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诗词歌赋
    五一勞動節獻歌(文/高德光)

    . 從來勞動最光榮, 擊壤而歌自在生。 幸福全憑多奮鬥, 五千歲月鑄文明。 . 书法 一〉茂松 二〉梅放 三〉周永騰 四〉黃偉華 五〉白善華 六〉岑建平 七〉馬瑞麟 八〉尤肖松 九〉阮偉生 十〉李錦帆...

  • 华文文苑
    文化传承一枝花(谭炳辉)

    表演太极双飞扇 健康日和南友队友合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武术和书法(国画)、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十大国粹。武术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通过观摩各类飞禽走兽,相互打斗,结合五行八卦而揣摩出来的格斗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有少林、武当、峨嵋、崆峒……等武林派系。其中少林又分河南北少林和福建南少林,四川峨嵋又分峨嵋、青城。各门派除了刀、剑、棍、枪、鞭、扇……等十八般武艺外。各门派又发展出各自的独门绝技,气功有童子功、一禅指、铁布衣、金钟罩。拳术有太极拳、咏春拳、醉拳、猴拳、鹰爪功……等等。而太极拳、太极剑是由湖北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张三丰道长创发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太极拳发展到如今已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各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強人民体质,综合各式太极拳,进行简化成二十四式太极拳法,以普罗大众及外籍朋友更加易于学习。 帶领百人太极拳表演      美国南加州南友联谊会(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自1994年创会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年,并在2010年增设了每周一次的健身班活动。初始由黃蔚民老先生教大家学习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而后于2012年經由陈秀梅学姐热情推荐雷倩美老师,来健身班教我们学习养生太极拳。雷老师的到来,使健身班增添不少活力。雷老师博学多才,性情温和,蔼然可亲,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我们不仅从她那儿学到了中华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学到她的高尚人品和涵养。她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我们,并纠正了原先学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的错误打法,包括每招每式的正确口令、手势、步伐、体位方向等都一一给予正确指导。无论天寒暑热,刮风下雨,她都风雨无阻的来健身班义务传授太极拳功夫。而且无保留的传授了八式、十六式、四十八式太极拳,八法五步以及八段锦。又教会我们五十二式太极扇和四十二式莲花太极扇,教学认真,十数年如一日,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健身班成员合照      雷老师出生在有武术之乡美称的广东省,佛山市,在上诲市长大,自小就热爱中华武术,师从大师习得一身好武艺。雷老师不但功夫好,学业成绩也很优秀。来美留学,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热心公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积极传扬武术、武德,让更多中外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美展开有意义,美好的新生活。      凭借其与众不同的高智商,雷老师在美国武坛上渐渐崭露头角,扬名四方。自2009年开始,在美国就参加了迪士利武术节,圣地亚哥国际武术锦标赛,2010年第十八届伯克利加大,中国武术锦标赛,2010年第二届南加州长青盃,太极拳锦标賽,进入《冠军卫冕赛》,2011年圣地亚哥国际中国武术锦标赛,2011年加州(圣何塞)国际武术锦标赛,2012年第三届南加州长青盃太极拳锦标赛,2013年拉斯维加斯国际中国武术锦标赛,2013年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洛杉矶会展中心)。从2009年至2013年5年间,参加项目中有太极拳竞赛套路:有杨式、传统杨式、陈式一路、二路、陈式竞赛套路。所用兵器有刀、剑、扇、拂尘……等等。共获得了32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战功累累,是武术界的奇才,精英。 大刀神功      传承中华国粹不遗余力,雷老师于2010年协同洛杉矶的中华武术精英,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洛杉矶健康日”大型群体活动。广邀洛杉矶各门派的武术精英进行武术表演和各社团的民族舞蹈表演,促进中外人士的文化交流。自2015年开始,在雷老师的鼓励下,南加南友联谊会的健身班成员也每年都参加这项有意义的大型侑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各商业行号摆摊参展,参访者络绎不绝。活动主轴是由雷老师亲自帶领各社团代表队,齐聚广场,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百人太极拳表演。场面壮观亮眼,赞叹声、掌声不绝于耳。 健康日和南友部分队友     ...

  • 诗词歌赋
    其實陽光從未跟我偏離(蘇麗蓉)

    日光之下 总有第三者徘徊 因為光明不怕影歪 偏離的不是陽光而是自己 甩掉軌跡,偷生今世 . 愛情本無所謂對錯 只是感觸差異 愛,似水柔腸 恨,怒火焚身 日光之下,萬物皆平 . 其實陽光从未跟我偏離。 2024年4月28日。...

  • 大江东去(更生)

    无意中重读旧作《友情价更高》,文中提到的郑、蔡、杨三位女同学经已相隔离世。想起她们个个无子嗣,贫穷无依,羸弱无助的晚年,过着悲惨、凄凉的苦日子。“往生”兴许是她们的解脱和归宿。作为同窗好友的我们权当聊以自慰吧。 生、老、病、死原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一反常规的猝死,肯定给内心带来莫大的冲击。倘若还来不及平复的心情,又一阵震惊的噩耗,沉重的打击更是无以复加。 我们的两位班友就这样骤然走了。 最是悲恸:丈夫突如其然撒手人寰,为妻紧随其后溘然长逝,家中的顶梁柱与主心骨没了,情以何堪! 新冠肺炎——旷世大灾难,夺走了多少亲人友朋的生命。原以为硬朗硕健的身躯,竟然也不堪一击。 这是最最悲伤,最最艰难的时刻,似乎没有结束的一天。人人淹没在无尽的彷徨和忧伤里。 夜未央,情已断肠。 这些日子,我们总是提心吊胆、毛骨悚然、诚惶诚恐的默默祈祷,不再有坏消息传来。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悲哀! 我不由得想起2009年,我们“钢链”(高中),“星火”、“铁流“(初中)举行一次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自己远在彼岸的异国他乡而失之交臂。看着十八个男生,十二个女生身着鲜红色(黑领)运动衫和四位老师的玉照,留下了耐人回味、隽永的经典画卷。 时空跨过十年。还想在2019年再来一次六十年团聚。“十年“——由古稀到耄耋,走的走,远的远,心力不济而咫尺天涯的有之。掐指一算,勉强能凑合的已寥寥无几,何来聚何成会?万般无奈,只有摇头作罢。成了从今往后不可再、梦断班友汇的东流水。 青山依旧在,夕阳的我们还有几度红? 我不敢指望,也害怕希冀,听天由命吧! 今年恰逢母校一百周年华诞,可故国动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唯有望洋兴叹! 哪年哪月才能够欢聚一堂! 写于旧金山 2021年离人心上的秋...

  • 《粵港澳大灣區小小說選》出版了(伊江客)

    2021年8月28日廣東省小小說學會、 澳門寫作學會、 香港小小說學會、 緬華筆會、惠州市光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 假 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舉辦新書首發式暨座談會。來自廣州、深圳、惠州、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約30位小小說專家、學者、作者等出席了活動。 深圳市小小說學會 會長徐東致歡迎辭,本書執行主編雪弟 介紹選稿情況,澳門寫作學會 副秘書長,緬華筆會 理事長、本書執行主編許均銓介紹澳門選稿情況,有文友代讀香港小小說學會東瑞會長的書面發言,出版人遊天傑介紹出版情況,最後由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本書主編申平講話,各地代表也都談論暢談小小說創作的心得與體會。 這本書的主編是廣東的申平和澳門的張卓夫,執行主編是廣東的雪弟、香港的東瑞和澳門的許均銓。收錄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139位小小說作者的160篇小小說作品,約25萬字,澳門程祥徽教授揮毫為該書的封面題箋,由澳門基金會贊助出版經費,由澳門寫作學會出版。     與會者一致感謝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政府為舉辦活動給予的各項協助和幫助,感謝支持舉辦這一次活動的所有單位和個人。同時認為應該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學交流合作。而這本《粵港澳大灣區小小說選》出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合作的,整個座談會結束後,與會的作者在會議廳前合照留影。 參會人員 1.惠州代表:申平、雪弟、游天傑 2.深圳代表:徐東、段作文、石泰康、鄒記福、閆玲月、劉日華...

