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女儿台湾定居多年,每次回来,总是带来大包小包一大堆的礼物,家人的,亲朋的一应具全,特别是我的滋补品从未忘记过,多年来,我未曾买过一件衣服鞋子什么的。我看着她这么大老远的路程,带着沉重的行囊,奔波劳累,内心很是不忍,我对他说:爱仙,这边什么东西都买得到,过磅费就可买这些东西了,他说:“爸,这不一样”。我突然意识到我说错话了,女儿的一片孝心,我不该堵塞啊!
女儿每次回来,我总想着让她住得舒适些,家里家外一定要收拾一番,也想着为她做一些爱吃的饭菜,缅甸小吃独有的风味也是她梦寐以求的,毕竟她自小生活在缅甸,一直留恋着曾经有过的生活,这里的番薯叶,山茅野菜等绿色食品。每天早晨去小菜街,特别吩咐买一些景颇族人家用擦锅叶包着发酵的纳豆豉,她说里面的丝丝对美容很好。总之,只要她爱吃的,我们都会满足她。
记得上次她带着两个孩子回来,清静的家又开始热腾起来,两个小外孙大概在台湾住久了鸽厩式的屋子,一旦来到宽展的家,被压抑的小心灵得到释放,楼上楼下到处都是他们的玩耍的天地,弟兄俩神气十足,闹翻了天,我这做外公的,看到他们这么活泼快乐,打从心底高兴。
常回家看看,对我们侨居地的华人来说,如同有着过节的滋味,“家”的概念也令我想了很久很久,有时自问,何处才是我真正的家呢?我的老家在山东,那是父亲出生的地方;母亲的家在腾冲,那是我成长的地方;我生活的家在密支那,这是我漂泊的地方;台湾也有个家,那是父亲最后归宿的地方。这些“家”编织着我全家人一连串的故事,而我几乎成了故事的主角。
父亲年轻时为抗战离开了家,驰骋于滇缅沙场,跟母亲结下了一段情缘,后来因局势变故父亲又来到缅甸,过着笔耕唇种的生活,最后去了台湾,病故于台北,遗骨还存放在阳明山灵骨塔内。而母亲跟父亲颠沛流离了一段岁月又回到了腾冲。那年忽然接到母亲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当我从密支那赶到腾冲,亲人们簇拥着我,我跪在母亲的灵前,久久的忏悔,那悲恸的记忆令我难忘,如今,常回家看看对我来说已没有喊爹叫娘的份儿。
然而我不知不觉地当上被喊的角色,而我垂垂进入了耳顺之年,才真正体验到父母曾经有过的渴望,《常回家看看》那首家喻户晓的歌词深深触动着我。
我终于明白,常回家看看并非看这个“家”,而是看生我养我的父母,共吸母亲乳汁长大的同胞兄妹,或许自已的妻儿老小。我也终于明白,在来得及时,一刻都不要忘记家里的每一个人,免得来不及时的后悔。
【作者简历】苏懋华,男,1949年出生于缅甸格沙,是年母亲带入云南腾冲探望外祖母,从此父母各居一方,一直跟随母亲成长,腾冲一中初中毕业,文革回农村接受再教育,1974年移居缅甸与父亲相聚,在缅甸打工,挖玉矿,后从事经商,现已退休,2019年病逝于密支那。
。
转载请注明:《常回家看看(苏懋华 缅甸密支那)》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