民老师任教导主任,王毅诚老师任训育主任,林有文老师任总务主任。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认真教书,同学们用功学习。在仰光郊区巴罕这座矗立的山岗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欢乐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切,经历过的人都是记忆犹新的。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过去多少时间,那些激动人,扣人心弦的场面常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就像昨天一样。 1951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南中发展很快。小学部停办了,专办初中部,接着不久办高中部。这是以徐口琮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工作的结果,同学们共同的努力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徐曰琮校长是个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笔杆很硬的人。林有文老师告诉我,当时南中发展很快,需要建新的教室和学生宿舍,但是资金不够,怎么办?徐校长指示,先建起来再说,然后一边建一边募捐!当时在校的师生们看到一间间新的教室和一座座新的学生宿舍在南中的校园里建立起来。那时候徐曰琮校长兼任在仰光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 以上这部分是张老师写徐校长的事迹,因身体欠佳,(心脏衰竭)没能写完。 帮助: (1) 本文由吴锡枝校友提供。 (2)当年,我和张平也在南中读书,而且寄宿在学校里。当时学校每周末有一些活动,丰富了寄宿生的生活,例如,故事报告、球类比赛、歌舞表演、放映国产影片等。至今已经六十年的光景,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今年是缅甸华侨中学的百年诞辰日子,学子们及家属们都兴高采烈,原想热烈庆祝却被突发的新冠疫情打断。美国洛杉矶的华中校友发起以文字的接龙活动纪念母校华诞,又有一番格外兴趣和意义。 大家都认为,纪念华中要发扬华中精神,继承华中传统。华中精神和华中傳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那股冲天的牛气,就是那种敢于向邪恶势力冲撞的勇气,就是那种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強精神。但是,这种不畏困难、勇于進取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的師長的谆谆教导、潛移默化的行为里学來的。一九四八年重建华中的教职员里就有这樣一批人,学生们喜欢,而日趋腐败的旧势力人士不喜欢,他们脅迫校董会开除这批人。 比如校务主任李行健。他虽然只在华中一年。但他是个有经验的教育家。我们应该纪念他感谢他。 李行健,原名杨立賢,楊一波(1900一1981),云南省路南县人。他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学院。1926年被李大釗派到山西省担任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1927年6月共青团山西省委成立时,担任第一任书记。1931年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后到莫斯科畄学。后担任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导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云大附中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迁往路南县。杨一波是路南人,他与故乡父老和各界人士磋商后,当地騰出一些祠庙和房屋作为校舍。他经常邀请昆明一些教授、学者來石林旅遊,並给附中学生授课。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一些队员赵渢、李凌等便在附中任教。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內战,昆明白色恐怖笼罩,李行健等一些民主人士便出走缅甸。李行健、陈振华等人便在重建的华中工作。华中护校学潮后,李行健这批人便转移到新建的南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扬一波在中央担任扫盲委员会付主任,民主同盟中央组织部付部长等职,是全国政協第三、四、五届委员。路南县中学(原云大附中)師生员工感恩楊一波对该校贡献,便在优美的校園里树立杨一波的半身塑像,让人们永遠銘记他。路南縣现在改名石林县。 还有一位老師徐曰琮,1921年生,江苏常州人。牛年生的人有牛气。他1939年至1941年3月,在西南联大商学院经济系学习,曾任学生会干事,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4年,在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任教务主任。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有一批队员如楊章熹等也在这间学校任教。內战爆发,徐曰琮转到鄂豫皖觧放区第13旅45团任民運队长。1947年來到缅甸在仰光華侨中学教書。后來转到南洋中学教书。1953年至1958年任南中校长。1959年回北京,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曾任编輯、记者、总编室主任、新闻部主任。1982年12月离休。1995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原北大缅文系教授施振财,云南军区缅文教授都是他教过的学生。徐在南中学生中赞誉很高,但在华中只教了一年,华中学生对他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对当年华中那场学潮,他就说过是一场国共爭夺领导权的斗争。纪念华中百年,那些曾经在校教过书流过汗的老師,都是值得我们感念、感恩、永遠銘记的人。 3/10/2021...