  • 棍丫《微型小说》(晨阳)

    嚼槟榔的孩子满口血红     棍丫,缅甸语,是槟榔叶裹椰丝、槟榔及香料涂石灰水,的“槟榔包”。     上世纪中,仰光巴罕区视为离城市中心的郊外。哥丹梭与妻子玛温瑞,自17岁私奔结婚才6年,就阶梯式的一年生一个,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母。     他们一家7口人蜗居在自己搭盖的“雅达厝”(椰树叶、竹子盖建的房子)里,夫妇以卖槟榔为生,槟榔有整粒的、捣碎的,既零售又卖“棍亚”。邻里都称呼其“槟榔夫妇”。     槟榔夫妇刚经营时,关顾者寥寥无几,但后来顾客越来越多,而且买的量也越来越大,何故?因他们的槟榔包里的香料特别多,咀嚼起来香气沁人心扉,不吃则已,一吃则上瘾。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入不敷出。5个小孩,有衣无裤,有裤无衣,总是衣不掩体。     有一天早晨,槟榔夫妇起床后,嘴里塞入棍丫咀嚼着即忙着打理棍丫店的生意。5个小孩一个个面黄肌瘦,肚子如一小皮球,突然肚疼的厉害,跑到厝外的旷地拉起屎来,蛔虫族涌而出,最小的拉不出来哭喊着,大哥帮忙,从肛门里抠着拉出好几条蛔虫来。哥哥姐姐们见到此景,赶紧回家报告父母。哥丹梭对玛温瑞说:     “没关系,等一下你包棍丫给孩子吃,槟榔是驱蛔虫的。”     “好的。”玛温瑞应道。     5包棍丫塞进孩子们的嘴里咀嚼起来,味道涩苦,孩子们都纷纷“吐血”,痕迹满地。路过的一个在南洋中学执教的华侨,见状惨不忍睹,询问槟榔夫妇。       “孩子怎么都吐血了呢?”     “不是啦。他们是吃棍丫吐的汁液。”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以吃棍丫?”     “吃棍丫给孩子打蛔虫啊。” 中药使君子     “打蛔虫要吃中药的使君子,怎么能吃棍丫呢?”...

  • 小草杂譚 (丛中草)

    海南吹沙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风驰电掣,稍纵即逝。墙上挂历一页接一页的翻过,转瞬间已到2021年的9月,再过4个月就要步入2022年。自去年(2O2O年初),这场世纪大瘟疫(新冠肺炎)大爆发以来,至今已快届满两年。随着时光的流失,病毒非但没有消逝,其变异毒株的抗药性能,益发变得更强,传染率更高。什么日不落帝国的变异毒株,南非的变异毒枺,三哥的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南美的变异毒株(拉姆达Lambda)—波接一波接踵而至,持续荼毒人们的心灵,吞噬着人类的生命。据世卫组织的统计至今全球确诊病例已达两亿多,死亡病例已达四百七十多万,远超第—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其惨状可称得上是世纪大浩劫。      受疫情传播的影响,人们的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人们的思维并不受影响,长期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聊至极,苦恼之心理油然而生,不免脑海中浮想联翩,海阔天空,自由翱翔。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人类所受煎熬何日方终?真是苦海无垠,何处是岸。然而祸不单行,百年不遇的强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地震、山林野火,加上人为挑起的政、教矛盾,到处煽风点火,借题发挥,乘火打劫。恐怖主义此起彼落,烽火连连,难民流失所。天灾人祸林林总总,搞得全球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小草是出生在有千佛之国美称……缅甸,第二代华人,有着纯正的华夏血脉,自小受着父母的中华传统教育,受过爱国主义的华文熏陶,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华传统观念自小在心中扎根。缅甸仰光曾是世界三大米市(仰光、泰国的曼谷、南越的西贡)之一,缅甸的石油、木材、矿产非常丰富,红、蓝宝石、翡翠玉石、玛瑙珍珠驰名世界。人民生活富足自在,曾是东南亚首富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缅甸风云骤变,经济一落千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这根蒲公英小草,展转从东半球,飘到西半球落地生根,经历多地的生活体验,虽谈不上见多识广,各地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心中有把尺作比较,各有优劣、长短。      面对疫情,各地有各地的防疫抗疫方式,五花八门,眼花瞭乱,政党派系之争,为自身的政治利益,防疫抗疫摆一边,为反对而反对,违背科学竟然主张喝消毒剂抗疫,反对戴口罩抗疫,草菅人命,荒唐!结果疫情一发不可收拾,疫情大面积扩散,造成数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为了掩盖抗疫无能,逃避卸责,大搞疫情污名化,政治化,挑拨种族矛盾,致使一波波抗议行动如星火燎原,不法分子乘火打劫,进行打、砸、抢、烧,店铺洗劫一空无法正常营业,失业者雪上加霜。宗教意识的干扰,疫情暴发快两年了,戴不戴口罩仍然争论不休,国家政令无法实施。一流的科技,一流的医疗水准,却无法挽救生灵。哎!疫情何时才能拨云见日。哀哉!      更奇葩者,南亚大象之国,政客们面对疫情毫无举措,只会自我吹嘘膨胀,老鼠上天秤不知斤両,总爱跟邻国作比较,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穷兵渎武,扩充军备,妄图在边界挑起事端,转移人民对他们抗疫不力和经济下滑的不满。人民也迷信,不讲科学、卫生,提倡喝牛尿、洗牛屎浴,洗滌邪气获神灵保佑,湿婆节数以百万计的人群,跳到充满垃圾、粪便、动物尸体“圣河”沐浴,致使疫情大面积扩散,引发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和毛霉茵。死人无数,火葬场爆棚,人们不得不在马路边火葬自家亲人,穷苦人家没钱办事,直接把死尸抛入“圣河”中水葬。真是惨不忍睹,佛祖也落泪。      疫海沉浮,受疫情影响,各国经济出现连连下滑,失业率步步攀升,各国民众遭受水深火热的煎熬。唯独屹立在亚细亚东侧大陆的东方大国一枝独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疫情一现踪迹,国家非常重视,政令一下立即封城、封路,停产、停业、停学、停止一切社交活动。党、政、干、军、工、卫、民,立即响应号召,奔赴疫区寻根究源,力求堵断根源,防止疫情继续扩大扩散。众志成城,共同目的只有一个,拯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发挥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贵中医、药经验,结合中、西医疗法,双管齐下,在短短六十天全民攻关克难,初步取得防疫抗疫的成功,拯救无数生命,渐渐恢复一切社交活动,经济回稳向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向灾情严重的国家地区,无私援助医疗物质,派出医疗工作队,毫无保留的向他们介绍我们的防疫抗疫的经验。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辞辛劳,以日继夜的不懈奋战,成功研发出多款安全有效的疫苗,支援亚、非、拉各发展中国家抗疫。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疫情下,抗疫方式中外有别,而且是天壤之别。华夏儿女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宝贝遗产,在防疫抗疫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国家制度鲜明,人民拥戴,政令一下,一呼百应。国家有难全民团结一心,一致应对。这就是最大的动力,无坚不摧。地球只有一个,同是地球村人,国家不论大小,不分贫富,不论宗教,不分肤色种族,疫情之下理应全球加强合作,互相帮助,积思广益,互通有无,集中力量共抗病毒。拯救自己,也拯救全人类。倾巢之下无完卵,自私单干是行不。把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甩锅卸责,打压抹黑更是要不得。      地球变暖,气候异常,强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地震海啸,山林野火频频来袭,都是人们无节止的滥砍滥伐,贪婪之心作祟。破坏大自然,气候暖化,致使地球南北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海洋小島被水淹没,天气炎热,农作物欠收。时下全球各国应求同存异,商讨对策,刻不容缓,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人类社会应该平等和谐,不应以大欺小,凌驾别人之上,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强加于人。有压迫就有反抗,恐怖主义作妖,难民流离失所,这就是人为制造的人祸。     ...

