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g

  • 综合新闻
    英國女王駕崩 王儲查理繼位為國王

    編譯田思怡、曹國維/即時報導 2022-09-08 13:38 英國王室宣布,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8日駕崩,享耆壽96歲,王儲查理繼位為英國國王查理三世。伊麗莎白二世在位70年,6日剛任命她的第15位首相特拉斯。她是當今世上在位最久的君主,也是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早已成為英國象徵。 任命特拉斯 最後公開露面 女王晚年行動不便,6日在蘇格蘭巴摩拉城堡接見並任命新首相特拉斯,是在位70年來首度沒有在白金漢宮辦理新舊任首相交接。從官方照片可以看到,女王和特拉斯見面時,雖然面帶笑容,但看起來很虛弱,拿著拐杖支撐,她在象徵性典禮中與特拉斯握手,任命特拉斯領導新政府。 這是女王最後一次公開露面。她隨後沒有主持國協運動會開幕式,並推遲與樞密院顧問團的會議。8日一早白金漢宮發表聲明,稱伊麗莎白二世身體欠安,在御醫團隊建議下接受「醫療監看」。隨後傳出王儲查理王子夫婦及王位第二順位繼承人女王長孫威廉、女王最疼愛的次子安德魯王子相繼趕往蘇格蘭巴摩拉城堡消息。就連與王室漸行漸遠但人在英國的女王次孫哈利,得知消息後也趕往巴摩拉城堡。 ▼白金漢宮發布聲明: 菲立普親王過世 形單影隻 伊麗莎白二世去年以來一直受行走和站立時的問題所苦,不得不取消一連串公眾活動。今年2月她曾感染新冠病毒,雖然康復,但她說染疫讓她「筋疲力竭」。 統治英國70年的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親見15位首相來來去去。她登基時,英國首相是邱吉爾。 今年6月,英國為女王登基70年舉辦白金禧慶典,當時她雖在白金漢宮陽台露面,但缺席其他活動。她的夫婿菲立普親王於去年4月9日逝世,享耆壽99歲。女王夫婦結縭73年,是英國王室中維持最久的婚姻。菲立普親王過世後,她在葬禮上顯得形單影隻,心情不免深受影響。 ➤➤➤愛子遭黜、晚年喪偶 英女王榮耀背後是孤獨 在位70年 外訪經歷豐富...

  • 诗词歌赋
    为平平同学摄影提笔一首:

    圆旭晖霞染宇红, 城乡见晓景相融。 穿金大地迎新日, 心悦南宁振盛隆。 注释 盛隆:旺盛。   朱云 2022年9月6日 于香港...

  • 知识園地
    《鏡報》創刊45周年憶父親(徐世英)