1968年一批缅甸华侨归国后被分配到闽西山区农场。归侨们在那儿生活,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种田上山,饮水靠山。归侨们真正成了山里的人,山里的人离不开山,山爱着他们,他们也爱着山,山也伴随着他们的新的生活…… 让笔者难忘的是那山上盛开的映山红。 春来杜鹃鸣啼,满山映山红非常壮观,望着红彤彤的花山,仰望着广阔的蓝天,你的耳边会自然而然回响起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民歌:“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映山红》歌动听悦耳,它会撩起你身上的音乐细胞,而情不自禁地哼唱:映山红花艳丽大气,它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心花怒放,而忘却了艰辛的山区生活…… 映山红是杜鹃花的俗称,花开成团成簇,你我融合无间,代表团结友爱,喜庆吉祥,坚韧乐观,事业兴旺。据知西方对杜鹃花也有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杜鹃花花繁.是“鸿运高照,生意兴隆”的好兆头。《草花谱》有云:“映山红若生满山顶,其年丰稳,人竞采之。”可见杜鹃花多让人喜爱。 年来,我国人民抗疫取得了伟大成就, 正好应了报春、迎春杜鹃花盛开时节。顿时,想起当年在闽西山区与朋友观赏杜鹃花的情景……希望世间像杜鹃花一样,人人充满火热的爱心,顺随笔分享: (一) 媚俗锦花仙,含苞待放妍。 毗邻相对视,绽炫满山嫣。 (二) 花开绿叶中,火焰映山红。 岭岳听泉唱,鸣啼爱碧空。...
王丕泽老师: 您好!我终于得到您的联络地址,是成都的张黎明同学转给我的,她又是从云南的王幼民那里得到的。张黎明在(美国)蔡玉梅的朋友圈上见到我的微型小说《乡村图书馆》,因此联络上我,还传了一张您与王幼民的合照,她说您身体健康。 王丕泽老师(左)与王幼民 于2018年在云南省巍山县留影 我于1980年春结婚,太太潘玉英,也是您的学生。我们育有一女一子,儿女都结婚了。女儿育有一子一女,儿子育有一女。 我在1983年移居澳门,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喜欢澳门。工作之外我业余创作,在澳门出版了4本个人的小说集,一本散文集,另外编著,主编,参加编辑等有十几本文学作品。今天寄两本书给您,还请老师 您多多指正。 50年多前上中学时,我挺着迷数学,很喜欢您的数学课。当时我很想上高中, 也很想上大学深造,可我没有机会。 后来有同学问我:“你上初中时数理化好,怎么写起小说?”我说:“我没机会上高中,也没机会上大学,离开学校怎么学数理化?那时我的文学也不差啊!文学创作,我不用到大学深造。” 记得1965年春,我上小学六年级,您当时是校长兼数学老师,您讲完一节课,...
(鄧燕文編譯) 德州與密西西比州兩州的州長2日先後宣布,將取消戴口罩的強制性規定,同時允許所有行業100%重開。但有專家指,雖然目前疫情有所緩和,但感新病例及死亡人數仍處高位,防疫不可鬆懈,擔心重開步子太快恐令疫情反彈。 綜合NBC新聞、《每日郵報》及CNN報道,德州州長阿伯特(Greg Abbott)2日下午在盧博克(Lubbock)市一家墨西哥餐館宣布,他已簽發行政令,從3月10日開始,取消戴口罩的強制性規定及他之前發出的大部分有關新冠疫情的行政令,所有行業到時將100%重開。擁有2900萬人口的德州,也因此成為全美第一個宣布結束口罩強制令的大州。 阿伯特指出,現在德州的情況與去年3月他發出第一個疫情行政令時截然不同。「我們現在有疫苗」,並稱德州2日在疫苗分發管理上創了單日紀錄,現在平均每周分發的疫苗有1000萬劑。 阿伯特還聲稱,德州有數百萬新冠康復者,意味著這些人已證實有能力戰勝這種疾病。他指出,「雖然新冠病毒仍然存在,但從康復情況、疫苗接種、住院人數減少及德州人採取的安全行為看來,我們不再需要實施那些強制性規定。」 德州疫情與其他州類似,最近新增病例及死亡人數大幅減少。現在的住院人數為自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位,7天滾動平均檢測陽性也減少至月7600宗,大大低於2月中旬時的逾一萬宗。在阿伯特作出宣布的當天,只有加州及紐約州報告的新冠死亡人數超過德州。德州當天的新病例有1637宗,死亡59人。 在阿伯特作出宣布後不久,密西西比州長利弗斯(Tate Reeves)也跟隨行動,宣布將從3日起結束該州的戴口罩規定。利弗斯在推文中指出,密州住院和感染個案大幅下跌,疫苗配送迅速,「是時候(這樣做)了」。 密西西比州2日報告的新病例有301宗,死亡人數44。該州自疫情爆發以來錄得的總病例為29萬5295宗,死亡人數共6724。 但衛生專家似乎並不認同德州的做法。德州大學新冠病毒模型聯盟主任、整合生物學教授邁耶斯(Lauren Ancel Meyers)指出,情況正朝正確方向發展並不意味著在消除疫情傳播風險方面已經成功。她還指出,德州最近致命的冬季嚴寒可能令疫情在未來幾周反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傳染病專家阿達爾賈(Amesh Adalja)表示,他認為,有鑑於疫情有所紓緩,州及城市可以放寬部分防疫措施,但他認為在更多人接種疫苗前,戴口罩可能需要繼續一段時間。 疾病防控中心(CDC)主任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1日也對多個州放寬防疫措施表示嚴重關注,指雖然疫情有所回落但仍然處於去年的高位水平,加上有變種毒株,提醒重開步伐不要太快,人們不能鬆懈,以免疫情反彈令防疫功虧一簣。...