  • 你应该庆幸还拥有很多……

    1,每天清晨,不论是闹钟、手机还是喧嚣声把你吵醒,都值得庆幸,说明你还拥有这个世界。 2,起来后喝点开水,赶紧在微信里给你牵挂的人,问声早上好,说明你思维正常,身体无恙,又可以开始美好的一天了。 3,每天都能收到微信和电话,偶尔也有人约你吃饭、打牌和郊游,说明你尚有人缘,朋友还想着你。 4,偶然,也有人对你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甚至恶语相加,说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仍然重要,他肯定混得不如你,真的值得窃喜。 5,总担心自己体重超标,说明你生活殷实,吃得比较好,营养丰富。请不要为体重过份担忧,任何养生理论、运动科学都没有饮食重要,健康长寿和增強免疫力主要来源于食物,但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晚餐。 6,时常出去会一下朋友,喝茶聊天,游览山水,更换一套行头,说明你对生活还有追求。 7,不要为喜欢异性和能吸引异性感到羞愧,说明你涛声依旧、心还不老、身体挺好。 8,过了65岁,自己该满足,如能买菜,能做饭,能开车,看得见,听得着,说明你身体健康,活力十足。 9,偶尔写个“小回忆”,讲个“小故事”,会上互联网、会使用邮箱、使用手机、用微信,你就偷着乐吧!说明你这一生很成功。 10,常常唱唱卡拉Ok自得其乐,说明你是一个快乐和知足的人!...

  •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

    義大利有一位93歲的老人因為新冠肺炎住院,在他的病情稍有好轉之後,他被告知需要付清呼吸器的醫療費用。 這時看著賬单的老人嚎啕大哭了,醫生安慰勸他不要因帳單費用而哭泣,老人接下來說的一番話使得醫生都落淚了。 老人說:「我不是因為要付錢而哭泣,我可以付清所有的錢,我之所以哭是因為,我已經呼吸上天賜給我的空氣93年了,卻沒付過一分錢,在醫院使用一天呼吸器却要付5000元。 你知道我欠上天多少錢了嗎?我以前從沒有為此感謝過!」 因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天生萬物以養人,而人用什麼回報天恩? 愛來的太容易,反而讓人習以為常不懂感恩,就像父母、家人與另一半的愛來的太容易,讓人習以為常,當突然失去時才會驚醒,但已追悔不已。 天災的發生,告誡世人,莫因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知福惜福,才不會在失去時才感嘆!...

  • 伊江与鹭岛的协奏—评《晨阳诗文集》(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涂文晖)

    缅华文学在21世纪曙光再现。基于复杂的历史因素,缅华归侨成为当代缅华文学的创作主体之一。随着作家个人文集的陆续出版,两个问题应运而生:归侨作家写什么?怎么写?2016年出版的《晨阳诗文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在众多的缅华归侨中,晨阳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作者在自序中说:“类似我家父母为华文教育而走南闯北的教工在缅华屈指可数,像我这样经历的侨生为数不多。” 童年与少年时期的晨阳主要随父母在缅甸的各华校之间辗转,华校是他的主要成长空间。17岁时,在缅甸华文教育面临解体,以及深造仰光大学无望(须入缅籍)的情况下,晨阳返回了国内。这一离开就是43年,直至2007年晨阳才得以首次重返缅甸。故地重游,这次旅行打开了晨阳记忆的闸门,成为他创作的一个爆发点,“连珠炮似的散文一发不可收拾”。(《晨阳诗文集·自序》)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广泛发表于海内外报刊上,作者从中编选出部分作品,构成了《晨阳诗文集》。在这本诗文集中,伊江与鹭岛(厦门的别称)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互相激荡,共同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以下,就让我们走进《晨阳诗文集》的精彩世界。 一 《晨阳诗文集》是作者的厚积薄发之作,其中,缅甸书写所占的比重最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缅甸的成长岁月。这段岁月是晨阳回忆的不竭来源。作者自述,他出版这本诗文集“旨在追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的峥嵘岁月”。《晨阳诗文集》从历史的长河中还原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缅华教育史,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了缅甸政局的风云变幻,缅华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更看到了年轻一代侨生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问题的答案。童年时期的晨阳“在丹老生活虽清贫,幼小的心灵,终究被正义与爱国的氛围熏陶着。”(《缅甸过春节的华夏情愫》)上中学之后,“朴实、团结、爱国”的南中精神影响他至深,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晨阳在《南中校歌的启迪》中深情地写道:“南中的校歌,是一首平凡而普通的歌曲。它虽然只在伊洛瓦底江畔响彻了十七年,却哺育了缅甸华侨华人几代人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热爱第二故乡的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的精神,这是南中校歌的启迪,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南中精神是晨阳在缅甸的最大收获,让他铭记,并永远为之骄傲。 其二,缅甸的旅游、观光。自2007年起,作者多次赴缅甸旅游,并写下了图文并茂的游记。晨阳不仅向读者勾画了缅甸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祥和淳朴的民风,也展现了21世纪缅甸的新貌。晨阳的写作心态不同于普通的观光客,他的缅甸之行更多的是圆梦之旅,他的游记勾连着童年与未来,体现着缅华归侨对第二故乡矢志不渝的关怀,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格外深情、地道。比如缅甸的班卓琴,它在一般游客的眼里只是一种新奇的乐器而已,但对“我”而言则意义非凡。在《我与缅甸班卓琴的难舍情缘》中,当“我”重返缅甸,终于找到了班卓琴时,内心激动无比,文章结尾写道:“俗语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卓琴陪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青少年、中年时代,旧的班卓琴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了‘博物馆’,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班卓琴,它将继续伴随着我,带来快乐与健康!”这样深情的文字,没有晨阳那样生活经历的游客是写不出来的。 其三,缅甸的烹饪。这一内容虽然不属于文学创作的范围,但是却承载了作者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的信念,也与新时代中国加强文化双向交流的宗旨相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传统文化一贯注重饮食。缅甸饮食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晨阳发挥他的缅文优势,将缅甸食谱翻译过来,这是缅华作家对中、缅民间文化交流所做的特殊贡献。 除了缅甸印象之外,中国风采构成了《晨阳诗文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出归侨作家的取材特点。回国之后的晨阳定居于著名的侨乡厦门。虽然回到了祖国,但晨阳一刻也没有忘记哺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他积极为厦门缅联会(缅甸归侨联谊会)的事业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里的中国故事讲述了缅甸归侨幸福而忙碌的生活,聚焦于缅华事业的蒸蒸日上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突出了缅甸归侨们的无私奉献。侨联将散居世界各地的缅华同侨紧密联系在一起,《晨阳诗文集》表达了缅华同侨的共同心声:“愿祖国、祖籍国更加繁荣昌盛,愿中缅友谊万古长青!”(《海上花园共筑中国梦》)如果说缅甸岁月的主旋律是“南中精神”,那么鹭岛时光的关键词就是“中国梦”,它们的实质都是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 二 在艺术表现上,晨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的统一,以下两个方面尤见功力: 其一,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透露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等重要信息。《晨阳诗文集》里的环境描写逼真、传神,是表现缅华教育工作者的节操、表达作者的眷念之情的重要手段。最为典型的是作者童年的回忆,1954—1958年,作者在缅甸丹老度过了4年的童年时光,半个世纪之后,当作者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我们一家人住在学校的砖木房,砖砌的墙壁,铺木条地板,木头楼梯。砖木房在学校礼堂舞台的左侧,要进我们家,得爬3-4层小梯。住房约7平方米大小,还有约4平方米的‘厨房’。房厅合用,即白天作厅,晚上睡觉为房。我与二弟及二姑、缅甸女佣睡在‘楼中楼’的5平方米房间,凉爽季节尚能凑合,至炎夏酷日,须一直搧芭蕉扇才能入睡。”(《丹老的童年轨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就没有如此清晰的回忆。在散文《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我”向刘老师回忆了在丹老的往事时,刘老师说:“你的记忆力这么好,还记的这么多事情。” 其二,简洁、幽默的文风。《晨阳诗文集》充满了逸闻趣事,语言干脆利落。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它反映了作者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晨阳的作品大多刊登在报刊上,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读者喜欢阅读短而幽默的文章,以释放紧张生活的压力。解读作家的幽默不能只停留在“笑”的表层,而应该深入探究作家写作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而认识幽默外表下隐藏的作家的思想文化观念。究其实,幽默是一种智慧,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黑格尔曾说:“在幽默里是艺术家的人格在按照自己的特殊方面乃至深刻方面来把自己表现出来,所以幽默所涉及的主要是这种人格的精神价值。”《晨阳诗文集》里的趣事很多,细分起来,包括以下几类:有表现童年的天真的,如《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刘老师对“我”的父母说:“五个孩子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啊!”“我”听后甚感疑惑,对母亲说:“我是老大,口袋里都没有一分钱,更不用说弟妹了。刘伯怎么说我们是最大的财富呢?”这样的句子,读来令人忍俊不住。有表现生活本身的乐趣的,比如《景栋岁月的追忆》中,有一次全校师生一起去泡温泉,不仅泡得舒坦,而且还享受了别具一格的温泉煮鸡蛋。还有嘲讽侵略者的,如《缅甸檀那卡的妙用》中,日寇侵占缅甸期间,一个日本婆在烈日下行走,脸上涂得厚厚的檀那卡被汗水冲得“沟壑纵横”,后来日本婆无意中打了一个喷嚏,“裂开的‘田地’应声从脸上脱落,令人捧腹大笑。”……这些趣事不仅带给读者欢乐,也带给他们深深的思考。 回顾晨阳的写作历程,受父亲的影响,他在初中时就萌发了写作的热情,从此开始了不懈的耕耘。年过花甲退休之后,善于学习的晨阳与时俱进,学会了用电脑写作,并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此举不仅拓展了晨阳的写作空间,也扩大了缅华文学的影响力。晨阳的志愿是“为繁荣缅华文学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自序》)在以晨阳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的带动下,相信缅华文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闹鬼《微型小说》(晨阳)

