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综合新闻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圓滿成功(文/澳门高德光)(文/香港駱遠洪)

    . . . . 一道銀光耀太空, 神舟怒吼刺蒼穹。 爭鋒碧漢超群志, 問鼎瑤天絕代功。 星海揚帆雲作浪, 宇航探秘氣如虹。 他年買棹遊仙境, 築夢重霄唱大風。 . 书法 一〉劉澤蒲 二〉茂松 三〉周永騰...

  • 侨友动态
    叶乐(卓叶)

    周星辰小朋友这几天心里乐开了花,做梦也会笑醒。他的幼儿园老师同学,还有回家路上见到的叔叔阿姨带着惊奇的眼神看着他,竖起拇指夸他。因为他采了一片树叶放在嘴唇上,竟然能吹出声音,虽然没曲没调,但是,光是那一阵阵的“呼呼”声,就让许多人惊奇,这五岁大的小男孩竟然能对非遗树叶吹奏感兴趣,而且还情不自禁地为众人展示。要知道,许多成年人要学会这门发声点“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技艺,没有几天的功夫是难于吹响的。了解内情的人更知道,他高兴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吹响树叶的年龄比师傅吹响时还小5岁,说明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加以培养,他也许也能成才。 哦,想起来了,几年前发表在国内外网络上的一张图片里,他还是一个不足一岁扶墙走路的孩童,拿着一张叶片,好奇地打量着,心里似乎在嘀咕:长大了我也要吹树叶。唉,真是跟着猴子满山走,跟着师傅学吹奏。但愿中国非遗事业后继有人。                                                卓叶 写于2024-4-26...

  • 侨友动态
    缅甸华裔留学生感言摘录(晨阳)

    . 编者按:2024年4月14日厦门缅联会泼水节嘉年华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缅甸华裔留学生40人参加,30余人写下了感言,现摘录13人感言如下: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 秘书部) 我感到十分荣幸,很激动也很开心,能够参加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让我有回到家的感觉,一起欢度缅甸新年的泼水节,能够有机会认识那么多的缅甸归侨前辈们和华文学院的同胞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和前辈们多交流。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李本双 本以为今年无法参加泼水节了,真的很荣幸可以参加这次活动,到祖籍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很热情的同邦亲人。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倪清龄 泼水节象征着洗涤过去一年的污秽,迎接新的一年。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尽情地洒泼着清水,彼此地欢笑、舞动,仿佛释放出心中的所有烦恼和忧虑。再次参加缅甸归侨联谊会泼水节嘉年华,各位长辈依然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身在异国他乡也仿佛回到了家的感觉。嘉年华上的各个节目表演,充满了节日气息,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尽情的欢庆缅甸新年的到来。      ...

  • 做个庸俗的人吧(陶宗令)

    我的老家是在南方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县城里。可能是从小受到的教育比较传统缘故吧,在我的青年时代,只要听到有人说钱、钞票、发财一类的字眼就觉得有些别扭。特别是当某人嘴巴里左一个钞票右一个发财时,我就会认为这个人很庸俗——怎么成天就是钱、钞票、发财呢?!要知道,社会崇拜的可是“纯粹的”、“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等高尚的人呀! 也许是冥冥中“哪壶不开提哪壶”。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个具有保密属性的“三线厂”。它地处群山之中,交通和生活都很不方便。好在因工作关系,我结识了一对本地的农民夫妇。他俩不仅会帮助我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难题,还会送点他们自家产的农副产品给我改善伙食。有时碰到他们家用红薯、芋头、玉米等杂粮当晚餐时,干脆就叫我到他家去与他们一起吃。当然,我也不时会送点脆饼、麦乳精、香皂等“高档”商品给他们作为回礼。 到他们家去吃杂粮晚餐是那个时期最开心的事情了。黢黑的厨房中央有一个由几块山石堆砌成的简易炉灶,上面放一口鼎锅,锅里放着红薯、玉米、芋头、土豆、南瓜一类的杂粮,锅下烧着木柴或芭茅。炉灶旁边则搁了一张小方桌,而小菜通常以自制的剁辣椒、咸菜罗卜干为主。等到锅里的水焖干了,杂粮就飘出阵阵甜香气味来。俄顷,大家就围着小方桌一边吃一边聊天,那味道和氛围应该是说多好就有多好。然而,这种幸福的时光和温馨的气氛却往往被女主人说的话给打了折扣。 女主人姓冯,热情善谈,嗓门清脆。不论何时何地,大凡只要她一开口,就很有可能将话题收纳到“钞票”的范围里。比如喇叭里播报了某生产队的某男起早贪黑作贡献,她就说什么呀,他起早贪黑并不是为了作贡献,而是为了多挣工分多得钞票。又比如报纸上登了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废寝忘食钻研科学,她就说什么呀,他钻研的目的还不是为了出名获利。有一回我们单位的一个中层干部被评为省级特殊材料铸成的先进分子的光荣称号,厂部对此非常重视,动用了包括广播、横幅、标语、简报、专栏、表彰会等一切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可这个女主人却在私下里说什么特殊不特殊呀?还不是一样贪财,好几回偷厂里的铁拿到我表舅开的废品收购店里去卖呢…… 总之,因为所有的好人好事和常人常事到了她的嘴巴里都变成了“什么呀……还不是……”。所以尽管她一家人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在我的意识深处还是觉得她是一个与纯粹、高尚、文明背道而驰的庸俗之人;她的嗓音虽然清脆,却在清脆中折射着尖锐、刻薄。 冯对我的影响不仅生效于我与他们一家人相处的那段时间,就是当我调到一个二线城市的新的单位工作之后,只要听到与利益有关的人和事,耳朵里仍然会回响起她那腔清脆而又尖刻的嗓音。 时光荏苒、日出日落。按理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事的增多,我对冯的印象应该是越来越淡了。可奇怪的是,当我后来成家立业了,步入中年以致迈入老年了,冯的声音还是会不时地在耳朵里响起并且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中肯、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有魅力了。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想来想去,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身心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与金钱、钞票、名声、利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之中,包括做梦的时候。换句话说,我们机体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以及我们生活的社稷都是由庸俗构成而不是由高尚构成的。之所以舆论场上会不厌其烦地提倡文明、高尚、纯洁,那是因为世上根本就没有那样的“纯人”才作出那样的祈盼;我们生活的环境恰恰缺少那些东西才需要去追加和弥补。 具体来说,我的世界观之所以会变得与冯的观念相一致,是因为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碰到过数不清的人和事——道貌岸然与引车卖浆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腰缠万贯做慈善的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先进楷模与小偷囚犯以及国际国内大事、家庭琐事、公事、私事、生活上的事、工作上的事、学习上的事、精神方面的事、物质方面的事。而这些人和事不论多么简单或复杂,多么堂皇或市侩,其归根结底的走向都是呈物质决定精神、逐利先于奉献的。就像冯当初说的那样“什么呀……还不是……”。 冒昧再举几个例子来佐证吧。 我后来所在的工作单位上有个材料仓库的支部书记是个工农干部。他穿着朴实,为人温婉,工作上以身作则,生活上勤俭节约。每逢开会发言,三句话不离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什么的。可后来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安局铐走了,原因竟是他长期暗中勾结厂外盗贼偷走不少钢材。天呀,这不跟当年那个被评为省级特殊材料铸成的先进分子一模一样吗? 又比如,评职称应该是一件很严格的事情吧。学历啦、工作年限啦、论文啦等等等等。但也留了一条缝隙即“破格”,因此就“破”出一些情节来了。与我同一科室的老吕其它条件都马虎能凑合,但他天生不善于写论文,于是在评职称之前的半年多里天天提前到岗帮领导和同事打扫各自办公室的卫生。碰到“五一”、“十一”之类的卫生大检查,更是撸起袖子掏阴沟、洗厕所累得满头大汗……如此一来,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就如愿以偿地“破格”了。不过,等到新的工资拿到手,他就闪到了腰,从此再也不提前到岗了。 还有,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历来善于走官道。应该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最后官至正厅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省的广播、报纸、电视上不时会出现他的声音或身影。只见他总是穿一件风纪扣扣得规规矩矩的中山装,举止得当,言行儒雅,开口闭口都是“最高指示”般的“正能量”。以致我们家乡的地方志和官方网页都把他列在现当代名人的置顶位置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全县父老乡亲都为之骄傲的名人,却在离休一年后因贪污受贿被判刑20年。其贪污金额接近一个亿。 最近的例子就是志愿者啦。因为新冠疫情,返聘我的单位的所在区域突然成了高中风险地区。我和几位同事被猝不及防地封控在公寓里整整两个月。不仅不能离开公寓,开始的时候甚至不能出房门,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那段时间我们唯一的求援方式就是通过手机向单位上的相关领导反映情况,倒也获得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不过在联系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他们非常繁忙,有时一大早从微信里给他们留了言,要到傍晚才能得到答复。原来,他们都做志愿者去了。在人们的逻辑思维中,志愿者应该是不计报酬的高尚之人。但后来我们越来越觉得奇怪,不仅我们单位上的相关领导,就是公寓物业公司里的保洁员、保安以及伙房的勤杂人员也都纷纷成了志愿者了。他们都不是医务人员,却在一夜之间经过考核而穿上了防护服,做起了核算采集或秩序维护工作。更奇怪的是,自从成了志愿者,他们整天乐呵呵的满面红光、吆三喝四。其嗓门比当年的冯还要清脆嘹亮,丝毫没有防疫抗疫的严肃表情。直到有一天,有个想做志愿者而没有如愿的保洁员和一个已经当上了志愿者的女保安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并来了110特警处置之后,我们才知道志愿者不但有报酬,而且可以拿到难以想象的高薪,所以大家都千方百计找熟人拉关系去跻身其间了。 以上说的都是别人的例子,下面就说说我自己吧。 青年时我觉得冯是一个与纯粹、高尚、文明背道而驰的庸俗之人,是出自内心的觉悟。而今,我觉得冯当初的言论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有魅力也是出自内心的觉悟。...