歸國華僑唐國強,孔武有力,雖年過花甲,身體很健壯,這跟他數十年練習武多少有點關係。 唐國強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於南洋,六十年代因居住國的社會動亂,他跟父母回到大陸某華僑農場定居,之後移民到這座海濱城市。 純樸的唐國強喜歡純樸的小城。剛移民到這里,唐國強為了生活,不怕辛苦,經常晚上都有去做兼職。打拼幾十年,有一個自己的物業,也養大了兒子,兒子也成家了。他今天不用加班。 門鈴響了,是兒子回家。 “媽媽呢?”兒子進門就問。 “你媽咪在加班。”父子倆在沙發上坐下來。 “爸爸,明天是星期日,您放假。我明天要去做兼職,你兒媳也要去做兼職。我明早想帶您的小孫子過來,您幫照顧一天,好嗎?” “好!你媽咪明天也休息,我們帶小孫子去公園玩。這麼一點小事,打個電話給我就可以了。”唐國強很愛小孫子,幾次見到電視上播放國歌,小孫子會馬上站起來肅立,挺起胸膛;跟著唱國歌。兒子說這是託兒所的老師教的。有幾次唐國強也陪他起立,跟他一起唱國歌。 “原本我不想麻煩您,這一次不是公司加班,是去做兼職,主要是一天2000元!我們倆想去賺這個錢。”兒子說出原因。 “做什麼工作有這麼高的收入?”唐國強疑惑地看著兒子“我工作幾十年,這多麼多年兼職也做過不少,一天幾百元是有的,2000元的兼職還沒做過。還能報名嗎?要不也介紹我一起去。”唐國強頗感興趣。 “是到鄰埠去遊行,一早去報到,五百大洋平安入袋,遊行一整天,再收一千伍百元,而且中午還有免費午餐。是您媳婦的朋友約她去,, 我也決定一起去。”兒子輕描淡寫地說出兼職的工性質。 唐國強一下子從沙發上跳起來,一臉怒色,雙眼直視兒子。“什麼?去鄰埠遊行?不准去。”唐國強斬釘截鐵地說,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兒子也馬上站起來’心平氣和地說:“我們不是去暴動,我們就是跟在遊行隊伍最後面走一圈,走完就可以拿到4000大洋。即不髒也不累,也沒有危險,這種兼職機會不是經常有的。” 唐國強非常嚴肅地說:“兒子,你們這一去,就沒有退路了!這那里是兼職?這分明是陷阱。” 兒子聽後,在靜靜地思索著。然後輕聲地說:“爸爸,請坐下。” 唐國強坐回到沙發上,兒子卻不敢再坐下來“我不是說來跟您商量嗎?所以沒打電話。”...