    缅甸东北部景栋城,上世纪50年代末,有一座华侨公立学校。学校开办高中小学、幼儿园华文教育。       两层楼的砖木屋,既是教学楼,又是宿舍。执教老师分男、女宿舍蜗居于二楼,一楼以预制板隔成数间教室,前面还有一座破旧的房子教室,供幼儿园、小学年级上课。        白天上下课以敲钟为号,整齐的朗读声,优美动听的歌曲,荡漾在缅甸掸邦之地,令人倍感温馨。  夜晚,二楼亮起了需打气的洋油灯,一些社会上的家庭妇女,来参加夜校补习,内容有学书法,美术字,算盘……。至晚上9:30才万籁俱寂。        有一天晚上“放学”后,听楼下传来“呜……呜”凄惨的鬼嚎,女教师闻声却步,不敢结伴下楼,幼女失声惊哭揣进母亲怀里,年青男教师听了也毛骨悚然。      ...

  • 缅华抗战老战士、教书匠、老报人——家父陈尊法人生旅程记(晨阳)

    陈尊法 家父陈尊法,原名陈春法,曾名陈存华,笔名:沙云、陈樽,厦门禾山坑园村人,1922年4月28日出生于缅甸勃生直甲镇;1941年加入中共侨党。18岁始,从事缅华华文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爱乡,不图名利地位,不计较报酬,矢志不渝坚持爱国主义教育。1962年,在缅甸仰光《人民报》《中华商报》任记者、编辑,舞文弄墨宣传新中国及中缅胞波友谊。1971年回国,安排在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调任记者、编辑至1988年11月离休。 参加缅华战工队 投身抗日救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的抗日烽火燃烧到缅华社会。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父怀着青年人应该站在真理一边去反抗日寇及蒋家王朝的思想认识,去追求进步和找正确的组织。 家父在直甲镇新民小学毕业,至勃生华侨中学读初中。组织“读书会”,阅读许多新书、杂志,加入进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学校,与同学们组织“学联”,开展为祖国抗日募捐活动,如上街卖花筹款等等。校长敌视学生搞抗日救亡活动,学生们公开四处张贴标语,对抗校长。学期末,家父第一个被开除,由祖父陈志道领回家。由于祖父在直甲镇的新民小学任校长,1940年,家父代课执教。1941年,因逼婚,只身到仰光只荷坦街92号仰华公学任教。在仰华,家父教中年级国语、音乐(全校);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仰华公学是中共侨党地下活动据点,当时主要是组织工人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谋取正当权益和福利,指导罢工,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 缅甸勃生华侨中学  后排左二为陈尊法 在仰光,家父空闲时间勤奋自学,至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义务在图书馆代管理员黄君珊出借书工作;与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32条街租用三层楼一间套房为美术画室,每周日整天学画,邀请张子明为义务指导老师,讲解绘画基本常识。 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仰华公学派张子明、家父为代表出席了在南勃陀街的公立书报社召开的“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会后由画家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家父到广东大街与只荷坦交角的墙上张贴。12月23日午间,日机空袭,仰光一片狼藉,揭开了战争血幕。 1942年1月,“缅华战时服务团”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战工队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支革命的华侨青年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南洋华侨抗日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它独特的战斗作用,……”(张光年:《伊洛瓦底战歌》序言)。战工队巡回公演《黄河大合唱》和其它抗日歌曲时,原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朗诵,家父与吴学诚、蔡时敏、张春材负责布景后台灯光、以跳闪的灯光,演出时音响效果(三合板茶箱拉长线作大提琴发嘣声)甚佳。家父还经常参加: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伊洛瓦底江畔激发了华侨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2年4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曼德勒云南会馆,三名队友当场牺牲。因此,组织上决定撤离北上,战工队四个年龄比较小的蔡时敏、王一芒、王汉斌与家父,由吴学诚带队撤往国内,准备到延安学习。于是,家父与战友沿滇缅公路走到昆明。 回闽执教完婚  复原重返缅甸 至昆明,家父住在昆明圆通巷,等待安排去延安。一天,家父和蔡时敏上街,在路边吃了一碗酒糟,翌日,发高烧,迷迷糊糊,吴学诚叫辆黄包车送到昆华医院,诊断患恶性虐疾,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一个月。病愈后,同伴均离开昆明,家父除身上穿着的衣服外,一无所有。   家父拖着疲乏的双腿,趔趄到医院门口,蹲着观望来往人群中是否有相识者。恰逢家父小学的李沧浪老师路过询问,家父说明病初愈无去处境况。他是福建安溪人,正好要押着十几部载有轮胎等战时物资的车回福建,于是家父随李老师回到安溪蓬莱乡魁美竹脚村。   经李老师介绍,家父去安溪的东溪小学任教。教的是低年级班的唱游课。“唱游”课是边教唱歌边游戏,即幼儿教师。不久,高年级班的体育和数学缺老师,家父去执教。当时老师的待遇低,每月90斤糙米,外加生活补助费。他们只给90斤糙米,生活补助费被原任老师截留,家父不计较的原因,一是临时的生计,另一方面,担心他们会发觉家父在缅甸参加过组织。在安溪,家父流动执教过金谷的东溪中心小学、乌涂、龙地中心小学。...