  • 浅议南中的校风与南中精神(张平/洪流班)

    缅甸仰光南洋中学创办于1948年5月20日,走过光辉灿烂的十七年后,于1965年4月1曰因缅甸政府的国有化政策而停办。十七年教育成果享誉全缅,青垂缅华历史,流芳千古,她是缅华的光荣和骄傲。 南洋中学,是以她突出的优良校风,和教育成就而饮誉缅华社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是二战后的缅华教育重建和步入新发展的时期。从南洋中学毕业投入缅华教育事业的为数不少,他们在缅属各城镇,为缅甸华文的基楚教育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步入工商界的南中校友,在缅甸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南中学生(绝大多数)给广大华侨留下作风正派、工作热情、极积、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能适应新环境、能创造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侨胞,维护推动中缅友好关系等良好形象。在当时南中给人们以新型学校的印象。在我就读南中时(1956-1962)延传下来的校风已成稳定的模式,但从没有听说过我们优良校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详细拜读了南洋中学特刊(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廾五日出版)里的一组珍贵教育文献后,方知南洋中学优良校风的形成,与刚创校初期的校内新型民主教育管理模式分不开;与当时以李行建(校务主任-相当于第一任校长)、杨章熹(创校委员总干事兼文史教员-李行建回国后上任第二任校长)、黄华明(教务主任)、王伯明、吴思正(训导主任)等为主的校内行政领导分不开;校务行政领导集体的团结和真知卓见,及全体教师的真诚奉献、努力实践是分不开的。 学校在一开始就认真地抓紧、抓好建风工作,这是非常及时、难得和正确的。为南中的教育成功和发展,奠下了宝贵的基石,并由以后续任的校长注一及全体行政管理层和老师,继续培植和延续发展,正是开头好是成功的一半。     校风,就是指学校的风气,是一间学校的全体师生共同具有的,突出的,并且在较长的时期里起作用的思想行为作风的体现。校风有好坏之区别。南中的校风是好的,是特优的,导人为善、积极向上、学习气氛浓厚、纪律严明、团结友爱。中学生是长知识、长身体、塑造品德时期,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处处受到无形的激励和监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良好的潜在的教育,在师生之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促使形成正当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行为表现。     南中在建校初期靠师生双手的劳动建设了绿化式的校园环境,还有女生寄宿舍的设置,这两项创举,予人耳目一新,是当时仰光缅华社会的新生事物,在当时均属首创。在开学后,就马上及时地抓紧思想行为教育。学生由各不同环境带来的一些陋习、散漫无纪的作风是必须消除的。先由学校领导层草拟出校规,然后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治会,寄宿生生活委员会,开展民主讨论。学生自己参与讨论后,制订出严明的校规。这样就促使学生自觉地共同遵守。建立勇于检讨不断改进,改善学习和生活的作风,实现真正以「做中学」、「学中做」、「以指导学生学做人」的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自治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开展读书小组活动,培养强帮弱的精神;举办各项学艺比赛,促进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比、学、赶、帮,生动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氛围。全是一套斩新的民主教育和民主管理方式。     南中的优良校风,除了体现当时侨校的一般学生守则的教育要求之外,更突出了:爱班(爱集体)、爱校、爱缅甸、爱祖国的四爱教育;严守纪律、友爱互助、艰苦朴实、辛勤劳动、手脑并用劳动创造的精神。所有这些优良作风,对绝大多数的南中同学都起了持久的、积极的影响以至终生受益。 南中校友已散布缅甸以及在世界各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把南中优良校风上升为南中精神  ── 即指求学时在南中优良校风陶冶下,业已形成的各种优良行为、习贯和作风,转化为长期自动、自觉遵守和发扬的思想理念,使之继续激励自已在任何新的环境中,为继续学习、为生存、为克服困难、为事业创新发展、争取新成就、实现幸福生活,同时为所住在国的发展作贡献。 注一 南中校长 第一任:李行健  第二任:杨章熹 第三任:徐曰宗...

