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市迷人风光
首先感谢我仰光“南洋中学”第三十一届海鹰班班友蔡燕鸿同学的动员,鼓励和敦促,让我提起勇气执笔撰写此回忆文章。
我的爸爸孙剑锋1917年4月19日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凤台县曹集乡孙台村一户农家。儿时读私塾。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国土被佔,首都南京沦陷。1938年夏天战火沿淮河而上,铁蹄踏到家乡,日寇残暴,獸行罄竹难书。国难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救亡图存人人有责,爸爸立志抗战救国。毅然拜别双亲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后期。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历任十一集团军所辖第六军和二十集团军所辖五十四军干部训练班教官。几经调任,后于1943年任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率兵打仗,成为一名远征军军人。参加过怒江防守战和1944年五月著名的滇西反攻腾冲战役。此战役,爸爸勇敢善战,率全连首先攻占腾冲城南的敌军重要据点 “来凤山营盘坡” ,立下战功。这一仗奠定了腾冲战役的取胜并迎来抗日战争滇西反攻的胜利。
南山市华侨学校孙剑锋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爸爸保家卫国的初衷已经达到便在当年10月脱下军装退伍。暂留腾冲以教书为生计。这时候认识了从缅甸北掸邦小城南山因躲日本,逃难到腾冲的母亲,与母亲结婚后1946年阴历9月26日生下我。在我三个月大父母带着我返回母亲战前出生旅居地南山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爸爸旅缅南山的教书生涯。
爸爸是保家卫国的幸存者。军校培养的素质,当教官的历练和战场上出生入死带兵打仗的经历给爸爸在创办 “南山华侨学校” 和为南山华侨与侨居地的官(五十年代前南山是土著人崩龙族土司官的官邸所在地)民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及开拓华侨在南山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有了用武之地。从而自1947年春之后的二十来年间全身心的投入在爱国,爱侨的事业上。
南山市崩龙族土司与南山华侨在一起,第三排左一穿白衣白裤站立者为陈堂老师
爸爸生性乐观,豁达,正直,平易近人。与南山的侨领一起领导南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南山的土司官很尊重汉人(南山人们对华侨的称呼)当地的崩龙族及掸族和印度,巴基斯坦侨民也与汉人和睦共处。侨领们把南山的侨务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爸爸也赢得了尊重。南山周边远近,人们都知道南山有个孙老师。到了南山只要用缅语说找中国老师就会被带来见爸爸。中国老师成了爸爸的代名词。
南山是海拔5332英尺高的高山小城。其南有皎脉,东南是昔博,东边有帮隆,东北是南渡。主产茶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建了一座英国人的红茶厂。有所南山唯一的最高学府七年制的英缅文学校(后来升级为九年制),还有小水利发电站供城里居民晚间用电和在高山拦溪筑坝蓄水引入居民家的自来水。小城南山只有一条依着山脉走向,西高东低而修,全长约6-7公里柏油路面的一条主街道,贯穿全城形成主城区。街道两边或傍山修建或靠豁筑架盖起房屋。房子多为铁皮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按民族聚居和商铺聚集的特征将这条主要街道划分成三个街区。西头一段地势较高的中国人聚居区是汉人街,中间一段较为平坦居住部分掸族是摆夷街(摆夷是南山云南人对掸族的称谓)东段位置最低是南山的商业中心叫做“老街子”这街区也是母亲出生有外祖父家业的地方。摆夷街和老街子的居民多数还是中国人,摆夷族次之另外混居为数不多的印度及巴基斯坦侨民。土著人崩龙族和有些掸族则居住在主街道分叉出去的山上。
