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诗词歌赋
    五一勞動節獻歌(文/高德光)

    . 從來勞動最光榮, 擊壤而歌自在生。 幸福全憑多奮鬥, 五千歲月鑄文明。 . 书法 一〉茂松 二〉梅放 三〉周永騰 四〉黃偉華 五〉白善華 六〉岑建平 七〉馬瑞麟 八〉尤肖松 九〉阮偉生 十〉李錦帆...

  • 华文文苑
    文化传承一枝花(谭炳辉)

    表演太极双飞扇 健康日和南友队友合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武术和书法(国画)、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十大国粹。武术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通过观摩各类飞禽走兽,相互打斗,结合五行八卦而揣摩出来的格斗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出有少林、武当、峨嵋、崆峒……等武林派系。其中少林又分河南北少林和福建南少林,四川峨嵋又分峨嵋、青城。各门派除了刀、剑、棍、枪、鞭、扇……等十八般武艺外。各门派又发展出各自的独门绝技,气功有童子功、一禅指、铁布衣、金钟罩。拳术有太极拳、咏春拳、醉拳、猴拳、鹰爪功……等等。而太极拳、太极剑是由湖北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张三丰道长创发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太极拳发展到如今已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等各式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体育运动,增強人民体质,综合各式太极拳,进行简化成二十四式太极拳法,以普罗大众及外籍朋友更加易于学习。 帶领百人太极拳表演      美国南加州南友联谊会(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自1994年创会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年,并在2010年增设了每周一次的健身班活动。初始由黃蔚民老先生教大家学习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而后于2012年經由陈秀梅学姐热情推荐雷倩美老师,来健身班教我们学习养生太极拳。雷老师的到来,使健身班增添不少活力。雷老师博学多才,性情温和,蔼然可亲,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我们不仅从她那儿学到了中华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学到她的高尚人品和涵养。她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我们,并纠正了原先学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的错误打法,包括每招每式的正确口令、手势、步伐、体位方向等都一一给予正确指导。无论天寒暑热,刮风下雨,她都风雨无阻的来健身班义务传授太极拳功夫。而且无保留的传授了八式、十六式、四十八式太极拳,八法五步以及八段锦。又教会我们五十二式太极扇和四十二式莲花太极扇,教学认真,十数年如一日,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健身班成员合照      雷老师出生在有武术之乡美称的广东省,佛山市,在上诲市长大,自小就热爱中华武术,师从大师习得一身好武艺。雷老师不但功夫好,学业成绩也很优秀。来美留学,大学毕业后,成家立业。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热心公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积极传扬武术、武德,让更多中外人士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美展开有意义,美好的新生活。      凭借其与众不同的高智商,雷老师在美国武坛上渐渐崭露头角,扬名四方。自2009年开始,在美国就参加了迪士利武术节,圣地亚哥国际武术锦标赛,2010年第十八届伯克利加大,中国武术锦标赛,2010年第二届南加州长青盃,太极拳锦标賽,进入《冠军卫冕赛》,2011年圣地亚哥国际中国武术锦标赛,2011年加州(圣何塞)国际武术锦标赛,2012年第三届南加州长青盃太极拳锦标赛,2013年拉斯维加斯国际中国武术锦标赛,2013年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洛杉矶会展中心)。从2009年至2013年5年间,参加项目中有太极拳竞赛套路:有杨式、传统杨式、陈式一路、二路、陈式竞赛套路。所用兵器有刀、剑、扇、拂尘……等等。共获得了32枚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战功累累,是武术界的奇才,精英。 大刀神功      传承中华国粹不遗余力,雷老师于2010年协同洛杉矶的中华武术精英,创办了一年一度的”洛杉矶健康日”大型群体活动。广邀洛杉矶各门派的武术精英进行武术表演和各社团的民族舞蹈表演,促进中外人士的文化交流。自2015年开始,在雷老师的鼓励下,南加南友联谊会的健身班成员也每年都参加这项有意义的大型侑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各商业行号摆摊参展,参访者络绎不绝。活动主轴是由雷老师亲自帶领各社团代表队,齐聚广场,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百人太极拳表演。场面壮观亮眼,赞叹声、掌声不绝于耳。 健康日和南友部分队友     ...

  • 诗词歌赋
    其實陽光從未跟我偏離(蘇麗蓉)

    日光之下 总有第三者徘徊 因為光明不怕影歪 偏離的不是陽光而是自己 甩掉軌跡,偷生今世 . 愛情本無所謂對錯 只是感觸差異 愛,似水柔腸 恨,怒火焚身 日光之下,萬物皆平 . 其實陽光从未跟我偏離。 2024年4月28日。...

  • 雷电击毙《微型小说》(晨阳)

    永定坎市土楼医院,是福建建设兵团二团卫生队属地。有一天风雨交加的夜晚,值班室电话铃响声打破了土楼万籁俱寂的沉静,救护车启动,往电话报告的民宅驶去……。 过半小时许,从救护车担架上抬来一个焦黑的不速之客,进急救室,医生、护士齐聚,人工呼吸、输氧,忙着急救,终究还是无力回天,一命呜呼。 逝者是一男性,40余岁。据其夫人倾诉,其丈夫饭后,躺在靠窗的床上,打开矿石收音机,因雷声震耳,把收音机贴耳聆听音乐,一声巨雷,把他从床上打翻落地,不省人事……。 从鼓浪屿二院搬迁至坎市的外科主任温医生知情后,把医生、护士招到逝者跟前,说,被雷电击毙者,其头部有进电孔,相应的脚掌底有出电孔,而电的入出孔处会在人体的同一侧,故被电击的人体一侧是焦黑的。他边说边寻找,果然。 医生嘱咐逝者家属,切勿在雷电交加时,再贴耳收听收音机,否则将重演人间悲剧。...

