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很平凡,婢女出身很贫苦,沒上过学是文盲,家庭妇女沒收入,但一辈子相夫教子,支持丈夫从国內到国外从事进步活动,扶养教育子女成为教授、校长和高级工程师。她就是我的母亲、103岁高寿的缅甸归国华侨郑秀兰。
2010年2月4日,我正在仰光探亲访友,突然接到广州的长途电话,告知我母亲突然去世。我怀着悲痛,立即乘南航班机於6日飞回广州,7日在广州殡仪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因未能最后見到母亲一面,感到十分悲痛和遗憾。脑子里不时回忆起母亲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母亲1908年出生於广东新会县的双水。她自幼失去双亲,三次卖身做婢女,沒上过一天学。1926年与当时在江门、新会从事革命活动的张培道结婚后,就一辈子跟隨丈夫,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随夫从江门逃到香港,又从香港转到缅甸摩谷。
1942年,父亲在曼德勒參加抗日救亡活动,是缅华战工队的创建人之一。由于日军侵佔缅甸,中国远征军败退,他跟隨侨党组织步行撤退回云南,不得不把一家大小遗留在摩谷。在经受战火的异常艰难的年代,母亲以她的聰明才智,靠养鸡卖蛋、缝衣养活一家,克服重重困难,使四个子女免于挨饥受冻。当中国远征军从曼德勒经摩谷败退回国时,是母亲作出明智決断,拒绝跟隨远征军步行回云南,否则我们一家人难免会死在路途上,或死在野人山。
祖国解放后,我们一家人分批回国,母亲带着三个女儿於1953年回到广州。为了一心照顾家庭的生活,她沒參加工作。她虽然只是個家庭妇女,而且又不识一字,但很明理。她能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教育和帮助子女求学上进,有三个子女读上大学。她的五个子女长大后都成了国家干部,参加了共产党,其中有解放军大学教授、中学校长、高级工程师、医院领导和党支部书记。她和父亲一起,教育子女从小到大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她的四个儿媳、女婿,以及众多孙辈都是共产党员。
母亲善良寬容,和睦待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与街坊邻里关系良好。她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工资收入,但积极參加街道的社会工作,任居委會治保委员、烈军属大組長,工作积极努力,常受到好評和奖励。
她对子女充滿母爱和关怀,不论大小,一視同仁,一家人从不闹矛盾,几十年和睦相处。她细心帮助照顾孙子孙女。母亲爱子女,子女孝敬母亲,她晚年轮流到各子女家居住,享受天倫之乐。她心宽和善,得以长寿,活到103岁。
就我自己來讲,从小到大,我无不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我不会忘記,在缅甸摩谷,因日军入侵,侨校停办,侨童失学,是母亲有远見,让我去缅甸学校读缅文和英文,为我后來能精通英缅语打下初步基础。她在家晒盐水山楂,让我带到学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卖给缅甸同学,以挣回几元缅币的学费。
我不会忘记,在日军统治的年代,父亲离开我们四年毫无音信,家庭生活非常困苦,是母亲经常带着我,爬山涉水,到缅甸村庄買米糠,上山砍柴挑回家,培养了我勤劳不怕艰苦、勇敢不怕惊险的性格,在对我以后在解放军的锻炼成長很有帮助。
我不会忘記,1951年我离开摩谷经仰光回祖国读书時,母亲亲自給我缝了一套合身的西裝。我穿着這西裝在仰光照像馆照了一張相片,那是我少年在缅甸唯一的最帥的相片。母亲支持我回到社会主义的祖国,嘱咐我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
我不会忘記,1953年母亲带三個妹妹从缅甸回到广州时,在经济不寬裕的情況下,她尽可能滿足我的要求,从归侨物资收购处给我買了一輛英国产自行车,让我從中学到大学,从地方到部队,可骑自行车出行,既方便又省了很多时间和交通费。
我參加解放军初期,不能常回家探望父母,母亲毫无怨言,反而帮我照顾女儿。七十多岁了,还不辞劳苦,每星期都坐公交车从珠海区前进路到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去接送孙女。她勤俭持家,用很低的家庭收入,做可口的饭菜给一家人吃。母亲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安心在部队服役,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我大哥解放后在云南边境从事对缅贸易,“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无法照顾患严重心脏病的大嫂和一个养女,我母亲立刻同意把她们接来广州,一起挤住在只有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细心照顾,毫无怨言。大嫂不幸病逝后,留下年幼的养女没人照顾,大哥一筹莫展,我母亲又把没血缘关系的孙女接到广州来抚养,让她入户广州,上学读书,长大成人。
我一个妹妹在广州当中学校长,工作甚忙,妹夫因病离世,她一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十分艰难,我母亲就搬到她家住,帮助照顾两个外孙,天天买菜做饭,忙个不停……。
母亲关怀、照顾、教育子女和孙辈的事例还有很多,一时难说尽。总之,母亲的无私关爱,我永远记在心。母亲平凡而偉大,子孙们会永远怀念她。
转载请注明:《极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张新民)》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