  • 亚洲艺粹会书颂国庆

    亞洲藝粹會詩書頌國慶 展示澳門同胞藝術水平 【本報消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三周年,澳門著名詩翁高德光,以專業、深情、敬仰的態度撰寫“七十三周年國慶禮讚”詩,經亞洲藝粹會(澳門)會長梁少美組織會內理監事及會員,以多彩技法、激盪和崇拜的心情書寫該詩,結合詩歌及書法兩大藝術歌頌祖國的盛事,展示澳門同胞的藝術水平,向大眾傳達澳門藝術界敬愛祖國的心情。 七十三周年國慶禮讚詩: 國之大慶幾經秋,七十三年風雨稠。 歲月崢嶸開駿業,河山帶礪固金甌。 春天故事同歌嘯,禹甸新篇眾策謀。 屹立東方雄氣派,岳宗泰岱仰神州。 參展者包括:梁少美、歐志祺、楊焯光、何來成、陳永輝、吳建威、江佩儀、邵錫忠、鄭金鏢、楊潼熙及黃奕銘。...

  • 庆祝国庆73周年澳门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书画作品展

    《慶祝國慶73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23周年明明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書畫作品展》展出成功之賀 中秋國慶又回歸,喜事重重遍八圻。錦繡山河揚虎氣,崢嶸歲月顯龍威。泱泱禹甸風雷激,熠熠文光翰墨揮。情滿濠江吟嘯處,神州今日正騰飛。...

  • 半導體產業與外國勞工(作者:朱池山)

    1998年我應聘到中國台灣一家半導體後段封裝公司擔任總經理,公司主要產品是將晶圓廠生產的晶片加工成為半導體元件。這家公司大約有六百員工,本地工人有四百多人,外國勞工大約有一百多人。一般電子和半導體公司都會請菲律賓外勞,在別的行業,就請泰國勞工或是印尼勞工。因為同一家公司,只聘用一個國家的工人,比較容易管理,不會產生不同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磨擦。 我上班沒有多久,就發現中班(下午三點半到半夜十二時)和夜班(半夜十二時到早上七點)工人嚴重不足,因為本地人並不喜歡做中班或是夜班,因為大家都希望有正常的作息時間。 經過各部門單位討論後,公司向勞委會申請去聘請菲律賓外勞到中國台灣來工作。一般勞工可以到台灣來工作二年。很幸運,不久勞委會批准二百五十人的名額。通過中介公司的安排,我同我的几位下屬就到菲律賓馬尼拉市去做勞工面試,決定聘請七十位到新竹縣來工作。 菲律賓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菲律賓是一個英語系國家,一般來說雇主可以用英語直接和菲律賓籍員工溝通。菲律賓民眾的天性是快樂、無憂無慮、樂觀,而且對於人和人之間的友誼帶著感激之心,尤其是如果雇傭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菲律賓勞工不僅工作努力、有效率、配合彈性、學習力強,更是有極高的忠誠度。 菲律賓是一個由小島組成的國家,全國均位於熱帶地區。官方語言是菲律賓語和英語,所以大部分的菲律賓工人都能夠說英文,為世界上第3 大英語系國家。超過80% 的菲律賓人信仰天主教,種族眾多,文化多元。待人親切和藹、反應快、學習能力強,對於互動良好的雇主有高度忠誠性。 超過80% 的菲律賓人信仰天主教,其他居民則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或者其他宗教。對於天主教徒來說,每個禮拜到教堂祈禱,表達對上帝的崇敬是很重要的。所以每週一天的休假日對菲律賓移工來說相當重要,因為每個禮拜天,教堂都會舉行望彌撒,在這一天,會到教堂聆聽神父讀經、宣揚教義還有講道。 菲律賓和臺灣相同,米飯是他們用餐的主食,而且菲律賓的習慣是,在兩餐之間還會吃一些點心。另外,他們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重的東西。 1. 彌撒是天主教徒很重要的宗教活動,象徵與天主的聯繫,每個禮拜的彌撒是很神聖的。 2. 如果您的菲律賓移工和您說:「老闆,我要去拜拜。」,這代表了他們要去參加每個星期日天主教的望彌撒。 3. 菲律賓員工很細心、很敏感,在溝通的時候,切忌使用侮辱性的字眼、大聲叱喝與身體碰觸。 4. 菲律賓人民很尊重年長者,會用叔叔或阿姨稱呼長輩或雇主。 5. 家庭的聲譽對於菲律賓人來說很重要,千萬不要對於他們的家庭成員有侮辱或侵犯。 他們到外國工作,都會買一些禮物或是日用品,衣服等寄回去。他們都會精挑細算,那一家商店的東西,又便宜又好,他們都知道。佩服。 我深刻的認識到菲律賓人民的文化後,在公司的生產線上定制了很多的規矩,作業手冊都有中英文對照,西方客戶到工廠來參觀,品質考驗都很方便。客戶看到所有文件(中英文)都會一目瞭然。增加客戶對公司的信心。公司要求大家一起工作互相幫對方,所以本地工人和外國工人相處非常融洽,在我任期內,從來沒有發生任何衝突,真的感到十分興慰。 我們公司星期日都可以休息,外勞或是本地員工都不用上班,多數外勞都會去天主教堂參加每個星期日天主教的望彌撒。有時候因為公司定單多,星期日需要加班,員工自己選擇,不勉強。也有很多外勞希望能多赚一些錢,回家去蓋新房,所以他們自願來加班。星期日的薪資也比平日高。我因為單身一人在中國台灣工作,每日的午餐和晚餐都同員工一起在公司內的餐廳一起吃。有時候星期日也在公司工作同加班的同仁一起用餐,所以認識很多不同部門的員工,大家都會問候,親切互動的談話。 馬尼拉市面試的經歷...