  • 中华人民共和国駐缅甸大使陈海及使馆领导向缅华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芳菲苑)

    尊敬的各位侨领:       在2021年国庆节到来之际,陈海大使等使馆领导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广大在缅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2021年对中国人民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当前中国已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昂首前行。        2021年对广大在缅侨胞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自缅甸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广大侨胞捐款捐物,与缅甸各族人民携手抗疫。第三波疫情暴发后,在使馆积极协助下,缅甸中华总商会和缅华侨界情系桑梓,成功向中国国药集团采购70万剂新冠疫苗,帮助在缅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构建“防疫屏障”。使馆一直关心牵挂广大侨胞的生命健康,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大家提供了制氧机、口罩、药品等抗疫物资。使馆还协助缅方与中国疫苗企业对接,以最优惠价格、最快速度向缅甸提供新冠疫苗,有力支持了缅方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       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暂时还无法线下欢聚畅谈,但使馆永远是在缅侨胞的“娘家人”。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广大侨胞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希望广大侨胞继续坚定信心,保持乐观心态,遵守防疫规定,做好疫情防护。期待大家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展现中华儿女良好形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携手实现共同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中缅胞波友谊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安康!...

  • 凄凉的林老头(阿凯)

    林先生是印尼归国华侨,年近八十,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与众多的归国华侨一样一家三口(夫妻俩和儿子)移居香港。他们吃苦耐劳,经过多年的打拼,有了一些储蓄。八十年代,香港政府鼓励够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到新界新市镇“居屋”(香港房协资助的居者有其屋) 居住。他们买到二房一厅,有了自己的家。 九十年代初,儿子已到了适婚年龄,就向两位老人提出:将现在居住的“居屋”转卖,可筹得百万元用于交首期,购买附近的私家楼(三房一厅),两位老人還同意给儿子40万当供楼之用。 ******************** 自从儿子取了媳妇之后,家庭就发生了变化。俗话说:相见易,相处难,有了媳妇,不要爹娘。婆媳关系、爷媳关系,因日子久了,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常闹矛盾! 2010年初,林老太太不幸因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左腿行动不便,要坐轮椅上街买菜,日常生活起居都要林老头照顾,加上林老头也退休了,家庭的经济来源要靠两位年轻人负担。这就开始埋下了不少经济问题…… 人生境遇,坎坷不顺。前几年林老太太患上了肝癌晚期,医生告诉家人:她的日子不多了!要有心理准备。病人得知后对林老头提出要求:「把我们银行的存摺里属于我的25万元港币转给儿子的户口。」因为林老太太溺爱儿子,担心林老头与儿媳的关系都不太好,会有问题。这突如其来的要求,林老头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他要留给自己养老之用。接着林老太更强词夺理地说:「你的钱也是我的钱。」为了安慰临终的妻子,他只有无奈地照办了,林老头这样向街坊含怨诉苦地说了出来。 ******************** 林老太走之后,因金钱问题,林老头与儿子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对𨚫无言,他常常向街坊诉苦:「儿子对我如对敌人,从不打招呼,从来不会叫我一起吃晚饭。」每天自己吃晚饭后,他只好关到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或读报纸,像似坐牢似的…… 最近儿子更公开对他提出要求:「把你的银行存摺簿加上我的名字,这样做是你年终的时候不必再花一笔律师费。」林老头当然知道这是他媳妇的坏主意!万不能接受自己的养老金给儿子控制。儿子老怒之下更威胁他:「我将当初你們給的40万还給你,你就搬出去外面租楼住,若不同意的话,我就送你去老人院住。」 苦雨凄风,孤单困苦,向谁来诉苦!林老头只有对天长叹:「我本以为养儿育女,为的是耄耋之年有所依,奈何儿子不孝啊!」 2021.09.30 晚于香港...

  • “海鸥” 飞起来了 — 忆杜子福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二)(舒云)

    2007年秋,香港缅华互助会承办世界缅华同乡同侨大会。为了大会,杜老师放下自己拉二胡的业余课程,在百忙中抽出歇息时间为我们排练舞蹈“海鸥”。 记得老师第一次与舞蹈队的演员见面时说:‘跳“海鸥”?不知道会不会飞得起来?’ 在场的舞员听老师这么一说,面面相觑一会都心知肚明:因为舞员都是婆婆级别人物也。 教舞是件鲜为人知的辛苦工作,况且老师年岁已古稀,要付出许多精力教授我们这一群乱舞之鹤(指舞艺欠佳),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面对我们这些耆年舞员,老师很是担心舞蹈«海鸥»飞不起来(指演出失败)…… 为了大会,无论条件如何差,老师仍是尽心尽力教我们。排练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动作,老师的精神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通过数月的苦练,舞蹈«海鸥»终于在2007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缅华同乡同侨会上,圆满地为大会献了礼。 接着,又参与了香港侨界庆祝回归和60周年国庆会演,续而又参与缅华社团北京、仰光海燕、广州等地的周年庆典的大小型的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众多的好评。 2010年,由舞蹈家、南中校友刘素琴老师建议推荐,我们的舞 蹈《海鸥》参加了第38届全港公开舞蹈 (成人兴趣组) 比赛。 4月25日,香港缅华互助会文艺组首次勇敢地踏上香港地区的舞蹈赛台_____,这是喜事,也是难忘的日子。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具有高度美的亮点,而老师的审美观更加独特。因而老师从舞员化妆服饰的效果都一一提点。为了演出成功,赛前老师为舞员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热身练习,鼓励大家拿出最佳的精神状态参赛。 当剧院里响起优雅动听的歌曲:“mimi-rere-dola–solmi—sollasi-lasol-sila-sol do—”我们一只一只靓丽的“海鸥”伴随着音乐和灯光轻快地飞向宽阔的舞台…… 我们这一群“海鸥”在舞台上犹如见到“美丽的晚霞笼罩着伊江……”我们的心我们的舞步就像“活泼可爱的海鸥展翅自由飞翔……” 我们见到老师在舞台下仔细看着每位舞员的表演。当我们见到朋友们灿烂的笑容,听到拉拉队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时,台上的我们更加起劲飞跳,心中也感到极大的安慰。 我们演完回到台下座位,这时大家各自的心却无言表达,内心更是无法平静。...

