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马越民"

  • 华文文苑
    妈妈的味道(马越民)

    端午节,小妹又一次送来粽子。闻着粽子香,思念飘过江,与妈妈阴阳相隔,思念不变。粽子里有米,我心里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得迷醉。送来一袋粽子,香香的馅料,美美哒滋味,送来一袋惬意,大大的关心深深的请谊。 酒酿、粽子是妈妈的拿手厨艺。她包的粽子有:红心咸蛋黄、红豆沙、五花肉粽、纯糯米素粽子……等品种。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要采购粽子叶,新鲜包粽子的叶子越大越好, 新鲜棕叶子大叶还要一把粽绳。在使用粽叶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煮的方法来杀菌杀毒的,如果是去年的干粽叶,需要将粽叶放于冷水中浸泡一夜,使其吸收充足的水分,变得柔软一些,如果是用温水泡的话,则需要泡一小时即可,然后用手轻轻的漂洗。 粽子包好后,拉紧芦苇叶,用一只手摁住芦苇叶的叶子,另一只手拿住绳子,嘴巴咬著一头。然后另一端用拿着绳子的手在粽子外绕两三圈,用剪刀剪去多余的绳子,双手为绳子打结,最好是活结,有利于吃的时候容易扯开绳子,方便食用。活结打好后,这个绳子就绑好了。 大枣洗好后,切成小丁和花生米、剥了皮的蚕豆拌在一起,待粽子熟了大枣周边的米甜甜的口感更好。 取三张粽叶握成漏斗状,然后加入馅料、糯米与口齐平。馅料、糯米装满后拍打手指两侧,让米紧实些。盖上粽叶,注意手的力道,顺三角形状绕过去。用新的一片粽叶盖在外面再绕一圈,粽子表面就光滑了。       红豆沙馅料用低糖红豆沙。红心咸蛋黄粽子材料用咸蛋黄。白米粽子用纯糯米集成新鲜素粽子。 端午节前的晚上,妈妈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就搬把小凳子坐在哪里看。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爸爸虽然不熟练也一起动手包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色。。端午节的早上起床后,爸爸在门上 插了一把艾草,艾叶香,香满堂,艾枝插在大门上。妈妈用艾草煮过的鸡蛋给我们吃,听说吃了就不会长疮了。感受妈妈亲手包粽子那种氛围再也体会不到了! 做酒酿的小窍门 妈妈不在了,她的厨艺在后人中延续。...

  • 华文文苑
    黑色幽默传奇《叶国治遗作 5/22/2007》(马越民提供 5/10/2022)

    一 马维忠先生的一生极具传奇性 。他从小立志追求孙中山,两次参加国民党,想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屡次碰壁。他从一个老国民党员的立场出发,想用改良的方式挽救国民党,却有着唐吉珂德似的悲剧结局。他想在腐败的黑暗的官场上树立新风,却演出了具有讽刺性的黑色幽默剧——“清官坐牢”。他从祖国的东海岸漂泊到遥远的西南边陲,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编辑,做过县太爷,仍回归到原点——两袖清风的穷教书匠。 二 马维忠先生的世界观彻底转变是在40岁以后。他流浪到海外,有机会读到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毛泽东思想给了他一把解剖刀,他认真地解剖了自己。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怀念陶行知》这两篇文章中,他回顾和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理念,批判了陶行知的理论缺陷,从而也批判了自己。 三      马维忠先生敬佩陶行知,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言一行,都照陶行知的样子去做,他是忠诚的陶行知的私淑弟子。 无巧不成书,他的先师陶行知活到55岁,马的生命也终于55岁。是巧合,是造化?他在纪念陶行知逝世七周年的文章中指出:陶行知“处在这样的革命时代,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三条路:革命、改良或反革命。而他走的恰是由改良到革命的道路”。马维忠生在满清覆灭,辛亥革命后的军伐混战年代 ,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风云变幻。动荡的时代,也是他由改良走向革命的时代。      他用马列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评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十个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马先生认为陶的“行”仅仅是一种个别的、孤立的,偶然的行为或行动,虽然在“行”中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片面的,虔诚的,尚不能称为真“知”,如果停留在此阶段,只能流入经验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关于“知”,马先生认为:陶行知以为“行”就开始得到了“知”,这个“知”就自然地得到了“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僵化的。人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在感性活动中得到了“知”,这个“知”是否正在确?是否对头?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再到“行”中体验、修正和提升。马先生指出:陶的缺点就在于他“根本没有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过程至飞跃”。      马先生的世界观改变之后:他在缅华教育活动中,在爱国民主活动中显得朝气蓬勃,向着反动派,向着黑暗举起了投枪,像鲁迅一样。 四...