    《镜报》迎来了新的周年,今年45周岁,一个政论性刊物能够坚持45年难能可贵,是值得庆祝的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镜报》佳节第一个思念的必定是15年前永远离开我们的父亲徐四民先生,不仅是因為他是《镜报》创办人,制定了「振兴中华 诚实敢言」的办报宗旨,更因為《镜报》是在父亲用他人生最后30年的时间殫精竭虑、呕心沥血培育下茁壮成长的政论性刊物。创刊於1977年8月的《镜报》适逢其时,创刊后一年就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接下来的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等重大事件,让《镜报》能够在这个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阶段充分发挥香港媒体的独特作用,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徐四民在《镜报》庆祝创刊一周年宴会上致词。 《镜报》為香港回归作出贡献 1982年6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在北京会见包括父亲在内的12名香港知名人士,第一次透露了中国决定於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政权的消息。这个消息令父亲非常激动和振奋,回到香港后透过《镜报》巧妙地向外界暗示了这个尚未正式公布的重要消息,并在《镜报》做好部署工作,决定以《镜报》為平台,坚决支持中国作出的於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决定,并开始组织文章报道和评论即将开始的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的一系列筹备工作。中英谈判开始后不久,被称為铁娘子的戴卓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对香港问题採取强硬态度,中英双方在香港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戴卓尔夫人1982年9月访华时,先声夺人,在谈判中提出「香港主权属於英国」。遭到邓小平拒绝后,她退一步又提出了「主权换治权」的论调,即「香港的主权可以『归还』中国,但是香港的治理权应当由英国继续」,同样遭到邓小平以「不可能」三个字回绝,中英谈判成為举世关注的话题。中英谈判和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备过程中,身為全国政协常委的父亲参与了諮委会、预委会和筹委会的工作,经常对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基本法、「一国两制」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批评英方立场。《镜报》每一期发表的评论文章,消息灵通且具前瞻性,受到外国驻港领事馆的极大关注,外电也经常引用,成為外界了解中方立场和中英谈判进展的重要信息来源。《镜报》每月出版的那一天,印刷馆还没有把杂誌送到,外国领事馆和外电的工作人员已在《镜报》门口等待,争取最先拿到新一期《镜报》。1997年7月2日,中国收回香港政权的第二天,包括父亲在内的12名香港知名人士获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颁发特区最高荣誉奖章「大紫荆勋章」,表彰他们為香港回归祖国作出的杰出贡献。 邓小平1982年6月在北京接见包括徐四民(前排右三)在内的十二位香港知名人士。 父亲的遗愿 2007年8月,《镜报》庆祝创刊30周年,父亲因病重入院未能参加《镜报》的30周年庆典,这是30年来他第一次缺席《镜报》周年庆典。庆典过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是他最操心的不是他的健康,而是香港和《镜报》的前途。他為香港的回归和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奉献了25年的光阴和精力,他為《镜报》的茁壮成长殫精竭虑、呕心沥血,奉献了30年的光阴和精力。他希望香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持续繁荣稳定、「一国两制」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他在临终之前一再嘱咐我们一定要把《镜报》继续办下去。我们没有辜负他的遗愿,《镜报》又走过了15个春秋,是他為《镜报》奉献30年的一半时光。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镜报》与时俱进,在纸媒体的基础上加进了电子媒体,继续发挥香港媒体的独特作用。 「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习近平主席专程来香港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发表重要讲话并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及主要官员监誓。习主席上一次蒞临香港已经过了5个春秋,这一次抵港发表了深情的讲话:「这5年我一直关注着香港、牵掛着香港,我的心和中央政府的心始终同香港同胞在一起」。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他强调 :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他称讚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新华社) 香港回归25年,实行前无古人的「一国两制」伟大创举,虽然经歷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全球金融危机、违法「佔中」、旺角暴动,特别是2019年的社会暴乱及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但是在中央强有力的支持下,《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让香港「由乱到治」,完善选举制度,让香港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在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强调未来5年是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特区政府会务实有為,迎难而上,「以结果為目标」,解决社会问题,為市民解困。他呼吁香港市民团结一致,传承不屈不挠的香港传奇,同為香港开新篇,建设更美好的香港,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贡献,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今年香港庆祝回归祖国25周年,《镜报》庆祝创刊45周年。香港前途一片光明。父亲花费30年精力培育成长的《镜报》在他离开后遵循他的遗愿、继续坚持他的办报宗旨,走过了15年光阴。父亲在天之灵有知必将感到欣慰。 (作者:镜报社长 徐世英)...

  • 侨友动态
    音容宛在念窗友(悼念张元兴学友)

    缅甸华侨中学1959年第11届毕业的优秀学生;国家杰出领导干部张元兴不幸于2022年8月31日病逝。噩耗传来,各种讣闻,唁电从四面八方如雪花般传遍微信群。部分华友以沉痛的心情写下对张元兴同学的悼念。 (1)黄兆豪(8/31/2022) 夕陽漸沉已西沉 尋星岁月逐流尽 秋月依舊供人賞 追憶往事回首中 愿張元兴学友一路走好 (2)杨玉盈(8/31/2022) 夕陽西下留餘輝 友情再濃都有終 珍惜當下請自重 惜福惜愛惜光陰 願張元興先生一路走好 (3)朱雪雪(8/31/2022) 夕阳西沉已无影 余辉激励华友心 继承学长爱国志...

  • 华文文苑
    《紅薯/Sweet potato 之父 – 陳振龍》福建長樂人

    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福建省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被譽為“甘薯之父”。陳振龍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他發現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並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呂宋,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閩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則賢亦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完) 附加: 番薯(英語:Sweet potato)亦稱地瓜、山芋、紅薯、甘薯、甜薯、红苕、红芋、番芋等...