  • 《似蜜随笔》藤球——緬甸的国球 (了因)

         藤球是缅甸民族最喜爱的一种运动,流行全缅,大街小巷,大城市到小乡村,只要有一块十尺方圆的空地,就可看见五六个年青人集群蹴就,一粒细藤条编织的藤球就行,无须任何铺张,亦可玩它一整天。这运动男女皆宜,团体或个都可玩,乡镇间有什么大节日,必有藤球比赛一项,男女组团比赛,男女单人式蹴球赛,资源丰富的乡镇还配上《缅甸民间大型鼓乐团》姍弯助兴。增添热闹,蹴球技术本就热闹缤纷,贴地救球惊心动魄,翻悬起落高空的藤球随着鼓乐的节凑,悬于空间,续而旋转游漓腰际,再后不上膝,鼓乐的节奏越来越快,球员腾跳飞跃,观众惊呼连连花枝招展的花式表滨,身段矫健,优雅夺目,观者心旷神怡。     蹴藤球不但流行在缅甸,泰国,柬埔寨也颇流行,故而它曾经被东南亚运动会列为比赛的项目之一。     了因未進行第二次眼睛手术之前,本网几位国外网友诗人正以藤球为题展开热闹的联唱,其中有一首笔名<倩兮>的「有感」唱和,明显源用原诗《藤球之恋》的意境与美丽的想像,这样的同题同景唱和或是同文不同义的创作,是否是会被认可的,了因就不知道了,如果把两首诗的意境写成一篇散文,就是一篇小小说:     在一处乡镇的清晨,一条通往菜市的街道旁,有一群年富力壮俊秀的年青人围着蹴球,骄健的体魄,灵巧的动作,多样球技艺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不时叹赞的呼声,热情的掌声,使这个清晨充滿青春的活力。远处姍姍走来了一位手挽菜篮子,年轻貌美,风姿飒爽的美少女,她本是赶早市买菜的,但被这热闹的场面吸住了,也就与他人同样立足观赏。落入她眼簾的,首先是腾飞在空中的藤球,五只敏捷的蛟龙,上下翻舞,嬉耍彩球,后来看到了五龙夺球的变幻无穷,惊心动魄,她被迷住了,不觉已被一粒爱的好藤球抱入心中……     就这么着,写诗要有想像力,意境,读诗也一样的,自巳去想像结局吧。阿弥陀佛。...

  • 缅甸藤球《欽龍》(伍全禮)

         緬甸是農耕社會,人民多信奉佛教,城鎮乡村大多數都建有和尚寺廟。      缅甸人民生活淳朴,一般鄉間的運動種類不多,除了暴力的緬甸武术拳,还有踢藤球《欽龍》⋯⋯等      《欽龍》是緬甸的特色球,是一般男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踢球的运动,有点像中國人踢毽子。《欽龍》球有半個排球大,是用藤條外皮編織成的,空心,整個球織成有多個均匀多角形空間的藤球,不能編得太緊,編織好的球有一定的重量,踢球时會發出藤皮磨擦的聲音。踢《欽龍》經濟實惠,一個球可玩上一些時日,踢多了,球藤就會変松,彈力差就得換個新的。      緬甸天氣炎熱,一般民众多是穿凉拖鞋,室內或陰凉地不穿鞋,太陽下山後,一些少年、青年、大人們會在学校校園、寺院的榕樹下踢藤球。有些土產商行員工下班后,店前如有一小空塊地,約上四五個人圍起便可玩球。大多赤裸上身,有人穿短褲,也有人把龍吉(紗龍)的下半段收攏擰成一條跨過雙腿間系入後腰龍吉間固定的方式。      藤球是一种特殊的踢球形式,看著别人赤腳輕鬆、姿態美妙的能在腳背、脚內侧玩球,有如磁鐵般把《欽龍》在脚上玩弄長時都不落地,看似容易,自己試試才知道它的難度。     编織《欽龍》的藤條质地硬,同时有一定的重量,踢的力度夠,球才彈跳得好。新手練習很難控制藤球,三兩下就落地或給他人接走。光脚踢球踢不了幾下脚背、脚內侧容易受伤疼痛,就要休養傷好再繼續,把脚皮練厚踢球不痛才算到家。也有人穿布鞋踢球,但总让人覺得怪怪的,傳統上多是光脚踢的。想成为一名高手并不容易,要有恆心有毅力,多年努力苦練才有好的球技。      半個世紀多前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为庆祝建市一百週年舉辦各類活動,有傳統文藝以及各種球類競賽。我隨腊戌市華人靑燕社篮球隊,到曼德勒參加百年慶篮球賽。在集會場見到《欽龍》隊比賽,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每隊隊員都是各城鎮選出的球技高超精英,為自己地方拼搏爭名氣,盡量使出渾身解數,频频出險招,令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刺激过瘾。      藤球的另一种打法是像打排球一樣,中間架上一·张大约一人頭高的網,兩隊球員各站一邊只能用頭、肩膀顶,或用脚踢、钩……等动作攻擊對方,不可用手碰觸藤球,其中一邊隊員腳上能踢数次就要传送给對方。刺激的是似乎每隊都有高手,背向對方把球推高後跳起一個倒釣脚扣球,猛球使對方難防輕鬆得分,使觀看者驚喜,熱情掌聲不斷。     ...

  • 吴哥哥莱析潜水艇风波:AUKUS“舞剑”意在……(附缅文原文截图)(胞波网)

    来源:胞波网 按:作者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缅甸国际关系著名学者,曾任吴登盛总统的国关顾问。现任缅甸国家管委会国际合作部联邦部长。他对国际形势分析的文章十分及时到位。在如下“潜水艇风波”分析文章中,作者谈到了欧洲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再探讨美中关系以及缅甸在其中的地位…… 作者眼光独到精准,文章是值得一读。 作者:现任国际合作部联邦部长著名学者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 这将迎来更大的风暴! ——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 这一次风暴不会小!  最近国际媒体圈热传澳英美三国AUKUS国防合作协议美英同意将对澳出售核潜艇的事情,轰动全球。这事情不是一般的小事,因为法国与澳大利亚原先就已经有一个500亿美元潜水艇(柴油动力)计划,现在美英澳如此一来,是把法国的生意抢夺了!导致法国十分光火!将驻美驻澳大使立即召回,并取消与英国的防长会议!法国对澳大利亚的“欺骗”非常不服与不满!表达强烈的抗议!当被问及为何不召回英国大使时,法国的回应是:“英国充其量就是一个‘第五个轮胎(备胎)’!(意味:美澳才是主角?)”...

