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界畹町桥
1964年11月,我应聘离开仰光,途经曼德勒与腊戍,前往中缅边界重镇九谷棒赛侨新小学,担任中文教师。从腊戍到棒赛,每天都有小客车运载旅客,一辆上去,另一辆下来。途中经过登尼,贵概,南柏卡,105哩关口等乡镇,到关口这一站,棒赛客车往东北方向前行,而木姐,南坎客车往西北方向分行,关口设有政府检查站,检查旅客身份证及携带物品。进棒赛或木姐,南坎三个边界城镇,反而没有检查。因为是闻名的抗战时期滇缅柏油公路,不太颠簸,只是一路上坡下坡,左拐右弯,首次经历的旅客,未免提心掉胆。另外偶有山军,强盗出没,旅客总是忐忑不安。
我到腊戍后,借宿中山学校,第二天早上,陈万宝老师和郑福志老师送我到汽车站,乘坐何基良先生的小客车,在贵概吃午饭,约下午四点,客车左弯右拐,在山坡上前行,终于见到了坡底的棒赛镇,何司机一直把我送到华人学校,我提着行李,爬上小陡坡,在学校门口见到了叶志明老师。叶老师带我去谢大师饭店吃晚饭,到弹棉被师傅处订棉被,到裁缝师傅那儿量制厚夹克,冬季将至,寒霜将临,备齐棉被厚衣刻不容缓。晚上,在小煤油灯前,叶老师简单介绍侨新小学师生情况,介绍近在咫尺的祖国边界重镇畹町。
滇缅公路位置图
腊戍来的汽车,从东向西进入棒赛镇,有一条柏油路向北延伸直达畹町桥,属中缅国际邮件通道。直走至十字路口和中心广场,横道右行,就与邮车通道会合,经过荒废的九谷老城区到畹町桥。横道左行经过中心广场,直至郊外,直走经过中心广场直至畹町河边界。华校位在通畹町桥两条公路之间,背后山顶上是边防缅军营地。通畹町桥两条公路交会处右边坡上是警察局,对面是政府学校,老九谷野花丛中建有两幢木屋,住有警探官,移民官,海关官各一人,均不带家眷。
畹町桥缅方桥头,有左右两个水泥小岗哨,没有缅军放哨对往返畹町的市民,警察,警探,移民,海关官员视若无睹,从不盘查,可能是他们自己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吧。
棒赛侨新小学
开学那天,上课鐘声敲响,全校师生在操场集合,叶老师把我介绍给全体同学。学校里有五位老师,约七十个学生,从一年级到高小六年级。本地张炤达老师教六年级,外地叶志明老师教五年级,我教三,四年级,本地瞿天義老师教一,二年级,从下缅甸来棒赛与父母暂住的刘震云老师教英缅文(义务老师)。
各位老师各带自已的班,有什么事个别讨论,没有开老师会,有时候星期六开学生周会,学生们都很听话,他们尊师爱友,少有吵架,教中文一点都不吃力,但不会讲缅甸话,不喜欢学缅文。在校学习进步教材,去畹町观看爱国电影,思想认识较高,好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去腊戍读初中或回国进华侨补校深造。
左:傣族高脚竹屋,右:景颇族矮脚木屋
冬季很快到来,晚间我蒙头卷缩在棉被里,天亮了,见到草皮屋顶上撒满白霜,像肥皂粉一样,同学们穿着厚衣服来上学,有的还套着手套,一年级的小学生们雪白的脸面上,透露出红块,像树上的红桃,太可爱了。我手抓粉笔授课,转身在黑板上要写字,才发现粉笔已经落到地上,十分好笑。
市民以傣族最多,大多是瑞丽地区水傣,其次是汉族,多为云南腾冲华侨,有少数几家福建人和广东人,还有几家景颇族。没有缅族家庭,只有几个外来缅族政府商店员工。街上通用傣语和云南话,孩童不分族别,从小就会讲傣语和云南话,华人学校里,学生讲国语普通话。
左:傣族姑娘赶集,右:景颇族妇女赶集
中缅边界棒赛,木姐,南坎三个城镇五天一次轮流集市。华校集市日和星期日放假。棒赛镇附近平地,分布着傣族村寨,竹编高脚茅屋,周围喜欢种竹子,以种水稻为生。山坡上有景颇族矮脚木屋,以刀耕火种为生。山上有小汉族,土墙茅屋,种鸦片和蔬菜。每当棒赛集市日,木姐,南坎商贩车载商品来摆摊。傣族女子穿着纱龙,肩挑扁担竹箩带着白米来赶集。景颇族女子身着裙子,头顶背掛藤编高箩带着茶叶来换米。小汉族身着染制蓝黑粗布衣裤,拉着骡子下山来赶集,骡背上拖着肥大的青菜,棕包,还有鸦片。