  • 友情链接
    四十二年的集体回忆 – 转载自经典诗词国学

    四十余载,几个轮回; 光阴荏苒,岁月变迁。峥嵘岁月,历历在目!人生有多少个42年?42年的集体回忆,对于你自己,这么多年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再回首音乐:姜育恒 – 爱浪.恋歌1 42年,意味着什么?我们错过了什么,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翻开时光记忆本,回忆这42年来的变化,一起来怀旧,一起忆当年……啊故乡音乐:钱曼华 – 世纪歌典Vol.11 1978 – 2000 (2)三月里的小雨 (纯音乐)音乐:刘文正女人花音乐:梅艳芳 – 芳踪乍现(台北演唱会实录)乡恋音乐:李谷一 – 世纪歌典13:1978-2000 Vol.4 铁血丹心音乐:甄妮;罗文 – 一份真演唱会敢问路在何方音乐:蒋大为 – 中国歌唱大师名家经典 蒋大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费翔: 跨越四海的歌声音乐:有生遇见 – 抖音热歌榜枉凝眉音乐:陈力 – 红楼梦 电视连续剧歌曲集原声带 九儿音乐:韩红 – 红高粱 电视剧原声带 渴望音乐:毛阿敏 – 音乐国宝(2)中国名人名歌 海阔天空音乐:BEYOND – The Story Live 2005 千万次的问音乐:刘欢 – 中国之星 格莱美之夜小芳音乐:李春波 – 百年经典甜蜜蜜音乐:邓丽君 – 甜蜜蜜我心永恒音乐:群星 – 欧美经典情歌香港,香港音乐:陈美龄 – 归来的燕子为了谁音乐:祖海 – 欢乐海军中姐妹音乐:华语群星沉默是金音乐:张国荣 – 张国荣’88演唱会 四十余载,几个轮回;光阴荏苒,岁月变迁。峥嵘岁月,历历在目!人生有多少个42年?42年的集体回忆,对于你自己,这么多年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诗词歌赋
    虞美人·鼓浪屿(晨阳)

    闻名遐迩花园岛,鼓浪涛天浩。钢琴声韵悦情操,万国古群建筑、览全昭。 菽庄石枕弯桥憾,登日光岩瞰。郑成功皓月园庭,引发游人骚客、赋诗铭。...

  • 华文文苑
    悼念张元兴老前辈(杨胜富)

    2022年9月1日,我在驾车,突然收到远在美国勃林格姆的两位恩师苏金安、简瑞贞夫妇发来的微信——“元兴不幸于31日下午6时14分41秒过世,享年83岁。” 惊闻噩耗,感到十分震撼和悲痛。一个礼拜前,我还听说,他中风了,但不严重,无需住加护病房,是左瘫,讲话虽不清晰,在治疗中,有所好转,手能举到胸前,还可以出来晒太阳。而今斯人已去,天命难违,我们只能搭起脑海中的点滴,深深地回忆。 记得是2008年1月,14岁的我带了将近30人的团到中国珠江三角洲游览,到了深圳,他与妻子徐友枝来我下榻的酒店,请我带回一些药品给年逾九旬的“依妈”(福州人对自己母亲的称呼),还送了我一瓶白花油。初次见面,却给我亲切感,也许是因为我俩同样是福州闽侯人吧! 当时我还小,不很了解他,只知道他是“锦绣中华“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总经理,而且也像我外祖母一样,上过缅华最高学府的缅甸华侨中学(简称“华中”)。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爱国归侨。 我与他的接触并不多,对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最知心的同窗挚友,认他母亲为义母的苏金安老师口述。 金兰之契——张元兴(左)、苏金安(中)、林连发(右) 张元兴先生1939年出生于缅甸东吁。1942年初(春节刚过),日本入侵缅甸,其父张金官因辛劳过度成疾。那个年代,医药匮乏,加上医生误诊,父亲竟撒手人寰,英年早逝,一夜之间失去了全家人的主心骨。 祸不单行。日军占领仰光,很快就攻进东吁。经亲友的劝导,母亲李淑英带着六岁的哥哥元进和未满三岁的他往中国云南逃难。车子颠簸在刚修好的滇缅路上,沿途是崇山峻岭,断崖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天天有敌机疯狂轰炸扫射,尸横遍野,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肌饿、疾病、死亡随时威胁着每个人,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来。当时,他正患麻疹,啼哭不停,这给母亲雪上加霜。逃难的人群生怕给敌军听到,要母亲务必丢下他逃命。但母亲执意生死不离不弃,毅然抱着他继续前行。就这样颠沛流离,辗转曲折回到家乡。 抗战胜利了。1947年联合国难民署派轮船到福州接送难民返回缅甸。母亲义无反顾携带他们兄弟俩重返缅甸。其时的母亲身无分文,白天到工厂打工,晚上做针线活,还供他上学,可怜的哥哥十岁就辍学,到一家同乡的茶店打工。幼子元兴被寄托在仰光一家商行继续读书,好心的同乡老板免费供他吃宿。直到母亲有了一点积蓄,他们一家又返回东吁,在市场边摆小摊,之后才有固定的店铺。母亲和哥哥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把他栽培到高中毕业。 小学读位于仰光21条街福州三山会馆办的国民小学。而后,从1953年至1959年,于华中读初中(铁流班)、高中(钢链班),他是篮球校选、副班主席以及各班单位代表主席。毕业后到渺铭中华中小学校以及丹老华侨中学执教。 “钢链“班友于1959年4月5日合影 后排左起:许汉富、李活正、徐世英、林连全、游寿京 前排左起:林连发、杜美华、简瑞贞、曾明珠、林美钏、张元兴 1965年,违逆母亲的阻劝,下定决心回国深造。机场一别,母亲哭得死去活来。身为幼子的他,是母亲的心头肉。这是一场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怎么不悲恸欲绝呢! 到了中国,因超龄,无法参加高考,被调到云南省陆良华侨农场,不久就成了该农场的一名领导。文革结束后,1980年代才有了机会上昆明广播电视大学。 张元兴先生是云南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创办人之一,曾任云南省侨办副主任、云南省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后被调到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工作。1990年代,派他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始建国家支持的最大涉外文化产业——“美国锦绣中华”。多年任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景点总经理。...

