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翔民安乙巳蛇年,侨乡澳头村。 盛举春晚闹,纷呈精彩,享视听魂。 锣鼓歌声蹈舞,赛马二胡奔。 骠国舞姿跳,轸念犹存。 鹭岛胞波参与,廿四翁青媪,逾古稀人。 矫健身躯在,灵动有精神。 忆往昔,时光倒转,岂奈何、岁月不饶人。 争朝夕、余生短暂,报效诸恩。...
由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翔安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澳头华侨联谊会承办的“侨连五洲·2025第四届厦门澳头侨乡春晚”在乙巳蛇年正月初一晚八点开播了,它以侨乡文化为纽带,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为观众呈现一场以“侨”为特色的文艺视听盛宴。 在欢度灵蛇迎春的新年里,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文艺队,献上独具缅甸特色的歌舞,与全球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欢度新年,共贺新春。当欢快的缅甸歌曲传来,缅甸象脚鼓及乐器的响声,伴随五彩缤纷闪烁的背景屏及灯光,胞波们踏着婀娜的舞步缓缓而来……银钵里的圣水泼淋着,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翻腕、每一次回眸……淋漓尽致展现了缅甸舞蹈的独特魅力。 缅联会文艺队春晚参演人员,有年长78岁的老归侨,除了归侨、侨眷,还有侨二代、侨三代,他们共同演绎别具一格的缅甸特色歌舞。老归侨们的舞姿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渗透出对缅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缅甸歌舞的钟情。他们的参与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与鼓励,也是对缅甸历史文化的一种坚守。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缅甸文化内涵的魅力,更是一种爱国爱乡精神的传承。 此次我们参加澳头侨乡春晚表演,离不开永远会长陈汀阳和副会长杨锦强的不懈努力,胞波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演出把我们的快乐和祝福传递给全世界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参演人员来自厦门六个区共24人,其中男归侨6人,女归侨7人,侨眷、侨二代、三代9人,为历史之最。每次排练时大家都会面临工作、事务缠身,难于全员到齐。还要面临参演人员因各种原因的缺位替补练习和磨合。经过监事长陈婉映的总编导,所有参演人员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积极协调配合,团结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彰显了缅联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1月11日录制节目,演员们早早到“归侨之家”进行演出前最后的排练;下午到达翔安澳头超旷美术馆小剧场参加彩排、化妆;晚上进行节目的正式录制。录制夜间温度只有6-7℃,整整一天没有一人退缩,依然保持着最佳的状态,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团队合作精神,为侨乡春晚节目的成功录制,为观众呈现最完美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网络直播中的高度评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厦门缅联会文艺队坚持每周四、日上午唱缅甸歌曲、排练缅甸舞蹈,为每年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准备节目,力争把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办成品牌特色活动,让缅联会胞波们感受缅甸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仅是对老归侨长辈们的崇敬,抚慰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是对中缅友好关系的接力传承。缅联会积极参加厦门市、区侨联举办的侨界文艺活动,展示原汁原味缅甸歌舞的风采,让侨界同胞目睹缅甸归侨侨眷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传承归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使者。 澳头侨乡春晚不仅是文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侨乡文化的魅力,见证了华侨华人的坚韧与拼搏,我们共同期待着侨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 年宵花市燈如晝,信步芳叢今勝舊。玉蘭搖曳水仙妍,銀柳嬌柔霜菊瘦。 迎春鴛侶雙牽手,人面桃花相競秀。伴遊繾綣有山妻,不懼風寒欺老叟。 书法 一〉劉北照二〉茂松三〉黃玉靈四〉阮偉生五〉吳錦蓮六〉尤肖松七〉岑建平 . . . . . ....