  • 笔墨挥灑 恣情洋溢—拜读《朱徐佳诗集》有感(黄庭凯)

         几年前的一个新春日子里,我通过微信联络到太平洋西岸的老同学王旭山夫妇,得知他和朱徐佳女士负责《美国南加州缅华网》的编辑工作。 通过他的牵引,让我有缘与朱徐佳师姐相识(她也是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的校友),令我喜出望外, 我写的稿件有机会上网发表了。     虽然我和她末曾见面,但通过这几年的互动,在她的热心帮助和鼓励下,我对写作更有信心,令我十分感动。 于是,我每天抽空上网,打开缅甸仰光的《缅华网》和《美国南加州缅华网》去关注和欣赏她的诗赋。她的作品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她的诗篇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我对诗与词的所谓押韵、格律⋯⋯一窍不通,更妄论其它。自己𨚫很欣尝诗人的天赋,优美的意境,生动又简洁的诗句,易读易懂,且百读不厌 ,细细揣摩,回味无穷!      拜读朱徐佳女士的作品时你会感受到,她的才华洋溢和超强的想像力。她从年青时代就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人情世故,风土人情,丰富了她的写作内容。她生长的故乡是缅甸的北掸邦腊戍, 在诗人的笔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青山绿水是多么美!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我这个只在仰光生活的城市人是多么吸引和向往!      在她的诗集中,你可以找到诗人用许多生动的诗篇表达出对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浓浓的思乡情怀。 诸如:《风从故乡来》、《故乡的山河树》、《梦回故乡》、《只有乡愁》、《怀念》……等. 而《缅北行》、 《感谢》、...

  • 共一轮明月,怀同心之圆 – 缅华网

    桂花浮玉,皓彩同普。值此华人祈愿团圆的中秋传统佳节,同时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自8月23日起已经在全国各省邦逐步开打,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接种中心为8万多人接种第一针疫苗已接近尾声,缅甸中华总商会向各省邦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缅华各界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缅甸中华总商会 供稿 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工作人员中秋佳节“全家福” 桂花浮玉,皓彩同普。值此华人祈愿团圆的中秋传统佳节,同时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自8月23日起已经在全国各省邦逐步开打,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接种中心为8万多人接种第一针疫苗已接近尾声,缅甸中华总商会向各省邦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缅华各界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9月20日,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总指挥林文猛、苏汝波副会长、陈忠文副会长、何其林主任、赵德仁副主任、外交组长杨胜富、接种疫苗组长董浩松医生等等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成员来到了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疫苗接种中心,慰问现场工作人员,感谢医疗组、安保组、后勤组等等工作组的辛勤付出;感谢商会志愿者、福兴兄弟集团志愿者服务队、广东工商总会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志愿服务团队的无私奉献,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并与他们共度佳节。 林文猛会长致词 林文猛会长在致词中表示,诚挚感谢大家几个月时间以来,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义无反顾、同心同德鼎力支持缅甸抗疫,为疫苗购买接种项目的实施日夜辛劳,无私奉献,顶住各种压力,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助力自购疫苗能够顺利在全缅各省邦逐步开展接种;为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一份保障,使得他们能够家人团圆,于社会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之举。我们很欣喜的了解到,国家购买的疫苗、中国捐赠的疫苗越来越多的抵达缅甸,更多的民众能接种到疫苗,为健康建起一道抗病毒的防火墙,疫苗是抗疫情保健康很重要的途径,希望全国人民能应种尽种。言短情长,值此中秋佳节,衷心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平安幸福!家国与共,衷心祈愿全国人民平安健康!缅甸早日战胜疫情! 何其林主任讲话 商会领导与医务人员合影 据了解,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购买国药疫苗接种项目系全世界第一家自行采购中国疫苗的海外社团,此前并无先例经验可循。35万人70万剂疫苗,数目大,又是急切的关系到民众医疗平安健康,在缅甸疫情严峻之际,缅甸中华总商会组织牵头实施该项目可谓历尽艰辛。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兼程,自愿自费疫苗购买接种在卫生部的批准支持下,获得了合法合规;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中国国药、国航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最优惠的价格,最快的速度,因为疫苗生产供应非常紧张,不是想买就能买,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在各省邦社团,缅华各界的齐心努力下,报名接种得以在全缅开展;在公司企业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与助力下,复杂而繁琐的流程实施得以一一推进。...

  • 寻迹“九一八”重温刻骨铭心抗战史(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2021年09月18日 06:59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于海洋 摄   1931年9月18日,沈阳爆发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就此拉开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前夕,中新社记者重访北大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透过一处处历史印记重温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90年前,这些地标性建筑见证了怎样的屈辱历史?90年后,它们又以怎样的面容与世人见面? 北大营效果图。沈阳博物院供图   北大营:   打响中国十四年抗战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了位于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随后反诬为中国军队所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而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很多人在历史教材上看到过上述内容多次,北大营三个字和抗日战争紧紧捆绑在一起。北大营从1907年建立到“九一八”事变被毁,虽然仅存在了25个年头,但因“九一八”事变蜚声中外。   时任北大营驻军620团团长王铁汉在其回忆录《不抵抗的抵抗》中详细记述了日军突袭北大营的全过程。当夜,尽管上峰下达“不抵抗”的命令,王铁汉仍率部打响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   记者探访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柳林街的北大营遗址。遗址现存三栋一层砖木结构硬山式营房,营房由青砖砌成,其中一栋还保留着原来的铁皮瓦屋顶。据史料记载,北大营建于1907年,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损毁。   2018年,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修缮过程中,馆方鉴选征集到1400余件(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据了解,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将于近期对外开放,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文物也将首次与民众见面,辅以浮雕、沙盘、光影成像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复原历史场景、营房陈列,打破空间限制,重现硝烟岁月。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于海洋 摄...

  • 爱兰花的人(钟纯芳)