南山市汉人财神庙与观音庙
居住南山的华侨以云南省龙陵县人为首,广东台山县人次之,其他省份的人很少。在汉人街和摆夷街连接的街道北侧山顶上建有一座南山唯一的一座中国寺庙,样式十分古老。华侨称她“财神庙”。摆夷街的中部有一所广东会馆。在南山给人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入他乡异国亦涓涓不息的感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郊人们称“莱象”山上的佛塔胜地还修建了孔明庙,庙里有孔明送茶籽给崩龙族的塑像。看来汉文化流入南山是历史悠久了。因而在南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听老人说,二战前南山也曾有教授中文的学校。我母亲就受过初小中文教育。但那时南山的适龄学生,多就读于南山最高学府的英缅文学校。母亲逃日本那年,有下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的华侨逃日本,带着子女到达南山。其时正值滇西反攻大会战,孙立人驻印度新一军的三十八师部队追击日寇也到南山。为了逃难到南山的华侨子女不因战争中断华文学业,逃难来的下缅甸侨领和南山侨领要求孙立人的部队派教员教书。于是三十八师师长派了远征军军人-陈堂留下教书。校址借助南山那座汉人“财神庙”。学校用孙立人的名字命名为“立人学校”便是南山华侨学校的前身。随着日本投降下缅甸逃日本到南山的华侨又携家带口返回下缅甸。学校停办。爸爸1947年春与母亲回到南山的时候寺庙里的华文学校虽然复办,但问题很多,非常困难。因爸爸有过教学经历,到南山后受董事会聘请到“财神庙”的华文学校和陈堂老师一起教学。陈老师上海人,有文化而且音乐造诣很好。爸爸上过军校当过部队训练班的教官,有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两位老师联手半年时间就把学校从举步维艰地困境中解脱出来,学校有了明显起色。父母回到南山时已过世的外祖父在南山老街子建的房屋毁于一场火灾。刚到南山的父母没有经济能力重建只能在摆夷街租房住下。母亲除料理家务还在租住房置一铺面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随着大弟出生母亲忙不过来,爸爸便在去离家较远的寺庙教书时用自行车带上我去上课。那时我三岁左右开始记事,对生活中的事情有了些星星点点的记忆。
左:南山市华侨学校, 右:首任校长梁锦康全家福
记得爸爸教书的寺庙在一个山坡的顶上。用来教书的教室是供着菩萨的偏殿。庙砖木结构,灰色砖瓦房顶。寺庙虽是中式结构却又不同于常见的庙宇布局和构造,是一間构造很特别的建筑群。庙坐南朝北,是一間楼跟庭院结合一体的建筑。庙的大门开在西侧楼式建筑上。跨进大门是一宽敞的大厅,空间约两层楼高。 厅两侧紧靠墙壁各有一道斜木梯供人上到门口内顶上的两间半截小阁楼,老师在阁楼办公,休息。往前直走迎面一米左右高的土台上就是借来做教室的菩萨偏殿。土台两边靠墙修了数级台阶,上台阶过一走廊便进入偏殿,抬头可见供台上一排菩萨塑像,摆有香炉。供台下面进门的右侧放了木架活动黑板,对着黑板依次摆放了几排条形课桌和长凳,那就是课堂。上课时爸爸把我放在最后一排自由活动。有一回上课我在桌上用刀片削铅笔,把左手食指划了一伤口痛得直哭,爸爸从供台香炉里拈了一撮香灰压住伤口又在墙角弄了点蜘蛛网缠上居然止了血,过后也不曾发炎。
再说,与大厅、偏殿一墙之隔的东边建筑群,是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厨房。由大厅右侧楼梯旁的一道门进入。门北边建的大雄宝殿和南边建的观音殿相对。在两者东边墙的中间是一间厨房。它把大雄宝殿和观音殿连起来,与东楼大厅的东墙一起将庙西边围成了类似四合院的建筑群。大雄宝殿与厨房连接部开了一小门通向庙后面的厕所。如果将庙大门和厨房边上小门关上,整座寺庙是一整体,再关上大厅东墙上的门,寺庙又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空间。庙里常年住着一位老和尚。爸爸不迷信,但很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与老和尚相处甚好。南山华侨董事会承揽了南山侨界方方面面的大小事务,所有事务中又以办好侨校培育华侨子女为重要。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爸爸到南山后重启华文教育传承了中华文化。