母親節正式被慶祝的歷史,至今雖然才八十多年,但是,專門找一天來表達對媽媽崇高敬意的觀念,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都會舉行「春季節日」,以表達他們對「母親神」〈泛指女性神〉的崇敬。 後來,在中古世紀的英國,四旬齋〈為紀念耶穌在荒郊的禁食,而舉行的絕食齋戒或懺悔的宗教活動,時間大致在每年的二月底至四月初〉的第四個星期日,就是所謂的『母親日』。那一天,長大的孩子,必須帶著禮物回家,送給自己的媽媽。 為提倡和平,女作家建議訂定母親節 在美國,以寫「共和國戰歌」而聞名的女作家朱莉亞‧瓦德‧霍耶,曾建議在六月中選定某一天為「母親節」。由於美國內戰的爆發,許多母親嚐到戰爭的恐怖,及失去愛子的痛苦,朱莉亞極力鼓吹訂定一個節日以提倡和平。她的建議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採行而已。 不久,一名叫賈薇絲太太的美國人,在西維吉尼亞州的格拉夫頓家鄉,籌組一個委員會,贊助「母親友誼日」的活動。這個節日的目的是為了把東部各州,那些曾在內戰當中,為南北雙方作戰的家庭結合起來。賈薇絲太太的計劃雖然獲得當地的支持,但是母親節的構想,卻一直到她過世以後才真正實現。 安娜繼承遺志 實現母親理想 賈薇絲太太於一九○五年的五月九日〈當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死於費城;她是一名寡婦,跟著兒子克勞德及兩個女兒─艾爾辛諾和安娜住在一起;克勞德是個成功的商人,艾爾辛諾則幾乎雙眼失明。 安娜一直都很敬愛自己的母親,因此在媽媽死後,她就想找個方法,以表達對母親永恆的敬意,同時延續母親制定母親節的構想。 一九○七年,她寫信給格拉夫頓教堂的牧師,請他為已逝世兩週年的媽媽做個特別的追思禮拜。當天,安娜捐贈了五百朵媽媽生前最喜歡的花─白色的康乃馨,送給所有參加儀式的小孩和母親。 第二年,教堂便正式宣布,賈薇絲太太逝世的三週年忌日為母親節。但是當天她卻沒有出席,因為她正在費城忙著組織一個母親節委員會。 發起寫信運動 制定母親節為國定假日 在該委員會的協助下,安娜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寫信運動。她寫信給數以百計的教堂、商業領袖、報紙編輯、政治家等,要求他們加入制定母親節為國定假日的活動。 一九一○年,西維吉尼亞州州長回應了她的請求,並發表第一個母親節的宣言,要求所有的西維吉尼亞人,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佩帶白色的康乃馨上教堂。而奧克拉荷馬州及華盛頓州,也在那一年開始慶祝母親節。到一九一一年,母親節的禮拜活動便在全美各州舉行。 國會通過決議 訂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
一九五四年六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理吴努亲切握手 作者 中新社云南瑞丽 2018-05-09 中新社云南瑞丽5月8日电 (记者 胡远航)“看!这张照片就是周恩来和我父亲在一起时的情景。”8日下午,一踏进边关小镇云南瑞丽畹町的中缅友好纪念馆,缅甸首任总理吴努之女、吴努杜妙怡基金会主席杜丹丹努就从众多历史照片中找到父亲和周恩来的合照。 一九五四年六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与缅甸总理吴努亲切握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4年6月28日。彼时,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首次访缅,和吴努举行会谈,并于次日发表《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时隔多年,但杜丹丹努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时,我才9岁,为了欢迎周恩来,我还现场为大家弹奏一支钢琴曲。不过,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次会面的重要性和意义。”杜丹丹努说。 走到另外一张拍摄于1960年4月15日的照片前,杜丹丹努也一眼认出身着缅甸民族服装的父亲、周恩来和陈毅,“这张照片就是在我们家拍的,当时正逢缅甸传统佳节泼水节,周恩来、陈毅和随行的中方人员都穿上父亲准备的缅甸民族服装”。 “周总理曾多次身着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吴努也两次穿中山装访华。这些是中缅友好史上的动人佳话,至今仍受到中缅两国人民的怀念和传诵。”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称。 看着父亲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纪念馆内,杜丹丹努倍感荣耀。她称,看到这些历史照片,好似重温过去的美好回忆。希望缅中两国不管是现在,抑或将来,都能永葆胞波情。 同样来自缅甸的学者排山弄也在纪念馆内找到父辈的身影。“我大伯曾参加缅中两国首次勘界,能在纪念馆内看到他,感到十分光荣。”排山弄说,“希望自己能继承父辈们友好交往的血脉,为缅中两国更好发展贡献力量。” 当日,杜丹丹努、排山弄作为“第二届中缅智库高端论坛”嘉宾参访云南瑞丽。他们先后考察瑞丽姐告口岸、一寨两国景区、银翔摩托产业园、畹町农产品交易中心,并走进见证滇西抗战史和中缅传统友谊的畹町桥及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完) ...