  • 旅缅传承中华文化创办“南山华侨学校” 《记父亲-孙剑锋》(作者:孙多芳)

    南山市迷人风光      首先感谢我仰光“南洋中学”第三十一届海鹰班班友蔡燕鸿同学的动员,鼓励和敦促,让我提起勇气执笔撰写此回忆文章。我的爸爸孙剑锋1917年4月19日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凤台县曹集乡孙台村一户农家。儿时读私塾。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国土被佔,首都南京沦陷。1938年夏天战火沿淮河而上,铁蹄踏到家乡,日寇残暴,獸行罄竹难书。国难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救亡图存人人有责,爸爸立志抗战救国。毅然拜别双亲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后期。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历任十一集团军所辖第六军和二十集团军所辖五十四军干部训练班教官。几经调任,后于1943年任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率兵打仗,成为一名远征军军人。参加过怒江防守战和1944年五月著名的滇西反攻腾冲战役。此战役,爸爸勇敢善战,率全连首先攻占腾冲城南的敌军重要据点 “来凤山营盘坡” ,立下战功。这一仗奠定了腾冲战役的取胜并迎来抗日战争滇西反攻的胜利。 南山市华侨学校孙剑锋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爸爸保家卫国的初衷已经达到便在当年10月脱下军装退伍。暂留腾冲以教书为生计。这时候认识了从缅甸北掸邦小城南山因躲日本,逃难到腾冲的母亲,与母亲结婚后1946年阴历9月26日生下我。在我三个月大父母带着我返回母亲战前出生旅居地南山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爸爸旅缅南山的教书生涯。     爸爸是保家卫国的幸存者。军校培养的素质,当教官的历练和战场上出生入死带兵打仗的经历给爸爸在创办 “南山华侨学校” 和为南山华侨与侨居地的官(五十年代前南山是土著人崩龙族土司官的官邸所在地)民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及开拓华侨在南山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有了用武之地。从而自1947年春之后的二十来年间全身心的投入在爱国,爱侨的事业上。 南山市崩龙族土司与南山华侨在一起,第三排左一穿白衣白裤站立者为陈堂老师      爸爸生性乐观,豁达,正直,平易近人。与南山的侨领一起领导南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南山的土司官很尊重汉人(南山人们对华侨的称呼)当地的崩龙族及掸族和印度,巴基斯坦侨民也与汉人和睦共处。侨领们把南山的侨务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爸爸也赢得了尊重。南山周边远近,人们都知道南山有个孙老师。到了南山只要用缅语说找中国老师就会被带来见爸爸。中国老师成了爸爸的代名词。     南山是海拔5332英尺高的高山小城。其南有皎脉,东南是昔博,东边有帮隆,东北是南渡。主产茶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建了一座英国人的红茶厂。有所南山唯一的最高学府七年制的英缅文学校(后来升级为九年制),还有小水利发电站供城里居民晚间用电和在高山拦溪筑坝蓄水引入居民家的自来水。小城南山只有一条依着山脉走向,西高东低而修,全长约6-7公里柏油路面的一条主街道,贯穿全城形成主城区。街道两边或傍山修建或靠豁筑架盖起房屋。房子多为铁皮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按民族聚居和商铺聚集的特征将这条主要街道划分成三个街区。西头一段地势较高的中国人聚居区是汉人街,中间一段较为平坦居住部分掸族是摆夷街(摆夷是南山云南人对掸族的称谓)东段位置最低是南山的商业中心叫做“老街子”这街区也是母亲出生有外祖父家业的地方。摆夷街和老街子的居民多数还是中国人,摆夷族次之另外混居为数不多的印度及巴基斯坦侨民。土著人崩龙族和有些掸族则居住在主街道分叉出去的山上。 南山市汉人财神庙与观音庙...

  • 《微型小说》私奔(晨阳)

    1962年,座落在仰光巴罕区的缅甸南洋中学,往“杜钦技医院” (翁山将军夫人)的路口,有一红茶馆。 红茶馆是“雅答厝”,老板“哥梭温”,缅甸中年男子,身高约1米65,穿着短衬衫,系一条笼基,他能弹缅甸六弦琴,起初,红茶馆门可罗雀,他拿着六弦琴,自弹自唱起缅甸流行歌曲。娴熟的琴技及缅甸音律,吸引左邻右舍及路人,他们也分别拿来乐器,沉浸在弦乐队的合奏声中……。生意渐渐红火起来。   “哥梭温”的女儿“玛钦努”年方15,漂亮的脸蛋始终飘溢着“檀那卡”的微香,粉红色“的确良”衬衫,将其双峰淋漓剔透地展现众人眼前。“特敏”(缅甸妇女穿的筒裙)丰满臀部的来回摇晃忙活着……。 红茶馆每天有一小伙子必来“上班”,1米70身高,初来时,只敢偷看,或暗送秋波予她。久之,即大方地搭起手来。他始终形影不离相随出外采购,有一次,竟然一个多钟头未归,老板“解雇”了他。 “玛钦努……。”一天清晨,父亲叫女儿起床,无应答,会不会是熟睡,“哥梭温”进房间一看,床空,见字条上写着:“亲爱的父亲:我与他真心相爱走了,祝福吧。女儿”;父亲气愤地说:“竟敢私奔,回来一定打断腿。” 一月余,“玛钦努”与他笑眯眯回来了,父亲既气又无奈,心想,女大不中留,别家的女孩也如此,而且比偷汉子强。说:“我以为你们私奔,再不认爹了。” “你不是要打断他们的腿吗?”茶客问道。答:“她妈妈当年也是与我私奔的。”笑然。...

  • 当年那幼稚班的小孩,一甲子后和老師谈音乐(钟纯芳)

         昨天,一位女同学分享了一首台湾歌星的歌曲,一位男同学却要我说点什么,其实,这只不过是找点话题大家聊聊,寄给老师看看,老师会笑着想起当年的幼稚班的那群小孩子。  但坦白说,我可从没听过这位歌星的歌,当时台湾还有几位有名气的歌手,他们的歌我也是没有听完一首的,我其实是一个没有音乐灵魂素质的人。 音乐是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也有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语言,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了,我更倾向音乐是时代文化的艺术语言了。  音乐艺术已经跨越了国界与民族,无论哪一种音乐形式都能在某一个时代潮流中流行的,之后,又渐渐地被淡化,另一类风格又盛行起来。 说是艺术,反而好似商品,有时,脑海里响起苏联时代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响起 The last waltz,充满了爱的希望的期望,却又让深情隐隐的隐没在悄无声息的无言的夜晚之中,建国初期的一首草原情歌,唱出一个时代青年的平凡的对女友的真情,重听这首歌时,我又会联想到欧洲古典舒伯特的经典的小夜曲。 香港的名歌手徐小凤用国语出版过一张专辑,里面有一首歌曲名叫心恋,歌曲很短,但我听了之后,个人感觉就很非常出色,很好听。您知识涉足广泛,向您说些这些那些肤浅的话,也是在黑黑的雨夜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山城故乡的雨点落下的雨滴声…… 朱徐佳注:一甲子前,和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们相处,師生关系虽然短暂,但回想起来却感到无限温馨。在我心中,他/她们的样貌永远保留在那稚稚的童年时代……...