借 “财神庙” 办学规模虽然很小,由于有了正规划教育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获得良好培养和提高。因教学成绩显著爸爸被董事会聘请为南山华侨学校(其时学校已更名)教务主任,全权管理学校内一切事务。校长由董事会成员广东台山县人梁锦康先生出任。校长不教学负责侨校与外界联络,沟通等事宜。南山华侨学校发展了,学生从寥寥无几扩大到30几名。爸爸和陈老师将学生按文化程度高低分班。设定了初小4年高小2年的小学六年制学制。教授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等小学课程。条件限制学生还是混合一起上课,好在班级还不多,高年级学生为主。教学步入正轨也逐渐有了发展。
左:孙剑锋邱绍英全家福, 右:校长孙剑锋(右)教务主任王仲英(左)
以教书育人为理念,学生毕业后能立足社会为宗旨。爸爸对学校全方位管理。制定了校规和作息制度。每周一至周六上午上课,周日休息。周六下午做教室内外大扫除后举行师生联谊文艺联欢活动,同学称之为“周末晚会”。据山区日照短的特点定作息时间。早上六点到校列队跑步做早操,7-9点上两节课,9-11点放学,11-下午4点上四节课。4点下课后做完教室清洁,师生在庙前空地上集合,学生排成两队听老师讲评,交代事项然后唱放学歌,歌词如下:《功课完毕,要回家去。老师同学明天再相会。回家去后不要游玩,再把今天的功课来温习,明早会好朋友,明早会好朋友》(结尾一句想不起来了)唱放学歌时,唱到老师一句必须向老师鞠躬行礼,唱到同学一句前排后转面对后排同学相互鞠躬行礼,而后恢复队形,唱完放学歌由值日生带队沿庙前下坡山路各自回家。上下课也要迎送老师,上课时听班长口令“起立”“敬礼”(鞠躬)“坐下”。下课的口令“起立”“敬礼”“解散”。上下课时间由爸爸庙前手摇铜铃声通知。周一早上早操前唱校歌,歌词:《山峰里溪涧上,巍峨浩荡校旗飘扬,飘扬,在友邦的一方。依时学习,依时成长。成长学习,学习成长,预备做新中国的栋梁。华侨之母,民族之光,华侨,华侨,光芒万丈!华侨,华侨,光芒万丈永世兴旺》。通过作息制度让学生遵守校规纪律,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和相互之间尊重友爱。爸爸待学生亦师亦友。教育宽严结合,爱责并存。也许是因战乱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大的十六七岁小的六七八岁,男生多于女生。有些大男生不守校规还爱逃学,为了严肃校规纪律,爸爸来了个杀一儆百,召开全校大会,对其中一名累教不改的男生用戒尺打了他十板屁股,打那以后孙老师的“十大板”刹住歪风树了正气,学生提高了遵守校规的自觉性,也杜绝了逃学现象。爸爸用这种旧式的教育方式体罚教育学生是唯一的一次。另一方面爸爸又是很关爱学生的。遇有学习成绩好家境困难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的学生非常爱护,会从自己养家的薪水里替学生支付学费。有学生得以借此完成学业并被推荐留校任教,使学生渡过难关。
黄月琴老师(中)黄明秀同学(右一)香港畄影(2004年)
在爸爸和陈老师辛勤努力下,仅仅数月学校就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南山小城。从土司官到老百姓都加以赞赏。这时民国“双十节”就要到了,两位老师商议在“双十节”策划举办”游艺会“(文艺晚会)。这活动一方面可以活跃南山人的生活,填补南山的娱乐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演出也可以提升学生素质。这个提议得到董事会同意和侨界父老的热心支持,还有侨界青年赞同协助,或参加演出。曾有人持怀疑,觉得两位教员三十几名学生能举行个什么名堂的“游艺会”。可是爸爸和陈老师并不畏难,陈老师负责歌舞部分,爸爸负责话剧部分拿出一台晚会节目。节目里有那个年代流行的抗战歌曲的合唱,如“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等,歌舞有“和平楼”“花环舞”“小燕子”“蝴蝶舞”等,歌舞剧有“松花江上”及抗战儿歌编的舞蹈“爸爸出征我看家”歌词还记得如下:《爸爸出征我看家,爸爸出征我看家,弟弟妹妹我保护,妈妈让我来看屋。爸爸一心杀敌别牵挂,爸爸一心杀敌别牵挂。打败了敌人,收复了失地,转回家,转回家,大家伸手迎爸爸》。这是保留节目。我四年级时参演过。话剧是爸爸选材编导,剧本台词用复写纸手写。