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cbca.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7834.jpg)
这里说南中“特产”,不是有什么名牌产品曾销到远洋,而是感到事隔半世纪后,回味当年执教地理课的乐趣。
“回味”与“回顾”,性质也许有些不同。“回顾”是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知过失与改进,比如“滥竽充数”与“严师出高徒”的差别。“回味”是每当夕阳红,窗口远望,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用冷静理智的心态,悄然自我反刍,犹如词家陆游《诉衷情》的“此生难料,心在天山(指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泛指边境),身老沧洲!”(指晚年在绍兴镜湖边的山上居住)。辛酸苦辣甜,五味俱全,表现方式不同,只是说不出罢了。
众所周知,南中是缅华爱国进步、民主朴素的侨校,难道时过境迁有何味可回?大的事件,例如保守势力冲进学校闹事、侨校被收归国有等不说,只提我在南中过粉笔生涯(1953、1962年,各呆一学期),不像在山芭独挡一面,薪水低,还要应对红的白的、善的恶的各式人物。在南中,大家的服务态度是把书先教好。当年我是初来乍到南中的“新客”,容不得“挑食”。把许多人家不想教的课程压在我的头上,把生数最多的班级(满60人)挂我为班导师(也叫班主任)。周记、作文一大摞,亲自改卷就累得够呛。除语文这一班外,好几班(初中年级分甲乙丙班)地理课让我串教,名曰“专业”,实似“酷刑”。事后我婉转问资历较老的同事,才知道这门课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千篇一律的“地势、面积、气候、交通、特产、少数民族、史迹景点”。论专业,我是在伊江土生土长的侨生,怎比他们是从国内来的。比如教“八达岭长城”、“柞蚕丝”、“大陆性气候”……本身没见过,要怎样说清楚呢?无奈也好,考验也罢,逼上梁山当“地理先生”,手中没有“罗盘”(教学参考书),也得设法和动脑筋。如何摆脱上述“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如何引导学生对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兴趣?特别是针对土生土长的侨青,不但要让他们认识各省的特点、包括位置、别称、简况及历史上发生过的有名战争、人物等,还要能一辈子记住,从“战略”和“战术”上双管齐下,保证个个地理成绩优良,个个轻松愉快。
我之所以写这“回味”,因几年前,在厦门曾和二位南友邂逅,即缅甸华商商会财政叶孙绸(已故)、香港缅甸归侨联谊会会长洪双益。记得叶、洪二位校友先后在我面前,念出几十年前背熟了的各省简称给我听,证明他们是地道的“南友”,不是假冒的,听过我讲的缅语各省口诀。我离开南中那么久了,娃娃都长大了,确实对他俩认不出,记不得了。因此,这口诀成为“特产”。或许他们大伙儿在我背后叨念这位“黔秦豫蜀”(缅语“寒则冲凉”)的“地理先生”呢?而且他们记的比我清楚。尤其是洪双益会长说,当年他每次考卷都得到陈老师批105%超满分,原因是字写得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保持干净,就多得5分啦,直到现在,印象很深。我说当时“通货膨胀”了吧!
2004年9月15日,南友范鸿盛(范海)从泰国赶来广州参加全球缅华同侨联谊盛会,然后到厦门找我,再到泉州找吴庆星校友。他也提起这“特产”,是从别的校友那边传给他的,他当面要我连缅文抄送给他。这更使我这“地理先生”又激动了,但不敢沾沾自喜来炫耀。只是觉得过去在南中教书,有为学生设想怎么记住,当然出自南中的“产品”,立即写出来送他。现再把各省简称当作南中“特产”开列如下,让南友回味——温故知新:
![](https://scbca.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011.png)
①黔晋豫蜀(贵州、山西、河南、四川)。缅语口诀:寒则冲凉。
②粤秦闽陇(广东、陕西、福建、甘肃)。缅语口诀:热则烤火。
③鄂皖赣冀(湖北、安徽、江西、河北)。缅语口诀:A—ONE大湖。
④鲁桂滇湘(山东、广西、云南、湖南)。缅语口诀:人犬爆满。
假如南友把这些缅语口诀永远记住,带着他远走高飞到天涯海角,算无偿地代销“特产”,而且自我回味一番,不需要我这地理先生再来打分,自己评105%满分传给子孙,不致推销亏本吧?何况大家都记住“根”在中国。
《附录》周恩来总理编的各省市自治区七言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五江云贵福吉安,(浙江、江苏、江西、黑龙江、新疆(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两宁四西青甘陕,(宁夏、辽宁、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
还有内台北上天。(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转载请注明:《南中地理 回味“特产”——缅甸华文教育忆片(陈尊法)》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