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诞生。我们怀着喜悦心情,乘轮回国。在新中国,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元旦。
刚解放的广州市,一片欣欣向荣,看不到有过战争的痕迹。十月十四日,十月的金色迎来了英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欣起了一股参军的革命浪潮。我们刚回国的十几个同学就暂住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饭厅里。校门口设立了一个招生站,是四野一三一师招收一批青年知识份子,条件是喜爱文艺,戏剧,音乐,会吹弹各种乐器者。有几个同学报了名,问我愿不愿意去?我的本意是想上北京就学,可当时粤汉铁路因战争破坏未通车,而海路被国民党封锁,不能冒然行动。广州市里,有二野军政大学,南方大,还有各种革命干部训练班在招生,不过开学日期都在次年。年轻的心是急躁的,等待的日子是难过的。我想,一三一师青年工作队可能像抗日时期的抗日剧社一样,先参加一段以后再去上学吧。于是我也去报了名。
报名,还要考试。想不到,只考政治,考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论》《人民民主专政》。哈,这两本书,我们在仰光南洋中学是作为公民课上的,难不倒我们。我们个个都考了个“甲”等,大家喜气洋洋。
报名处的解放军同志通知我们,十二月一日要到佛山镇报到入学。我们整理一下行装,只带了一捆被盖,其余交付其他同学保管。可临行时,其他同学变了卦,江敬贤坚持上南方大学,张廷楷等待上中南艺术学院。只有我和林社然两个跟着带队的解放军,坐上火车往全国十大名镇之一的佛山镇(后来改为市)了。
林社然是我们同船回国学生中年龄最小一个,他是南洋中学中五班的,我是中二班。本来老师是劝他毕业后再回国,他年龄还小。但他因家庭关系,继母对他不好,他是跟随黄华明老师由育德学校转学南中的。他在南中是半工半读生。一面读书,一面帮黄华明老师做点杂事,兼做学校的敲钟工。所以,他宁愿脱离家庭,跟同学一起回国。
佛山镇还是中国传统式的四合院建筑,飞檐斗拱的屋顶,青砖屋瓦,街道是石板或鹅卵石铺路,唯一的五层楼西式建筑是河边的国华酒店。灯火辉煌,琉璃闪闪。我们青年工作队的学员就借住在四楼。五楼是大队礼堂,开大会,上大课。为了不影响酒店正常营业,我队学员不准从前门进出,只能从后门进出。不能影响酒店营业。青工队有学员将近200多人,共分五个区队,四个区队是男生学员。第五区队是女生学员,住在离酒店200公尺外的平房。区队下分三个分队,每分队有10-15人。每间房间住一个班,没有床,统统铺稻草,通铺。为了节省用水,洗手间都在酒店外的公厕。夜间,在走廊上置尿桶,方便学员,第二天各班轮流挑到菜地施肥。
1950年元旦到了。队部按各班人数分配猪肉,面粉,白菜等。包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过年习惯。我们一三一师是东北人民子弟兵,而我们学员绝大部份是南方人,习惯吃米饭。不过,我们也觉得新鲜,可是又不知道怎么个做法,怎么个包法,并且,我们又不知道用些什么器具,便分头向老兵们学习,分头到老乡家里去借厨房用具。没有擀面棍,就用玻璃酒瓶,大家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包出来的饺子,五花八门,大大小小,七歪八扭。拿到厨房,各班轮流下锅,炊事班的老兵见了,讥笑得合不拢嘴,一再说:包得好看不好看不打紧,最重要的是要捏紧,边不捏紧,一下锅就散了,就会煮成糊糊。
妈咦!真的,其他班煮的比我们好,我们煮的烂了很多,也只好将就吃了。我是第一次吃的饺子,在家里,天天米饭,连面条都很少吃。我们队的学员都是广州参军的,可能也很少吃过北方饺子吧。这就是50年的除夕夜。
次日清早,我们到河边洗脸,刷牙,然后吃早点,纷纷到大队部向队长,指导员等领导拜年。在队部,看见桌子上有两三个竹子编织的簸箕,里面还摆着前晚未吃完的饺子(熟的),一粒粒巧小玲珑,均匀整齐,心头不禁嘅叹,北方人就行!我们几个流口水了,顺手就检起徃嘴里塞,哈!味道真好,想想昨晚我们自己煮的,同志们都乐得羞得面面相觑。
回到班里,大家赶紧化装,全队扭秧歌上街,到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去向首长们拜年。两幅大型油画是学员黄树德同学每天抽空赶出来的(他后来成了广东省的出名画家)一幅是戴八角帽的青年毛泽东,一副是朱总司令。由两位高个子学员举着走在前头,接着是化装成工、农、兵排着,各举着斧头、镰刀、红旗。锣鼓后面是浩浩荡荡的400多人队伍,有学生,妇女,老头子,老太婆,各行个业老百姓,各人腰缠红布,手挥红绸,跳着东北大秧歌。市民们都纷纷出来观看,早晨的彩霞,映红了这一班男女青年兴奋的笑脸,佛山镇洋溢着新生的气息。
这个元旦,是共和国的第一个元旦,也是我离家过的第一个集体生活的元旦,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自豪,最新奇,最难忘的日子。
转载请注明:《《元旦征稿》我在新中国过第一个元旦《部队生活回忆之一》(叶国治)》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