奥巴马和妈妈 斯大林和妈妈 丘吉尔和妈妈 克林顿和妈妈 希拉里和妈妈 普京和妈妈 金正恩和妈妈 习近平和妈妈 ...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由缅甸出版界获悉,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缅文译本已出版。翻译此小说的作家是杜高明(Taw Khaung Min),由“社会大学”(Bawatakatoe)书局出版发行。译本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定价5000缅元 。 杜高明(Taw Khaung Min) 前不久杜高明先生也曾将莫言的成名之作“红高粱家族”翻译成缅文由Kantkaw Shweye书局出版。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就引起缅甸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注目。2013年5月杜高明先生就将莫言的名著“蛙”翻译成缅文出版,使缅甸读者群第一次阅读到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的著作。 杜高明先生是缅甸华裔青年作家,1983年出生于缅甸仰光市,2008年自仰光第一医科大学毕业,并以“江泽民——他改变了中国”一书获得2008年的缅甸国家文学(翻译作品)奖。 除了莫言的小说外,杜高明先生也曾将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著名小说“围城”翻译成缅文出版。 ...
谢楚余,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他画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将中国的题材与人物用西方古典绘画手法表达出来,既典雅高贵,又为大众喜闻乐见。 http://mp.weixin.qq.com/s/_pgJHFqlfhEOdDbv1w7uwg ...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https://mp.weixin.qq.com/s/mJ0qkfROKsymQI8q-HCX1A ...
有一位名叫Plumb 少校的美國海軍軍官,是「小鷹號」航空母艦上的戰鬥機飛行員。他在越戰期間曾經出過75 次戰鬥任務。就在第75次攻擊任務中被地面的飛彈擊中。他立即跳傘,落地後立即被越共抓住,關在監牢中。 Plumb 少校在牢裡受盡了虐待,吃盡了苦頭。被釋放出來時,已經是皮包骨,就像集中營梩的人一樣。回到美國後,有一次他帶著太太,開車穿越中西部,傍晚在一個小鎮的旅館登記後,就到旁邊的一家小餐廳吃飯。 剛坐下不久,就有一位陌生人走過來跟他說:「你一定是Plumb少校吧!」 「對呀!你怎麼知道?」Plumb少校覺得不可思議,在這麼一個泠清的小鎮上,怎麼會有人認識他。 那個人說:「因為我也在小鷹號航空母艦工作。不過,我只是個在艙底下摺降落傘的小兵。」 那人在臨走前說:「怎麼樣,那天你的降落傘有用啊!」 Plumb 少校心想當然有用,否則傘張不開,他就死掉了。 Plumb 少校回到旅館後,怎麼也睡不著,整晚失眠。他回想自己當年在航空母艦上多神氣。穿著飛行衣,戴著太陽眼鏡,少校軍官的標章閃閃發光。而這個人在燠熱的大艙底下,每天做著這麼單調、無聊的工作。在工作檯上把降落傘打開檢查,再摺回去。而這個人卻救了他一命!只要他馬虎一點點,那根拉繩擺錯了方向,那個按鈕沒按緊,傘就打不開了。 想當年他經過甲板,這個小兵穿著白汗衫,頭戴白帽子,向他敬禮。他真的可能沒多看一眼。因為他是高高在上的戰鬥機飛行員。那人只是個小兵。可是那人卻救了他一命! Plumb 少校在演講結束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誰摺了你的降落傘? 我們也該問自己,誰是摺我的降落傘的人?...
