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字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堪称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里的“侨”基本定义是:一、寄居在外地,寄居在外国:~居。~胞。~民;二、寄居在外国的人:华~。外~。~眷。
一个国家落后,人民穷困潦倒、民不聊生,迫使人们离乡背井,远渡重洋或爬山越岭,寄居外国谋生,即成“侨民”、“侨胞”,是中国人称“华侨”。但“侨”并非华夏民族的专属,也有印度、缅甸、印尼、越南……的民众侨居国外,分别称为印度侨、缅侨、印尼侨、越侨。当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由于旧中国的落后,侨居国外的“华侨”也最多。
“华侨”在国外为了生存,经贸从商或从事其他实业,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人通婚,生儿育女,融洽当地风俗习惯,加入侨居国国籍,其身份即变为“华人”,祖国成为“祖籍国”。因此,是先有“华侨”,再有“华人”,在统称上应为“华侨华人”,若称“华人华侨”,显然是本末倒置矣。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缅甸政局的变化,许多侨居缅甸的华侨华人离开缅甸,或回归中国、中国港澳台,或散居世界各地。这个群体统称“缅华同侨”,此定义情真意切。2000年经过澳门缅华互助会热心人的积极筹备,召开了每两年一届的首届“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2015年在厦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
中国落后,许多血管里仍然流着“华夏民族”的血,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说的是“闽南话”,却说是“台语”; 笔者在报刊上或在微信聊天里,经常会见到明明是归侨侨眷,说是“缅侨”,“印侨”(是印度、还是印尼侨民?),确实令人啼笑皆非。
“侨”应该正本清源,尤其是从事侨务工作者。
转载请注明:《说文解字“侨”(晨阳)》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