  • 诗词歌赋
    沁园春.忆暑假外游探亲一路有感(舒云)

    沁园春‧ 忆暑假外游探亲一路有感 舒云 炎夏邕江,宇碧云飘,故土一游。 看山峦绵叠,屏峰黛立,江河碧秀,日月奔流。 一路欢歌,心中画卷,憧憬前程言不休。 凤华茂,如朝阳昀丽,少小无忧。   青春好似翔鸥。志勇烈、无为风浪浮。 任列车飞越,心潮起伏,幼年朦影,闺女乖羞。 踏上长桥,丝绸古道,绰绰双轮無漾舟。 乡亲意,愿虔诚受教,自有金瓯。   注释 邕江:贯穿南宁市的江河,代表南宁市,作者学生时代的所在地。 长桥:指五里桥(安平桥),中国现存的古代最长石板桥,大约长2255米,约5华里。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这座桥,是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也就是公元的1138年,经过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且后来在明清两代也是经过多次的重修。...

  • 诗词歌赋
    吳金楓女史欣登中歐書法家協會之風雲人物誌賀(文/德光,书法/茂松,尤肖松,練子明,吳錦蓮,黃玉靈,黄偉華,盧振雄,阮偉生,尤端陽校長

    天道酬勤君自知, 耽迷讀帖苦臨池。 筆耕十載筆花綻, 墨寄三餘墨韻追。 鐵硯磨穿無懈意, 書壇笑傲得名師。 風雲人物吳家女, 再上層樓展鳳儀。...

  • 华文文苑
    一个侨生认知的嘉庚精神(晨阳)

    “集美,闽南话浔美,意为大陆最尾端;集美,是集中美丽之地……。”集美不单是风光秀丽,它还哺育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伟人陈嘉庚。 十年动乱的1967年,我从南宁华侨补校搭乘“绿皮火车”至鹰潭再转至厦门,这是我一岁随母亲离别厦门漂洋过海到缅甸后首次返回故乡,彻夜难于入眠。当火车驶入“海堤”,美丽的集美风光映入眼帘,“南熏楼”、龙舟池及海滩上整齐矗立的“蚵堆石”,历历在目,欣喜若狂。故乡——厦门,海外赤子回来了。 由缅甸侨生携同,我首次来到集美学村华侨补校(以下简称集美侨校)。集美侨校是全国6所侨校之一,环境、设施堪称首屈一指,是侨生向往求学的学校。我从仰光回到祖国,拒绝了厦门的姨丈要我到集美侨校就读的来信。抱着到艰苦的地方磨练的意志,坚持在昆明,后转南宁侨校求学。 第一次参观“陈嘉庚故居”、“归来堂”和“鳌园”,让一个教工世家出生侨生的我首次认知陈嘉庚先生,鲁迅以“文”救国,陈嘉庚以“教”拯国,他家财万贯,生活简朴,倾资办学。在集美故里,可从幼儿园、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热忱的爱国心令人震撼和钦佩。 第二次是我在金宝酒店带香港同胞的一个旅游团参观“鳌园”,团中有一位风水师,他无获知陈嘉庚生平事迹,在墓碑前拿着看风水的八卦表东瞧瞧、西看看,然后对我娓娓说道,我是第一次知晓陈嘉庚,根据他墓地的风水察看,他的子孙都不在中国,每年清明节,子孙都没回来祭拜,但香火很旺,均是集美故里乡亲们络绎不绝的祭拜。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鳌园”若不是集美乡亲的护卫,十年动乱“鳌园”将毁之一旦。 在从事旅游事业的岁月里,我N次出入陈嘉庚故里,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反复的介绍着陈嘉庚倾资办学的事迹。即便如此,嘉庚精神的精髓了解只限于表面,或者说非常肤浅。后来,经过陈嘉庚纪念馆的参观游览;2014年4月10日参加“嘉庚精神宣传月启动暨嘉庚精神讲坛”,荣幸作为归侨代表上台领取《伟人伟业》三本书籍,通过图文并茂的阅读,获益匪浅。     2017年8月4日晚上8:00,我应邀参加了厦门广播电视集团1000平米演播厅喜迎金砖《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论坛录制现场,聆听受采访者绘声绘色的讲述,彰显了陈嘉庚先生爱我中华一颗赤城之心,他“卖大厦养厦大”之举,令人感动不已。为此,我特赋八声甘州词一阙点赞。 八声甘州·一座城一个人     一座城屹立海之滨,誉海上花园。一个人一世,倾资兴学,恩泽空前。 集美学村厦大,数栋柱冲天。翘楚之魂魄,民族光环。     建筑中西合璧,创嘉庚风格,楼建城间。爱国丰功颂,铭记续延年。 忆伟人、精神永固,传承风、大义凛然轩。终生梦,振兴中华,再谱新篇。...