  • 华文文苑
    消失的村庄(马越民)

    打听去秀才坪有无公交车,电话里却传来“秀才坪搬走了!”的信息。  1977年中共三中全会以后,各单位抽调人员下乡,名称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宣传队。临时性任务,工作一年。 从西宁出发,两个小时以后在民和前面的一个小车站—— 胡拉海下车,我沿着山脊,五个小时走到秀才坪,秀才坪是青海民和的一个山村。山村马姓祖先原在陕西,300多年前,关中战乱不止,被逼逃到甘肃,辗转来到青海。 为了自由地生活,他们找了一块人迹罕至,官家不来的山腰安居下来。此处在数百年前森林茂盛,当然有泉水了。杜家先祖稍迟也辗转来到此地聚居。两批逃亡者对耕地和燃料的需求,使村子周围9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世代人的野蛮开发,树没了,水存不住了。暴雨促使山体滑坡。某年,马姓家族被泥石流淹埋死绝。马/杜两个家族,剩下杜姓一族。 毁林—山体滑坡坡恶性循环,使得耕地的主要土壤 粘化和弱腐殖质积累仅在5%左右,肥力低,产量也低,地方荒凉、耕地分散、群众过着柴火做饭、油灯照明的艰苦的生活。交通不便,出行山路,到乡政府上学看病要走17公里。生活之艰辛,首先表现在吃水上。我入住后第一关是挑水。给房东挑两担水是每天必修课,在崎岖的小路上担水走一个小时,对我的体力毅力都是个考验。 退耕还林建新村 作为队员,吃住都在房东家,每天按一斤粮票+现金一元计算付费。他们日子过得那么苦呀,每天吃馍馍 +茯茶+洋芋(土豆)。我们每月放假两天,回西宁去才可能 改善生活。 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村民们渴望下山,个别有条件的农户率先迁出秀才坪。 2015年在松树乡倡导下,有一部分村民到川水地区插花式搬迁,得到了危房改造补助。 2016年5月,松树乡在川水地公路边,开工建设农村新居,新居占地42.9亩。秀才坪属松树乡管理,2017年国庆节前新居落成后,松树乡把杜家村、牙合、秀才坪、集体搬迁合并成牙合新村,秀才坪不存在了。 全村187户565人都住进了新房。每户新房105M2(院子面积除外)造价13万,国家补助一半。评议后,困难户仅仅出资1.3万元。2017年10月国庆节,农户已陆续开始搬迁入住。 异地搬迁后,农民不再种地,大部分外出打工;一部分自己搞副业(如养殖、经商等);另一部分被聘为护林员。生产方式的改变,完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上学、看病就在2KM半径内。水通 ,打开水龙头就用,不需挑水,自来水直通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洗澡,根本地改变了农民卫生习惯;电通,不用油灯看书学习,极大方便了生活;太阳能路灯照明也为社交往来,文体活动提供方便;气通,煤气罐进家门,清洁能源使得厨房不再是乌黑的。 ...

  • 华文文苑
    初心六十载—-马越民

    1937年5月 ,我出生在素有鱼米之乡着称的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海盐县。 1935年,父亲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学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事变的结果,上海完全被日本占领。 1938年夏,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应滇籍同学邀请,赴云南保山師范学校执教,两年后转赴昆明昆华师范任教。年幼的我便由父母亲抱着,从浙江到了云南滇西。在颠沛流离生活中,小学没正经上过,故而连方块字也写不好! 1950年2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进军取得滇南战役的胜利;2月22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昆明获得和平解放;2月24日在昆明“庚园”召开的地师以上干部会议上,陈赓郑重宣布云南全境解放。 3月,父亲应缅甸仰光的华侨中学邀请前往任教,我即随全家到了缅甸,直至1955年高中毕业回国。 1950年6月,缅甸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初心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简称华中)创立于1921年,专门为当地的华侨华人及子女教授华文。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华侨中学的师生在校园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成为缅甸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全校师生高唱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勇敢地站在缅华同胞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方。 自1949年11月,华中便启用了新课本。为学生介绍祖籍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面貌,秉承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学生接受的是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祖国内地的年轻人一样,学生时代我爱看小说。看过的中国小说,如又厚又长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但感觉看完需要花好多天,看过后,心里像是淤着一团棉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喜欢艾芜的《南行记》,有一种从困境中挣扎的振奋。更爱看香港出版的边区文艺丛书,像《虾球传》《李家庄的变迁》《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新儿女英雄传》等等,这些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眼前出现了一座灯光灿烂的灯塔。这座灯塔,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那时对外国小说很痴迷。少年的幻梦随着课外书阅读的增多,内容丰富的幻想也不断变化。读了高尔基的《海燕》,希望像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歌唱:“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我们多么想奔向那个地方,去接受战斗的洗礼,去寻找我们的梦。去过一种与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廻然不同的,另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那一长串名字、父名、夫名、姓等等,搞得我稀里糊涂。里面的故事却向我打开了新天地。《牛虻》的主人公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进入高中,我的语文是学校里的尖子。由于编黑板报很出色,缅华学生联合会吸收我为《人民报》学生副刊编辑(缅甸《人民报》是创刊于1947年的缅甸华文日报)。我的作文经常见报。1949年初,有一些学生回国参军、升学,他们的来信反映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刊登在报上,很能鼓舞人心。我们还把各校同学作文收集起来交到报社,配合时事宣传,我写了《春风吹到亚非洲》等稿件;也模仿鲁迅,写过几篇杂文,这使我的作文大有长进。因而,幻想也写小说,当个作家。 由于父亲在仰光华侨中学教书(后担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我们全家住在校园里。我也就读于该校,受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教育,练就了团结、坚强、律己的品格。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抗美援朝的胜利,世界头号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战场上签下了停战协议;祖国开始了全中国人民、全中华民族旷日持久的和平建设,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热情。 初中毕业时,我也想回国,父母认为年龄太小。高中以后哪里去?同学们相互倾吐心情。 毕业后去英文学校?幼稚的我们,认为去英文学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都没有这个想法。当老师或者做生意?那是不得已的下策。回国升学?最革命! 雏鹰待飞的年龄,都憧憬着解放区那自由呼吸的天地。响应祖国号召,收拾行装飘洋过海,纷纷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了当年海外华侨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祖国我回来了...