缅甸2011 年实现民主转型后,当地人对中国的看法一度变得十分复杂,一些中资企业的项目或被叫停,或遇到阻力。但近两年,经历过“转型之痛”的缅甸人已重新认识中国和中资企业的贡献。...
南洋伯 Maung Chan 上次漫谈了缅甸泼水节,现在略谈缅甸泼水节的快板(Than Gyat)团队。 泼水节的快板团队是泼水节的一个深受欢迎的节目,由关心社会的青年男女所组成。他她们把现实生活中有关民生、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等编成快板,锣鼓齐鸣、齐唱齐跳、向群众反映、控诉、呼吁、齐齐争取同感共鸣——就如愤世嫉俗的鲁迅先生写文章强烈控诉旧社会的不平等、愚昧、落后、人吃人等现象,激发广大读者义愤填膺、同仇敌忾。 不同的是:鲁迅先生嬉笑怒骂时,必须横眉冷对千夫指;而缅甸泼水节快板队却是——嘻嘻哈哈嘲諷大千世界千奇百怪、嘻嘻哈哈揭露芸芸众生贪嗔痴,引起群众嘻嘻哈哈同感共鸣。 泼水节快板源自缅甸古史诗、古歌赋、民间跳神舞等在演唱时,中间不时会插入精练短句一问一答,以求那段主题活灵活现,达到画龙点睛奇效。 *快板所提的问题或现象:一般由7-8个字(不包括虚词)组成: 例如:油盐柴米 ~日日贵哟! *快板的解答也由7-8个字(不包括虚词)组成: 例如:价太贵~真买不起哟! *最后,用Hei~La~Maung~Do~Wa “嘿~啦~貌~哆~哇” = 呼啦嗨哟!...
南洋伯 Maung Chan 缅甸人称泼水节为“釘降”(Thingyan)或“大降”(Thagyan),该字源自梵文与巴利文,意即“过渡”“破旧迎新”,后跟随印度婆罗门教的过年传统信仰而转化为“泼水迎新年”——四月13日是迎接释迦天神下凡日,16日是恭送释迦天神升天日,17日是新年。 缅甸人在该节日,念经、拜佛、敬老、行善、泼水迎新年。 南洋伯未出生时,据说是用银钵装香水,向亲友、邻居、行人用香草轻醮、点泼、祝福,或向心爱的姑娘花言巧语、香喷喷地倾盆而下。 南洋伯出生长大后,缅甸农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年轻人坐牛车、马车欢乐出游,沿途村民向他她们泼水、欢乐祝福。 但洋气腾腾、车水马龙的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却演变为青年男女齐坐大汽车沿路高歌,英雄似的接受泼水,而泼水的彪形大汉却咬牙切齿,用大桶水向他她们猛泼或由头顶哇啦哇啦倒下——被泼者越难呼吸,泼者就越过瘾;有的心里变态到还用冰水淋透姑娘全身,想听到姑娘求饶声——但被泼冻水的青年男女总是精神抖擞、嘻嘻哈哈、不甘示弱、还连喊“好舒服!好舒服”……逐渐发展到今日用消防水龙头威力十足地猛喷猛射,不断连声发问“够受了没有?”“怕了吗?”,而“被虐待的”英雄好汉与巾帼们总是挺胸凸肚、气壮如牛地回敬“怕?笑话!”、“可笑哟!好笑哟!太可笑哟!”——你来我往,互不服气,互相逞强好胜、决不服输! 泼水狂欢节这印度婆罗门教传统信仰,在缅甸掸邦、云南德宏、西双版纳以及东南亚古印度文化圈都很普及——在泰国与马来西亚暹族叫Songkran(4月13-15日)、在老挝称Pi Mai(4月13/14日到15/16日),在柬埔寨是四月13-16日——大多保留着原汁原味。 *记得蒲甘王朝末代国王Nara Thiha Pathei吗?他在1267年用其战无不胜的王家象队,跟蒙古大军铁骑在缅中边镇Ngasaung Gyang对打厮杀,不幸大败而南逃卑缪(Pyi Myo),因而获名Tayout Pyay Min(畏华而逃之王)——该蒲甘末代国王不仅每餐一定要1000碟佳肴,他也非常喜爱泼水狂欢呢!...