    秋雨连绵的日子,兰花竟在阴湿湿的雨天里开花了。没有灿灿烂的阳光,只觉得花开得还差那么一点点。     我家种的兰花多是石斛兰,有密花石斛,蝴蝶石斛,万带兰,卡特兰等几种比较容易栽种的兰花。曾经栽过几盆中国蝴蝶兰,最终都灭迹了。山城腊戍气候稍微有点干燥,栽培兰花並不太容易成活,当连绵的秋雨湿透了兰花的根茎和叶子,水分饱满了的兰花,也才开始结出一粒一粒的花芽,有的兰花花芽结成的时间就要一个多月,从花芽到成花形又要一个月左右,至到花开绽放,竟然要二个多月的时间,也因此,山城腊戍的兰花多数都开在多雨的秋天,在山城腊戍,中秋赏月尝月饼又还能赏兰花,所以我总说,故乡腊戍的中秋是最美的。但那也只是写散文的人的抒情了。生活方式的喜好不同,吃月饼赏月的人家未必种有兰花,赏兰花的人家却又未必爱尝那月饼,虽然不算一回事,但也成了此事古难全。     像我们夫妻俩外行栽培兰花,将兰花做为观赏的兰花爱好者来说,看到兰花开那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从兰花结花芽才开始,就会有蜻蜓、蝴蝶、蜜蜂、蜗牛,甚至大黄蜂都来吮食,被这几种飞虫吸过的花芽,就不可能会开花了。宋代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爱兰花的人来说,也就实在无奈可和了。更要紧的是,还会有一种不知名的黄色小虫,密密麻麻的附在花芽上,用杀虫剂喷射也处理不掉,但遭到杀虫剂喷过的小小花芽,也就同样的不会再开花了。只能用刷子细心的在不伤到花芽下将密密麻麻的小黄虫刷清,花芽期间要重复的做好几次清理,花期到时,才能观赏到这些兰花。但未必所开的兰花都是美艳的,卖花的花商总有本事将一些毫无鲜亮色泽的没人要的兰花掺进来一并卖到买花人的手中。     虽然下着雨,但也阻不了夫妻俩撐着雨伞来赏兰花,我笑了起来,别人是打着伞欣赏兰花,妻却是戴上顶笠帽,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傣族妇女。     现今文人很时尚讲超越,讲淡泊。有时,读了些这类大作,所谓的追求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也还是在凡俗的早已商业模式的金钱思想领域里打转,始终也超越不了利与名。     日子过得久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也很自然的不在身边了。有时,有的时候就显得沉寂。佛教谓之寂灭之道,安详闲静的日子其实也是很难度的。     没有新冠病毒疫情之时,小女儿总会每天带三个小外孙过来吃晚饭,让孩子们陪陪外婆,孩子们欢闹玩耍的声音,玩具撒满一天一地,吃饭时总嚷着要吃这个,不吃那个,要这只大盘子,不要那只小碗的闹个通天。这可是天伦之乐的乐声,无法用曲谱谱写出来的。平凡的家庭生活,无法用文字描述,珍贵在能令人的心境慢慢走向平凡。此时,会觉得孩子的喧闹让自己的心灵散发出微笑。     新冠病毒疫情越来越严重,就叮嘱女儿千万不要出家门了。生活就是这样,自己小时候过的日子,又何尝不是在父母百般呵护之下成长的呢!有钱人家有有钱人家的方式,穷人家有穷人家的方式,都在爱护自己的子女。可怕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规律,每个小小的家庭都佈满了阴霾和笼罩着絲絲的恐惧感。     孙儿们不来了,家就露出了寂寥与寂寞。我们总说要看淡要看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孩子们因为了事出有因的不在身边时,每天微信手机的问候与谈话,都是无法取代亲临的感觉。     去年清明后,看看后院栽的这些兰花,枯枝败叶蔫蔫的,这可是花费了些钱从仰光买来的,到家之后打开纸箱看了才知道受了些骗,几乎都是老龄的花株,有些株是什么色种也不知道,很长的时期也护理不出一个好结果。于是,对妻说,把这些兰花统统分枝重新栽种,该扔掉的就扔掉。妻也确实对这些兰花失去了信心。于是,夫妻俩就动手把石斛兰、卡特兰、万带兰、兜兰该剪的该剪,能分枝的分枝,该扔的扔掉。然后,又把家里原有的野兰也分了枝,将几种洋兰和野兰捆在一起分成两株三株的种在小吊盆上,竟然也分出了百多盆兰花,一年过后,这些分株了的兰花几乎都有了生气,长出了气根和新叶,树慢慢长起来。上个多月前,有几株兰花树竟然结出了花芽,在这秋雨连绵的秋天里,有十多盆兰花终于也开出了花。朵朵鲜美的兰花竟然也要与秋天平分秋色了。     看着这些半老徐娘的兰花散发出徐徐魅人的媚态,这么美艳雅致。我却忽然想起了那几天香港的东风班老同学朱惠琦(琦琪)传上一个段子到群里,段子里都是些新潮流词语。原来在中国大陆半老徐娘已不叫半老徐娘,叫资深美女了。这虽然只是一个幽默,延袭了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却要被精心打造出来的时尚潮流所取代,我感到无限惋惜。于是,我还是坚持用半老徐娘这个词语,词美回味。那涂上僵尸口红色的资深美女,怎能与开在水天一色,白露茫茫的秋天里的兰花相比拟呢!     于是,我也成了爱兰花的人。...

  • 挽词(邱伟文)

    鳴呼!哀风嗖嗖,悲悽袭人,驚闻南加州缅华联谊会顾问,南加州南友联谊会顾问,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缅甸惠安会舘付理事长,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汉语补校创校委员之一,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董事会董事骆钖隆先生尊夫人江翠娥女士痛于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九日九时驾鹤西归,享年七十五岁。噩耗传来同人等椎心泣血,哀惜社群痛失贤能,骆家母忧。江翠娥女士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土瓦人,是土瓦埠金土瓦组织成员,金土瓦特级小学创始人。热心公益,热情参加族群活动,是本会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南加州缅华联谊会,及南加州南友联谊会会员。塔铃悲呜梵音餘,翠娥姐一路走好,望骆家阁府节哀顺变。秋风嗖嗖寒透骨,低泣泪送至亲人…………哀哉!           邱伟文 (南加州缅华联谊会)                       (南加州缅华网)          同挽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十日致哀。...

  • 江翠娥女士生平(駱锡隆)

    江翠娥女士福建永定人,1947年2月11日出生于缅甸南部的土瓦市。      在她还不到周岁时,父親因出门做生意在海上遇难。由母親独自一人靠缝衣为生,辛辛苦苦地把三个女儿养大。虽然生活艰难,还是让三个女儿都受到中等的中文教育,直到各自成家立业。      江翠娥在土瓦读完中文初中后,就到仰光南洋中学上高中外文班,刚读完一学期,学校就被收归国有,只好回到土瓦继续上缅文课。      1967年12月与当地的骆锡隆先生结婚,育有二男一女,子女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並已有了五个内外孙。      1971年移居仰光拉达区五十尺路开了一间冷饮店,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会持家,勤勤恳恳、节节省省,生活过得也很安裕,並让三个孙子都能受到高等教育。      由于缅甸政局的动盪,1990和1996年两个儿子先後到了美国,她和夫君及女儿继续在仰光经營冷饮店,直到2001年因改建住房,才停止了业务。      2008年夫妻俩移民到了美囯,但因各方面不习惯,一直无法适应。因此每年都是美国和缅甸两地来回跑,每地住上半年。还常到世界各地旅游,生活过得相当轻松写意。     她为人正直,待人親切诚恳,又喜帮助人,她不但大力支持夫君在社会上所做的公益事业,而且还親自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她和夫君两人恩恩爱爱,出双入对,孩子们又孝顺,是被公认的一对模范夫妻。      去年年初夫妻俩回到美国,八月份时,她感到身体有点不适,经检查发现得了胃癌,而且已是晚期,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治疗,还是无法挽回她的生命,大家都感到无限惋惜。...