自缅甸独立,中国解放以来,中缅边境地区,各族边民友好往来,通过畹町桥,两国邮件畅通,边贸往来有增无减,中方计划经济,缅方开放经济,华侨经商自由,生活过得较为宽裕,听说华侨青年手里个个有钱。可是1963年,军政府商店收归国有1964年,作废百元,五十元大钞,全国人民遭受双重打击,全国经济面临崩溃,华侨在缅甸,生活面临重重困难。我到棒赛的时候,侨胞们如同惊弓之鸟,不知所措,不知今后要如何生活。可是大家咬紧牙关,筹资继续开办华侨学校。
左:小汉人下山赶集,右:小汉人种的棕包树
在首都仰光,有名的市场上,政府商店缺乏货源,全国各地政府商店也一样,在棒赛,全镇只有一个政府商店,三个店员,更糟糕的是店里只有货架,没有货物。商人们走头无路,只好铤而走险,全国范围内出现暗地交易,遍地黑市,广大的边界地区也一样流行起来。起初人们觉得做黑市生意不光彩,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棒赛的商人设法把中国需要的缅甸土特产,其他物资运送过去,平民百姓则三天两头过去畹町买东西,过中国海关时,不能说带人民币,否则会被没收,有一次李曰德先生的太太寸树玉(老五嫂),带着三岁大的儿子过海关,海关问她有没有带人民币,她说没有,此时孩子说有人民币,从口袋里掏出三元钱,弄得阿嫂十分尴尬,还好海关说孩子老实,把钱塞回口袋里。百姓到国营商店购得一点碗碟日用品回来,由傣族妇女设法带到腊戍出售。棒赛市面上流通少量人民币,可和缅币兑换,人民币的币值比缅币高,那个时候两种货币价值都很高。我的月薪缅币170元,伙食费70元,剩余100元,能够维持一个人生活。
左:董事长张德汉妇协会长刘玉英全家福,右:棒赛妇女(前排右二孙德仁)
我到畹町后第三天,叶老师就带我过去畹町玩,当我见到畹町桥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哨所里解放军挺胸握枪站岗,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先到检查站登记,后到海关检查,出来以后去逛街,进国营商店购买日用品,国营商店货源充足齐全,国内百姓必须用购物证,国外来的则严格限制种类和数量,只能购买一两种少量货物。市民对我们外来客人态度严肃,不多说话,他们之间则有说有笑,返回棒赛过畹町桥前,我还在路边树栏上,特地摘下一片小树叶,带回来做为第一次步入国门纪念品珍藏起来。
本来以为离开仰光就再没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没想到几乎每个礼拜晚上畹町都放电影,我们都可以过去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有时还有机会看到音乐歌舞表演。有一次,我们看到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印度舞,十分精彩。除了可以去畹町看电影,也可以去畹町小理发店理发,我差不多每个月去理发,记得理一次才五角钱。
左:校友蔡眉兰拜访寸树玉嬸嬸,右:刘振德夫妇与作者
棒赛有男女青年篮球队,男队有客车主李忠发,董事长的儿子张森达,刘振德,杨世虎等主力队员,副董事长王水浅的弟弟王静温,他从福建出来不几年,文武双全,吹笛拉二胡好手,主力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特佳,林明贤,最年轻,还在腊戍读中学,女队队长瞿天義老师,队员有当地女青年和高班女学生。我到棒赛后,由我带男队训练和出外比赛。平时男队保持练球,女队很少练球,男队练球时间定在晚饭后,起初我很不习惯,但为了团结青年,只好入乡随俗,我和当地青年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们曾几次去木姐比赛,交流球技,增进友情。
学校的老师常有变动,第二学期我从仰光带华友胡鸿瑞老师上来,胡老师是篮球运动员,投篮准,弹跳高,是我们球队不可多得的右前锋取分手。刘老师离任回仰光。第三学期南渡的南友李佳美老师到任,李老师是歌手,舞蹈老师,李老师的到来,弥补了学校缺少音乐舞蹈老师空白。
左:刘振云老师,右:李佳美老师
参加腊戍缅北杯球赛 前排右四瞿天義老师 后排右一胡鸿瑞老师