  • “钻石婚”老人讲述浪漫故事:一碗云吞面就是婚礼大餐 – 中国新闻网

    广州日报2021-08-15 05:59:40   七夕节记者走访养老院一对“钻石婚”老人 听听他们不一样的浪漫故事  一碗云吞面就是婚礼大餐 蔡伯和刘姨结婚60多年,从未吵过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 实习生沈昊雯   2021年的七夕节,对于广州市松鹤养老院88岁的蔡伯和90岁的刘姨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在养老院里,他们每天都是形影相随、出双入对。每天的相伴、相随,相濡以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   但是当记者问到他们的爱情故事时,老两口说出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一碗云吞面就是他们的婚礼大餐,这些在现代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他们婚姻生活的开始,从此他们一路相伴,至今已是60多年。   在采访的最后,蔡伯许下对未来的期盼:“我就希望和老伴互相扶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我还希望新一代好好成长,帮我再看看社会的发展。”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还忙于工作   蔡伯和刘姨的相遇相识,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年轻时他们并不在一个地方,后来是被各自单位抽调去广州芳村做干部,才遇到了彼此。   “他很开朗聪明,又肯做事,懂得体贴关心别人,还没有不良嗜好。”一起过了大半辈子,刘姨给蔡伯的评价还是始终如一地高。而蔡伯对刘姨的评价,也是一百分:“她热情善良,总之各方面不错!”就这样,他们俩互相欣赏,相识6年后步入了婚姻殿堂。   不过,说起两人的婚礼却是有点儿啼笑皆非。结婚当天,蔡伯刘姨还在忙工作。直到同事提醒,刘姨才想起来。她下了班急急忙忙回家换衣服,母亲做的饭都来不及吃,就提起自己的行李,坐上同事的自行车,去到新郎蔡伯的家——一个12平方米的宿舍。   “那时候我带了一张被子、两个枕头、一套衣服、一双鞋就跑过去了,结果去到那里,他还没下班,人影都没见到。”在这个新婚的家里,只有两张木椅、一张书桌、一块床板,连张席子都没有。   还没来得及思考,刘姨又立即赶去参加蔡伯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仪式。“我印象很深刻,那个仪式有两百多人参加,证婚人还是单位领导。”   “我妈妈后来总是跟我说,自己嫁女儿最便宜,只花了一毛三分钱。”这一毛三分钱,是刘姨母亲参加婚礼的路费,她帮女儿把定制好的被子带过去。...

  • 天若有情天亦老——送别陈玳芳班友(更生)

    玳芳,你也走了!来不及挥挥手。 你是否执意要陪你的爱人——苏才华老师。 可你并不知道他的离世啊! 天意,冥冥之中神灵的召唤! 悲恸之心无以复加,我们又少了一位知音。 寒风阵阵响,声声诉离肠。 曾经的回忆,美好的印记,留在脑海。 班友聚会,你一马当先,是你的车子接送。 隔夜的旅游,还是你全揽全包。 你说这就是幸福! 校友会活动,你当仁不让。 与年轻的师弟师妹同台欢歌献舞。 你待人接物的热忱有目共睹,无人不晓。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拭泪哀悼同窗归天国,忍痛送别好友回仙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一缅甸美女斥资上亿要干这件事(缅甸中文网)

    Original 缅甸中文网 缅甸中文网 当下的缅甸,真的是太难了!疫情的阴霾仍未过去,国内多地又接连爆发洪涝灾害。眼看着同胞的房子被淹,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这几天的暴雨,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幸好,面临灾难的我们,身边还有一群勇士,帮助那些困难同胞渡过难关。 Khaing Hnin Wai是一名演员,但她更出名的一个身份就是慈善人士。由她成立的公益组织,已经收养了50多名“弃婴”,成为了50多个孩子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Khaing Hnin Wai还聘请了一些女性进行培训,每天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更让人感动的是,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Khaing Hnin Wai决定盖一栋价值上亿的四层楼别墅,让孩子们搬进去居住。 作为一名热衷于慈善的人,Khaing Hnin Wai的善举远不止于此。平时的生活中,Khaing Hnin Wai就经常采买物资,送给那些贫困老人和贫困家庭。疫情期间,Khaing Hnin Wai更是非常忙碌,捐款捐物资,帮助同胞度过难关。...

  • 《空軍古老的故事、慢慢的講》抗戰首批女飛官傅禎彝女士〜她的一生(蔣彤雲)

    空軍上尉時的傅禎彝英姿煥發。(傅禎彝女士外孫蔡元瑋提供) 10多年前,我曾經在地方一個中功率電台主持節目,節目名稱是「風的故鄉」,每集邀請一位新竹人談他們孳孳不息的人生,來賓不是企業家、更非政壇人士、也不是啥大人物,都是基層、甚至是社會底層的工作者,有腦麻絲棉畫家、有被大火焚身的玻璃工藝者、飛鷹救難協會熱心志工、美髮師、慢飛天使、養蜂人家、登山嚮導、有傾其所有財富照顧三百隻流浪狗的科技人、還有輔導非行學生的高中教官、生命線義工……,都是社會裡的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了不起的大事紀,他們的故事很教人尊敬和感動。 我非常享受在錄音室裡,倆人自然隨性對話的感覺,大概節目質感還行,曾經代表電台角逐金鐘,不過在各電台最頂端的節目中,尚未入圍便鎩羽而歸,這並非今天強調的重點,我要說的是,民國94年曾經錄訪我國首批女性飛行員之一傅禎彝女士,傅禎彝民國9年生,45年,曾獲得第七屆國軍政士,是空軍史上第一位女性國軍政士,很不簡單。 飛行機大隊 民國26年,對日戰爭爆發,日軍無論戰機性能與數量遠遠超越我國,空戰中,我國飛行員犧牲慘烈,因軍事所需,中國空軍前身航空委員會成立飛行機大隊,正式招考滑翔機飛行員,當時國力貧困物資缺乏,滑翔機機身用木材打造,比較金屬打造的動力戰機,木材較易取得,且製造過程較動力戰機簡單的多,滑翔機最大優點是飛行途中寂靜無聲,能在敵人神不知鬼不覺狀況下深入敵營進行爆破等突襲任務,滑翔機所建立最顯赫戰功應屬二戰期間,德國攻打希臘南方克里特島,那時德軍空降部隊除了傘兵,滑翔機大隊是他們的秘密武器,德軍利用滑翔機深入敵營,短短兩個星期便攻下深具戰略地位的克里特島,那場戰役中,德國充分利用滑翔機無聲無息的優勢,發揮突襲效果,滑翔機也因此引起世界矚目。 傅禎彝女士祖籍山西太原縣,投考軍校是受到父親影響,父親是保定一期的騎兵,經常騎著高大駿馬巡視部隊,從小她便騎著小馬跟在父親後頭,在軍營幾個部隊裡巡來巡去。 從軍報國 傅禎彝就讀中央大學附中二年級時爆發蘆溝橋事件,蘆溝橋事件正式開啟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日本在東北進行無情轟炸,她與母親和三個妹妹不時的躲空襲,日軍每一次空襲之後,便在地面投下燒夷彈,燒夷彈所經之處,到處斷垣殘壁滿目瘡痍,每一次躲過空襲之後,都會讓她失去幾位親人,目睹親人死的死、流離失所的流離失所,每個人的臉上露出躲過今天的空襲,不知明天會如何的恐懼,教她深為悲痛。 當時獲知航空委員會成立滑翔機大隊,正招考滑翔機飛行員,傅禎彝瞞著雙親與三個妹妹獨自前往四川鳳凰山報考並獲錄取,滑翔機大隊前後招考兩批飛行員,兩期近百名學官裡女生17人,第一期2位,傅禎彝是第二期15位女飛行員中的一員,17人成了中華民國最早的女性飛官,在完成3個月入伍訓之後,傅禎彝方才寫信給父母報平安,父母這才知道她沒有返回中央大學附中繼續高中學業,而是進了軍校,信中她稟告父母從軍意志堅定,父母深知她的愛國心,知無法阻止,只好由她去了。 在四川鳳凰山滑翔機訓練班裡,17名女性學員與其他男學員一樣,得通過初級、中級、高級三階段完整且嚴格的訓練,初級學地面課程,訓練所使用的滑翔機構造簡單,幾根支架打造成的飛機,駕駛座在機腹上方,機腹形狀像極了關公手裡握的大刀,沒有輪子沒有機艙蓋,駕駛座前方是操縱桿,滑翔機在地面滑行時,飛行學員得學會無論在任何速度下都要讓機翼保持水平、保持平衡。 中級課程是學如何讓滑翔機飛上天,因為不是動力機,所以得靠人力才行,怎麼靠人力飛上天呢,傅禎彝女士說,學員坐在駕駛座上,機外站著一排人,機外的人用非常粗的橡皮筋拉著滑翔機向前奔跑,當滑翔機滑行一段距離有了一定的速度之後,一聲喝令,機外的人突然鬆手讓橡皮筋脫離滑翔機,這時滑翔機便飛上天了,克難的很。 高級課程則是用動力教練機拉著滑翔機飛上天,當滑翔機被拉高到數百公尺高空中,教官鬆開動力教練機與滑翔機之間的脫勾,這時學員得獨自在高空中操控高度、速度、與方向,滑翔機雖具有寂靜無聲的優點,但是當飛行員深入敵區,卻有返航不易的缺點,抗日戰爭期間不時發生滑翔機飛行員殉職事件,與傅禎彝同期兩位熟悉的女飛行員便在深入敵區後被擊落殉職,由於滑翔機飛行員折損率高,航空委員會招考兩期滑翔機飛行員之後,便停止招生了。 傅禎彝在那一次的錄訪中回憶訓練過程說,即使是女生,和男學員一樣照樣按教官的要求照表操課,沒得通融沒有特權,一回訓練,她駕駛的滑翔機與教練機脫勾後,滑翔機突然迅速向地面俯衝,最後重摔墜落,滑翔機經這麼一摔,頓時成了一堆散木,教練跑來看到滑翔機已成一堆散木,揚言要將她退訓,她因為從高處急速墜落,跌的不輕,半天站不起身,擔心被退訓,咬牙苦撐,雙腿痛的不停顫抖,終於站了起來,不過那次摔機造成她脊椎受傷,一生飽嚐背痛之苦。 往後,她更嚴謹的進行每一次的飛行訓練,終於結訓,傅禎彝正式成了空軍少尉軍官。 熱心義工 民國三十七年,傅禎彝來台,當時滑翔機飛行員只能算是半個飛行員,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只能從事文職,她先是在空軍總部任職,官拜少校,丈夫高煜是新竹女中人事主任,傅禎彝遂請調新竹基地,再後來報考教官,並轉清大任教官,她好媽媽慈祥的特質與視清大學生如自己孩子一般,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62年,傅禎彝以中校屆齡退休,但是學生與校方極力留人,她以文職繼續留在清大,直到79年,70歲時在清大師生依依不捨中正式退休。 傅禎彝女士與先生高煜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新竹生命線王輔天神父是倆人的老朋友,夫妻倆為一位深愛台灣的外籍神父,甘心離鄉背景為這塊土地付出而感動,兩人退休後加入義工行列,回饋他們熱愛的社會,他倆先是在新竹醫院當義工,之後參加了長青學苑、文化局、玻璃工藝館等義工團體,夫妻倆加入多個義工團體服務社會,民國89年,二人同時獲得內政部頒贈義工最高榮譽金駝獎章,表揚兩人對新竹市、對社會無私的奉獻,她說當義工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熱忱的好朋友,其實是收獲多於付出。...