2018-04-13 缅甸中文网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狂欢,从今天开始啦! http://mp.weixin.qq.com/s/Jhy5FZwanOGHLggPhXSjXA ....
2018-04-12 德宏团结报 http://mp.weixin.qq.com/s/KkZGlDCEzVboA6jcfJQVCA . ...
(编者按:南加州缅华会友程文荣,黄团珍夫妇随团前往东欧旅游,经过荷兰,离团留下来与当地的好朋友张国强相聚几天。某日张国强带他俩到鹿特丹参观,发生了一件“遇骗子“的事,以下是张国强的叙述。) 上星期我带几个中国同胞到鹿特丹悠游,在鹿特丹“露天码头博物馆”(Blaak地铁站与Beurs地铁站斜对面,海洋博物馆后面)东观西望、取景拍照时,一个貌似游客的洋人走过来,笑容满面请求我替他拍个照,我就欣然替他拍了。拍完后他连说Thank you, 然后问是中国来的吗?我微笑不答。 我们继续徐徐向前东观西望,在上桥去博物馆时,突然健步跑来两个洋人,一个把手中证件一扬,说是Police,厉声说要查Passport与钱包,另一个示意把护照与钱包拿出来给Police查一下。我的中国朋友想拿出来,我喝止他们。我四看无人,怕护照与钱包被抢劫或拿跑,就叫朋友别理会,跟我快走。 这时,我们看到另两个洋人前后围过来,其中一个好像就是请求我拍照的那洋人,他们都示意把护照与钱包拿出来给Police查一下就没事。我知来者不善,就催朋友别理会,跟我快步走到岸边有行人的地方……那Police模样的就朝我大喝一声,指着他前面 “Stand here!”(站在这里!),还抛出一句: “也查可卡因、海洛因毒品”。 我不理会也没被吓倒,面不改色地叫朋友快跟我走。 他们眼睁睁看着我们无畏无惧快步走开,连问我们是否Chinese?是否住在附近旅馆?我不理会,尽快带朋友走远。他们无可奈何,悻悻然朝另一方向走了。 大家走到岸边安全地带后,我想找真警察投诉,可惜找不到。 总之,这几个洋大汉牛高马大、伪装警察与游客,声势汹汹、前呼后拥、互相配合……像是东欧人(波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但完全看得出他们专向Chinese游客下手,借口查护照、查钱包、查毒品…… 希望同胞游客们提高警惕,谨防被招摇撞骗、恐吓、搜身、敲诈、妙手空空偷抢!...
2018-04-05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缅甸金凤凰中文网报社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为进一步促进中缅友好,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启动“中缅友好出版资助计划”,面向所有作者、译者和出版机构,公开招募中缅友好题材的缅文专著或翻译作品,提供一定金额的资助。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申请。申请流程如下:作者或译者申请资助,应提交以下资料(中文或缅文) 1.作者或译者申请资助,应提交以下资料(中文或缅文): ——与缅甸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包括缅文图书版权说明,翻译书籍须提供原版图书版权说明) ——作者或译者简介 ——待写作或待翻译的图书作品简介 ——写作或翻译进度计划 ——资金使用计划 资助标准:字数少于10万缅文成书,资助1000美元;缅文字数介于10万至40万,资助3000美元;缅文字数超过40万,资助5000美元。 撰写或翻译期限为6个月。 2.出版机构申请资助,应提交以下资料(中文或缅文): ——成熟的出版计划(包括出版进度、编辑方案、印刷计划等,翻译书籍应提供与外国出版社版权合同); ——成书书稿; ——作者或译者简介;...
