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此时我家从龟雷村迁居县城11条街。11条街位居城南。B横道与C横道之间的11条街房屋建筑最漂亮,街道两边全是同样大小的砖木结构瓦顶两层楼房,均有独立院子,听说是印度建筑商所建,出售给有钱人。乡下大乱时,大姨棉和她大弟貌丁合购中间一幢。后院很宽,正屋后有两套厨房,左旁有一口大井,右旁临时搭建小茅屋免费给我们暂住。我从乡下回来的同时,二姐、三哥和小弟也从勃生回来,大哥代替母亲往返乡下卖成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告成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巨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也影响了全世界华人华侨。包括缅甸华侨。我们自小学开始改读新书,接受新教育,新思想。小时努力学习,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为侨胞服务。
渺名县城中华中学新旧校楼
1950年夏季,太阳高照,天气炎热,有一天下午约2时,渺名县城发生特大火灾。火从我们中华中学前面的平民区烧起,烈火迅速向东,火势越来越大,沿着12条街一带,烧至江边双塔和尚庙。掉头向西烧回来,11、10、9三条街东部所有房屋陷入火海,当火烧到11条街电影院,离我们只有几百米远时,大家已意识到危险了,大哥将茅草屋顶撤除干净,大姨棉与女儿将家中细软往井里扔,其子哥貌伦与大哥井中提取大量的水,装满桶桶缸缸,开始利用竹梯往东边木壁,泼水浇湿,一遍又一遍,当火烧到隔壁楼房,虽然相隔10多米,烈火冲天,热浪四击,东壁烘冒灰烟,两人冒着烧伤危险,继续热浪中泼水不弃,幸亏没吹东风,隔壁火焰冲天燃烧之后,逐渐下落,最终奇迹般地保住了大姨棉楼房。大姨棉家向西隔两幢楼,便是我们的中华中学,宏大的三幢连砖木瓦顶校楼。此次大火侵吞了半个县城,惨不忍睹,损失极大。当晚大姨棉让我们在她家楼下过夜。
甥儿与侄儿们的剃度典礼(与笔者三兄弟剃度同庙)
灾后很快重建新屋,我们在11街与B横道交叉口租到一间木地板,竹编壁,茅草顶公寓边房,母亲利用有利位置,新开家庭小杂货店。大哥正在大佛坡村一带穿村走街,叫卖成衣,县城对岸龟雷村大米厂主招呼他去当小厨师.母亲叫我去通知,我单独乘船前去,在伟吉村下船.步行到出生地大佛坡村时,天色已灰暗,找到大哥时,已是入夜.大哥带我回伟吉村过夜,第二天匆匆返回县城。因此,此次一游,对出生地模糊不清。
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分钱就想布施一分。现在手里有些积蓄,生男剃度是佛教父母无上荣耀之举。于是母亲选定吉日,同姨姨,二姐一起带我们三兄弟到和尚庙举行隆重佛礼,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当日我们穿的丝织白衣红纱龙,戴的金项链,坐的亮丽毛毯,全由大姨棉免费提供,大姨棉亲自出席。还请了吹鼓队助兴,场面隆重热烈,见到三个小和尚,母亲圆了佛梦,高兴之至。
拉斯维加斯洪士连老师现居合影(2017-5-11)
大姨棉一直关心我们家的生活,需要帮助时,总是乐意伸手,我们一直很敬爱她。从战前到战后,大姨棉家底厚,拥有乡下许多良田,经济来源不断,生活过得很富裕。1957年2月,学校给我们初中毕业班提前考试,我们全班向教务主任兼班主任洪士连老师请求,前往仰光、毛淡棉毕业旅行,得到批准。行前我去拜别大姨棉,她祝我一路平安,送我20元零用钱。我舍不得花,在毛淡棉市木董镇买2条当地特产纯棉被盖,1条送给大姨棉,另1条送给母亲,大姨棉称赞我懂得孝敬长辈。1960年我高中毕业,前往土瓦市甘保镇教书,放假回家。买了几条印度尼西亚特产女士纱龙,特地选了2条适合长辈穿的花色,分别送给大姨棉和母亲,因为是稀货,她们显得特别高兴。
大姨棉有3个孩子,大儿子叫哥貌伦,女儿叫马布,均不娶不嫁,陪伴母亲。小儿子叫哥几顶,自小与众不同,读中学时,独自离开渺名前往仰光,报考航空学院,成为优秀的飞机驾驶员。由于刻苦努力步步晋升,成为民航总局主要长官,为家族争光,他常邀请母亲与兄姐来仰光拜大金塔。
前排左:二姐二嫂三嫂弟媳,后排左:大哥二哥三哥小弟
母亲是生意迷,有一分钱,做一分钱生意。当时小弟得怪异水肿病,多年不愈,被逼辍学,全家独有我懂中文,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放暑假时,送我到中央市场布匹店蹲点,观察店主经商方法,店主给我吃一顿午饭。我度日如年,生平唯一一次,觉得时间走得太慢,地球停止运转,无心学做生意,完全辜负了母亲的深情厚望。
1955年,离开渺名10年之久的二哥,告别勃生,回来团聚。眼见母亲年纪渐大,体力衰弱,小摊生意并不起色,恳劝停业。二哥领着三哥炸油条送茶店,维持家庭生活。母亲才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生意生涯。
笔者小学时呆过的渺名县城中央市场布匹店原址(2013)
二姐、三哥、二哥先后成家,各自创业。大哥在市场开麺店。小弟在仰光政府机械学校,柴油机科毕业,得到良好工作。我高中毕业后出外教书。母亲晚年无忧无虑,小弟经常带她出外拜佛。心身愉快。唯一牵挂我长期在外,多年不归。1975年肺癌病逝,享年68岁。
据小弟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得知英脉镇华人墓地,当地驻军将挗平另用,大哥及时赶去,将父亲遗骨运来渺名,同母亲合葬华人墓地。
在家祭拜父母(1995)
1995年,缅甸已开放,允许外人赴缅探亲旅游。美国政府批准我们合家从香港移民美国,行前我和妻子携带两个爱儿,先回缅甸探亲,见到阔别26年的兄弟姐妹。我离开渺名前住过的木屋,后来小弟经济好转,1981年改建两层漂亮洋房。大哥在家蒸煮多样福建佳肴,率领我们烧香祭拜父母,到华人墓地跪拜父母。
当我走到家中佛堂,寻找父亲象牙筷子,让两个儿子看看他们祖父的唯一遗物,我所熟悉的筷子却不翼而飞了。只有内装金庙佛殿的玻璃瓶家宝。问及各位兄弟姐妹,均说可能撤盖新楼时丢失。我无限惋惜,非常感慨。母亲舍命力保父亲的象牙筷子,搬了8次家,始终供奉佛堂之上,日夜敬拜,视为家宝。母亲走了,父亲的筷子也丢了。
85岁高龄二姐苏金治现居洋楼前畄影(2017)
转载请注明:《每逢祭节怀念父母(四)(苏顺路)》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