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福建省長樂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被譽為“甘薯之父”。
陳振龍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他發現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
他上世業儒,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後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南台達道鋪,並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商。
在呂宋,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薯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紗帽池邊隙地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閩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中國糧食作物的一個重要品種。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閩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則賢亦在烏石山建“先薯祠”,後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於1957年。 (完)
附加: 番薯(英語:Sweet potato)亦稱地瓜、山芋、紅薯、甘薯、甜薯、红苕、红芋、番芋等
转载请注明:《《紅薯/Sweet potato 之父 – 陳振龍》福建長樂人》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