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世間上,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難免會有意見分歧的時候。當人我發生衝突,彼此互不相讓時,往往會落得兩敗俱傷。處理衝突的最佳良方,就是像農夫插秧,以退為進。忍一時之氣,則風平浪靜,退一步設想,則海闊天空。視野擴大了,思惟變廣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手把著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倒映的藍天,也看到了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染污,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那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這句話頗有人生哲理。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當他返回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也插好了;看似退步,實際上是前進。因此有的時候,退讓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也是如此:當人我之間彼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反而能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能動用他在官府的權勢,把這面牆爭取過來。然而他的父親很明理,只寫了一首詩回信給兒子:
何必紛爭一角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來哉?退讓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如今何在呢?你與人爭、與人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成為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
當我們在面對社會、人事物境變化之時,能不能從這首詩領悟到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憑它八方冷語與暗箭,就能不受動搖了。
布袋和尚简介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1]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插秧诗(唐.布袋和尚)》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