  • 沧桑岁月 往事回眸《阿哲的故事》(阿凯)

         (一) 月色暗淡,夜深人靜,阿哲(化名)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靜下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身世和他的姐姐同命运,也是领养的。他惊震之下,心情迷惘,忐忑不安,甚至怀疑这事情是否真是关於他的……      阿哲经常仰望浩瀚的星空, 对着闪闪的星星问: 我的出生地在哪里?我的母亲是谁?我又是谁?——老实说,连他自已也无法理清楚?他不時地问过自己: “为什么我的母亲要把我帶到这个世界来。” 事关1961年阿哲的阿嬤(闽南语即外婆)病逝后,在她私藏的盒子里发现了一张红纸,墨笔写的《卖身契》。 内容是: 离厦门新垵村不远的另一村落有一位外乡(福建兴化県,今日的蒲田,仙游)姓刘的人士同意“绝子绝孙”将自已八个月大的儿子名叫哲生,以当时的中华民国七千元卖给1942年抗曰战爭時期,一位从缅甸返回家乡新垵村的黃邱女士当做儿子。 当阿哲知道自已也是被买来的時候,心情困扰之下,他苦苦的追问姐姐: “你比我大七、八岁,应该会有些記忆,那怕只是糢糢糊糊的也可以,请告诉你所知道的点滴。”姐姐只好将她所知道的点滴告诉阿哲: 战爭年代的中国农村,就算新垵村是著名的侨乡,虽说有亲戚在海外谋生,可以寄錢回乡救济,但生活依然貧困。姐姐的父亲邱老伯,是新垵村東社的贫苦农民,年过半百,夫妇生有一对儿女,但因生活困苦,儿子养不到几岁,就被疫症夺走小小的生命。 邱老伯的亲友劝说他,現在有一位从缅甸逃难回來的黃邱氏女士,想找一位像你女儿那樣七, 八岁大,能照顾八个月大的弟弟,这是机会,可介绍给这位邱女士,让她带去缅甸过好日子吧!以后还能寄点錢來孝顺你老俩口。 邱老伯想了想,亲友的建议,说得有道理。就这樣夫妇商量后,同意将女儿卖给这位黃邱氏女士当女儿,给她取名阿珍。 听完姐姐讲完她的往事后,阿哲对她说:“实在对不起,我无心让你勾起內心深处的痛苦記忆。” 阿哲曾听过阿嬤讲她自己和母亲年轻時在家乡生活的故事: 阿嬤是新阳(即新垵村的隔壁霞阳村)人,村里的人多数是姓杨,她出身在清末民国初的年代,仍是封建時代的小脚女人,她不识字,不懂得写自己的名字,嫁给新垵村的邱延齢后,村里人就称呼她延齢嫂。   ...

  • 祝關權昌老師《濃墨重彩歌盛世》之華夏百越書畫作品聯展成功(文/德光,书法/阮毓明,李汝榮,周永騰,阮偉生,黎勝培,温子成,溫子成,黃偉華)

    華夏迎佳節, 盧園菊影浮。 丹青染松石, 書畫各春秋。 意韻毫端瀉, 煙雲眼底收。 寫生多樂趣, 翰墨也風流。...

  • 梁广荣老师(苏顺路 洛杉矶 9-22-2022)

    梁广荣老师,祖籍中国广东台山,1933年出生于缅甸北掸邦南渡市,家中排行最小。根据现居洛杉矶的叶英华学姐回忆,1945年二战结束后,1946年,缅甸仰光华侨,从破墟断堰中将华侨中学开始复办起来,叶国治,叶英华兄妹,梁广荣等早期同学入读初中。叶国治和梁广荣同龄同校同班,互敬互爱,亲如兄弟,可好景不长,1948年,叶梁两位同学初中二年级时,校董中左派与右派发生激烈斗权,迫使学校停办,进步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到巴汉地区创办南洋中学,叶国治与叶英华兄妹转到南洋中学续读初中,梁广荣则转到华夏中学续读。 叶英华姐还记得梁广荣从缅北掸邦地区来,会讲台山话与缅语,因为其母是㑀族,所以会讲㑀语,他平时在校很活跃,当时低班有个校花,也是㑀族混血女,貌美如仙,梁广荣暗中深恋她。叶英华也认识他的三个姐姐,当时她们在仰光市区中心开店做生意。 洛杉矶华夏校友黄凤喜是早期华夏中学学生,根据她的回忆,1948年梁广荣到华夏中学入读中三时,黄凤喜念中一,印象中梁广荣身体健壮,爱好运动,与同学相处亲密,总见他脸掛笑容,态度温和,初中毕业后留校担任体育老师。华夏中学位居市区,空地不大,平时在有限的条件下,梁老师努力给学生上体育课,每逢仰光市区华校学生运动会,梁老师带领学生踊跃参赛,尽心尽力。 1953年梁老师毅然回国,被安排到唐山,並且有机会入读高中,毕业后入读北京农业机械学院,毕业后回到唐山,成为农机厂工程师。后来与缅甸归侨林美青喜结良缘,先后育有一对儿女,生活过得美美满满。 1976-7-28日,唐山发生震惊中外的特大地震,震级7.8,死亡24万多人,梁老师的贤妻和爱儿在这次天灾中遇难,只有他和女儿脱险。突如起来的灾难至使梁老师陷入悲痛的境地。幸亏他遇到了心地善良的缅甸归侨叶和英,1977年,他们喜结良缘,並且有了一个儿子。 70年代后期,国内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允许国外有亲戚的公民出国定居。跟据梁师母的回忆,梁老师于1980年,得到国家批准,携女移居香港。1981年,梁师母也得到批准,携儿到港,一家人团聚。 当时香港的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与韩国,台湾,新加坡号称经济发展四小龙,各工厂员工紧缺,非常容易找工作。梁老师很快在一家机械工厂设计部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他是台山人,很快学会讲香港话,适应在香港的生活。梁师母也在一家印刷厂复印机单位任职指导员工作。她是福建人,原先不会讲香港话,可是她学习语言能力强,不久也会听讲香港话了,孩子进了香港学校,学到中文和英文,一家人在生活节奏快,工资收入高,无比繁华的大都会立下脚根,过上好日子。 . 1990年,经在美国的姐姐帮助申请,漫长等待,梁老师合家离开香港,顺利移民美国,定居洛杉矶。那个时候在美国洛杉矶,房价比现在低廉许多,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鱼肉蔬果比现在便宜很多。工作也相对好找,只要你肯劳动,不挑剔,总能找到工作做。移民成员中有老年人,可以申请各种老人福利,免费医疗。梁老师有机械专科知识,在机床厂找到工作。梁师母在老人中心护理单位担任护士助理。孩子得到助学金,免费读大学。不几年功夫,在华人区购置了独立屋,可谓安居乐业。 在洛杉矶,有许多缅华团体组织,大的有南加州缅华联谊会,南加州南中校友会,洛杉矶华中校友会。小的有洛杉矶华夏校友会,客家会,华英校友会,中国女中校友会等。华夏校友会麻雀虽小,五臟齐全,校友们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梁广荣老师担任主席,推举敬爱的曹甦凤老师为秘书,下设财物委员等。难能可贵的是华夏校友会,在梁主席的出色领导下,经常聚会,大多数在梁主席家,梁老师和梁师母满腔热情,美味佳肴,热情招待,还釆摘院子里的水果,分包送给与会校友。 有一次,华夏校友在梁主席家聚餐,曹老师眼见梁叶夫妇热情备至,触景生情 ,即兴赋颂一首打油诗: 广开言路喜交遊, 荣辱与共心悠悠; 和气亲切待宾客, 英姿飒爽仪态优!以表达对梁广荣,叶和英夫妇的敬意。 华夏校友们也几次在谭月英学姐家聚会,她们夫妇热情接待,还安排抽幸运奬活动,场面热热闹闹。后期更多的是梁主席带领我们华夏校友到"吉嵘","上流"等餐馆用餐。有一次吳炳強学长从缅北来洛杉矶探亲,梁主席特地招呼校友们到"上流"餐馆聚会欢迎,吳学长深受感动。按照惯例,餐后校友们分担费用,吳学长父女当场阻止,由他们付钱请客,並捐款给校友会,令人感动。...