这个时期,我们侨新小学的外地老师四个,教学质量最高,学生受益最大,1965年,为了隆重庆祝祖国国庆,学校决定举行国庆文艺晚会,李佳美老师挑选学生演员,积极排练歌舞,我教缅甸舞蹈"瓦城的花朵"。王静温先生邀请胡育文先生组织乐队。我和胡老师负责黑板报,叶老师招集青年布置舞台。
1965年10月1日是祖国国庆节,棒赛驻军营长,应畹町解放军驻军邀请,在副董事长钏嘉崑先生陪同下到畹町过节,下午棒赛侨领宴请棒赛军政官员,晚上在我校篮球场上隆重举行歌舞晚会,张德汉董亊长陪同营长出席观看,刘玉超先生翻译。前台有叶老师,李老师指挥,王先生和胡先生音乐伴奏。后台有胡先生的太太李瑞仁女士和瞿老师负责化妆,我和胡老师摧场。李老师教的"花伞舞",女青年双人舞"共饮一江水",我教的缅甸舞"瓦城的花朵",王静温的二胡独奏等,演出非常成功,得到校董会表扬,家长好评。
左:婚礼火㶽,右:云南腾冲风味棕包炒肉
1966年春节,在腊戍隆重举行缅北杯篮球,乒乓球邀请赛,地点在中山学校,我们棒赛选派男女队参赛,由校董铁光荣先生领队,客车主姚先生出车,球队借宿中山学校教学楼。除了腊戍青燕男女队,还有皎脉黑兔男队,果敢女队,南山女队和木姐女队。比赛激烈,场面壮观,历史一周。我还参加男子乒乓球单打比赛。赛后举行友谊晚会,我队由李佳美老师独唱,王静温先生二胡伴奏,由于是祖国边界来的表演,颇受与会观众青睐,整个活动,增进友谊,影响深远。
回来以后不久华校被封,弘扬中华文化,推广华文教育,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我们只能在家长家里开办华文补习班。放假的时候,李佳美老师离任回家了。开学的时候,叶老师带腊布打的南友李凤英老师上来。本地的中年寸尊雄老师和青年明雁忠女老师也加入补习老师行业。在缅北华文教育仍然有效保持下来。学校被封后,老师宿舍没有查封叶老师,李老师和我自己在宿舍里煮饭吃。
左:明雁忠老师,右:作者与张明荣次子棒赛同乡会长张安全
棒赛华侨与傣族,景颇族居民友好相处,互通语言,互相帮助,都有妇女会和青年会,华人妇女会和青年会有个规矩,每逢喜事,主办单位须发请柬,接受礼金,一有丧事,不请自来,不必送礼。华人婚礼在华校举行,我们侨新小学内有公用厨房。学校有婚礼时,妇女会派烹饪组前来操刀握铲,均为经验丰富的中年妇女高手。青年会派男女青年充当招待员。从头一天下午开餐,第二天上午一餐,下午请客大摆宴席,第三天上午收尾一餐,工作人员总共吃四顿,邀请全校老师一起进餐,家长们知道老师们功高收入低,一律不收餐费礼金,也是借机慰劳和表示敬意。
1968年春,叶老师和瞿老师喜结良缘,在学校举行婚礼请客,我有幸观看妇女组正席烹饪,十多个陶制大火锅,填满了花花绿绿的鱼肉佳肴,冒着香气,被端到每个餐桌上,出席嘉宾,大饱口福,祝酒声,碰杯声,猜拳声此起彼落,好不欢快。所有的美味佳肴之后,最后上桌大碗米饭和大碗清汤,我身边的年轻朋友李贵源,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大口大口的吞饭咽汤。我却酒足饭饱,丝毫吃不下了。告诉他我们下缅甸摆酒席,把最好的菜放在后面吃,他说应该把好菜放在前面吃,让肠胃先尝好的,我至今不知道哪一种较科学。
左:叶志明老师瞿天義老师全家福,右:作者拜访王静温夫妇(右三与左二)
学期结束后,李凤英老师回下缅甸去了,叶老师迁居瞿老师家,学校里只有我独个,吃饭也成问题了,居家十字路口的孙德仁嬸嬸见状,主动叫我去她家食宿,其实她家一直对我很好,她先生杨大润在世时,冬天他燉鸡肉中药茯片汤时,就叫我去吃,杨叔叔还叮嘱我,回去不能冷水洗脚,不能睡地板,以免发生意外,我感激不尽,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我感觉身体不适,晚上孙嬸给我括沙,第二天就好了。后来我转去隔壁的刘振德家住,直到他太太张素仙姐要分娩了,我才转去学校对面的张明荣熊彩莲夫妇家。他安排我在他家开伙,他家前面是单层,后面左右均两层,右边他们夫妇和两个幼儿居住,左边下层给他两个弟弟住,上层免费让给我住,有门有窗,十分舒服。
