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变化,对过年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小时候过年,和中老年过年经历不同,在国内过年和在国外过年,不同的国度,感受也就不同。
小时候,生活成长在缅甸,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华中”举办的春节文娱广场,将近一个星期的春节联欢活动。那里有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花一块钱抽奖,最大奖是自行车一辆。文娱广场吃的,玩的应有尽有。有来自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文化展览。有象棋比赛,灯谜,各种球类(篮球、乒乓球等)比赛,各种文艺节目表演,还有缅甸剧目的表演,可以花钱租一个躺椅,从入夜一直看到天亮,彻夜鼓声敲响。春节对于我们真是大开眼界,兴高采烈的好时光。春节文娱广场举办期间,九文台那边的马路,整夜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不管是华人,缅甸人,大家都不分国籍,和谐共处,一起过春节。
对于我们,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到文娱广场担任“义务工作者”,担当文娱广场的各项服务工作、值班。每次都要服务到深夜,得到的报酬就是吃一顿宵夜。那时候都是心甘情愿,乐此不彼。虽然每次都要忙到半夜才回家,也都非常高兴,引以为荣。春节的欢乐情景至今不能忘怀。在缅甸虽然也过洋年、缅甸年,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过中国的春节。
60年代,回到了国内。在那个物质不是太丰富的年代,过年全家的聚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买上半斤的配给的花生,半斤油,几十斤粮食,有限的猪肉,做上一顿比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饱餐一顿,代表了那个年代的过年的特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后,私家车也多了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后一起看“春晚”的节目,成了全国人民春节必做的事情。除夕夜,爆竹声震天响,满城烟雾弥漫,火光四射。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乐的过年的气氛当中。
再后来,人们都觉得过年吃一顿年夜饭不再是什么特别的事,多数人都觉得其实天天都在过年,什么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越来愈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在郊游,省内游,国内游,有条件的到国外游。过节期间,全国交通大拥堵经常成为常见的奇观。
大多数人,过年那几天选择和家人一起过,过了初五以后,就开始外出探亲访友。退休后,我们都选择在大家上班后,约退休的同事好友,聚一聚。因为,我们同时期退休的同事,有摄影的共同爱好,会约在一起,聚集的一位同事的家里,带上自己拿手的菜肴,(后来懒了,就到附近餐馆订上一桌饭),带上自己的摄影作品,在一起聚一聚。既联络的感情又交流了摄影心得,摄影技艺有了提高,过的既高兴又有意义。
特别巧的是,我在北京时,住家离缅甸驻华大使馆很近,更巧的是有一任缅甸驻华大使在缅甸仰光又是我家邻居,因而每年春节除夕夜,我都会请他到我家吃年夜饭,吃饱喝足后,他就用他的车子带我们全家在北京城里逛上一圈,欣赏北京过年的夜景,这种特殊的活动持续了许多年。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六年前,来到了美国洛杉矶,在这里过年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在洛杉矶,中国的春节不放假,孩子们忙着上班,美国人过年主要是过圣诞节,元旦等洋节,我们华人过春节的气氛也就淡了许多,最多时候是和家里人或亲友聚一聚。比较热闹的活动就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华人工商展”,在那里还能感受到一点华人过春节的气氛,观看一些国内的展品展览,中西合璧的一些节目,购买一些小商品等等。
华人团体,例如缅华联谊会每年过了春节后,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宴,这是我们华人比较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每年都要在酒楼办上四五十桌。春节宴会上有传统的舞狮,气氛非常热烈,华人的气息相当浓厚。穿上民族特征的服装,还有大家精心排练准备的文艺节目演出。即便在国外,也能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情谊。这些活动是连接我们这些海外游子的牢固的纽带,我衷心希望我们民族情谊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转载请注明:《《元旦征稿》聊聊过年(阿山)》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