  • 守初心爱国爱乡 担使命圆中国梦(晨阳)——纪念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四十华诞

    厦门辖属六个区,均有缅甸归侨、侨眷,据不完全统计,厦门缅甸归侨约有一千余人。由于分布广、路途远、老归侨年龄大行动不便,现登记入会归侨256人中,解放前回国者80人;解放后至1989年回国者176人,加上侨眷共计560余人会员。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以下简称厦门缅联会)至2020年已四十华诞。回眸四十春秋,风雨同舟,我们可谓到了“不惑之年”。 缅怀先辈爱国初心 厦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侨乡,抗日战争时期,厦门籍热爱祖国,参加缅华战工队的有11人:郑祥鹏、陈致远、杜坚、陈杰夫、林鸿珠、王一芒、杨匡民、吴章彬(前8人已故)、陈秋云、萧岗、陈尊法等。他们以《黄河大合唱》的歌声震撼伊洛瓦底江畔,激发了缅甸华侨华人爱国、与祖国人民共同浴血抗战的热情,给我们留存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仰光的“华中”、“南中”,是缅甸两所华文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高学府,“华中”校长李国华是霞阳人杨家媳妇;“南中”第二任校长是霞阳人杨章熹;第三任校长徐曰琮是后溪洐山人的女婿;“南中”第五任校长陈福顺是集美人;仰光福建女师校长粟秀玉是高浦人;鼓浪屿人王毅诚是仰光福建女师校长;仰光“中国女中”校长周颖如是海沧人;仰光“中国女中”校长周雅宝是高浦人媳妇;缅甸礼居中华学校校长王仁章是高浦人;仰光中华中小学校长张基良是禾山人;缅甸丹老、景栋华文学校校长陈尊法是禾山人。共有11个校长,是厦门人或是厦门人的媳妇、女婿。缅甸华文学校担任教务主任或老师在厦门的归侨还有:曾文勉、郑葆真、阮丹萍、施淑贤、李紹宗;厦门籍爱国老侨领陈伯甫、徐四民等等。他们为缅华华文教育呕心沥血,培养了许多宣传爱国爱乡的教师、学生。 2019年祖国70华诞,厦门籍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有:粟秀玉(北京)、萧永吉、陈尊法。 这些史实,足见缅甸华侨华人的先辈们爱国爱乡的初心。这颗初心,是厦门缅联会值得永远坚守之魂。缅甸归侨、侨眷第二、三代如何坚守?如何薪火传承? 团结互助  与时俱进 孟子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厦门缅联会隶属厦门市侨联最早的合法团体会员,制定了首部章程;2010年,为了凝聚侨心,集思广益编撰《鹭岛胞波》会歌、会徽;2012年,与时俱进,实行会员制;2014年,经修改原章程并理事大会通过,制定第三部章程。新章程宗旨是:广泛联系缅甸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及海内外缅华团体,团结互助,增进友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创建和谐社会,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开展缅联会会务工作,需要热心奉献者,理事是义务不计较报酬的,需要务实又敢于担当、乐于付出者;2014年换届,根据市侨联的要求,理事会成员缩减一半,成立常务理事会作为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机构,精简机构,分工合作,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活跃局面。为薪火相传,2015年常务理事会提出“一手抓老的,老有所乐;一手抓小的,薪火相传”的倡议,2018年换届,又增添了年青人任常务理事,使缅联会的会务彰显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践行宗旨  开展会务 在市、各区侨联、市外侨办历届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缅联会作为侨联为侨服务工作的延续和补充,务实践行新章程宗旨。40年来,开展了对内接联各区侨联缅甸归侨、侨眷及缅甸华裔留学生;对外联络缅甸华侨华人、缅华社团工作。 一、对内接联开展工作方面: 设立以厦门6个行政区为单位的12个联络组,由理事分别担任各联络组组长、副组长,广泛联系缅甸归侨、侨眷会员。 每年举办四月中旬与缅甸泼水节新年同时的“泼水节年会”、“中秋节博饼”两次大聚会,气氛融洽,凝聚侨心侨力;以原汁原味缅甸歌舞参与市侨联举办的一至七届“侨界联欢节”;参与六区侨界健步行活动、羽毛球友谊赛及思明区侨联举办的趣味运动会、游泳比赛等;2014年3月29日,缅联会文艺队15人,参加了厦门外办举办的“第四届南洋美食文化节”活动,连续4天午、晚餐8场在厦门华侨大酒店为贵宾助兴表演缅甸舞蹈、歌唱缅甸歌曲,获得海内外嘉宾及缅甸驻华大使馆官员的好评。 每周四、日上午,两次分别于思明区侨联“老侨之家”、中山路“归侨之家”,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地坚持组织以唱缅甸歌曲、跳缅甸舞蹈活动,为本会每年举办的泼水节年会、侨界联欢节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积极准备奉献原汁原味缅甸风情的歌舞节目。...