  • 侨友动态
    花海自由行 (作者:马越民 书法:尤肖松)

    (一) 油菜花海自由行, 青藏铁路景色新。 湖天一色云为界, 患难战友重友情。 (二) 车过日月菜花黄,青藏公路颠簸长。 近海水蓝含晚霞,远山雪白立斜阳。 帐篷数点咖啡色,推土机红声远扬; 翻修公路交通忙,黑马湟鱼洄故乡。   注:盛夏时节,在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湟鱼开始成群结队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奇观。1965年7月,笔者在青海湖西南角的黑马河畔,参加公路翻修工程。当年随意捕捞,竭泽而渔,本世纪已明令禁止产卵期捕鱼。(2019-07-17) 过青藏公路 车过日月菜花黄,千里云衢送吉祥。 碧海蓝天生返照,青山白雪映斜阳。 牧羊鞕影萋萋草,推土机声处处扬。 七十年来昌国运,安居乐业藏家乡。 己亥瓜月马越民撰   注: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 最高点海拔4877米.青海湖海拔3100-3300。 作品时代景背: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019年7月,我带沙捞越(Sarawak)华文作家梁放重返青海,沿青藏线采风得诗。 ....

  • 诗词歌赋
    步郁文《京城七绝》韵兩首(马越民)

    (一) 冠魔肆虐總難防, 羨我中華好主張。 嚴控嚴防齊宅守, 诺亚方舟破浪航。 (二) 國有良謀巧設防, 京華罹疫黯神傷。 逆行自有英雄膽, 豈讓冠魔肆意狂。 附原玉 宽严失措疫难防, 冷热环球触目伤。 病毒行踪如鬼魅, 华佗无奈小虫狂。 谢高德光先生指导 马越民...

  • 通知通告
    重塑华中(马越民)

    旭日照钟楼 流光溢彩 红歌高唱云天外 校友立壮志 豪情万丈 同侨团结绘新图 横批:重塑华中          ...

  • 通知通告
    代邮《寻人启事》

    刘雪桃华中同学,北京马滇英求刘的通訊地用短信。 请发给马越民的手机:180 9206 2925或同号微信。    ...

  • 诗词歌赋
    贺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成立百年(华中一九五五年高中毕业生  马越民)

    贺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成立百年   旭日照钟楼 流光溢彩 红歌高唱云天外 校友立壮志 豪情万丈 同侨团结绘新图 横批:重塑华中   华中一九五五年高中毕业生  马越民   2019年12月28日    ...

  • 侨友动态
    识途老马赞《记缅甸归侨马越民老先生》(王绳祖编制 – 2019年6月)

    骠国风光胞波情,难掩赤子爱国心。少小立下报国志。归来自当不停息! 矿业学院攻读精,青海湖畔学艺勤。谁说士人无缚力,实干苦干数越民! 驰聘荒原驭铁马,探索创新察尔汗。技艺精通传帮带,齐心协力做贡献! 严寒酷暑任磨砺,遇惊不慌化险夷。百试不怠成功时,他在众里同欣喜! 古城西安一老翁,四十年前来关中。热心公益乐不疲,志愿服务暖邻里。 钻研创新见行动,不减高原当年勇!硅酸盐厂、橡胶厂,技术革新建新功! 缅华同侨联谊忙,海内海外交流广。扶贫、助学、捐善款,“春秋”、笔会、勤探访。 体弱多恙耳不聪,耄耋之身仍从容。豁达直面人生路,颐养天年夕阳红!                ...

