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現第一起新冠病毒病例的兩天後,美國總統特朗普說情況「完全得到控制」,並向公眾保證情況「會好起來的」。四個月後,新冠病毒已蔓延到美國所有50個州,導致160萬例確診病例,10萬人死亡。
我們將這些數據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進行比較,看看未來幾個月情況將如何發展。
美國的情況和其它地區比較情況怎樣?
美國的死亡人數在4月初成為全球最高水平,此後死亡人數急劇上升。
- 肺炎疫情:美國死亡數突破十萬,巴西確診數升至全球第二
- 肺炎疫情:美國公衛專家警告,新冠病毒或在秋季捲土重來
- 肺炎疫情與政治:從美國到巴西,戴不戴口罩為何與政治立場有關
- 肺炎疫情: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感染數據每日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最初表示,疫情爆發期間可能有5至6萬人死亡,但他在5月改口,他希望死亡人數可以低於10萬。但現在死亡人數已經超越這個預期,美國平均每天仍有大約1000人死亡。
特朗普不願只看死亡人數,而是更傾向於把死亡率(即相對於該國人口的死亡人數)作為證據,證明美國比其他一些國家更有效地應對病毒。
下圖顯示死亡人數最高的國家,以及右側的死亡率。可以看到,通過這種方法,一些國家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的死亡人口比例更高。
比利時有1150萬人口,在新冠病毒爆發期間,每10萬人中有80人死亡,而美國則有3.3億人口,每10萬人中有近30人死亡。
但如果看美國受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州,紐約州的死亡率,則每10萬人中有近150人死亡,這表明美國各地的死亡率差異很大。
進行國家間比較的一大問題是許多國家確認新冠病例死亡的標凖不同。例如,比利時的死亡包括未經檢測的疑似病例造成的死亡。美國某些州以這種方式記錄死亡人數,但並非全部州都如此。
對於某些國家的官方數據是否可以信任,也存在疑問。中國的批評者認為,中國低估了疫情爆發的規模。
另一問題是,不同國家可能處於疫情爆發的不同階段。許多歐洲國家每日確診病例數已達到高峰,正大幅下降。但目前還不能對美國下同樣的結論。
紐約最糟糕時期已過,而美國呢?
有幾個歐洲國家和美國在同一時間爆發疫情,所有這些歐洲國家都呈現死亡人數迅速增加,達到頂峰然後消失的趨勢。但美國沒有。
美國每天的死亡人數穩定而不是下降的一大原因跟美國的絶對規模有關。美國不是一次全國大爆發,而是呈現多個感染中心並在不同時間段以不同速度傳播。
在紐約,新冠病毒出現較早,隨後迅速傳播,並於4月初達到高峰。但在美國其他地區,每日死亡人數的下降速度卻很緩慢。
像路易斯安那州和密歇根州這樣的其他早期受到嚴重影響的州,和紐約一樣,每天的死亡人數也大大減少。
但隨著這些州的情況有所改善,其他州情況則惡化。與上周相比,美國三分之一州的死亡人數在增加,而羅德島州、密西西比州和俄亥俄州的增長率很高。
美國在檢測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只是現在
最近幾周,特朗普一直熱衷談論美國進行的檢測數量。最新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美國已進行1500萬次檢測。
這個數字使美國領先於其他國家,但在使用檢測來控制病毒方面,它能做的比檢測的總數還多。
在大流行初期進行大量檢測並追蹤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的國家,在減緩病毒傳播方面最成功。
例如韓國在爆發初期就加強測試,並設法控制病毒。韓國人口約5000萬,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不到300。
但正如上圖所示,美國首例病例死亡幾周後官員們才真正加強檢測。
美國最高級別的傳染病衛生官員安東尼·福西(Anthony Fauci)在3月初承認檢測系統「目前正在失效」,美國無法「輕易提供其他國家的人們所做的檢測」。
每日檢測的次數表明,美國已遠遠超過最初的問題,但仍可以取得進展。如果1500萬的數據凖確無誤,那說明這僅佔人口的4.5%。
未來美國會發生什麼?
儘管美國死亡人數的增長速度較慢,但死亡人數仍在增加,白宮引用的一種模型預測,到8月美國的死亡人數可能接近15萬,儘管此前的預測值較低。
這種預測的問題之一是,沒有人完全確定美國經濟的逐步開放將對病毒的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方面,超過90%的美國人口受到強制封鎖的命令,但是大多數州現在已經開始放寬對家庭住所的限制。
白宮為各州在重啟前列出了一系列標凖,比如要滿足確診人數連續兩周下降。但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說,只有幾個州達標。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西警告說,如果在疫情受控前重啟,他們將看到「可能會爆發的小高峰」。
但福西的建議與特朗普的相矛盾。特朗普熱衷於在連任前重新啟動美國經濟。最新數據顯示,自疫情爆發以來,近四分之一的美國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
在本月初被問及是否會以失去生命為代價重啟美國時,特朗普說:「會不會有人受嚴重影響?會。但我們必須讓我們的國家重啟,我們必須盡快讓它重啟。」
即使各州繼續放寬限制,也不清楚美國公眾是否會急於到商店和飯店消費。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有70%的美國人擔心各州重啟的速度過快。
转载请注明:《肺炎疫情:圖解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差異 – BBC News 中文》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