剧目有“雷雨”“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牛郎织女”还有喜剧“憨姑爷回娘家”等。服装由会缝纫的学生家长制作,演出需要的道具是师生和侨界青年准备制作。演员不够有侨界青年参加,我母亲就曾参加演过一角色。经过精心编排“游艺会”按时在“财神庙”大厅里搭建的舞台上开始演出,共演三天。舞台前观众座无虚席。庙外空地有娱乐游戏,饮食小卖摆摊设点。土司官准许在三天的演出中,地方人承办“字花开采” 赌钱场。赌钱场应上交土司官家,数目可观的所有税钱全部给华侨学校作经费,演出中还有观众给的奖赏收入。“游艺会”给学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厚的办学基金。最后一晚演出结束,土司官特地上舞台发表讲话,讲述他之所以给中国学校赞助的原因,其内容大意是:《他一家人在逃避战乱时入住一乡村人家,在某个晚上遭遇企图谋害他全家的歹徒,幸好当时得到新一军三十八师部下的一个班长保护,驱走歹徒,他全家得以幸免遇害。所以一直想报答中国人,现在这两位老师把中国学校办得很好,他要把报答的心报在中国学校上。以后凡是中国学校举办“游艺会” 准许承办“字花开采”赌钱场,承办人上交官家的税钱全部给中国学校做经费》。首次文艺晚会演出的成功给南山侨界和全体师生以很大鼓舞。此后将”游艺会“定在每年的春节举办。“游艺会”更名为“南山华侨学校春节晚会”而延续下来。每年春节前一个月,期末考试结束,开始备战春晚,是师生们乃至侨界最开心的日子,南山华侨学校春节晚会给南山人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欢乐。
花伞舞:站立黄月琴老师,前排左起那丽民 华菊琴 孙多芬,后排左起张菊英 曾素贞
因为学校教育成绩显著,于是有从英缅学校转学来的华侨子女。随时间推移我四五岁也到了上幼稚班年龄,结束了在课堂最后一排自由活动的日子,同五六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入读庙里学校开办的第一届幼稚班。老师是爸爸教出来的女学生-梅学顺先生(除了爸爸和陈老师都用先生称呼年轻老师)。学生逐年增多急需一所学校接纳学生。1950年爸爸在董事会发起创建新校舍的倡议获得通过,南山侨界赞成支持向土司官报告提出需要建校基地的申请,土司官给予大力支持,把离“财神庙”不远的一座山峰给了爸爸他们建校。
挖山平地,盖新校舍的工程开始了,南山侨界在董事会领导下激情高昂。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投入建校活动之中。记得在挖山平地时爸爸在放学后会带全体师生到工地参加劳动。削山的工地上有人手锄肩挑,一点点扩大着削出来地面,有的人,用木板钉起来类似推土机作用的刮板,前拉后推地把挖出来的地面整平。大同学劳动时,小同学会蹲在刮板上让大人着整平地面。很快山峰被削平,推整出七八个篮球场大小的山顶平地。顺着山坡开了一条两车道宽,一头连着操场,另一头与南山主街道衔接的公路。接着盖起一座大气,美丽的新校舍。新校舍坐南朝北,铁皮瓦房顶,水泥地坪,木板墙, 外观似一倒写的山字。倒山字形中间突出部分,朝南的顶头,是学校大门,底部横着被大门分成两个对等的部分,是教室。跟大门同向,教室各自有进入教室的门,新校舍东西两尽头延伸出来的部分是两间耳房,供老师办公和休息用。墙上除了大门和教室门,四周开有一溜的玻璃窗户,给教室提供足够的采光。新校舍内部为能很好的利用空间,教室除了两头教室与耳房的连接部是固定木板墙隔外不修墙体。纵观内部是一倒写凸字型大空间。教室之间用屏风式的活动木墙隔开。沿学校大门两边墙体延伸线为界,用活动墙隔出来的中央空间是学校大礼堂。其左右东西两侧为教室,西侧安排幼稚班和一年级以及二三年级三个教室,东侧安排四五六年级三个教室。在学校大门上方挂着爸爸书写的“南山华侨学校”繁体字的校匾。从大门进入礼堂,左右两扇墙高处挂着董事会成员的巨幅照片,礼堂尽头迎面墙上,正中挂了孙中山先生,其左边是昂山将军,右边是吴奴总理三张挂像。爸爸书写的南山华侨学校校训“勤”“诚”“俭””朴”四个大字分别挂在三张挂像两旁。平日里大礼堂放着一台乒乓球桌。新校舍的墙外有一圈水泥走廊。沿走廊修了一圈沟渠以利于下雨天排水,紧挨沟渠种着一圈竹篱笆围起来的花草。学校大门前是竖有篮球架,单,双杠,还可以打排球,羽毛球的大操场。
左:孙校长大女儿孙多芳, 右:南中海鹰班毕业照(中心上右女生孙多芳)
