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华文文苑
    八声甘州·澳头春晚咏(晨阳)

    业翔民安乙巳蛇年,侨乡澳头村。 盛举春晚闹,纷呈精彩,享视听魂。 锣鼓歌声蹈舞,赛马二胡奔。 骠国舞姿跳,轸念犹存。 鹭岛胞波参与,廿四翁青媪,逾古稀人。 矫健身躯在,灵动有精神。 忆往昔,时光倒转,岂奈何、岁月不饶人。 争朝夕、余生短暂,报效诸恩。...

  • 华文文苑
    澳头视听盛宴  欢度乙巳新春——厦门缅联会澳头侨乡春晚参演记(文)曾素琼/晨阳  (图)蒋永泰

    由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翔安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澳头华侨联谊会承办的“侨连五洲·2025第四届厦门澳头侨乡春晚”在乙巳蛇年正月初一晚八点开播了,它以侨乡文化为纽带,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为观众呈现一场以“侨”为特色的文艺视听盛宴。 在欢度灵蛇迎春的新年里,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文艺队,献上独具缅甸特色的歌舞,与全球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欢度新年,共贺新春。当欢快的缅甸歌曲传来,缅甸象脚鼓及乐器的响声,伴随五彩缤纷闪烁的背景屏及灯光,胞波们踏着婀娜的舞步缓缓而来……银钵里的圣水泼淋着,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翻腕、每一次回眸……淋漓尽致展现了缅甸舞蹈的独特魅力。 缅联会文艺队春晚参演人员,有年长78岁的老归侨,除了归侨、侨眷,还有侨二代、侨三代,他们共同演绎别具一格的缅甸特色歌舞。老归侨们的舞姿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渗透出对缅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缅甸歌舞的钟情。他们的参与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传承与鼓励,也是对缅甸历史文化的一种坚守。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缅甸文化内涵的魅力,更是一种爱国爱乡精神的传承。 此次我们参加澳头侨乡春晚表演,离不开永远会长陈汀阳和副会长杨锦强的不懈努力,胞波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通过演出把我们的快乐和祝福传递给全世界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参演人员来自厦门六个区共24人,其中男归侨6人,女归侨7人,侨眷、侨二代、三代9人,为历史之最。每次排练时大家都会面临工作、事务缠身,难于全员到齐。还要面临参演人员因各种原因的缺位替补练习和磨合。经过监事长陈婉映的总编导,所有参演人员全力以赴,克服困难、积极协调配合,团结合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彰显了缅联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1月11日录制节目,演员们早早到“归侨之家”进行演出前最后的排练;下午到达翔安澳头超旷美术馆小剧场参加彩排、化妆;晚上进行节目的正式录制。录制夜间温度只有6-7℃,整整一天没有一人退缩,依然保持着最佳的状态,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团队合作精神,为侨乡春晚节目的成功录制,为观众呈现最完美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网络直播中的高度评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厦门缅联会文艺队坚持每周四、日上午唱缅甸歌曲、排练缅甸舞蹈,为每年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准备节目,力争把泼水节嘉年华活动办成品牌特色活动,让缅联会胞波们感受缅甸文化的魅力。这不仅仅是对老归侨长辈们的崇敬,抚慰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是对中缅友好关系的接力传承。缅联会积极参加厦门市、区侨联举办的侨界文艺活动,展示原汁原味缅甸歌舞的风采,让侨界同胞目睹缅甸归侨侨眷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传承归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成为中缅文化交流的使者。 澳头侨乡春晚不仅是文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侨乡文化的魅力,见证了华侨华人的坚韧与拼搏,我们共同期待着侨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 华文文苑
    新春大吉 诸事顺遂(明正)

    《蛇年新春有感》 除夕携孙乘巨轮,宫冲之旅海涯巡。 邮轮文化童心润,春节难传贺岁音。 歉意绵绵心底绕,唯期来日再言亲。...

  • 华文文苑
    玉樓春……除夕逛塔石球塲花市(文/德光)

    . 年宵花市燈如晝,信步芳叢今勝舊。玉蘭搖曳水仙妍,銀柳嬌柔霜菊瘦。 迎春鴛侶雙牽手,人面桃花相競秀。伴遊繾綣有山妻,不懼風寒欺老叟。 书法 一〉劉北照二〉茂松三〉黃玉靈四〉阮偉生五〉吳錦蓮六〉尤肖松七〉岑建平 . . . . . ....