云南菜也是全国有名菜种之一,云南腾冲菜又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棒赛的棕包,猪肉,醎菜,红辣椒炒菜,酸甜苦辣俱全,令人闻香垂涎,可口开胃,终生难忘。脱皮清炒蚕豆也是常吃的佳肴。棒赛华侨中年妇女个个烹饪高手,棒赛男女青年个个厨艺身手不凡。熊彩莲煮的饭菜餐餐好吃,至今不忘。
作者夫妇与棒赛校友(曼德勒)
每逢春节过年,校董们总是叫我们外地老师去吃年饭,家长们招待过年早点,其中暴米花,干柿子片泡牛奶甜点属当地特色饮料,必不可少,至今畄有口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土瓦甘保教书两年,没有病过。在仰光甘马育教书两年半,有一次身体不舒服,在永盛大道印度医生诊所打了一针,缅币六元,第二天就好了。在棒赛教书五年半,头几年也没病过,1969年年中的时候,有一天喉咙痛,几天不治,吞食困难,就到畹町医院门诊部求医,女医生检查后告诉我,扁桃体发炎,开始有脓,给我连续打三天青酶素,直至痊愈,看病免费,只收一点药费。
左:作者夫妇与棒赛校友(仰光),右:作者夫妇与南山校友(仰光)
我在甘保中山学校和甘马育群英学校教书的时侯,很少到学生家长家走访。可是在棒赛,无论白天夜晚,叶老师和我经常拜访张德汉董事长家和尹浩仁校长家,我们多次去过所有学生家长家,几乎天天晚饭后到学生家长家坐一坐,然后才回学校。
我很敬重学生家长,无论先生或太太,许多阿嬸大姐十分关心和爱护我。李曰德先生的太太寸树玉姐,亲手刺绣漂亮的花鸟枕头套送给我。她看见我生活简朴,多次鼓励我,每次下仰光回来,顺便带一些下缅甸的特产,她可以免费帮我推销,可那个时侯我一点都不动心,因为我还没有结婚,没有什么负担,心想要做生意,自己就不上来了。
刀美兰表演印度舞
做为一个青年,我喜欢到处走动,不喜欢长久呆在一个地方,环境的巨变,各地华校被封,周游各地华校的念头已成泡影。加上自己对棒赛和畹町的深厚情感,促使我继续畄了下来。
2017年,我们南加州缅华各团体,组织代表团前往缅甸古都曼德勒,参加第九届世界缅华同侨大会。大会结束以后,按照预约,时隔半个世纪,和原棒赛朋友们,老师们,缅北各地来的学生们久别重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们以隆重仪式欢迎我们夫妇,以丰富的晚宴热情招待我们,赠送礼物给我们,带我们参观皇城,驱车前往眉苗一日游。安排好旅馆给我们住,赠送机票给我们回仰光。回到仰光后,在仰光的原棒赛朋友,老师,学生们同样以高规格宴请接待送礼,接送探亲访友,无微不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太太黄月琴前往教书的,原南山华侨学校在仰光的学生们,同样热情地多次宴请我们,赠送珍贵礼物给我们,彼此至今保持紧密的微信联系。
左:张安全刘翠芬婚礼。左:前排坐者家长张明荣熊彩莲夫妇,右: 前排坐者家长刘振德张素仙夫妇
洛杉矶 4-2-2021
……………………………………………………
评论
陈可俊(姐告 4/16/2021)看了苏老师的教师生涯回忆录感慨万千,触景生情,学生与老师相处美好时光,历历在目,光阴似箭 一转眼 学生们都到了花甲之年,老师80高龄写作依然思维敏捷清澈细腻,每一段经历过目不忘,超越一般老年人的记忆力,很多人年纪大了一个个都没了朝气,可是苏老师精力充沛,学生们也感到无比的欣慰,祝老师延年益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苏顺路(4/16/2021)作者对周昆强和远路旅人的欣赏与鼓励深表敬意。
远路旅人(4/16/2021)苏老师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那种年代教书育人是要有点奉献精神的,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侨中发扬光大多亏了这些不图名利的老师,像你致敬。
周昆强(4/15/2021)你的教书生涯多姿多彩,让我们分享及羡慕你们当时的生活过得很愉快,结识了不少朋友,度过了丰盛的教书生涯。
转载请注明:《回忆我在棒赛的教书生活(苏顺路)》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