早上,上课前在大操场上进行队形操练做早操,下午放学后延续学校规定在操场列队听完老师讲评放学。另外在西头还有一个小操场,建有吊环,手攀滑竿健身器材和供低年级玩耍的跷跷板,滑梯。新校舍建成以后南山终于有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真正的“南山华侨学校”。1952年5月同时举办了南山华侨学校落成典礼和开学典礼。入学新生大增,新老学生突破百余人。在庙里混合教学已成为历史。学生按程度编入各个班级,虽然各班还存在年龄大小不一,但已俨然是正规学校模式。教育正常化了,需要增加教员。爸爸从自己教出来的毕业生当中聘请了两位教员教低年级,自己和陈堂老师仍然任高年级的全科老师,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快速立足融入社会以及到外地求学不至于掉队,又从南山那唯一的英缅文学校当期毕业的学生中请来两位缅籍老师,教授各班的英缅文。于是南山华侨学校成了有中英缅三文并举的学校。新校舍落成那年的春节晚会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还演出了两出短小的缅语喜剧。新校舍建成后,各班级添置了活动黑板和课桌椅,除幼稚班一年级是适合儿童的矮课桌矮条凳其他年级全是两人一张的课桌和一人一把的椅子。因为教室之间隔墙是活动的黑板桌椅也方便搬动,所以当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举办春节晚会或南山侨界年轻人婚庆需要场地时就很容易搬开,根据活动需要进行布置。举办春节晚会的时候,将课桌在教室东头拼起来,铺上地毯就是很好的舞台,椅子面对舞台一排排摆开便是观众席。新学校无论内外环境,条件都比在寺庙时优越了好多倍。
在新校舍落成那年举办的五天春节晚会,在南山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校舍内布置起来的大舞台和宽敞的观众席有如一个戏院。操场上摆摊的游乐场点,饮食摊点的热闹程度也超过以往历年的春节晚会。晚会节目除了保留的,又新排了些精彩节目。为答谢土司官对南山华侨学校给予的巨大赞助,特地邀请土司官入座贵宾席观看。晚会当晚师生们各有任务安排又以爸爸最为忙碌,要统筹安排节目并且兼报幕员,晚会中场还要为筹措学校经费进行募捐活动,不断得到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那场演出深受土司官喜爱。因此,之后又精选了一些节目专程去到土司官官邸演出。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卡车载着道具和穿着演出服的师生们开到土司官邸,我参加的舞蹈是“石榴花儿开啦”对扎满红花的石榴树道具和红色的花连衣裙印象非常深刻。
亲友欢送孙校长二女孙多芬(前排右四)回国升学(1966)
新校舍落成后的第二年,陈堂老师因为家庭需要辞去教职,爸爸一肩挑起高年级的授课,同时出任校长并兼教务主任。担子加重了,那时期爸爸患上头痛毛病,常常服用头痛粉,万金油也长期不离手。新校舍建成后还有一有意义的活动,是在缅甸独立节同南山最高学府-缅甸政府学校的联谊。 建于英殖民统治时期的英缅文学校,在50年代中期随着缅甸政府改组南山结束了土司管辖,南山成为缅甸联邦政府行政区的一个小城镇,原英缅文学校,也随之更改为缅甸政府公立九年制学校,南山人称之为“缅甸学校”,仍然是南山最高学府。其学生绝大部分来源于崩龙族和掸族子女,学生人数是南山华侨学校的数倍。缅甸学校距离我们南山华侨学校不远,独立节庆祝活动在缅甸政府学校举行,庆祝仪式上先唱缅甸国歌接着有关领导及两校领导讲话,每次庆祝活动都少不了爸爸演讲。仪式完毕,有的年份在缅甸政府学校操场开运动会,两校师生均有参加,南山华侨学校获奖项目不少。有的年份则进行贯穿南山一条街的游行庆祝活动。游行时南山华侨学校的队伍跟在缅甸政府学校队伍之后,由于游行队伍中只有南山华侨学校有号鼓队领队行进,而且有老师吹的口哨声指挥,学生们踏着鼓点听着哨声时而唱上几首进行曲步调整齐划一的前行,这是游行庆祝活动中的一个亮点,给平时寂静的南山小城带来少有的活力。上述活动也使南山侨界与当地居民增进了友谊和睦相处。
班友孙多芳 蔡燕鸿 杨安琼