  • 宝哥你在哪(朱徐佳)

      毛毛的一位亲戚宝哥,从缅甸来美探望他的儿子媳妇。到达后和毛毛通了电话,希望找一天见个面叙叙旧,同时也想见见其他亲友,叫毛毛安排。 毛毛就打了几通电话,约了他的弟弟一家以及其他亲友,共十多人。订在星期日上午十一点,在毛毛家相聚。一来省了宝哥一家家去拜访亲友的麻烦,也免了忙碌的亲友们每人都要分别去拜访他。大家在毛毛家一次都见到了,一举数得。 毛毛决定做他拿手的缅甸鱼汤米粉招待大家。落实后就通知了宝哥,叫他星期日上午十一点,带同儿子媳妇一家前来热闹热闹,宝哥满口答应了。 到了星期日这天,毛毛的两个女儿也从学校回来了。他一早就忙着切切洗洗,老婆则在一旁帮忙。女儿也把家里收拾好,准备迎接远来的客人。 十点半过后不久,弟弟一家和四个侄儿女也来到了,接着其他亲友也纷纷到达,大家谈谈说说,一面等待客人。 到了十一点,大家就开始把脖子伸长,望向门外,盼望着客人的到来。毛毛赶紧把汤热好,桌椅盘碗也摆好了。只等客人一到,就可以一边吃一边聊了。 十一点半,未见客人到来,大慨是遇到塞车了。没关系,再等等。 十二点,仍未见客人縱影。打电话到宝哥儿子家,没人接听。那时并没有手机可联络。只好耐心的等,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十二点半,距约好的时间经过了一个半小时,在座的亲友们有些还有别的去处,於是就让大家先吃。吃完后已将近一点,除了弟弟一家还留下来外,其他亲友都先后离开了。大家没见到宝哥感到有点遗憾,也擔心他们是不是因为发生了甚么意外事情不能来。 等到一点半,已经过了两个半小时,弟弟不想再等,也和弟媳孩子们回去了。这时毛毛想宝哥大慨是不会来了。间中也打了几次电话,都是没人接听。於是和老婆、孩子草草吃了,让孩子们回学校。 傍晚再度打电话给宝哥,终於接通了: “宝哥,您好,今天怎么没见您来呀?您是不是忘记了要来我家呀?” “呵,没忘记。不过今天我亲家临时请我去饮茶,所以就跟他们去了。饮完茶又去逛街,到现在才回来。” “不过您没打电话通知我您不能来,我煮了鱼汤米粉,和十多个亲友,在我家等了两个多钟头,不见您们来,还擔心您发生了甚么事呢。” “呵呵,我以为和你是自己人,来不来都没关系,就没告诉你。你们不用等我呀,反正下次见也可以。” “?????……” 听到这样的回答,真是使毛毛啼笑皆非,不知怎样把话接下去。心想,你宝哥是初来咋到,一切还没进入情况也就罢了。但你老兄的儿子媳妇住在美国多年,应该懂得一点起码的礼貌吧,迟来或不能来至少打个电话来说一声。约好了不来,让这么多人乾等,这怎么说得过去呀。 过了一个礼拜,宝哥又有电话来,叫毛毛再约亲友们见面。毛毛这次学乖了,只自己单独一个人开车去把宝哥接出来,在外面吃个饭聊聊天,吃完饭送就他回去,乾净利落。至于他想要见其他的亲戚朋友,就只好让他自己去想办法了。      ...