  • 华文文苑
    高科技專利訴訟經歷(作者朱素山/美國加州)

    加州高等法院 《專利訴訟案是聯邦民事訴訟案,所以並非刑事案件, 一切由聯邦法官來審理》 联邦法院的专利诉讼: 诉状 对诉状的回复 授权后的专利局程序 案件管理会议 事实证据开示 专家证据开示 权利要求解释 即决判决动议 审讯准备和审前动议 庭审 上诉 和解 美國的專利: 美国专利是一份由被称为美国专利及商标局 (USPTO) 的联邦机构发出的文件。该文件授予专利 持有人一项权利,禁止他人在美国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专利所涵盖之产品或方法, 并向违反该权利的人士收取损害赔偿金。不过需要留意的是,美国专利一般不影响美国境外的 活动。 虽然专利由政府机构授予,但是它们只能通过持有人自己的努力来执行。如果专利持有人(或“专 利权人”)认为其他方侵犯了其专利,持有人可在美国地区法院提起专利侵权的民事诉讼。为了胜 诉,专利持有人必须证明被告很有可能侵犯其专利。被控侵权人也可通过证明所主张的专利权利 要求无效的方式来抗辩权利要求,例如证明权利要求所涵盖之技术在专利发明之前就已存在(该 先前存在的技术被称作“先有技术”)。如果专利持有人证明侵权成立(以及被告未能证明专利权 利要求无效),则持有人可请求法院就侵权向其判授金钱损害赔偿作为补偿。在某些案件中,专利 持有人还可获得旨在防止被告继续侵权的法庭命令,被称作“禁令”。或者法庭可以命令被告就任 何未来的侵权活动向专利权人支付规定的金额。 诉状: 专利持有人(或是公司)向联邦地区法院递交一份被称作“诉状”的 文件后,专利诉讼案件程序即开始。诉状中指明了专利持有人和被控 侵权人,以及所指控被侵犯的专利。一般而言,诉状中载有对被控侵 权人的侵权活动的详尽描述 (如制造或出售某一产品). 因此,在提起诉讼前,原告律师 必须就被控产品或技术中各项权利要求之限制的所在开展侵权分析。签署诉状,即表示律师 证明已开展过该调查。...

  • 通知通告
    緊急通告各位緬華聯誼會會員《热浪来袭,注意防暑》

    南加州氣候高溫將從 8 月 31 日星期三下午 2:00 持續到9月5日星期一晚上 8 點。 危險的高溫為 95 到 110 度,週日和周一為 100 到 115...

  • 诗词歌赋
    诸多“问候”何时了?

    (微信对话): ******************************************************************** 蔡汉在(8/13/2022)9:36 PM 每天我把有限的時間去刪除〈早安〉〈祝平安幸福快樂 〉等等的問候和祝候图后 , 就沒有時間看更重要的新聞和其他資訊了。不刪除空間又快要滿了 , 又不好意思阻止群組成員們的好意 , 唉真要命 , 我到底是退出群組好呢还是繼續和大家保留联系呢 , 其实有節日大家互相祝候是应该的 ,...