  • 清平乐(新韵)时秋(舒云)

    风云多幻。遮月星辰暗。 碧海风高涛击岸。唯见渔舟归晚。   幸喜晨晓曦新。观游峰岭氤氲。 巧遇群童野课 ,满山如雀喧纷。 。 清平乐    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李白 2022年9月16日星期五于香港  ...

  • 追忆母亲妙手回春治眼疾(杨民权)

    记得在我小时候,妈妈告诉我鼓浪屿的祖母给乡亲们治眼疾的一段故事……。相传祖母年轻时,有一天右眼感到有点刺痛,好像进了沙子一样不舒服。她照镜子一看,发现白眼球接近黑眼珠的下方,有一颗小米粒大的水泡,这下慌了神,生怕眼睛瞎了。 碰巧邻里来了一位高人,说可以治好这个病,而且很简单。只见这位老者从厨房里拿了一小撮盐巴,在祖母的左耳背上用盐巴揉了一阵子,然后将一根穿了黑线的缝衣针,往耳背皮肤上穿了过去,打了一个结,并吩咐祖母洗澡时耳背穿针处不能弄湿,过几天黑线自行脱落,眼病自然就好了。 过了几天,黑线何时脱落都不知,但眼睛已经不难受了!照了照镜子,奇怪!白眼球里的小水泡不见了,真是神了!祖母急忙赶到高人歇脚处,向他道谢,并拜其为师。高人道,学会治疗眼疾并不难,但必须对天发誓,“治病救人,不收钱财”。祖母立即跪拜为师,并对天发誓。从此,祖母在鼓浪屿帮乡亲们看眼病,从来不收钱不收礼。 听妈妈说,她常常在祖母身边帮忙,病人多时,妈妈也可以独立操作了!后来祖母年纪大了,要妈妈正式拜她为师,并对天发誓:“治病救人,不收钱财”,从此妈妈得了祖母的真传。 抗日战争爆发,厦门沦陷,爸爸因躲壮丁到缅甸仰光谋生,直到1947年,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到缅甸仰光与爸爸团聚。 据妈说她在仰光也治了几十个病人。她依然坚持拒绝收钱收礼,因此,有几个病人为了答谢而认我妈为干娘。 到了70年代,祖国盛行赤脚医生,在缅甸的爱国华侨中,很多年轻人都热衷学针灸,为当地侨胞们服务。他们常常到我家来探讨交流经验。有一次,一位好友的眼睛生了一颗米粒大的水泡,感到像进了沙子一样刺痛难耐。按照西医的建议需要手术治疗,可是妈妈得知后自告奋勇说,这个“目生珠”眼病(现代医学称结膜淋巴结囊肿)我可以治!在大伙还在将信将疑之际,只见妈妈用一把细盐放在碟子里,又拿一根穿了黑细线的缝衣针,将其用酒精消毒之后,再用细盐在好友耳尖背后搓揉了起来。不一会儿,只见经过细盐搓揉过的部位,浮出几条交错的红色微血管,妈妈将带线的缝衣针灵巧地穿过该微血管下面(我感觉是在真皮之下,耳软骨之上),穿刺处只渗出一点血,妈妈将黑细线打了一个结,以防脱落,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嘱咐不能碰水,过几天自然脱落眼疾就会痊愈。 结膜淋巴结囊肿 几个学针灸的伙伴叽叽喳喳,问我妈要扎右耳或左耳。妈妈说记得在家乡时是用交叉法,即治左眼在右耳埋线;治右眼在左耳埋线。但后来到仰光很久没有操作,有点记不清楚,双保险才不会耽误病人,所以干脆两耳都埋线。 过几天后,好友说耳背上的线在不知不觉中脱落,白眼珠里的水泡已完全消失,眼睛舒服多了!朋友们开玩笑说,杨妈妈不收钱,你还不快快跪下拜见干娘。妈妈见状急忙说,“使不得使不得”!惹得大伙儿开怀大笑,场面既开心又温馨。...

  • 南加州中國女中校友會慶中秋(謝玉清 – 洛杉矶)

    老朋友相見歡 上星期,我們接到了中國女中校友會會長陳永聯先生的電話,再過兩天,又接到了副會長黃娟娟女士的電話。他們是邀請我們一起參加中國女中校友會於九月十一日在南加緬華會所舉行歡慶中秋佳節暨成立五週年校友聯歡會。聽到這個消息,心裏真高興。今年的中秋節是疫情兩年多以來首次的聚會。讓許多親朋好友們於今天又能團聚的一次聚會。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佳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所以中秋佳節也叫團圓節,是充滿喜悅的象徵。在這一天,人們吃團圓飯、吃月餅還有賞月。來表示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寓意。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感覺非常溫馨。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逄佳節倍思親。) 左:漂亮的五仁月餅,右:廣式蓮蓉蛋黃月餅 師生歡聚在一起 黃娟娟和余雪珠曹雪淸 大家濟濟一堂開懷暢談 九月十一日那天,天氣晴朗,阳光明媚。我們沐浴着春風,迎來了和煦的陽光。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了會所。親眼目睹陳永聯先生三代同堂特別忙碌。他們把桌椅端正擺放,桌面鋪上台布,他們工作進度都部署具體,把會場佈置得干淨、整潔、醒目、井井有條。他們的無私奉獻都彌足珍貴。今天,大家興致勃勃的來到會所參加中國女中校友會在南加緬華會所舉行中秋節暨成立五周年聯歡會,親朋好友們相聚,神釆奕奕,開開心心,談笑風生,熱鬧非凡,其樂融融,令人陶醉。大家一起共度這美好的時刻,是一副多么完美的畫面。每個人都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中,彷彿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 青春的歲月總是匆匆流逝 合影留念又是一次的相聚 五十多年前參加伊江合唱團的團員們 融洽的聚會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回憶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中秋佳節是歡慶丰收的節曰,也是合家團聚歡樂的日子。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午十一時,大會主持人楊燦云醫師(中國女中校友會顧問)懷着激動的心情宣布中秋佳節聯歡會開始了,緊接著,陳永聯會長发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陳永聯會長向各界佳賓及客屬會代表、南加緬華聯誼會代表、洛城華中校友會代表和南加校友代表,洛城華夏校友會代表等表示熱烈歡迎和親切的問候。之後,三位正副會長陳永聯先生、黃娟娟女士、陳淸聯先生和顧問楊燦雲醫師代表中國女中校友會分發給黃英福老師敬師紅包以及中秋禮品。此外,白宗熒醫師也作了財務報告。今天還有中國女中校友會顧問王錦倫先生和王珍珍女士以及祕書處的黃寶珍女士也前來參加。 大會主持人楊燦雲醫師 陳永聯會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 中國女中校友會分發給黃英福老師敬師紅包及中秋禮品 白宗熒醫师作了財務報告 之後,大家邊談邊品嚐著美味佳餚,今天的主食是可口的印度咖哩飯,是陳永聯先生賢伉儷合家自制的印度咖哩飯,濃郁的咖哩味道完美的融合在食材中,色香味俱全。他們全家人無私的奉獻,令人欽佩。還有松香酥軟的蛋黃月餅散發出來誘人的香氣,吃在嘴裏,甜滋滋的。有些好友也帶來了丰盛的甜點和誘人的美食供大家品嚐。大家邊談邊品嚐著美味佳餚,一邊開懷暢談前塵往事,隔離了兩年多首次見面,激動的心難以言表,大家以歡樂的歌聲度過了今年的中秋佳節。...