1956年因为家庭负担增加,教书薪金不足以养家,爸爸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讲台,辞去南山华侨学校校长兼教务主任职务,改行从事经营茶叶生意。好在学校已经沿着爸爸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的路子继续发展。离任前,请来了接替他管理学校的教导主任,并备齐了师资力量。爸爸虽然不再任教但是还担任名誉校长,随后又当选为南山侨界董事长掌管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学生还在增加,不仅南山本地华侨学生南山周边山镇的华侨子弟也前来就读,形势需要增添教室及解决外地学生住宿宿舍,以爸爸为首的董事会用建校基金在学校大操场东侧盖了可供三个班级上课的一间平房又在进学校的公路口左边,依着山坡建起一座三层楼房校舍。底层是幼稚班教室,中层是外地学生住宿的宿舍(住宿生全是男生)顶层与老校舍平齐作为即将开办的初中年级教室。学校扩建后南山华侨学校升级,成为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外带幼稚班的九年制学校。新老三座校舍相互辉映,有大小操场衬托及董事会父老在学校山坡上种的层层松树,可以说南山华侨学校是缅甸北掸邦传授中文化独树一帜的华侨子女学习的好园地。南山华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踏入社会能够立足而且不乏事业有成者,转外地求学成绩也不落伍。至今曾有南山华侨学校的同学告诉我说因为受益于南山华侨学校的栽培,他得以从事中缅翻译教员,并取得一定社会地位,他永远记得和感谢孙老师。
参加缅甸独立节游行华校鼓乐队畄影
1962年春,趁在华中就读的南山学生黄明秀同学返校续读之便,南山校董会委托她在仰光物色中学老师,黄同学介绍华中应届高中毕业生黄月琴前往南山任教。
1963年全校学生达到300多人,班级人数增加初中班的开班各科老师紧缺,爸爸请来了外地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又通过朋友-刘大江老师从仰光教联请来了五六位老师,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如教导主任—王仲英老师,数学兼体育—张兴昌老师,数学兼文艺—黄月琴老师等。然而就在学校蒸蒸日上的时候,1966年时局变化南山华侨学校被缅甸政府收为缅甸七年级学校。从此南山华侨学校的许多曾经成为历史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爸爸有留给子孙家谱中的一段话这样写下:“在腾冲县同逃难回国,云南省龙陵县籍缅甸归侨邱绍英结婚。1947年春同来缅甸,受聘任南山华侨学校教员,教务主任。1956年转业,经营茶叶生意。曾先后当选为该校校长,董事长。在任教期内,1950年发起创建新校舍,增加初中班,添英缅文课程。各期校友成绩,均差强人意,有多人在南山,皎脉,瓦城,仰光成为富商巨贾,亦可谓堪乐堪慰。1966年学校被政府改为七年级学校,仍然是培育学子园地。”从这段话看出,对于变故爸爸有很多的无奈和不舍,但由于学校没有改作他用依然是教育园地而释怀。之后有华侨子女还想学习中文,南山开办中文补习班。爸爸把家楼上腾出供中文补习班师生做教室教学,直至补习班结束。
新建三层南山华侨学校
回顾以往缅华教育界,是因为有了众多热爱华夏文化,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爱国爱侨,可敬可爱传播中华文化的教育工作者,缅华界的华文教育事业才得以发扬光大。爸爸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弘扬祖国文化,让她源远流长,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结果。
借此,向曾经在南山华侨学校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中,英,缅文老师们致崇高的敬意!
2016年2月4日一场大火烧毁了南山大半条街。听说南山华侨学校幸免于火灾,十分欣慰。但愿凝聚有土司官和南山华侨父老先辈心血,创建起来的“南山华侨学校”能延续她孕育南山学子的光辉历史继续为南山的教育增光添彩。
最后,再次感谢燕鸿同学的鼓励,敦促让我和妹妹们,国内的孙多芬,缅甸曼德勒的孙多敏,孙多丽一起回忆,尤其是孙多丽传来爸爸留下的“忆南山”才完成此回忆文章。
左:南山华校春节团拜演出后领导、老师和全体演员谢幕畄影"1966"。右:翘翘板上畄影 孙多芳(右一)黄银秀(左二)
小学生滑梯上畄影:左雷春发老师,右雷金英老师
孙多芳2016年8月2日于中国,湖北,荆州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