  • 「疫」境中的婚礼(黄廷凯)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从两人情投意合到凖备走上婚姻的殿堂,最少也要两年的筹备工作。诸如选定合适的酒店、酒家办婚宴、婚礼的教堂;约订見証婚礼的律师;选定吉日“过大礼”;发请帖告知亲朋戚友……这些都是以往正常的程序。 自2020初全人类遭遇新冠肺炎疫症肆虐,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影响许许多多的新人的婚礼安排,无可奈何! 李小浩32岁,早在两年前与心爱的小芳选好吉曰就开始筹备,预订2020年5月份举办婚礼。不料疫情忽然严峻起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各项“限聚令”打乱了这对新人的安排…… 女方的家长心急如焚,因父亲年迈,又有病缠身,担心新冠疫情会「无了期」延续,希望早日成全小女的这门婚事,家里的大小事都由大哥来主意,于是同意两位新人的想法,先办婚礼,再补办婚宴。 幸好,5月底的疫情稍稍缓和,政府公布:「教堂的婚礼允许50人出席。」 双方的亲人高高兴兴地把婚礼办成! 然而,预料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忽然接到酒店的电话通知:『对不起,李先生,我们的酒店即日起被政府征用作为外来输入的「隔离中心」,您的预订婚宴酒席将被取消,我们会退还您的订金。』婚宴酒席又得另找他家,真是一波三折! 为了顾全大局,支持政府的防疫措施,无奈之下,两位新人只好忍着这不太愉快的事告诉双方的长辈。 2021年3月份开始,特区政府采购到星瑞的复必泰疫苗和国产的科兴疫苗,经过政府不断「催谷」,加上市民的配合,接种疫苗率将近七成,香江的疫情稍有缓和。 5月下旬,趁着政府的「限聚令」允许婚宴可以20人出席的措施,两位新人高兴地告诉双方的家长:「我们找到港岛的一家酒店顶楼上下层可以容纳20人以上的席位,同时愿意在下层布置婚礼台,让亲友们拍照留念。」      两位新人和他们的长辈也放下心头悬挂住的心事,为了这场婚礼他们前后被折腾了2年之久! 09-21-2021 於香港...

  • 一个独居老知青身后那些事( 摘录自网络)

    独居老人曾是知青,其妻早几年先逝,子女旅居国外,老知青近日归天。死后,子女把他的住房遥控出售,其遗物任由买主自行处理。 下面是买主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有很多老人遗留的东西,如: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等物品,本想让卖房人来收拾处置,卖房人却说你们都扔了吧!     遗留物都是老人一生的记载,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的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存的和新的一样,底片还在,照片都过了塑,保存的很好。     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老人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奋发、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打拼的忙碌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时代的追忆和怀念。     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大致勾勒出老人一生的轨迹:从小是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去打拼,在异地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一人孤独的度过了最后的六年。     身为一个买房者、局外人我翻看着这些遗物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一位逝去老人一生的美好记忆,子女却弃之若垃圾。     我把最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它的在群里送人了,把最后剩下的送到了废品收购站。     哎!你的人生再精彩,人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和挚爱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都随风而去也!     趁活着对自己好一点吧……...

  • 惧狼犬《微型小说》(晨阳)

         丹老,缅甸最南端的海滨小城,风光秀丽,空气清新;一座二层楼的警察局里,专门办理外侨居留登记证。      1955年某日,一位30余岁在华侨中小学执教的妇女,携带着8岁的长子,因母子俩均为中国出生,故每年须到警察局办理登记、缴交外侨居留费;在路上母亲买了两块脆饼,为防儿子等候而哭闹。      母子进入警察局,一个荷枪的警察,凶煞地询问来意后,便指引华侨教师上了二楼,将小孩搁在楼下等候。      过了一个多小时,见母亲尚未下楼,儿子便吃脆饼打发时间。突然,一位持枪的警察,牵着一只高大的狼犬走了进来。狼犬见小孩嘴里吃的脆饼,垂涎三尺,挣脱牵绳,“汪、汪、汪”狂吠着朝小孩扑去,小孩见状失色,泣不成声,赶紧把脆饼扔在地上,狼犬朝脆饼享受去了……。      母亲在楼上听到儿子的哭声,赶紧下楼,方知原委。母亲责问警察,为什么不把狼犬看好?把小孩吓坏了。警察答:狗肚子俄了,也得吃东西啊。      母亲教儿子,见狗别怕,蹲下来拿石块砸它,狗就会逃之夭夭。即便如此,此后小孩见狗却步,避而远之。...

  • 小宝宝上学了(阿凯)