尽管曼德勒的气候炎热,但夏末的风吹在身上还是有些许凉意,然而我却喜欢在这样有着凉意的夜晚坐在学校五楼楼顶上,静静眺望灯火通明的市区耸立的高楼大厦。此时,我仿佛听见市区灯红酒绿的噪杂与我身边这寂静的夜晚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这时候我便觉得自己就像是这座城市的弃儿,孤独感猛然袭上心头,而这种感觉又恰巧猜中了我的心事,我喜欢孤独的感觉就如同我喜爱文字。 一个人被困在空荡的房间,但又需要这样的房间,无法离开这样的房间,哪怕最后疯了或自杀。这是我的现实境遇,难以抗拒,难以摆脱。好在房间里有书籍,有一台旧式的计算机陪伴我,寂寞无聊难耐时,可以看看书,写写字,玩玩计算机,消遣打发光阴。还可以静静地,深深地思索,用文字为自己解烦觅乐。因为文字的力量和孤独相比似乎更胜一筹,虽然它改变不了现实和命运。 思想似如一湾潭水,所谓深邃即是潭底别人没有看到的未知物,反之肤浅便是站在岸边就看得到的景色。文字总能表达出比用语言更能表达的深邃的思想,所以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我热爱文字以及他承载的深邃思想。 伊洛瓦底江边的天气,敏感的如一个成熟女人,却又不曾具备相应的克制力。以至于上一刻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就风雷雨至。每当这个时候,我的思路就清晰了起来,我想起了你。其实我有好多人,好多事可以去想的。可我还是选择了你,带着淡淡的惆怅和秋思。已经有好些日子没见到你了,也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起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你。 一道闪电狠狠的划破苍穹,咔!巨大的雷鸣声随之而来。紧接着雨点猛砸了下来,把我吓着了。 雨不停的下着,风却渐渐没了踪影。雷声继续轰隆,忽远忽近,忽大忽小,仿佛是在斥责、驱赶风的离开,又像是在咆哮上天的不公。我笑它自作多情,我说它再用心也没有用,我是说雨喜爱的是风。就像是在反驳我一般,雷声更大了,震的耳朵嗡嗡作响。我索性躺在床上,不管它三七二十一,还是四七二十八,任它疯癫,任它胡闹。闭上眼睛,默默的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曾自作多情,也曾疯癫,也曾胡闹,也曾傻傻的、深深的爱着某个她,也曾被人说再用心也没有用。我放声大笑,眼角流下的泪水湿了枕头。 悠悠此生,悠悠此情。 生不离开,死不弃绝。 看地老天荒,任悲伤轻扬。 轻轻的喝了一口水。心里感到很凉很凉,凉的心痛,凉的无语,凉的……...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緬甸通行的貨幣,也叫錢,有价值。那時生活水準不高,一、二拾分錢的小吃都能小飽,口袋里有幾塊錢就可買到好些物品。一般人的工資幾拾元已算不錯,百多元可以說是好工資了。市面上基本流動的貨幣為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很少用到百元鈔。那年頭多數家庭中人口都不少,用於房租、基本生活用品等開销后,所剩無幾,一般只能做到收支平衡而已,並無多少儲蓄,是不容易見到和存有百元大鈔的。 六十年代初,緬甸的貨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小城居民阿五,某日工作至黃昏,下班後在走去飯店晚餐的路段中遇見熟人,說是听到中央電台向全國人民廣播,自即日下午五時起,百元、伍拾元兩款大鈔作廢,二十元面鈔以下繼續通用。阿五問了幾個人,有人說家里沒收音機听不到,也有人說沒有多少大鈔並不在意。 次日到茶店早餐,眾人在听電台廣播作廢大鈔的文告,說昨日下午五時起五十元、百元鈔票禁用,把存有的二款鈔票上交國家銀行,每人無論有多少大鈔交到銀行,先換取五百元小鈔,餘下的數目以后再補算。又說如不把所存有的大鈔交出被查到,須坐十年大牢,嚴重者死刑。 听到消息后,有人說多年辛苦存下的大鈔準備開小店,給子女上學,婚嫁等等,現在都泡湯了。也有的人幸災樂禍說這是有錢人的事,與我無關。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些人就想出了辦法;大鈔存有超過五百的,就分給自己的成年子女,每人五百大鈔換回五百小鈔,以化整為零的方法盡量能換多少就換多少。 阿五本人靠打工也存有七張百元大鈔,他姐姐給了他五張總共十二張。到銀行填表换錢,誰知職員說銀行沒錢了,無法換了,后來者只有抱歉了。 很多人眼見銀行沒錢給了,既然拿不到錢,也都不去交了。大鈔多的人不想白交也不敢存放在家怕查到受重罰。幾日后在公共拉圾堆、水溝中可見到丟棄的大鈔票,也有人乾脆燒掉……。有門路的人得到外國銀行、使館人員的幫助沒什么損失,但一般小老百姓卻無辜無助,無可奈何,政府自以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之后大鈔事件沒有了下文,就這樣不了了之。後來有一陣子出現有人收購已作廢的大鈔,朋友介紹某人來向阿五收購,如把舊鈔賣給他,百元舊鈔出价二十元,五十元舊鈔出价十元,數量多還可加价。阿五因此事不明就理怕有危險,所以就沒跟隨起舞。 那人把所知廢大鈔的來由講出;以前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是大英帝國的成員國,所流通的貨幣是在英國央行有保証押金限額發行的。緬甸政府退出大英帝國成員國後,要求英國退還押金,自己印鈔票發行。但英政府有條件,就是要求該國把作廢的大鈔交回,押金就會歸還。於是神通廣大的生意人得知消息,到各處收購政府的作廢大鈔,準備向英國央行換回押金款項。 但誰還敢存有這些已作廢的舊鈔呢?大多數人都已把它丟棄了。只是這麼多年過去了,腦海裡偶爾會想起,付出無數勞力曾經擁有過,卻又平白無故失去的那些東西罷了。...