  • 侨友动态
    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 –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当年我们在华校上课,一周只有一堂体育课,这体育课通常都会是一天中的最后一堂课。这也容易理解,因为上这体育课时,学生们又跑又跳,满身大汗,还怎么能再上课呢? 而一周只能安排一节体育课,也好理解,也不能多加苛责。 但朋友K君却说当年他在华中上课时,天天都有一堂体育课。当然。这体育课是每天的最后一堂课。 我不由大感奇怪:又不是体育专科学校,怎么每天都会有一堂体育课呢? K君长我三岁,1965年时我小学毕业他则初中毕业。所以他比我幸运得多,有机会在著名的华中这一所名校读了整整三年书。他说这三年中,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天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 我不信,认为这不可能。就算是学校这样安排课程,但每天每班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那来那么多体育老师?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 K君笑了:“也许是我的用词不大对,说每天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可能不大正确。说这最后一堂课是自由课还差不多。最后一堂课时我们全都不准呆在教室里,必须到室外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才行。打篮球、玩乒乓球、跳绳跑步都可以,就是不准呆在教室里。所以我就简单地说这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了。” 我还是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据K君之说,比如3:00钟下课,这3:00钟到4:00钟期间学生们还不能回家,但可在校内自由活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到4:00钟时才可以回家。有的同学不想参加这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女孩子),跑到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课外书)看报,被体育老师看到了,还这样训了她们一顿: “就是怕你们整天看书读书读昏了头,担心你们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才让你们每天最后一堂课时到处跑跑跳跳,活动身体,你们却还跑来看书,难道真的是想走上读书死的道路么?” 听了K君说的这么一段话,我才有所感悟,明白了“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的真正含义。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活动身体,消除疲劳。作为名校,华中对学生们的学习是抓得十分紧的,但却没有走上极端的道路,而是考虑到“劳逸结合”,要让学生们也有充分活动身体的时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制度。只不过不知K君所说的是否正确无误,自己又没上过这华中,只有听他“讲故事”了。 但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士都知道,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教书授课,应该让学生们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全面发展。当时华校都提倡“三好学生”,就是要求学生们能做到学习好、品行好及身体好。而要做到“身体好”,就要鼓励学生们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才行。(呆在家里,不锻炼身体,只靠吃补药可以达到“身体好”的地步吗?好像在学生时代时我们曾经有举行过这样一个辩论会,讨论过这个问题。) 当然,当年华中学校是否真的有“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这样一个制度,本人确实完全不知道,只听友人K君这样介绍。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各位曾在华中学校学习过的学长们、老前辈们多加指正说明了。...

  • 华文文苑
    缅甸南中的魅力(晨阳)

        一个人的魅力,不取决于其面貌外表,而在于心灵;一间学校的魅力,不取决于其规模、建筑,而在于其校风。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缅甸仰光南中,虽地处仰光市郊的巴罕山岗,办学只17年。如今,距其创办时间也已逾花甲,但其园丁、学子共同创造“南中精神”的魅力,却传颂在缅华的口碑之中……     作为一名南中的学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母校的魅力何在?感到母校之所以让其园丁、学子们爱戴、传颂,是与母校园丁们辛勤的执教、学子们“朴实、团结、爱国”的校风分不开的。 1962年我在南中初中毕业,转读外文班至回国。在母校的课堂里,老师们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硬灌。老师之间还互相听课讲评。教过我语文课的老师:黄重远、王毅诚、曹国杰。他们既是学校领导又兼课,可谓身先士卒。尤其是黄重远副校长,穿着补丁的裤子上课,生活简朴,教学严谨,要求严格,批改作业认真仔细,令学子们叹服。教过我代数的老师:朱铁峰,他讲课不用看书或教案,解一元二次方程式或二元二次方程式,他都能把方程式的运算娴熟地在黑板上写出来,教学技巧炉火纯青,至今仍记忆犹新。还有音乐老师:杨双溪;化学老师:粟福祥;缅文老师:陈细成、吴钦貌基、粟秀玉等等。他(她)们都为南中学子们在德、智、体育的全面发展,辛勤地耕耘再耕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中良好的校风并非一时形成的。入南中的学生有三种:寄宿生、走读生、半工半读生。无论是哪一种学生,在学校一律平等。学校实行经济困难者“免费生”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照顾了许多贫穷华侨子女也能到南中读书,这一举措得到全缅华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赞誉。家父执教南中时,曾因反对取消“免费生”制度而与校长叫板,历史证明,父亲坚持的原则是对的。南中对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是严格的,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早、晚自习,有老师辅导。走读生有校车接送,半工半读生“劳有所得”。学校倡导学生争当“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生。举办校运会、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乒乓球校队还有人入选缅甸国家队的。篮球“南中红”、“南中篮”男女队在缅华社会赫赫有名。南中高中毕业的学子,任教于缅甸各地华侨学校比比皆是。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劳动,或大扫除,或拿锄头铲草等等。“劳动创造世界”,有了劳动,使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少爷小姐得以脱胎换骨,从而形成爱劳动、朴素、团结的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杨一川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 人从娘胎哇哇落地,父母即取名,名字或为长辈对子女的期望;或为对某事件的纪念等等。南中学子从初一入学组成班级起,都命有一“班名”。南中的班名,都与祖国的建设脉搏息息相关,如:洪流、跃进、火箭……等等。我读外文班时,取“红岩”班名,恰有《红岩》小说,我利用暑假,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小说,小说中的主人翁江姐、华子良等英雄事迹深深启发着我,使我有了人生真谛的明确追求。“班名”凝聚了班级同学的团结,也表达了班级同学追求进步的决心。每班还制作了一面以“班名”的旗,每当举行学校运动会时,各班举着班旗,按高低班排序,穿着统一的运动服,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比埃格劳”运动场,非凡的气派还真与“奥林比克”媲美。南中的团结,由此可见。 南中园丁们的辛勤耕耘,学子们的孜孜不倦追求,17年构成了南中“朴实、团结、爱国”的情操,或说是“南中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宣扬和纪念。...