    2020年9月份,香江仍在新冠病毒的阴霾笼罩下学生返回学校上课遥遥无期! 幸好,今年九月份特区政府决定所有大、中、小学校正式开学,包括幼稚园。 颇有一番新气象,不必再实施如去年那样在家上网上课的方式,让我們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 今年九月份,我的小孙儿颢颢,已经2周岁3个月多,有几间幼稚园都有录取,最后爸爸妈妈替他选择了九龙黄埔区的国际幼稚园,因为离住家比较近。这所学校是实行英语和普通话教学的。 以下,就让我和大家分享小颢颢这三天的上、下学有趣的点滴: 九月一日的第一天,小颢颢的爸爸妈妈一起乘坐地铁来到黄埔站,抱着他走一段小路就到校门前,妈妈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相,颢颢很高兴。之后,妈妈抱着他进入校内,到了课室前,妈妈欲将他放下交给老师,他开始紧张起来,用双腿㚒在妈妈的身上,不肯放手站立。 这时,没等他反应过来,老师已经把他抱进课室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大人都不得而知…… 老师走出课室对着所有家长说:「你们要忍下心来,不要回头,一个小时后才来接孩子。」 第一天上课的时间是,上午10:00-11:00。时间很快过去了,各位家长已经在校门口排队等候。11:00准时开门,二位老师出来收(学生卡),右边是负责收高班的、左边是负责收幼儿班的。 钟响了,校门开了,老师按卡上的名字,允许家长进入课室认领自己的宝贝。 颢颢是第二位叫他的名字,走出课堂时,他的神情看似哭过的样子。妈妈问老师:「小颢颢还能适应吗?」老师笑着回答说:「大半堂课都在哭,刚刚才静下来。」老师接着补充说:全班十几位同学成了哭声大合唱。 第二天早上,小颢颢来到学校门口时,好像意识到自己又要被抱进课室,开始大声哭起来,不过,他没反抗,乖乖地让老师抱进课室。 他突然间又冲出课室,他没有见到妈妈,只好随着老师走进课室。 一小时后,放学了,这次是妈妈带着菲佣姐姐来接颢颢。当老师牵着他的手走出课室,一见到姐姐就扑上去要她抱起来。妈妈又问老师:「今天他的表现怎样?」老师笑着回答说:「好多了,哭了一阵子就停下来,有进步!」妈妈听老师这么一说也就安心多了。 第三天,9月3号,妈妈带他来上学。到了校门口,小颢颢再没有反抗,乖乖地随着老师步入课室。一小时后,铃声响了,放学了!今天是轮到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去领他放学,他随老师走出课室时,以为是妈妈来领他,立即喊出:「妈妈」不过,当他见到爷爷奶奶时,就立即扑到爷爷身上,撒娇地要爷爷抱起他回家。老师告诉我们:「小颢颢今天没有哭,很听老师的话。」 下星期,学校的上课时间的安排是,上午10:00-12:00共二小时。 小颢颢能否适应,将等待他去面对!这是每位幼儿自出世至今因甚少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去面对与其它陌生人长时间相处的成长过程...

  • 《似蜜随笔》「滾雅」「棍丫」或槟榔包(了因)

    日昨点阅南加州缅华网,拜读了网友作家晨阳先生的一篇《微型小说》「棍丫」,引起了了因对一位已故文友的思念,想起与他相处的一段趣事,一段与槟榔店有关,而非与槟榔包有关的往事,是否居《微型小说》,了因可不知道了。了因又记起了与槟榔包有关的流传在租辈之间的传说:闽南人离乡外出谋生。说辛勤劳动的生活第一年躺着被人拖,第二年有了一点储蓄出门不再躺着被人拖,而是坐人力车让人拖着走。第三年鲜血滿口,有钱了学当地人嚼槟榔包滿口红色槟榔汁。传说是有点嘲讽的意味! 好,现在回说了因那位已故文友的事吧。话说嚼槟榔习惯源自印度,缅甸成印度殖民地时,城市大街小巷角都有小小的摈榔店,多为印人经營。了因的这位朋友不吃槟榔包,他与槟榔沒有关系,他抽烟从不带火柴,习惯向槟榔店借火。仰光的槟榔店备有一条棕榈绳整天点着火。了因的这位朋友是云南人,来自瓦城在仰光任教于X中学,能诗善文,笔不离手,烟不离口,趣语连连,完全是位文痴,可就是不通缅语,后来被X报礼聘为付刊编辑助理,搬入报壮宿舍。和了因就是在该报编辑部认识成知交,后来大概是思乡吧,又回瓦城去。 一个暑假了因上瓦城,投宿在瓦城华侨中学当教师的同班同学宿舍,了因们又相遇了。 了因与驻瓦城教师同学,每天午饭后喜欢纠众集群到附近茶店聊天。出了学校走不多远的十字路口转角,就有一家小小的槟榔应店,主人是位中年印妇。老友早已是她借火点烟的老顾客。这天下午了因们照样纠众外出,出了宿舍门,走到半路,老友急步走问槟榔小店,了因们认为老师烟瘾上了难忍,那店主印妇看着他急急而来,大概也有同感,准备逗这位老主顾。 了因们远远地听到老友对印妇用蹩脚的缅语说: 「阿玛支,米戚妹。」(大姐,擦根火柴。) 店主笑着回:「妹悉布!」(没有!) 「吧雷?妹悉布?卡岱悉得。」(什么?没有?平时都有的。) 「妹悉布!表比比。」(没有,说过了。) 「达梭,表!得卡戚伯劳列?」(那么,说!擦一次要多少钱?) 老友急了开始放大嗓声。店主印妇也骂开了,但她脸上並无怒色。当时打火机还不流行,大家都用火柴;一个小盒子里边有小木条一头有引火的硫磺,在小盒左右边一擦就引出火苗,这擦缅语叫“戚”,可是“戚“在缅语另有“亲”和“爱”的意思。老友闯禍了…… 我们赶紧走上前了因用缅语对店主说:「玛支,盛末梭呢,都表达米戚的戚吧,北赖吧!」(大姐,别生气,他说的是擦火柴的擦,给他吧!) 旁边的人都大声地笑了,店主印妇也笑:拿出一小盒火柴遞给老友骂道: 「地亏高!」(这死狗!) 老友接过火柴在昏黑中点了烟,还了火柴并说: 「戚比比,多妹!」(亲过了,走了!) 店主印妇举手掌大声地说:...

  • 蚂蟥《微型小说》(晨阳)