1910年代,朱錦澗来到缅甸谋生,创业……。作为一介德高望重的爱国侨领,他的事迹被收刊在澳门缅华互助会出版的《缅甸华侨五十年大事记》里…… ...
我是个武俠小說迷,第一次看的是金庸的”書劍恩仇錄”。 那時在仰光讀書,有次放假回到腊戍家中,偶然看到香港出版的新晚報小說版上的连载:書劍恩仇錄,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爸爸見到了,就對我說:“咦!你也喜歡看,我存有从報紙上剪下來的每一集。來,讓我拿給你。”於是,父女倆就繼續不間斷的追起這部小說來了。 從此以後,就看上癮一發不可收拾,追完一部又一部:射雕英雄传、碧血劍、雪山飞狐、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神鵰俠侶、天龍八部、鹿鼎记……,看得日夜颠倒,废寝忘食。甚至隨著小說中人物的愛恨情仇而笑鬧人生。 喜欢金庸的武俠小說,凡是他写的一部都不放過。從剪報到書本到現在的網上閱讀,都有我看武俠小說的踪迹。老實說,有時還翻出來重看,有些甚至看了两三遍。各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名字也朗朗上口,真是樂此不疲。 記得在看“神鵰俠侶”時,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寫一種叫情花的花卉,說是情花的莖有刺而且有毒,被它刺到後毒性滲入體内,每當動情時就會痛苦難忍,但清心寡欲時卻沒事般疼痛不會發作。 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细看花树,见枝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娇艳无比,入口极甜,后来却苦。身上若给情花的小刺刺到,不能动相思之念,否则苦楚难当。似是在此喻男女之情,相思之痛。情味初时虽甜,后来则苦涩。》 我不知世上是否真的有這種情花。想像着這花的外表應該是红色的,花朵总是两朵在一起一对一对的,花莖有刺……。所以每当去花圃或花市时,总会留意看看有哪种花与情花相吻合。 终于看到了一种花:枝杆肉質有短刺,椭圆形的叶子呈深绿色帶点蜡质,红色的小花一簇簇的冒出。最奇特的是,每一枝花都是两朵、四朵、六朵或八朵,无一例外都是成双的一对对紧靠在一起。心想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情花么?于是就买了回来种在家里。 上网查了查,知道这花叫麒麟花,又名铁海棠,虎刺梅……,且听听对这花的描述: 《倔强坚贞,温柔忠诚,勇猛不失儒雅。劲枝若斧削成,针刺布满了枝干,昂然地挺出一副凛然的意象。椭圆形的叶子深绿修长,将人引入美人何在的怀想;枝头一簇簇两瓣相依的小红花,似痴守不弃的爱之誓言……。》 麒麟花的英文名叫Kiss Me Quick!(快吻我!)直接、热情、开放……,充分表现出西方人浪漫的性格和表达爱的方式……。 ...