  • 故乡的雨(朱徐佳)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北面,北回歸線以南,擁有典型的季風性氣候,每年六月中旬一过,雨季就宣告来临。      故鄉的雨,總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爽快利落,從不扭扭捏捏,拖泥帶水。      首先,烏雲拉开了序幕,撒開一张黑纱大網,把天空遮得严严实实。一時间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人們急忙把曬場上的稻谷,竹竿上晾曬的衣物收起,牛羊趕进棚里,雞鴨關回籠子,草地上戏耍的孩子叫回家,院子裡放置幾個接雨水的大桶,家里准备一些盆盆罐罐以防屋漏,茅草屋頂壓上幾塊重物以免被大風吹翻,關緊門窗。戶外的蟲鳥走獸也都紛紛躲進窩裡。只有樹木花草仍然昂然挺立,準備迎接這不寻常时刻的到來……。      忽然间,遠處射來一道閃亮的電光,在漆黑的天空劃過一條銀色耀眼的光芒,緊跟著電光而來的,是一股闷雷,接着就是有如千軍萬馬撕殺的雷鳴声一陣接一陣,一波連一波滾滾而至。接夾著狂風的怒号,頓時風聲呼呼,雷声隆隆,令人胆颤心惊。這時刻,幼童躲進媽媽懷裡,雞鴨收緊了翅膀,走獸夾住了尾巴,樹木花草瑟瑟的在強風中頑強抵抗。萬物靜待着這隨著狂風雷鳴之後而来的更大挑戰……。      終於,先遣隊來了,幾滴玻璃彈珠大的雨點像徵式的落了下來。緊接著,哗啦哗啦的滂沱大雨骤然傾盆而下,伴隨著轰隆轰隆的狂風雷鳴声,聲勢有如大軍壓境,萬鼓齊鳴、萬箭齊發,驚心动魄。人人神經緊繃,抱頭缩肩,靜静的等待這場驚天動地的暴風雨過去……。      过不了多久,在毫无预警下,暴雨骤然停止,乌雲散尽,狂風远去,雷声不再。顿时雨過天晴,彩虹乍现,太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普照著大地。         蟲兒探出了頭,鳥兒展開了翅膀,小溪流孜孜歡唱,牛羊抖着身上的水珠在溪邊暢飲,雞群歡快的吃著蚯蚓大餐,鸭子扑着翅膀边叫边往池塘跑,孩子们在積水的泥塘中打滾……。         人們打开門窗扫着落叶,开心的望着院子里接下的几大桶满溢的雨水,够用一阵子了。新浴後尚在滴水的树木花草更顯翠嫩欲滴,万物欣欣向荣,只有屋檐下还在有一滴没一滴的滴答滴答着……。           四月间的泼水节和五月间的祈雨节,得到了上苍的眷顾降下甘霖。充沛的雨量,把整个热季乾裂了的土地滋潤得生机勃勃。         人們在万里晴空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望著眼前被甘霖所滋潤的大地,對雨季後將在這肥沃土地上播種插秧,來年的好收成滿懷信心,對美好的明天充滿了希望。     ...

  • 翁山将军(十八)(中文译者:丘文)

    (英文原创书名:翁山) 英文原创作者:貌貌博士 缅文译者:特勉...

  • 赏花採莓农家乐(谭炳辉)

    谷雨过后,春夏交接。繁花盛开,气候怡人。郊游赏花,此正其时。...

  • 《小小说》人不可貌相(丘文)

    在公车上……一辆卅五座位的大巴,只有我和内人,和几位高龄乘客。我不驾车,为什么要驾车,那么宽畅舒适的公车,冬有暖气,夏有冷气……。...

  • 生活随笔(三十一)南加州缅华网三周年(了因)

    旅美缅裔族人在南加州据说有两份平面媒体,最近又听说在筹办一个网站,许董事长说了,以后我们就可和该网链接,中缅两族瑞谬胞波的情谊,在缅故乡之外开花结果,互助互持更为紧密。更可呈现一片繁华景象。...

  • 温馨的情感华友欢庆缅甸新年(谢玉清)

    四月十五日,煜群接到缅华会长黄国胜的电话,要他明天到会所拍摄录相。我们本来以为是星期六华友欢庆缅甸新年,所以星期日大概是缅华也要欢庆缅甸新年,我们到了会所,才知道星期六华友没有举行,改在星期天。...

  • 翁山将军(十七)(中文译者:丘文)

    (英文原创书名:翁山) 英文原创作者:貌貌博士 缅文译者:特勉 ...

  • 翁山将军(十六)(中文译者:丘文)

    (英文原创书名:翁山) 英文原创作者:貌貌博士 缅文译者:特勉...