巴宁同志是缅华文化界一位杰出的战士,他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即致力奋战在缅华文坛上,直至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年,才因病长辞人间。他为人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思想进步。他的革命气质与文化事业上的卓著贡献,为缅华进步与爱国人士所共同关注与敬仰。他是缅华社会享有五星红旗盖棺殊荣的第一人。 巴宁(1904一1951年),原籍福建省海澄县新埯乡(现属厦门坎巿郊杏林公社),早年丧父,依母针线所得微资上学。他于一九三0年十月一曰,任由“缅华书记公会”的《新芽小日报》总编辑兼总经理。一九三四年五月四日任“励学社”社刋《卜间》旬刋主编和该社的负责人。一九三五年八月,参加发起成立“缅华青年学会”,并任该会监事与会刋《明天》编委。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任“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主席及该会会刋《华侨呼声》编委。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任“缅华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务委员兼主编会刊及主持规律周刊社的《规律》和《文学》编委。战后一九四五年八月五日任“新仰光报”主笔兼副刊《三年》编辑,直到他去世。 巴宁十七岁时,他读书的新江小学校,因老师对学生粗暴,引起风潮,全校学生罢课退学。待风潮平息后,只有他一人因家境清贫而退学。旋即离开家乡,途经厦门随族人去缅甸过着流浪的生活。偏在这时候,传来他母亲的死讯,他就发发牢骚,藉泄悲愤。当时在他自己的照片上,写了一首诗: 禽兽充途鬼满邻,频年落魄此吟身。 会当独上高峰顶,白眼看他世俗人。 其后有人介绍他到山芭教书,空闲时学会了记账,成为他后来转入商埸谋生的技能。他练习书法(后来仰光许多华侨商店请他写商号招牌或议定书)。 一九三0年十月一日,书记公会出版《新芽小日报》,展开新文化运动。巴宁以原姓名丘筱儒(后简作小如)名字,任该报总编辑兼总经理。 《新芽小日报》的编辑人员是林环岛(云涛)、汤道耕(艾芜)、郭荫棠(郭公)、王思科(锡戈)、吴怀世(景新)等。林环岛同志还兼"文化促进社"的业务。那时仰光华侨的精神粮食,由文化促进社介绍的居多。艾芜同志当时兼负责《新芽小日报》的校对工作。小日报也象大报一样,有专电、新闻、副刊《血花》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还辟有《问答信箱》,为当时仰光其他华文报所无。 小日报因揭发了国民党政府腐败真相,和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引起了在仰光的一些国民党人的不满,致发生与“五三社”附刊在《覚民日报》的“推进机”(刊名)论战。小日报摆事实讲道理,“推进机”则认为揭疮疤,故意丑化蒋介石。但事实终归为事实,一手难掩天下人的耳目。“推进机”难于招架,就采用谩骂、攻击人身、造謡、诬蔑不讲道理,反而丧失在侨界的信誉,终究打了败仗。他们不甘心于失败,就利用金钱买通英殖民政府的有关人员,以“莫须有”的罪名,于一九三一年年底,逮捕小日报的林、汤、郭、王、吴诸人,并勒令出境,巴宁已不是黙黙无闻的人,同时对方便亦慑于他的族亲是当地有地位的名人,不敢去碰他,因此巴宁未遭出境之处分。 《新芽小日报》一时离开了几个得力骨干,业务受到影响,但巴宁还是极力支撑,仍兼总编辑及总经理。当时仅十五岁的陈德润不怕被抛掷臭鸭蛋而干派报工作。报纸继续出版四十多天,后来由于承印的明明印务公司提出的条件苛刻,因而不得不忍痛向读者告别。 《新芽小日报》出版时间?很长,它的影响可是巨大的。三十年代初,出生在缅甸的林望中同志(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新闻社总社副社长,中侨委国外二司副司长,福建省外事办副主任等职),后来谈起了小日报,对它有高度的评价。他说,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一是从阅读进步著作开始,二是新芽小日报对我(林自称)有很大的启发,它是起了在缅华社会播下了进步种子的作用,推动缅华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而巴宁的贡献是卓著的。 