【前言】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歌,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旋律,传遍全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热门歌曲,出现了演唱的各种视频版本。 听了这首歌,我也非常感动,因为我自己也有相似的丶而且更动人的真实故事:1952我15岁时从缅甸回国,跟宝石城抹谷的幼年挚友缅甸姑娘缤姬不辞而别,50年后的2002年我第一次重回缅甸,在抹谷却见不到缤姬。经过千多公里追寻,才在异地跟她久别重逢。随后我写下《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一文,记述我跟这位缅甸姑娘从小亲密相处,到分别50年的才重逢的喜悦心情。我要回国而再次分别时,她送我一首缅甸歌曲《童年挚友》,歌词的内容跟我俩的实情非常吻合,好像是为我俩的交情而创作的,它成为我最喜欢演唱的一首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出牧羊人的深情,《童年挚友》也唱出我俩的深情。 现将《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一文和我演唱《童年挚友》的视频转发分享丶比较一下。我想说明的是,”千里追寻”一文所写的,句句是真实的,是真情的流露,没有虚假或夸张的成分。牧羊人没有心上人的照片留下,缤姬却送了许多照片给我留念,其中有她是当选为抹谷宝石小姐的美照。 我15岁离开第二故乡缅甸回国求学,直到在国内大学当英语教授退休后,相隔50多年,才第一次重返缅甸,见到了亲戚、同学和朋友,游历了缅甸主要城市和佛塔名胜,其乐融融,感触甚多。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缅甸千里追寻,终于见到了经常思念的缅族童年挚友,快乐的心情,真是难用语言形容。有一首缅甸歌曲“童年挚友”,开头是这样唱的: 幼年的朋友,现在成了童稚交, 如今能久别重逢,无比乐陶陶。 小小灯笼真美丽,五光十色照小岛, 就像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和美好。 这首歌,就像写我的亲身经历一样,非常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当时与童年挚友久别重逢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我每次唱起这首我最喜爱的缅甸歌曲,就回忆起童年的经历和50年后重逢的情景。 我的童年在缅甸摩谷度过,挚友是一对缅甸姑娘,姐姐叫翁姬,比我大一岁,妹妹叫缤姬,比我小两岁。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我父亲因为要跟随侨党组织和战工队步行撤退回云南,把我们一家留在摩谷。翁姬和缤姬的父亲心地善良,见我们一家因战乱没地方住,就让我们在他家的高脚楼下用竹篾和白铁皮间隔成房间来住,不收一分钱。房子在山青水秀的湖边,我和她们姐妹俩同住一屋,同读一间缅甸学校,一起在她们家楼上楼下和湖边玩耍,我们还一起玩过模仿大人结婚的游戏。我们从小就像兄妹一样亲密无间,即使我家后来搬到别处,两家相距也不到一公里,所以我们还经常来往。 1951年11月,我离开摩谷到仰光南洋中学读书,半年后乘船回国,从此离别了翁姬和缤姬,并断了音信。在国内,我会经常怀念第二故乡缅甸,怀念那里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他(她)们当中,只有翁姬和缤姬是缅甸姑娘,而且是我思念最多的人。在广州读高中时,我写过两篇小小说体裁的作文《女游击队员》和《过缅人村》,曾使语文老师深受感动而大受赞扬,说我有写作能力,前途不可限量。这两篇作文中虚构的女主人公丹丹敏,就是以缤姬为原型的。 2002年12月,时隔半个世纪后,我第一次回到了摩谷。我是晚上八点多到达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翁姬和缤姬。离开五十多年后,我还认得摩谷的每一条路,我一点不费力,一步没走错,很快就找到她俩原来居住的院子,一问就找到了翁姬。别后五十多年,她已成了老太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她一时也想不起我是谁。但一见到她额头上两眉间的伤疤,我立刻就认出她就是翁姬。我说:“你不认得我了吗?你这里的伤疤就是因为小时跟我玩耍才得的。”我这么一说,她马上就明白我是谁了,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原来,小时候我在楼下推妹妹荡秋千,翁姬扒在二楼扶栏上俯首往下看,不小心从楼上摔下来,额头插到楼下的锄头尖上,留下了终生抹不掉的伤疤,这怎能忘记呢?女儿受了伤,她父母对我没有一点指责,可见他们心地多善良,也可见我们两家交情之深。 在翁姬家没见到缤姬,只见到她的女儿。原来她已搬到仰光居住。翁姬则至今未婚(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也不好问她,也许…)。她父母已去世,现孤身一人,只好由缤姬的女儿陪伴度晚年。除了她父母的照片外,翁姬还把她姐妹俩从童年到成年的照片全拿给我看,并让我挑选留念,使我感触万分。 ...