  • 家鄉(谢蒂)

    朋友回家過節,传来進家鄉的照片,看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是喜悦,是傷感,是羨慕,是感動,是思念,是回味……五味雜陳。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放暑假回外婆家,還沒到家就會先看到這個路牌,心裏是感動的,因為進城了離外婆家就不遠了,因為馬上就可以見到久久未見的外婆,還有青梅竹馬的玩伴,我怎麼說著說著想哭了呢!原來我又想外婆了他們說…… 想念一個城市,是因為那裡有你想念的人……...

  • 苦短人生(杨桂芸)

    中秋月落令吾忧 大江东去不回流 世界处处飘风雨 災难频频殊难消 。 学兄月初贺生日 月底因兄垂泪涕 人生苦短有如梦 同窗手足倍珍惜...

  • 原创短篇历史小说——柔软的棉线(陶宗令)

    直到今天,有些村子的放牛娃或是老牧倌都喜欢舍近求远地把牲口牵到一个叫作“刀坊”的地方去放牧。原因很简单,那里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河套”地带。你只要把牲口牵到“套里面”去,自己留在“套口”,牲口和放牧人就都可以自由自在,省心省力了。 别看刀坊现在荒芜得很,但以前却是整日里“叮叮当当、人声鼎沸、亦工亦农、商贾如织”的繁华之地。说到这里,看官因该明白了吧?原来,那里曾经是个农商并茂、铁器作坊云集而闻名的乡间集镇,自然就热闹得很哦。 君不见,人类从遥远的混沌中走来,先经过石器时代、再到青铜时代,后来又到了铁器时代,农耕文明的步子可以说是一步比一步结实、硬朗、锋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炼铁技术的产生。因为铁器的特点是硬度高于铜器,所以最早冶炼出来钢铁基本上都是用来制作具有切割功能的“刀具”的。比如刀耕火种的犁耙锄铲,砍木成器的斧头锯子,伙房用的菜刀柴刀,当作兵器的钢刀利剑等等。总之,社会文明从低端迈向高端,哪一步能够离得开刀具呢?于是,刀坊便叫作“刀坊”了。 可惜的是,热闹繁华的刀坊镇却在清朝同治年间从地图上消失了。 同治九年,黄河故道水患猖獗,刀坊所在的全县颗粒无收、瘟疫四起,不少乡村道路也被洪水淹没。一天、十天、半个月、二十天……被洪水和瘟疫双重折磨的乡民望着迟迟不肯退去的洪水,实在熬不下去,只好纷纷关门闭户,打点行李,准备背井离乡,保住性命要紧。正在此时,县衙却突然下令,命所有灾民不得外出,男女劳力悉数参加修堤筑坝,挖沟引渠,以谋抗洪逆险,长远安康。同时还规定乡、里、甲、保各级组织层层落实,不得渎职。 长官一语,言出法随。乡民无可奈何,只好荷锄挑箢,勉强参与。由于刀坊乃这次水患的重灾区,乡民原本已经被持续多日的灾难折腾得饥不裹腹,难以存活,哪有力气来做挖土挑泥的重活?于是第一天就饿死、累死两人,染疫者也增添三个。该乡里尹闵某见此情形,不免顿生怜悯之心,遂到县衙请求可否按人头每日发给陈粮一斤,以提升力役体能,促使治水工程早日完成。 刚到任不久的佘县令听后并未当即作答,只是“嗯嗯”地点了点头,再款款说道:“鄙人方履新职,诸多情况尚不明晰。正好明日有朝会集议,不妨一并取谋于众之”。 “所言甚是、所言甚是”。闵里尹唯诺两句,告辞离去。 次日一早,与会官吏云集都堂。只见他们个个衣冠楚楚,道貌岸然。要知道,这可是新任县令第一次主持朝会啊。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且不说一些新的谋篇布局会在会上透露端倪,更值得注重的是,新县令来了必然要提拔一批“信得过”的各级官员。所以在正式任命前的过渡期,就是对上司“表忠”的最佳时期。尽管“表忠”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起码要从形象上给新县令留个好印象吧! 出人意料的是,佘县令在朝会上的发言甚为简短。仅仅说了几句在下新来乍到,还望诸君齐心相掖,共襄要是之类的客套话。随后便话锋一转:“眼下正值洪灾泛滥,当务之急乃同心一致,抗洪逆险,为国为民分忧。在此紧要关头,也有人建议开仓拨粮给力役增加口粮。这个建议虽好,但御洪刚刚开始就开仓纾困,削减库存,岂不事与愿违。依在下管见,不妨先行数日,再择机决策。 “所言极是!” “所言极是!” …… 众官吏皆点头肯首、高声附和。 闵里尹虽说职微位薄,却也熟谙官场之道。听了县令之言,看了这个阵势,心里“咯噔”一惊,再也不敢冒失。 朝会过后,乡镇里甲各级官吏纷纷表态坚决响应县衙的精心部署,不折不扣地履行佘县令的各项训导。很快,抗洪逆险的气氛就被全面调动起来了:敲鼓打锣的、张贴告示的、上门登记督导的、划分区段的……一时间,整个刀坊处于一种亢奋之中。好像这架势并不是为了避免什么,而是为了欢迎什么。 按照各个保甲的规定,在尔后的日子里,所有的力役一律自备飰菜茶水,卯时起工酉时收息,不得偷工减料、撒懒惰力。凡有无故缺工者,概以违令抗法论处。个别牌组还规定,工役期间不得谈论政事,不得挤眉弄眼云云。...