  • 歌美声甜渡新年(更生)

    谁说人间四月芳菲尽,故国正值繁花似锦的人间四月天。“北斗花”飘香四溢。豆蔻年华,徐娘半老头插北斗小黄花,热歌劲舞,轻歌曼舞,狂欢沸腾在水的世界。 人们投身于这最盛大的传统佳节。彼此用纯净清水泼洒,洗涤过去一年的总总不顺,迎来清新欢快的一年。 远离故国的游子,这一切,成了远去的曾经。 且将他乡当故乡。不变的情愫,素有的习俗,逾越时空,也要痴醉一场。 我们北加州的歌友,以空前的人数汇聚在张秀华姐家。在陈锡泉的带领下,大唱泼水节之歌——《庇荫曼山》,《杜波》,《妞玛》……中英文歌亦佳。更有情不自禁的大姐在方寸之地闻歌起舞。大家的目光投注在婀娜多姿的舞步。 欢歌笑语荡漾在每个角落。 如斗小室,坐沙发的,席地盘坐的,沿梯阶就坐的,更有站立的,委实没有让人走动的空间。弥漫在醉人的甜美的氛围里。 我们同在一起:年逾花甲,古稀已过,步入耄耋。老而弥坚的帅哥靓女,笙歌响起。今夕何夕! 又赚了一天!芬芳的一天!心灵的春天! 品尝家乡美食,甜品,水果。大快朵颐! 个个超脱生活的轨迹,放射生命之夕的光彩! 彼此约定:5月14日——母亲节,再起笙歌,不见不散! 又,5月21日——逍遥游。摘蓝莓去,就地野餐! 更,以后的以后,我们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2017年泼水节于美国北加州...

  • 《生活随笔》 三十 (泼水节感言 了因)

    照说了因们的<达迦敏>应该是在今天<四月十六日>回朝了。祂下凡人间明侦暗察民情,应该有所收获,回朝之后该为凡间百姓的福祗,想方没法,结予庇佑。 四月十二日前接到在新加坡修身养神的老友,翻译家,资深华语教师曹润盛兄的电邮,他说根据曼德勒泼水节卜文,今年<达迦敏>帝释坐着牛,一手执着斧头,另一手执着镰刀下凡。在了因们的第二故乡,每年泼水节来临之前就有泼水节卜文<丁健沙>出版,曼德勒的<丁健沙>最受人们欢迎。人们从卜文里了解将要来的新的一年福倚祸伏,以期预得应变的时间,当然这也是<信不信由你>的事。 如今世界遍地狼烟,烽火四起,半岛风云汹涌,中东战火漫延,欧洲难民纷扰,烏克兰两强对恃,南海云谲波诡,战云密布,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达迦敏>帝释手势板爷降世,大有警示世间俗民好自为之,不然家破人亡,地球堪存。了因倒是希望帝释能指点迷津,如何运用李逵之三大板斧解决一切,释世间纷扰危急。 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频频出现反常,世界自然科学家向大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达迦敏>帝释手持镰刀下凡,不也有这样的含义么,四季不调,风雨不顺,年谷不登,雾霾遮天,天灾人祸,是大难临头之兆。赐以镰刀,示以警觉,慎防风云之不测,注意食安之重要,不可忽视的环保。保护好人类居住的地球,人类责无旁贷。 牛的秉性刻苦耐劳,默默无语,弘毅宽厚,忠诚老实,<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乳>,印度有将之奉若神明的民族,其实它是劳动人民的代表。骑在牛背上的人类精英,千万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否则还有另一句话<牛性大作><牛脾气发作>,当它发飚时,把你甩落地,那锥利的双角,穿膛而过,这是屡验不爽的。 了因的信口之言,只是个人对新年卜文<丁健沙>的解读,有如庙祝援籖,当然也是信不信由你。请勿认真。 阿弥陀佛,天降福禄,丁健快乐!  ...

  • 回忆雷碧书先生二三事(更生)