    缅甸仰光巴罕,有一所华侨华人子弟都爱慕的学校——南洋中学。在学校附近,执教的一对伉俪三口人租住了一间房子。 1953年,正当缅甸雨季7月,华侨女教师在巴罕杜钦枝产院(缅甸国父翁山夫人创办)分娩了一个女婴。大6岁的长子见妹妹圆圆大大、黑白分明的眼睛,甚是可爱,便取乳名: “媚媚”。 有一天,暴雨倾注,当父亲的学校有课,只好由儿子一手提着邻里热心人曾太太煮好的鸡汤罐子,一手打着雨伞,淌着溢水的街道,踉跄地走进了母亲的产房。母亲见儿子全身淋透的如落汤鸡状,心疼地说:“你怎么不等雨小些再来呢?” “邻居的曾太太怕妈妈饿了叫我快送过来。”儿子答道。 一股暖流涌上母亲心头,赶紧拿毛巾给儿子擦着,叮嘱道:“回家后,要赶紧把淋湿的衣服、裤子都换掉,倒杯热水喝。”儿子频频点头。 雨仍狂泄不停,母亲怕儿子着凉,催促儿子回去。于是,沿着来路回到家中,此时父亲回来了,见儿子右腿上流淌着血,赶紧叫其脱掉裤子一看,大腿近睾丸处一条蚂蟥紧贴着正在吮吸,或许是它“酒足饭饱”了,任凭血往嘴外流淌。儿子见血状,嚎啕大哭,父亲赶紧抓了一把盐巴,往蚂蟥拍打,蚂蟥终于脱落,父亲在蚂蟥吮吸处,把脏血挤出,涂上碘酒,儿子方恢复了平静。 儿子好奇地问父亲:“蚂蟥为什么会怕盐巴?” 父亲答:“蚂蟥体内都是水,碰到盐以后,体内的水会往外渗出,干瘪而死亡。这叫一物降一物。”...

  • 深切悼念(阿凯)

    2019年3月4日 – 3月14日,我和台北的表兄相約到緬甸仰光、曼德勒(瓦城)旅遊探親(自由行),成全表兄的母親(我的二姑)生前所託,尋找若安姐的下落……那是一段難忘的世紀尋親之旅。    我們各自從香港、台北同日飛去緬甸仰光。首先在仰光探望親友,打聽若安姐的消息,得知她老人家的地址后,于3月8日乘坐豪華的夜间長途旅遊巴士,經過一夜的旅程,第二天早晨抵達瓦城古都。它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  使我印象深刻和感動人心的事,是當我們見到一位將近七十年之久沒有見面的若安堂姐的時候,她扶着拐杖架,穩健地站在大門口迎接我們的到來。一見面,她第一句話:“很高兴見到親人不远千里来访,我以为黄家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缅甸了”,说着说着眼眶里流露出喜出望外的泪水……她還說这是我們的緣份和福氣! 時間飛逝,轉眼間已經是兩年多了,我們一直惦記著她老人家的身健康,畢竟是九十多歲的老人,本想着再過兩三年再次去緬甸探親……  不幸的事,是這兩年來全世界遭遇到新冠疫情風暴席卷全球,持續近廿個月了,尤其近几個月來受到德尔塔变种病毒肆虐拖累,就象無硝的戰爭!    從今年的6月下旬,缅甸遭受第三波新冠疫情的袭击,具有超强的感染力的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疫情迅速传播开来,造成死亡的威胁……    两个月来,噩耗不断传来,仰光的不少亲戚朋友、六十年代的同学、同事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离开了人世;我的若安堂姐,也因疫情的折磨而病逝;接着又传来她的第六女儿(我的外甥女)华美的丈夫(他是一位仰光著名的医生,在政府医院工作)也因病毒感染,无法自救,离开了我们。 今日(9月2日)又從我的外甥伊明医生,他是若莹堂姐的女婿传来消息,驚聞仰光的外甥女华美,也因新冠疫症于8月30日下午2時病逝,這些不幸的消息,真令人感到悲傷。 這七、八月間前後共病逝三位家人:若安姐、华美夫妇。这种悲剧都无法形容心中的伤痛!我不由自己回憶起,兩年多前在仰光見到她(華美和她的家人)以及其他親戚相聚的情境,那是她為我們(表兄和我)送行,在仰光機場一家餐厅設宴招待我們。她的甜美笑容,深深地在我的腦海浮現! 疫魔肆虐無情,多少親人親友,奈何已陰阳兩相隔!但願全世界各國政府努力找尋更好的抗疫治理方法,战胜病毒,早日恢復人民正常的生活環境! 2.09.2021於香港...

  • 难忘的往事(阿凯)

    光阴流逝永不返,古稀暮年忆往昔。梦境裡经常追忆起第二故乡- 緬甸仰光年少時的生活岁月;追忆起曾經遇到的恩人和事⋯⋯毕身难忘! 我住在仰光唐人区22条街下段,姐姐和我,寄人篱下,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依靠她的儿子(即我的舅舅)供给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勉強过得去,所以家境贫寒。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父亲为了去探望他的胞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炸弹炸伤,而自己却在密之那地区不幸染上霍乱病疫,病死異乡;仰光的工厂也遭遇日军的狂轰烂炸,一夜之间,工厂尽毁,生灵涂炭,亲人失散。母亲得知了丈夫的不幸后,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住入神精病医院,像坐牢似地渡过她悲惨的一生。她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从我懂事开始,为了解决读书的书簿杂费,我和姐姐就懂得靠卖一些小零食生意,还利用暑假在一家餅家当临時工,1959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我心里忐忑不安,心想:毕业就是失业,为能否继续上高中而惆怅……   那年的暑假,在唐人街(南勃陶下段)见到一位妇女,年纪约四、五十岁左右,在她住家楼下摆舖卖“油炸饼”(闽南话:蚝仔煎),生意还不錯。我心想如果能判来卖,为她推销,自己就能赚些钱。于是,就大胆地向那位老板娘说明自己的想法,不料,她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她也是福建老乡。后来才了解到她的家境情况与我相似, 她的丈夫早已去世,靠这小生意维持一家生计。 老板娘同情我,允许我不必交按金,先卖后结算。卖不完还可退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仰光华人区(大约是从24条街至南勃陶下段的海滨街地段,福建人多数经营土产货批发,很多店舖的伙记很喜欢欣尝这种“油煎饼”闽南小吃,刚刚炸好的煎饼热呼呼,配上油面卷成一个筒状,再加上一些蒜蓉辣酱调料,可以当做一餐美味的午餐。    有一天,我提着篮子叫卖“油煎饼”,穿过“只荷坦”(街名)下段,来到兴商商会,三楼有位曾老伯想要买煎饼,要上楼送货,不知是前世的因缘,或是老人家同情我的家境,谈话间了解到我的求学愿望。原来,曾老伯认识我的舅舅,他关心地提议:可以介绍到“新仰光晚报”当折报纸员工,是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 我喜出望外,真是柳暗花明,实现了能上高中的愿望!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很照顾,可申请学费减免,所以我上高中的学费全免。上高中的这段日子,每日下午放学,我怱怱忙忙从九文台乘火车到南勃陶站,穿过仰光大医院到河滨街“新仰光晚报”报馆折报纸,半工半读一直到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