  • 华文文苑
    爱在天涯(马越民)

    出门旅行,总有人问“有人陪你去吗?”“一个人走方便吗?” “一个人不认识路,咋办?”其实呢,路在鼻子下面,当然大致的方位要提前打听好,具体咋走?问到的路人都会热心相告, 甚至带我走一段,更有热心的人拿出高德地图帮我找。国内游可以,国外呢?譬如缅甸,热心人士同样是蛮多的。 住曼德力“银色宾馆”。确定去乘长途夜车去仰光,已是17:00,驻酒店的购票处说车票还有4张。送我去车站的司机是云南人,他说新车站没去过,但可以找到。 想不到长途汽车站里有几个公司,按常规,的士司机把我放在路口就行了,这位司机在杂乱无章的车场,东问西问耐心地找到与我车票对应的公司,把我交给汽车站办事员。要等一个半小时,站在门口观看,车场车辆横七竖八地停在不平砂石地上;匆忙的人群在杂物纷呈的沙土上走来走去毫不在意。 21点到了,不见动静,我拿着车票去问 “It’s time on?!” 回答是摆手。 21:30车站办事员招呼我把行李放到大巴肚皮厢里,给了一个卡片,车票缅甸文看不懂,座位在哪里?有一位美女见我一脸懵逼,主动要过单据查找我的座位——最后排的D1。后排4个座位,我是最后第一,紧靠车窗。路面太差车厢颠簸不平,待车外灯光渐渐暗去,车辆平稳行驶,我也进入梦乡。睡梦中被叫醒,见乘客纷纷下车,服务员说 ”Three minute”!猜想是上厕所时间3分钟就得回来。穿过3排食品店、coffee tin  、水果店才找到厕所,回来刚好3分钟,等了十多分钟司乘人员才来,缅甸的3分钟好长喔。清点人数之后,车开了。 醒来,车外一片灯光,房屋朦胧可见,车厢里人已走光,询问之下,方知已到仰光。可能是没有人取,我的行李已被塞到最里面,拿出卡片,比对行李上的卡片号D1,我的座位号也是 D1,此时恍然大悟:车票、行李、座位是一个号。...

  • 华文文苑
    怀念绵绵(西安  马越民  2019-3-5)

    2月最后一天,澳门突然传来信息,尤仁义不幸遭遇火灾往生……一时难以接受。 仰光,1949年10月1日早上,华中升起五星红旗,学校各个角落悬挂五星红旗;全校师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勇敢地站在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方。华中遂成为缅华民主运动之急先锋。我们在华中接受了优秀的中华文明教育,受到团结、坚强、纪律的训练。我是在1950年从大其力定居到仰光的却住在华中,放学不跟大家一样回市区,一个班的尤仁义也不太熟。毕业纪念册中,同学黄清利给他的评语是: ” ……中国人民伟大的胜利,推动这位矮小的尤同学,向人民大众的道路迈进。文艺、社会科学等是他所爱好的,也是他的特长。不但是本班,全校同学差不多都认得他。都晓得他是一位能干的人。同时对于音乐,也很感兴趣。运动方面,足球、篮球、跳高等,他都喜欢……”这以后我才知道他是缅华学生联合会主席。 进入高中,由于编辑学校黑板报有效果,尤仁义推荐我参加《人民报》学生副刊编辑工作。在学联办公室尤仁义常来参加编辑会议。建国初期就有一些学生回国参军、升学,他们的来信反映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刊登在报上,印象很深的是李宝芝从东北写来的家信,见报后很能鼓舞人心。我们还把各校同学优秀作文收集来编进副刊,我的作文也经常见报。 配合时事宣传,我写了《春风吹到亚非洲》等稿件;也模仿鲁迅,写过几篇杂文,这使我的作文大有长进。大概是1954年,在人民报李军的组织下成立了“缅华笔友会”,照片上不到20人,只记得比我小几岁的胡裕武其他人的名字全忘了,照片经历抄家,流失了, 回国后,上大学、参加祖国建设、遭遇了文革,60多年来,与缅华同侨音讯断绝。改革开放后,才知道,尤仁义躲过了缅甸政府的迫害来到澳门,近十年我到澳门多次,他却去了美国,去年好容易碰上了,又因行程所限,难以滞留,相约来年住到他家深谈,不意………… 绵绵怀念,寄寓一幅楹联之中: 少年老成,身恭学联事,尤爱革命文化; 花开花落,天降祝融险,深怀仁义耄耋。   P.S.感谢李宝芝同学摘录毕业纪念册中的评语!   2017/5/20,澳门华友聚餐(前排左二为尤仁义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