一九三四年,缅华学术团体相当活跃,有《野草》、《椰风》等专刋在各报刋登。巴宁与那些被对方嘲为"新芽余孽"的年青人,成立“励学社”,并于同年五月四日出版《卜间》(卜间是巿场的意思)旬刋。 《野草》以小品文为主,《椰风》内容是纯文艺,而《卜间》则标榜杂文。它每期总有一篇刋头语之类的文章发表,大都由《卜间》巴宁执笔的。该刋有些文章题材,曾被艾芜同志纳入他的小说《南行记》。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缅华爱国青年,深受鼓舞,就在八月十七日成立《仰光华侨靑年学会》,这是仰光爱国华侨有史以来的大团结,巴宁是该会发起人之一。该会会刋“明天”就是他命名的。“明天”周刊只出版了十七期,因受殖民政府压力,有的负责人如徐及李豋报退会,会务慢慢停顿,其后无形解体。监事兼"明天"编委的巴宁,孤掌难呜,他至为恼火,小日报停刋了,“明天”相继被扼杀了,他就在“卜间”连载他那篇未完成创作《失败》,以泄内心的极端愤慨。他后来又在“仰光日报”副刋《文艺》版发表关于他那篇描写缅华救运的创作没有完成,写了《关于“失败”的失败的声明》。这篇文章是在抗战后一年见报的。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后十天,巴宁仍与励学社全体社员(共二十六人)及仰光许多爱国青年组成“缅华文艺界抗敌救国后援会”,简称“文救会”,巴宁被推选为主席。“文救会”成立,就送社员马寒冰同志回国从戎。一九三八年五月九日及十一日,又先后送曾智明、李孝三、林秋棠、许金荣(泉州巿华侨大学副校长,已故)、郑有礼、苏学新(原名承德,曾于抗大毕业后,参加第八路军作战,日本投降后,在故乡贞岱村,因家庭事故服药自杀,时年三十九岁)等回国,入延安抗大学习。文救会因募陕北公学基金,被当时仰光救灾总会,借口国民党政府命令捐款须“统汇”为辞,企图迫令文救会把所募的款项缴交蒋政府报功。文救会以陕公基金与一般捐款性质不同,自无需“统汇”。因而引起救灾总会的当权者不满,煽动各华文报不准刋登文救会活动的消息。文救会宣传刋“华侨呼声”也被迫停刋。至此,巴宁仍?往直前与励学社一些同志,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南洋总队缅甸支队”,继续公开进行救亡活动,还扩大爱国的文化界阵营,成立“缅华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设在仰光,并在卑谬、桥贝、新彪遵、亚兰等大中城巿成立分会,巴宁仍负责总会主要职务。出版方面,接办规律社出《规律》周刊,又在“中国新报”附设《文学》周刋,稿件的修改与编辑,多半是巴宁负责的,他的“思想杂谈”,“经济漫话”多在《规律》专版发表。 日本侵缅战争发生(1941年底),巴宁和妻子和三个幼小的儿女疏散到山芭,靠着教几个学生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生活,家贫营养不良,影响他的健康,但他刻苦支撑,度过无情岁月。他曾把这些苦难的滋味写下来,后来发表于“新仰光报”副刋。其中有:...
https://www.meipian.cn/16yrfho7?from=other&v=4.3.4...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胞博网》 温敏(左)与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右)一同步入议会。(图片来源:《缅甸时报》网站)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 姚丽娟)缅甸联邦议会选举28日举行,缅甸人民院(下院)前议长温敏赢得超过半数的选票当选总统。据“缅甸前沿”网站报道,温敏获得636票中的403票支持。 缅甸总统府本月21日宣布,因需要休息,总统吴廷觉辞去总统职务。同一天,温敏辞去议长职务,并于23日当选副总统,同时被推选参加总统选举。 温敏是缅甸执政党民盟资深成员。据《缅甸时报》报道,温敏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为缅甸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的律师。他在2012年的递补选举中当选议员。2016年2月,温敏当选人民院议长。 ...