  • 苏才华老师《仅以此文悼念敬爱的苏才华老师》(张元兴)

    (1)坎坷的童年 苏才华老师原籍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县人。1935年出生于缅甸岱枝小城。1942年日寇入侵缅甸,七岁的他随大哥大嫂和二哥等四人逃难。他们冒着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机关枪的疯狂扫射,奔命于千里险峻,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上。有一天,他们逃难到著名的惠通桥边,为了躲避天上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和大哥跑到附近的小山包躲藏起来。但是一颗炸弹在他兄弟俩的不远处爆炸,他一时惊呆了,一块弹片击中大哥的头部,鲜血涌流,眼睁睁地看着大哥满身鲜血倒地惨死。他和二哥陪着大嫂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家乡。但是旧中国国衰民穷,家乡一片荒凉,年幼的他只有与大人一起下地干农活,吃了不少苦头。1945年抗战结束,1947年联合国难民署派轮船到福建接送难民返回缅甸。他们随船重返缅甸岱枝安家。在岱枝完成小学后,就读仰光华侨中学。 (2)初露锋芒 展现才能     大概因为他从小经历战争的残酷,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在农村艰苦生活和劳动的磨炼。他做事刻苦耐劳,认真严谨,而且比一般同龄的同学懂得更多事理。当他进入高中的时候,住校的学生急增,需要一位管理老师,在老师们的推荐下,由苏才华同学兼任舍务老师,实行半工半读,这样也可以減轻家里经济负担。由初出茅庐的学生管理学生能管好吗?开始有的老师质疑。但他以满腔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对远离父母住校生关怀备至,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若有同学生病帮找医生,安排病号餐细心照顾;有的同学不守纪律或違规就会苦口婆心的教导,让同学深受感动。得到住校生普遍认可。他坚决监督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住校生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以及关于住校生的作息时间制度等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校纪校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多数从华中毕业出来的学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说髒话、不骂粗话;遵守纪律、诚恳朴素、刻苦耐劳等好作风、好品质。这与当时学校的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这里就有他的一份心血和功劳。 (3)成家立业 成绩斐然     1958年他离开学校后,和两位兄弟前往上海学习胶版(平板)彩印技术。1960年又前往日本学习凹版印刷技术。1961年创办模范印刷厂。由于上海师傅的无私身传言教和他们兄弟刻苦学习,掌握了印刷的原理和基本技术。加上他们的勤奋和创新精神,把该厂建设成缅甸第一家具有國际水平的胶版彩印厂,填補了缅甸过去无法印刷国家领导人肖像及大型彩色的空白,打破了彩印技术的壁垒。与此同时也为缅甸培养出第一批彩印技术人材,后来成为仰光各个彩印厂的技术骨干。他昰缅甸彩色印刷的"奠基人",为缅甸印刷业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他和陈玳芳校友结婚。育有四男二女。成立家庭后不久缅甸政局突变,对外侨的工厂、商店、银行、学校全部"国有化"。他们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一夜间化为乌有。为了生存,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再度创业。在无资金、无设备当局种种限制的情况况下,凭借他多年的经验,重操旧业在家开办小作坊。由他自己设计制造,所需零件、材料到废旧收购店的一堆堆废铜烂铁中寻找,然后自己当锉工丶锻工、焊接工制作零部件,拼揍成一台简易的双色塑料印刷机,並投入生产,赢得了"国有化"后的第一桶金。在他们夫妻共同努力下家庭和睦事业发展。先后培养六个子女完成大学教育,其中四个出国畄学,个个学业有成。老大子承父业,老二成为缅甸著名摄影师。二个学医,一个自营商贸公司。老三秉承父母基因,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尊重长者,关爱父母,放下在美国的优裕生活返回仰光照顾父母,协助料理家业。1973年苏先生在自制第一台双色塑包印刷机成功后,又親自设计和制造了五色彩色凹版印刷机。这一成功,轰动了全缅印刷行业,也推动了缅甸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 (4) 热心公益 淡泊名誉     当他的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他始终不忘社会的责任。积极参加缅华社团的活动和公益事业。每年尽力捐款支持社团的活动,并向慈善机构捐赠善款。入乡随俗他还热心宏扬佛教文化,独自捐款修建修行房。并为岱枝康济寺的建设出谋献策。使之成为仰光一带香火兴旺的寺庙。缅属各地的有关佛事活动也乐意听取他的意见,并向他求助。      他十分关心缅华的华文教育,担任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副董事长和福建同乡总会文教组长,关心祖籍国外派到缅甸支援教学老师们的生活,他经常在节假日请外教老师到府上用餐,一批又一批外派老师都非常感激,使他们感到他乡遇故友,十分温暖,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他还担任苏氏芦山堂副理事长,华商会祕书组成员,慈善会理事等职务。他担任华中校友会副主席一职二十余年,几届期满换届改选,由于他在校友中德高望重,都有意推举他当任主席之职。但他总是推荐年轻热心会务的校友担任,自己甘当绿叶。他这种谈泊名誉谦和的精神,难能可贵,让人敬佩。...