一 郝健,年逾五十,稀疏的頭髮,微胖的面龐上架著一幅眼鏡,在政府某部門任一小吏,養尊處優。他在高級住宅區有一單位,落地玻璃窗外是一片海景,大廈旁是一座小丘陵,草木鬱鬱蔥蔥。下雨時,偶有山嵐,如一陣輕煙,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之感。 郝健常感自己幸運,能居住在風水寶地,有一種無名的優越感。太太蕭詩敏也是公務員,比他小七歲,發福的身材使她不得不拼命運動,他倆結婚已有十五週年。蕭詩敏是郝健從鄰埠娶回來的,認識的朋友都說他倆是天生一對。 “老婆!今天到我哥哥家去吃晚飯,你也應該見見我哥、我嫂了。” 郝健輕鬆地對老婆說。 “到你表哥家?昨天不是在宴會上見過了嗎?經常見面,話多不甜。” 蕭詩敏說。 “不是表哥,是我親哥。他大我十歲,就住在這里。” 郝健說。 “我知道你家原住外國,有三位姐姐,在外國出嫁。也知道你有一個哥哥,可你從來沒提過他,你哥就住在這里?” 老婆感到意外。...
<斗雀>飞舞失丽娇, <狮子>显威毁福桥。 天灾人禍殃万民, 相煎何急伤国本。 读了《南加州缅华网》诗友舒云先生的《有感》诗両首<震惊>,<祈祷>,了因也有了深深的感触。舒云词长的<震惊>诗云: <山水相连雀舞娇, 千年友谊搭牵桥。 突来局变惊天地, 使得民哀国本摇。> 正当了因们兴致勃勃筹措过牛年春节,借牛年牛气,肺炎疫苗威力,驱遂疫鼠之时,了因们第二故乡不断传来让人忧心的事变消息。舒云词长为了因们的<千年友谊><雀舞娇丽>的邻居变局感叹!显得了因们对笫二故乡事变以来,默不作声,无任何反应,冷血无情,莫不关心,其实这恰是了因们的深情关怀,家务事静观其变,不敢妄加评议,有碍居于故乡华人华侨的安全。 当故乡事发之初,轰动了国际的关注,西方诸国自然按照宅们的逻辑,遣责<政变>,要求放人,提出制栽威胁。了因们的祖籍国认为,这是缅甸国家的內政,我们不干涉内政,不火上浇油,我们会关心,会劝和促谈,进行有建设性的帮助,促使早日恢复安宁。 了因们对祖籍驻缅大使陈海先生的,我们不愿看见邻居的这种时局。缅甸军方是我们的好朋友,缅甸民盟主席杜翁山素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希望双方就缅甸人民的意愿,就国家宪法,在法律框架下,双方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找到一个双方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陈大使说出了旅缅广大华侨华人对时局的意见,了因们旅外华人举双手赞成!更赞成陈大使的《我们希望缅甸的一切事情都好。》,了因们希望笫二故乡时局早日稳定,国家早日回归正轨,人民早日过上正常生活。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诗人舒云的叹惜《突来局变惊天地,使得民哀国本摇。》,旅外的缅甸华人都有同感。祈祷吧!手拈三支香,面向南方,值此元宵夜,但愿乡亲们见到的是,五颜十彩的花灯,不是刺眼的烽火球。但愿乡亲们看到的是璀璨的煙花,不是纷飞的战火。但愿乡亲们听到的是悦耳沁心的阁家欢庆的歌,不是难民们离乡别井的哀嚎。 阿弥陀佛!送上汤圆多多,送上团团圆圆,送上<似蜜>甜甜! 25-2-2021 洛杉矶 ……………………………………………………...
美国南加州南友联谊会1994-2004活动花絮影集(许秉正校友提供照片) 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https://wx.xiaoniangao.cn/share/album.html?lid=KgD9b.DY0JNe.C91Z&aty=1&share=shareTime&sfrom=miniapp&detailUV=504...