    雷碧书先生是“缅甸华侨中学”(华中)历任最长久的一位董事长,直至学校收归国有。 自我年少入读华中,已然是他董事长。在我潜意识里,他与各校董事长,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很理所当然。 毕业后,我留校服务。开始与他有了小小的接触。不,是他亲近了我们全体教师。记忆中,每年至少有一次,他特意在家犒劳全体教师。那些年,除非喜庆,设宴招待实属罕事,尤其家宴,自由轻松,谈笑自如,欢畅融洽。宾至如归,家的温馨。 我是刚出道的年轻教师,哪有机会和他攀谈。却因而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确实不同于其他董事长。 而后,我北漂南闯,与他渐行渐远 。 忽如一夜噩梦,风云突变。学校不复存在。我们这一群教师有如打散的鸟儿,被迫各自投林。 我自己几度辗转。曾在华区一家铺面摆摊卖中成药 ,也参与缅华体育会的工作。会所在百尺路下段,与“救济会”(“慈善会”前身)同属一个会所。不时到会所,与救济会的执事先生们有所接触。时不时听到社会上的趣闻逸事。 说雷先生原为小儿筹办婚礼的费用,捐给缅华六个团体——石破天惊! 以雷先生的身份——缅甸福建同乡会理事长,建德总社大董,社团主要负责人,华社翘楚,首脑人物。若要大讲排场,席开流水也不为过。他却 “倒行逆施”,违反常理,不可理喻。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传为佳话美谈,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一道风景。 他的办公处设于百尺路上段,似是“金泉公司”。不时到我摊位聊他几句。那时他才知道我曾经是个教师。 噩耗传来,雷碧书先生不幸病逝。大家深为他的仙去痛惜不已。 治丧委员会成立了。 丧事办得体面而不奢华,朴实中带着莊重。 “毛淡棉”(棉城)是他发迹所在。早年他为棉城社会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仰光。棉城华人华社以他马首是瞻,视如“父母官”。惊悉他谢世,不远迢遥,怀着悲痛与景仰的心情前来祭奠,还带来中国传统的锣鼓队。 然而,他的儿女们谢绝了所有一切吹吹打打的仪式。任凭他们一再的恳求,也未能动摇父亲的遗嘱。大家很是沮丧,满腹委屈,却回天无力,唯徒叹奈何了! 体现了这位长者不落俗套,不虚张声势,不铺张浪费,不浮夸的高风亮节。 今天,福建同乡总会启用的百尺路上段分校舍,是当年雷碧书先生的“金泉公司”. 雷碧书先生的遗像挂在墙上。这间他在办公的曾经献给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下。 雷碧书先生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低调处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正能量,为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的豪爽,气节和大度给后人传颂不已——高山景行。是真真切切的“侨领”。 又,振奋人心的更!——雷启泉继承了父亲的风范,正奔波忙碌于他家乡“毛淡棉”的重建华校,再创辉煌!   ——2017年新春  ...

  • 寸草春晖《三》义妈(更生)

    我的义妈是福州人。我叫她“依妈”。因了她最疼爱的小儿,我最知心的同窗挚友毅然决然回国。 机场一 别,她哭得昏迷过去。一场生离,就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怎能不悲恸欲绝。 也许“依妈,依妈”的声声叫唤,宛如儿子的呼唤回荡在她耳畔,些许能宽慰她空落落的心。 我依旧留在这个家,一如儿子在的时候,和她长子我们三人。 有一年,因工作的关系,我得住宿学校。生活条件,伙食较差,医生诊断我贫血。 依妈得知后,说什么也要我 回来吃晚餐,餐餐煮猪肝给我进补。 又有一次,许是风寒音哑。正好有“抹谷”乡亲送来百合,她用冰糖蒸给我吃,立马治好了。 时时的嘘寒问暖,有如亲子般照顾备至。 私立中学收归国有,身为外侨的我,无法续任,我又回到这个家。 新学年,我有幸在一家小学任教,不住校,仍留在她家。 依妈并不宽裕。儿子打工,她自己还得从纺织厂带回纱捆纺纱,有时是纺织品漂白,赚取工钱,补贴家用。 “依妈”一生艰辛劳苦。两个孩子在不比襁褓大多少的年段,便失去了父亲。一个年轻孀妇,挑起生活担子,在物质匮乏,贫寒交迫的处境,咬紧牙关,含辛茹苦,风雨兼程,把两个孩子拉扯长大。 多少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庆幸和依玛同住一镇区,时有往来。 其时的她,业已苦尽甘来。身边的儿子事业有成,含饴弄孙,日子过得蛮写意。 逢年过节,她总要亲自下厨,烧的一口好菜,尤其福州人的肉馅鱼丸,令人赞不绝口。她总是差女工送过来。过年,要我们一家人过去吃团圆饭。 即便儿子远在中国,她还是念想着儿子旧日的同窗好友,时不时请到家里聚一聚。 每逢她的生日,居然有那么多“不速”的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给她拜寿祝贺——大家早已把她的生辰刻印在脑海里,何须柬约。 好客的依妈,少不了也得张罗一番。卤面鸡蛋(保平安)回敬来客是必不可少的礼数。晚上,还得开上几席宴请大家。届时,整个场面荡漾在欢声笑语里,热闹非常。 此外,她还去老人院或孤儿院施送白米或其他物品。 济物利人是她的本性。相识者中,谁有困难,她总会援手相助。资助他人的不比自用的少。家里的药物,只要适用对方的绝不吝惜,出手相让。 早些年,每天清早,我们会在一家茶室会面。茶室老板兄弟也是福州人,待她如同亲人。 几十年来,是她视我如亲子,给我无尽的亲情的温暖。 我自己置身在福州群中,大家早已认可我这个义子,很是风光,荣幸之至。 此次, 我特意回仰光,赶赴她九十七华诞。 我衷心祝愿她老人家百岁不老,松柏常青! 2011年农历12月                                              后    记     +        父亲的墓地经不起一再迫迁,早已无迹可寻。唯独在我心田立着永志的墓碑。   +        趁此次回乡,凭吊母亲的坟墓。只见乱草丛生,碑文掉迹,模糊不清。不到清明,不宜 扫墓。好在侄儿,侄女们届时会祭扫。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