  • 不废江河万古流——悼念苏才华老师(更生)

    这是沉痛的日子——8月5日(周四)晚九时半左右,(缅甸时间8月6日(周五)早上八时许),身在美国盐湖城的大儿媳妇(年轻的遗孀)声泪俱下的告知她家公(苏才华老师)感染新冠肺炎离世的消息。             晴天起霹雳,悲风传噩耗。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突然,忒震撼,揪心不已。顿时心里翻涌起一波波浪潮,内心有说不出的沉痛。             泪洒在纸上,我要忍痛写下对苏老师的悼念。             眼前飞扬着苏老师鲜活的面容。一幕幕往日的情景拉开了我的眼帘。             1957年我以插班生到华中读高中二上,苏老师是舍务老师,成了我们这群离家住校的学子生活起居的监督和关心的守护者。他严谨却不失关怀。培养我们作息有规律。倘有学生病痛未能以备用的药物治愈,他就带到附近“怀都(Wiketaw)”的“模范(Sanpya)医院”诊治。至今还荡漾着他语重心长的教诲。 图为早期华中教师足球队,前排左四为苏才华老师。             而后,他为了自家的前途发展,兄弟仨往中国上海的印刷厂当学徒。学成后在仰光的“基里路(Keighly Street)”开设“模范(Sanpya)印刷厂”。凭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把印刷厂办的风生水起,成了行业的翘楚。然而好景不长,工商业收归国有的厄运摧毁了他们辛苦的经营。但他们没有倒下,经过一番的努力和拼搏,东山再起,在亚弄(Ahlone)区以“Nyunt”的字号启用胶版(Offset)印刷问鼎印刷界,还自制胶版塑料胶带印刷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工作如日中天,蒸蒸日上,至今兴盛不衰。             事业有成的他也不忘造福社群。儿女长大后,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具备的才智学识,身心投注到社会的福祉。...

  • 《似蜜随笔》他乡遇故知(了因)

    今天了因要讲一则笑话。 眼球充血动了手术,视力自然不济,这於了因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看不清朋友们传的资讯,没法续写这不为人重视,胡说八道的<随笔>,手上是有一支常用的小放大镜,时移境迁它也不管用了,此时才后悔,买的时候没问清楚放大的倍数,更后悔了因没学会洋话,问题就是出在这。     不管怎样,问题要解决,鼓起勇气,拿着旧有的小放大镜,啟动<老人视字放大镜>的战役,可这次完全断羽而归。     首先到一家朝鲜族人开的百货店去,货物齐全,琳琅满目,包装亮丽,色泽夺目,了因进店就向站在櫃台那儿的小姐,出示了带來的小放大镜。她微笑举手,并伸出两根手指,示意此物展在笫二行。可是该物包庄紧密,无法验是否适用,想问是否可折包?可是给你个微笑!算了,找间同文同语同种的店去吧。     在朋友带领下,了因终于找找到一家,专门卖眼镜,內设医诊眼疾,专门配镜的最大华人眼镜店。了因到时才九时多,店里顾客已是擦肩接踵。墙櫃里尽是各色类型眼镜框架。了因看见一位櫃台小姐摆好了她的工作电脑,赶紧趋前,拿着小放大镜;「请问,贵店有卖这种老人看字的放大镜吗?」「没得卖。」她头也不抬。「在那里可以买到?」了因问。「不知道!」     这下了因可懵了。这回话似曾听过,了因墮入了漫长的时空隧道,这两句话,了因在过去经常在国营商店管理员小姐口听了卅多年,已经耳熟,所以对这位小姐反而感到亲切。在了因准备移民时,朋友们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了因可是「他乡遇故知」了。     当了因转过身时,有位热心的大婶,热情地笑着对了因说:     「在网上找,网上一排列着并注有放大的倍数。我买过,不过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了因哈腰躹躬,口中感谢不叠。回家叫小孙上网,果然买到了了因需要的小放大镜。     阿弥陀佛,人世间并非只有「没得卖」「不知道」。小姐!...

  • 《短篇小說》西施情結(澳門/許均銓)

    三盞燈的一間洋服店裏,年過花甲,頭髮已稀疏的榮叔正在裁剪布料。他從事西裝、洋服這一行業已數十年。此時錄影機正在播放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國語流行歌曲,有些歌曲還是三、四十年代的歌曲。 澳門三盞燈圓形地  伊江客攝          電話響了,榮叔拿起電話:“阿榮!我係智仔!”榮叔一剎那還沒反應過來“就在仰光同你一起學縫洋服的智仔……”          榮叔很快想起是四十年前一起學師的同門兄弟智仔,他順手關了正在播放音樂的錄影機。          “……我明天攜眷到澳門旅遊,我們已有很長時間沒見面了。我還怕你搬了家,換了電話……”          智仔的一個長途電話,把榮叔拖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緬甸仰光市。          剛讀完高中的阿榮,英俊瀟灑,喜歡唱歌,嗓音還不錯,是一個標緻的男子。加上有青年人的活力,人緣又好,到一間洋服公司學裁縫洋服時,與同事相處和睦。          同門師兄弟中有一個叫智仔的青年,是另一間華僑學校高中畢業生,也愛唱歌,口琴還吹得不錯。在那個年代,阿榮和智仔都受過華文教育的青年。他們一起學裁縫洋服,假日組織同事、朋友一起去旅行,很快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 緬甸仰光市大金塔  圖片摘錄網絡...

  • 深切悼念陈羡治老师(苏明立)- 缅华网

    缅甸仰光传来噩耗,原中国女中附小(中国小学)陈羡治老师不幸因染上新冠病毒,于2021年7月20日离世,享年92岁。境内外中国女中校友,无不感到万分悲痛。大家既痛恨新冠病毒的肆虐,也痛惜中国女中又少了一位年高望重的老教师。 2017年12月,来自各地的中国女中附小二十九届毕业班师生,时隔51年后在仰光相聚,在仰光校友为境外校友组织的接风会上,大家有幸见到陈羡治老师。她年近九十,依旧前来参加聚会。当时她精神和身体都很好,也十分健谈。 她与大家回忆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女中的辉煌岁月,也回忆了缅甸当局采取排华政策后留在缅甸的教师和学生的艰苦生活。许多校友都说,如果中国女中的纪念特刊再版,一定把她讲述的这些宝贵经历写进去。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隔断了身在各地的中国女中校友间的直接往来,使我们不得不暂时中止了许多拟定的计划和安排,包括各种聚会、交流、写作和再版的计划。更让人遗憾的是,这种暂时的中止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和挽回的! 我们在中国女中读小学的时候,尽管不少人没有上过陈羡治老师的课。但是都对她很有印象,她的名字,与蔡羡石老师和王玉治老师的名字各有一个字相同,小学生用闽南话读她们的名字是很容易搞错的。越是读错字,印象反倒越是深刻。而且这三位老师都是热心人,经常参与管理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接送学生的校车上有她们的身影,文艺演出、运动会、郊游也都有她们的身影。时隔半个世纪,我们自己也年过花甲,但是,这几位老师大声吆喝学生的嗓音,在学校为学生们忙碌奔波的面容,依旧声声在耳,历历在目!痛惜的是,如今这三位老师都已经不在了! 相传,孔子老的时候,站在河川上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流传了几千年,有人说,孔子是在感慨万物的消逝,就像河水一样昼夜不停。 但宋朝的朱熹对孔子的话做了更积极的解释,他说,孔子感慨的是“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 很多人更喜欢朱熹的诠释。我们在悼念逝者的时候,固然不免心怀悲痛之情,感慨人生之短暂。但是,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逝者的未竟事业,而身怀“往者过,来者续”的襟怀! 往者过,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来者续,则是大千世界赋予后来人应尽的自然职责! 岁月不饶人,中国女中的创立者和组织者们早已离我们而去,那些后来为中国女中的教学事业辛勤耕耘的老教师也开始一个一个的离我们而去! 时代变了,我们或许再无可能重建一个新的中国女中,但是,当年中国女中所代表的传扬中华文化的不倦追求,是可以在无数来者的继承中不断地延续下去的! 永葆中国心,光大中华情!这将是我们对那些已经离世的中国女中老教师们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对陈羡治老师的最好悼念! 愿陈羡治老师走好,请亲属节哀顺变!善哉,善哉! 缅甸仰光中国女中附小(中国小学) 第二十九届毕业班校友 苏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