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出版的《缅甸之光》报上的“今日仰光”专栏,发表专文介绍了仰光市的唐人街(China Town)的情况。
现在仰光民众所说的唐人街位于仰光市西部专区的拉达(Latha)镇,西起南勃陶(Lanmadaw)街,东至大金塔路(Shwedagon Pagoda Road),几乎就是整个拉达镇区了。这个地方是中国人进行经贸生意往来最热闹的地方。唐人街这个称呼,在缅皇时代,在曼德勒市及仰光市内就出现了。
在仰光市的唐人街内,在摩哈班都拉大街(华人称为“广东大街”)及海滨街上,有两座中国佛庙非常引人注目。
庆福宫(福建观音亭)
一座佛庙是位在海滨街,在新窝坦街(Sintwotan)及18条街之间的“福建庆福宫观音庙”,另一是在摩哈班都拉街上,拉达路(华人称为“百尺路”)与20条之间的“广东观音庙”。从小我们就听长辈们说:中国人非常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时就是在这些佛庙中讨论帮忙解决这些困难。现在每天晚上在海滨街散步时还会见到在观音庙内这些华人一群一群地围着谈话、说天论地呢。
庆福宫观音庙管理委员会的U Kyaw San就说道:“根据记载,我们的先人在1861年时就建起了这庆福宫观音庙。而在新窝坦街门牌45号的地方,我们庆福宫还开设了一所义务诊所,不只是中国人,任何人不分民族、宗教信仰都可免费到那儿看病医病。”
广东观音亭
而位于拉达路的中国佛庙,全称为“广东观音庙”。当时在缅甸仰光境内,缅甸人眼中的华人只有两大族群:一是“长袖”,一是“短袖”。(按:当时在仰光的福建、广东两大族群中,福建人多经商,当“账房先生”,衣着为“长袖”。而广东人以从事木工者为多,衣着多为“短袖”,故缅甸友人就这样简单地称呼福建人为长袖,广东人为短袖了。)而现在在唐人街的两座已属“历史文物”中国观音庙,一座恰好是“长袖”人的寺庙,一座是“短袖”人的寺庙了。
根据广东观音庙管理委员会会务秘书U Han之说:“据我们先人之说,这佛庙最初只是木房,当时这一带都属渔民村,村地范围十分辽阔,从现在的河滨街直到顶漂(Theinphyu)路,这一带都是木房区,根据潮水涨落,雨季时渔船都可进入这地区。这是在过去缅皇时期就存在的,在1824年以前(第一次英缅战争之前)这观音庙就存在了,这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而估计最早的佛庙成立的时间应在1790年至1820年之间(按:如照此计算,广东观音庙的历史就超过200年了)。”
1855年仰光的一场大火毁掉了这广东观音庙。这时观音庙管理委员会重新进行募捐,于1856年在新庙址(今日观音庙中的中央厅)用砖石建起了新建筑物,这中央厅于1864年完工。1858年当时的英殖民政府正式批准这观音庙为“广东中国人的佛庙之地“。中央厅建成后又继续建设左右两厅,于1872年完工。1884年再进行大规模整修,于1888年完工,所以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今年2019年中国新年活动是第三次在仰光市举办的了,由仰光省政府隆重地举行了开幕仪式。在摩哈班都拉大街上挂满了红色灯笼。“今年这一路上所悬挂的灯笼都是我们缅华青少年们自己悬挂的,去年则是请中国方面派人来悬挂的,大小灯笼共有4000多只。”春节活动对外联络处的负责人U Thant Zin Maung如是说道。
转载请注明:《仰光市的唐人街 (缅华网)》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