《转载自缅华网》 来源:中国日报 喀伦族(Kayan),又称作巴东族(Padaung)是一支生活在缅甸和泰国的少数民族。巴东族女子因为戴铜颈环而著名。随着年龄增长,颈环也会越戴越长,压迫胸腔并导致锁骨下陷,因此让脖子看上去特别长。这种习俗的发源很神秘,有些人认为是为了让女性变得不那么好看,防止被奴隶贩子看上,也有观点认为是防止颈部被老虎咬到。不过,最普遍认同的解释是巴东族以长颈为美。 20世纪30年代,马戏和助兴表演在英国非常流行。巴东族女子被宣传为“长颈鹿女人”,成为了表演明星,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在今天,泰国的巴东族女子仍保持着戴颈环的习俗,原因还是一样——西方游客原意出好价钱一睹“长颈鹿女人”的真容。 1935年,三位巴东女子在打扑克牌。 1935年,伦敦埃尔金大道上一位警察正在给三位巴东女子指路。 1935年,巴东女子到达维多利亚火车站后向街上的伦敦人招手。 1935年,巴东女子在伦敦骑兵御林军广场。 1935年,医生给在伯特伦米尔斯马戏团工作的巴东女子Mu Proa检查。 1935年,Mu Proa和她刚出生的孩子。 1935年,Mu和抱着孩子坐着。 1935年,Mu和孩子。 1935年,Mu抱着孩子和一位警官交谈。 1935年,一位巴东女子在英格兰福克斯通吃蛋糕庆祝生日。...
《转载自缅华网》由民盟提名的吴温敏当选副总统 华轩报导 前国家总统于3月21日辞职后,人民议会根据宪法第73条欵(乙)款规定,启动选举新一任总统程序。 3月23日下午,人民议会议员进行不记名投票,经选举委员会确认,由民盟提名的吴温敏以273票获得通过,成为副总统,由巩发党提名的吴埃当落选。 联邦议会将举行会议,从人民议会选出的三名副总统投票选出新一任总统及两位副总统。三位副总统分别为:吴敏瑞(现为代总统)、吴亨利班迪优、吴温敏。 吴温敏为仰光淡汶区议员,担任人民议会议长职务两年,于3月21日辞去议长职务。 ...
《缅甸中文网》 http://mp.weixin.qq.com/s/AF3mD_OE7DfTHpZLmtM8CQ...
《摘录自網絡》 據說人老了,就得過“半稱心”的生活! 在杭州靈隱寺中有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這副對聯語言樸素直白,卻含有深刻的哲理。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萬事如意。 其實,這只不過是人們的美好祝福,反而那些凡事只求“半稱心”的人,更容易求得幸福和快樂。 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要求稱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與無奈之中。 因此,這種“半稱心”的生活,這種知足常樂、隨遇而安、自然舒適的生活態度,也被林語堂先生稱為 “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食半美味 一大碗菜擺在面前可能會覺得沒了胃口,但是精緻的一點點菜,卻總是格外誘人。 中老年朋友在飲食上也要學會“食半”,這樣不僅有利於健康,而且能更好地發現食物的美味之處,更認真去品嚐美食在嘴裡那一瞬間的色香味。 當然,我們也不要節衣縮食,趁著身體好、身材好、胃口好的時候,吃點好吃的,吃點對健康有益的。 動半健康 人老了仍需要適度運動,散步、跳舞、打太極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但是,運動也不能過量,不能過滿。...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