  • 华文文苑
    南中校歌的启迪(晨阳)

    一首歌曲,有的会令人萎靡不振;有的会唤起人们的激情,热血澎湃,振奋不已。仰光南洋中小学的校歌,是一首凝聚“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激励学子们积极向上的歌曲,至今依然回荡在南中每个学友的心中。 “黄河浪,红星光,震撼南洋,照耀伊江……”校歌首句以祖国母亲河黄河浪与象征进步的红星光为引子,道出了南中办学的“爱祖国、爱我中华,追求进步”的宗旨。综观17年的南中校史,哪一页不都闪耀着这一宗旨的光芒?师生遍布五洲四海,哪一个不都染受着这永恒的光辉?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侨居海外的赤子都深深懂的,当祖国贫穷落后、处处挨打之时,华侨被“老外”称为“东亚病夫”、“软脚蟹”。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丹老时,儿童时代的我与缅甸儿童玩“果利”(玻璃球),他们输了不服,就骂 “奎的唷”,抡拳揍我。祖国不强,华侨受欺,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当祖国遇到3年自然灾害时,我记得父母亲给在厦门的亲戚寄去油、米及钱。打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懂得: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有靠山啊。 “有劳动的精神,有创造的力量……”,校歌倡导的是“劳动创造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缅甸华侨华人素来传承发扬,南中的师生尤为突出。“劳动”在南中是一种风尚,师生自己动手铲平土坡辟为操场;教室虽然简陋,同学们经常洗扫,窗明几净,甚为整洁。“朴素”在南中是一种美德,男生不许留长发和梳“阿飞”头,女生不许烫头发,倡导自然美。统一的白色上衣,咖啡色的裤、裙,令人感到朴素大方。由于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南中得以传承,才受到了海外赤子的永久拥戴和怀念。 南中校歌的旋律,以2拍4稍快的进行曲节奏,颇有凝聚南中学子们“赤子”之心,奋勇向上之意。曲末与歌词“啊!黄河浪,红星光,照耀伊江……”吻合,女声以高昂悠扬的旋律,男声则以浑厚雄壮的谐音,最终“南中,向太阳”二重唱收尾,使整首歌曲达到巧夺天工之妙。 南中的校歌,是一首平凡而普通的歌曲,它虽然只在伊洛瓦底江畔响彻了十七年,却哺育了缅甸华侨华人几代人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热爱第二故乡的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的精神,这是南中校歌的启迪,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 诗词歌赋
    祝《鳳凰天空創刊十四週年封面人物圖片展》成功兼呈歐陽澤光社長(文/德光,书法/尤端陽,茂松,阮偉生,練子明,尤肖松,黃玉靈,蔡惠瓊)

    彩鳳翺翔十四年, 韶音遠播上空天。 經商巨子登刊面, 問政精英載史篇。 君擅文章才濟世, 胸羅錦繡筆如椽。 只今帶路春潮湧, 逐夢灣區著祖鞕。 …………………………………………………… 评论 匿名(8/28/2022)诗好字美...

  • 华文文苑
    真诚的友谊:老同学茶聚(阿凯)

