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悦读 2024-02-06
龙 年 说 龙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常会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这样说?这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龙是什么?
关于龙,中国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描述。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他还进一步说:“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闻一多的这些基本见解,比较符合考古发现的龙图形,为众多学界人士所认可。
图腾,一般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例如,牛、马、羊、鱼、鸟、蛇等动物和一些植物,都曾经被作为图腾。自然界并不存在龙,因此最初的氏族部落也不会以龙为图腾。随着氏族部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壮大起来,有的逐渐衰落,经过多次的兼并与融合,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居于主导地位,组成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的图腾,为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象征性,就以蛇为主干,吸取其他融合进来的氏族部落图腾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如鹿的角、牛的耳、鱼的鳞、鹰的爪、马的尾,等等。这样形成一种新的图腾,就是龙。
龙的种类有哪些?
《荀子·赋》:“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有很多的种类。
青龙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老龙,是神话中的祖龙、真龙。背生双翼的龙,关于应龙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山海经》中说,应龙杀蚩尤、夸父,据说当年东皇太一之妃就是应龙,生凤凰、麒麟,而烛龙之子鼓被戮杀于钟山之崖。据《山海经》、《荆州占》记载:“应龙为黄龙,黄龙为轩辕星之神,为天之后妃”。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龙无角者。
应龙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传说。其中之一便是我们的祖先及其后裔都是龙的化身。《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神农氏的母亲任姒,在华阳这个地方,遇到神龙,感应而生炎帝神农(我国史书中多把神农氏、炎帝合称为一人。)。因此,神农氏被看作龙的化身。《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说,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黄帝的情况也类似,其母附宝受了龙的感应而生下他。传说黄帝出生后颜面像龙,身体也像龙,出行犹如驾龙一般。
五帝中的尧、舜,传说也都与龙相关。据《今本竹书纪年》说,尧的母亲庆都,“常有龙随之”,后由“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舜的母亲握登,看见大虹,受感应而生舜。舜是“重瞳子,龙颜”。尧舜时期,许多氏族部落进一步互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共同体。
到了明代,龙正式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的专属品也有了特定的指称。比如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皇帝的子孙叫“龙子龙孙”。
以上梳理是今天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来源。
与龙有关的民俗
数千年的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民俗、节日等都和龙有关。在中国,每个人都与十二生肖相关。十二生肖中的十一种都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唯有龙是虚拟的动物。民间还把生肖蛇称为“小龙”。
一年四季,与龙有关的节日甚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照例要舞龙,民间有的称为龙灯节。“二月二,龙抬头。”百姓要到水边焚香,祭祀龙神。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龙舟节,许多滨临江湖的地方要举办龙舟比赛,这些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2023年6月,贵州镇远举办端午节赛龙舟风采展示活动 来源:新华网
中国传统饮食中,许多与龙文化相关。如流行于北方的传统面食龙须面、杭州举世闻名的龙井茶、岭南盛产的水果龙眼等等。
中国成语中,也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吟虎啸、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乘龙快婿等。
龙与中华民族精神
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周易》中有两句话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龙正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化身。对此,《周易》有十分生动的描述:“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一段话,把龙由潜伏、显现、成长、活跃、腾飞以至完满的全过程,作了分阶段的描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在龙这种虚拟动物身上,得到形象生动的体现。
龙由蛇身、鹿角、驼头、鱼鳞、鹰爪、虎掌、牛耳……组合而成,取众多动物之所长,使之融为一体,才有非凡的本领、无比的神通。接纳包容,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在龙身上,得到形象生动的体现。
龙在几千年文脉传承中赋予中国人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传承中生生不息。龙所容纳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
本篇综合整理自:《炎黄文化读本》《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寻踪》、《长江日报》、中国文明网、新华网微信公众号、知乎、包图网
转载请注明:《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龙的传人?》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