「阿谭!把这一车货分别送给客户,十二点以前赶回来,再送我去码头。」印刷厂的老板对新来的司机谭毅说。 「明白。」谭毅坐进面包车的驾驶室,将车启动,离办厂。 对谭毅来说,生活骤变的开始是苦涩而难于接受的,可他改变不了已成事实的命运。到了北区黑沙环一条非常熟悉的马路,他曾在这条街的一幢大厦住过二十年,这里有他对已逝岁月温馨美好的回忆。他将车速减慢,前面十字路口的黄灯亮了,他再减速,红灯,停车。他被一种复杂的感情笼罩住,他在半年前已从这里搬出,房子判给了妻子和女儿。当他带着八岁的儿子走出来时,十一岁的女儿含着泪水。 「你丢下我不管。」妻子的话只有一句。 「到了这个地步,完全是你一手造成的,你还要我管你?现在这房子是我们两人签名的,我是留给女儿的,你不要再赌了。这房子没有我参加签名是卖不掉的。夫妻多年,听我一句劝告:不要再赌了,也不要想翻本,你已经陷得很深了。」 四十岁的谭毅牵着回头望着妈妈的儿子,怀着沈痛的心情下楼,后来他将儿子寄养到乡下的姐姐家…… 背后的汽车发出的喇叭声将他唤醒,他换挡,将面包车开离了这条触发他伤心回忆的街道。自信、理想、家庭、伦理,半年前在他身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他经历了一个已有数百年,却又在人世间重复变化的离婚故事。 他用铲车送了第一家客户的印刷品之后,又将面包车开到提柯区一条他不愿意走的马路上。他曾经是这里一家综合超级市场的执行经理,他每天开私家车上班;穿西装,打领带是必不可少的。他工作积极,各方面表现都不错。 一年前,他开始向同事借钱,这生活道路上可怕的黄色信号并没有使他留意;同事们不可理解他的高薪用到何处。他开始挪用公款,这种事是纸包火,老板终于知道了。 通情达理的老板知道了他的苦衷后,没有将此事宣扬,也不做任何法律追究。 不过,要他在一个月之内交还所有欠款,再自动辞职。 他感到自己完了,也突然清醒了。 他将面包车停在离综合超级市场不远某客户的街上,以极快的速度将几箱印刷品搬下车,极快运送,他怕见到以前的同事。 谭毅极迅速将面包车开走,经过南湾区,这是澳门商业区,他的面包车经过著名的葡京大酒店,这里曾是他们夫妻赢了大笔钱,后来也在这里输掉房子及婚姻的地方,他迅速离开南湾区。到了西湾客户的店铺附近,这也是他常来的地区,那时是他的事业达到“高峰”期,在这里买了一个单元, 他将房子装修好之后,出租给别人,从不涉足赌场的他,略放松自己,将太太带入赌场,认为应该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 那是两年前的事,极简单的赌大小。太太手气不错,两夫妻走出赌场时,满面春风。 『真是小赌怡情。』太太说了一句话,并建议到他任职的综合超级市场购物,那是一次疯狂的采购,同事们以为他中了香港六合彩大奖。 妻子从此迷上了赌,半年之内将西湾的房子、私家车、首饰、丈夫等全部输掉!丈夫偿还了公司的欠款,避免了刑事责任,二十年来的心血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只望了一眼那栋曾经拥有过他一个单元的楼房,加速离开了这条触景伤情的街道。 谭毅此时想到他们进赌场赢钱时前妻说的『小赌怡情』之后,没注意后面还有一句:『大赌乱性』。 …………………………………………………… ...
我为胞波防控疫情做点事 ——陕西省缅甸归国华侨联谊会向美国纽约胞波捐赠口罩纪实 新冠病毒肺炎自2019年末在武汉发现,至现在已有10个多月了。 今年1月20日,美国官方宣布美国国内出现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 2月2日,华盛顿州出现美国首例因新冠肺炎病亡病例,州政府随即自行宣布进入“紧急 状态”。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 19),列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当时美国疫情已蔓延至36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确诊病例已达802例,病亡27名(死亡率高达3.3%)。一周内美国疫情以近十倍速度猛增。 3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为“全国性紧急事件”,全国进入紧 急状态。 3月20日,纽约州因新冠肺炎疫情,被总统特朗普宣布进入重大灾难状态。 3月22日晚8时起,纽约市开始“封城”。 4月13日,意大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6363例,病亡19899例;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 例530830例,病亡20646例,美国已成为确诊病例和病亡病例最多的国家。 5月17日,美国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CDC)前主任汤姆•弗里登(Tom Frieden),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疫情最严重时刻仍未到来,就是疫情最严重的纽约也只处在疫情初级阶段的末尾,在美国其他地方,还远没有迎来疫情最严重的时刻。...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