      岁月流失,我们渐渐变老,老同学能再見一次面,就是多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上天赐给的福气!   2019年10月23日,手机里收到阿霞校友发来的微信告知,后天在荃湾茶聚,邀请我参加,招待我们的“昆明理农二班”阿莲校友,她从泰国经澳门来港探亲,也想借此机会和在港的校友見面。   接着,我又接到阿珠校友打来的电话:「后天有一位老同学阿莲想和在港的老同学见面」,「大约有十多位老同学可以参加,考虑到主人翁是住在青衣亲戚家,地点就定在荃湾某酒楼,交通会较方便」她告訴我。 接到这兩位校友的电話后,我顿時感到心里暖暖的,格外兴奋,心想:这么多年了,有人还記得起我,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移居香港后的几十年间,大家为着生活,各自奔波劳碌,很少主动去联络老同学,更不知道有多少校友居住在香港,也没有她們的联络电话。 岁月蹉跎,時光飞逝,五十多年一转眼走过来,留下难辨的颜容笑貌。大家都已是耆耋的年纪,銀髮蒼蒼,有時候看看泛黄的照片,心中自然而然勾起一串串在昆明华侨补校学习和生活的难忘的记忆…… 昆明补校“理农二班” 全班同学纪念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缅甸政府实行排华政策,所有私人学校收归国有,禁止华文学校办学。大批的华侨子弟,为了继续读中文,告別了父母和亲人,从缅甸各地,心驰神往奔赴祖国。一大批的学生被安排到昆明华侨补校继续上学……我在缅甸時虽曾当过教师,但还年轻,才十九岁,我幸运地被安排在理农二班学习,重返校园的生活。雖说只是一年的同窗生活,同学们共同下乡勞動,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昆明西山龙门有我們的足跡、滇池畔的大观楼前有我們的留影、翠湖里有我們的欢笑聲迴盪……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学校組织同学下乡劳动,体验农民的生活     我们这批同学,幸运地参加了1965年的高考,这是最後一屆旧的高考制度的应屆学生。很庆幸,有的考上昆明医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昆明农学院, 泉州华侨大学、广州暨南大學、北京外国语专业学院(简称北外专)等……我也顺利考上昆明工学院的採选系选矿专业。     世事难料,一场运动,我們浪费了五年宝贵的時光……至1970年我们服从国家毕业分配,各位同学奔赴祖国各地,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献上青春的岁月。    ...

  • 华文文苑
    寄居仰光巴罕的岁月(晨阳)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都市,昔为缅甸首都。它是我踏入与离开缅甸的首站末站。仰光巴罕,离仰光市中心华人区约20分钟车程,缅甸华文教育的最高学府南洋中学(以下简称南中)就坐落在巴罕雅塔基佛塔路73号。家父母执教南中,为往返学校路程近,全家曾在巴罕三处租房子居住。 首次,家父母因工作调动,1953年4月从渺眳调回南中执教,在离学校不远的巴罕路50号租房子住,与曾冠英老师一家人为邻,曾老师有一女二男,其太太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同年7月29日,大妹分娩于巴罕杜庆芝产院(即缅甸国父翁山夫人创办),是曾太太熬鸡汤让我送去医院给母亲,至今难于忘怀;其女儿如大姐般,其小儿子乳名“安狗”,年龄较小于我,与我经常玩耍“果利”,输了会哭鼻子,其姐出来对我说,你是要承让弟弟呀。我输了,“安狗”破涕为笑。 不久,祖父母携带二、三叔(福成、福寿),大、二姑(春桂、春明)及二弟(里邦)共7人从勃生到仰光,一家10口,家父母只好在原住处对面45号租了有小院子的两层楼房子,第二次凑合着住。小我两岁的二弟,好动调皮,看着沉睡在摇篮的大妹,一会儿去摸摸脸,一会儿去拉拉手,总想去吵醒她,妈妈叫我盯紧他,我形影不离地跟着二弟一层二层往来上蹿下跳,累极了。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们兄弟每人一把“手指”饼,二弟三下五除二吃光,便来抢我的,我不给,就拿铅笔刺我的眼睛,直流鲜血,幸好没有致瞎。二弟被父亲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两层楼的小院子,房主种有香蕉、椰子、莲雾、菠萝、西迪(葡萄粒大小,褐色,酸甜),一旦有收成,总会送些给我们品尝。遇到暴雨后,莲雾、西迪掉落满院子,我和二弟欣喜若狂,检了冲洗干净美食一番,至今记忆犹新。 随家父1953年10月调往缅甸丹老华侨中小学任校长,我们全家住在学校内至1958年4月返回仰光,父母亲仍执教于南中,我也考入南中初一班(跃进班)就读。于是,第三次在巴罕初中部校门口往杜钦芝医院方向约100米,卖红茶店后面租一间房子居住。这是一间以竹片围墙、木板为床,椰树叶简陋搭盖的“雅答厝”房子,无卫生间洗浴,如厕至公厕,水桶盛水洗漱,冲凉洗澡只好到南中初中部校内;无厨房,拿着“豇”(jiang,饭菜篮子)到南中食堂打饭菜。读南中初一,我每晚到学校“晚自习”完成复习及作业;回到家里,卖红茶的老板门庭若市,弹着缅甸乐器,唱着缅甸歌曲,至深夜才收官。晚上睡觉,虽然点着蚊香,“飞机”仍在耳边嗡嗡叫,得整夜手持芭蕉扇搧个不停,即便如此,天亮醒来,手脚脸上都长着包包,痛痒无比,涂上虎标万金油方得缓解。 1958年10月随家父出任缅甸掸邦地区景栋华侨公立学校校长,结束了仰光巴罕这段难忘的岁月。仰光巴罕的岁月因艰苦而难忘,或许是艰苦岁月的磨练,造就了我“生活朴素”赤城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