  • 沁園春……偉人毛澤東逝世四十六年祭(文/德光,书法/吳仕明,白善華,尤肖松,練子明,蔡惠瓊,黃偉華,尤端阳校长)

    故國崩淪, 尋路覺醒, 補我金甌。 聚仁人志士, 紅船啟碇; 兵機將略, 赤子操舟。 日出韶峰, 旗揚馬列, 喚醒工農爭自由。 舒襟抱, 勢鯤鵬展翅, 擊楫中流。 。 丹誠不負神州, 念一代、雄才壯志酬。 看人間換代,...

  • 秋天,你好!(谢蒂)

    借著昨天的雨,還是悶熱的天氣,今早還是出去看看家附近的花草,它們因爲昨天的洗禮大家都變的清新又亮麗,每一片葉子都發光的亮,雖然還有一點悶熱,但是我們就像這些綠油油的花草,終於呼吸到新鮮空氣了。我想經過這一個星期的爆熱,我們應該要跟夏天說一聲再見,然後迎接美好的秋天了。秋天,你好!...

  • 天上人间(苏丽蓉)

    中秋十五又秋中, 气爽天高艳色红。 普世同欢灯彩耀, 五洲四海共欢腾。 七星拱照皓明月, 邀见嫦娥宴锦宫。 玉兔洁身清碧空, 吴刚醄醉酒难惺。 2022年9月10日...

  • 秋风吹得有点凉 (分享美国凤凰城杨振强老同学传来的书法《夢》字)(作者/钟纯芳)

    调寄菩萨蛮 秋色漫漫心茫然,秋风吹得有点凉。秋水碧蓝天,思夢恁奔馳。几朶秋兰开,飘香映伊人。乡夢情残时,夢已在黄昏。 …………………………………………………… 评论 陈秀红(9/9/2022)写得好!字也美,青少年很值得回忆,不是因为年轻才精神,而是由于精神才年轻,任何时候都可以精神和年轻!...

  • 《紅薯/Sweet potato 之父 – 陳振龍》福建長樂人

    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福建省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被譽為“甘薯之父”。陳振龍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他發現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並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呂宋,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閩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則賢亦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完) 附加: 番薯(英語:Sweet potato)亦稱地瓜、山芋、紅薯、甘薯、甜薯、红苕、红芋、番芋等...

  • 悼念张元兴老前辈(杨胜富)

    2022年9月1日,我在驾车,突然收到远在美国勃林格姆的两位恩师苏金安、简瑞贞夫妇发来的微信——“元兴不幸于31日下午6时14分41秒过世,享年83岁。” 惊闻噩耗,感到十分震撼和悲痛。一个礼拜前,我还听说,他中风了,但不严重,无需住加护病房,是左瘫,讲话虽不清晰,在治疗中,有所好转,手能举到胸前,还可以出来晒太阳。而今斯人已去,天命难违,我们只能搭起脑海中的点滴,深深地回忆。 记得是2008年1月,14岁的我带了将近30人的团到中国珠江三角洲游览,到了深圳,他与妻子徐友枝来我下榻的酒店,请我带回一些药品给年逾九旬的“依妈”(福州人对自己母亲的称呼),还送了我一瓶白花油。初次见面,却给我亲切感,也许是因为我俩同样是福州闽侯人吧! 当时我还小,不很了解他,只知道他是“锦绣中华“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总经理,而且也像我外祖母一样,上过缅华最高学府的缅甸华侨中学(简称“华中”)。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归侨。 我与他的接触并不多,对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最知心的同窗挚友,认他母亲为义母的苏金安老师口述。 金兰之契——张元兴(左)、苏金安(中)、林连发(右) 张元兴先生1939年出生于缅甸东吁。1942年初(春节刚过),日本入侵缅甸,其父张金官因辛劳过度成疾。那个年代,医药匮乏,加上医生误诊,父亲竟撒手人寰,英年早逝,一夜之间失去了全家人的主心骨。 祸不单行。日军占领仰光,很快就攻进东吁。经亲友的劝导,母亲李淑英带着六岁的哥哥元进和未满三岁的他往中国云南逃难。车子颠簸在刚修好的滇缅路上,沿途是崇山峻岭,断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天天有敌机疯狂轰炸扫射,尸横遍野,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肌饿、疾病、死亡随时威胁着每个人,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来。当时,他正患麻疹,啼哭不停,这给母亲雪上加霜。逃难的人群生怕给敌军听到,要母亲务必丢下他逃命。但母亲执意生死不离不弃,毅然抱着他继续前行。就这样颠沛流离,辗转曲折回到家乡。 抗战胜利了。1947年联合国难民署派轮船到福州接送难民返回缅甸。母亲义无反顾携带他们兄弟俩重返缅甸。其时的母亲身无分文,白天到工厂打工,晚上做针线活,还供他上学,可怜的哥哥十岁就辍学,到一家同乡的茶店打工。幼子元兴被寄托在仰光一家商行继续读书,好心的同乡老板免费供他吃宿。直到母亲有了一点积蓄,他们一家又返回东吁,在市场边摆小摊,之后才有固定的店铺。母亲和哥哥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把他栽培到高中毕业。 小学读位于仰光21条街福州三山会馆办的国民小学。而后,从1953年至1959年,于华中读初中(铁流班)、高中(钢链班),他是篮球校选、副班主席以及各班单位代表主席。毕业后到渺铭中华中小学校以及丹老华侨中学执教。 “钢链“班友于1959年4月5日合影 后排左起:许汉富、李活正、徐世英、林连全、游寿京 前排左起:林连发、杜美华、简瑞贞、曾明珠、林美钏、张元兴 1965年,违逆母亲的阻劝,下定决心回国深造。机场一别,母亲哭得死去活来。身为幼子的他,是母亲的心头肉。这是一场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怎么不悲恸欲绝呢! 到了中国,因超龄,无法参加高考,被调到云南省陆良华侨农场,不久就成了该农场的一名领导。文革结束后,1980年代才有了机会上昆明广播电视大学。 张元兴先生是云南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云南省侨办副主任、云南省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后被调到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工作。1990年代,派他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始建国家支持的最大涉外文化产业——“美国锦绣中华”。多年任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景点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