  • 寸草春晖《一》父亲(更生)

            父亲谢世已整整五十年了。 噩耗传来,我远在缅泰边陲的一个小镇执教。路途的遥远,艰苦,未能如期赴丧,未能在他灵前顿首叩头,悲恸之心无以复加。 逝者已矣,我唯有追思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缅怀他,念想他。 父亲何时来到缅甸,是他不曾提过,还是我未能记下。 是我还穿着开裆裤在泥地里爬滚的年段,在吉仁族聚居的小村落——我的故乡。善良敦厚的民族,和勤劳朴实的父母和睦相处,日子倒也过得蛮殷实,蛮安逸。 好景不常。日寇南侵,铁蹄虽未践踏这块贫穷的土地,却“山雨欲来风满楼”,处处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个个 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盗匪乘机抢劫,作乱,不胜猖獗。 我们举家逃到了勃生,却未能安生,东迁西徙,辗转好多地方后,才在市内立下了脚跟。 这是我们一家命运的转折点。 在市场外围开了个小布店。父亲为人厚道,寡言,缅语讲不好,难以沟通,买卖受影响。无奈之下,由母亲撑起来。父亲只得操家务,劈柴做饭,打水洗衣,一天下来,也忙得可以。 一到旱季,屋后公用的水井开始干涸,须得清理。父亲总是自告奋勇下到井底,把污垢杂物打捞上 来。这一来,大家用水洗澡,始终保持洁净。年年如是,从未间断。 平日,左邻右舍,故里乡亲,有什么需要父亲帮的忙,从不推托。我一个堂嫂,没少得到他的帮助。每每提及他,感念之情,溢以言表。 哥哥长大了,父亲要他辍学,带到我们兄弟俩出生的乡村经营杂货。因是原乡人,与邻里乡亲本就有良好的人脉关系。不几年,生意做得起色,盖起了木屋。这在当时当地是了不起的“豪宅”。 父亲来缅几十年,始终不改简朴的本色。平时,赤着上身,着短裤,腰围系一条“纱 籠巾”(纱籠横切两段,用来擦身拭汗)。天凉了,加一件背心什么的。十足的“唐山客”。身子骨一直硬朗,几乎没看过病。 寒暑假,我回到勃生,务必乘小船往故乡和父亲小住数日。其时,哥哥业已成家,膝下有了儿女。晚上,点起汽油灯,满屋亮堂堂,好不热闹。 父亲偶尔也会提及祖籍故居。少小离家的他,总有一份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和怀思。 父亲该有个清静,安闲的日子了。孰料天不与寿,因脑溢血不治,享年六十一。 父亲的遗体由水路运到勃生入土安葬,我竟未能送他最后一程。 那年寒假,纵是山高路远,崎岖坎坷,教师都不回仰光度假。我因念睹父亲灵墓心切,只身回来。 父亲一生清贫劳苦,克勤克俭。晚年,未能享福,未能报答其一二,情何以堪! 2011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