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陈尊法"

  • 侨友动态
    缅华抗战老战士、教书匠、老报人——家父陈尊法人生旅程记(晨阳)

    陈尊法 家父陈尊法,原名陈春法,曾名陈存华,笔名:沙云、陈樽,厦门禾山坑园村人,1922年4月28日出生于缅甸勃生直甲镇;1941年加入中共侨党。18岁始,从事缅华华文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爱乡,不图名利地位,不计较报酬,矢志不渝坚持爱国主义教育。1962年,在缅甸仰光《人民报》《中华商报》任记者、编辑,舞文弄墨宣传新中国及中缅胞波友谊。1971年回国,安排在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调任记者、编辑至1988年11月离休。 参加缅华战工队 投身抗日救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的抗日烽火燃烧到缅华社会。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父怀着青年人应该站在真理一边去反抗日寇及蒋家王朝的思想认识,去追求进步和找正确的组织。 家父在直甲镇新民小学毕业,至勃生华侨中学读初中。组织“读书会”,阅读许多新书、杂志,加入进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学校,与同学们组织“学联”,开展为祖国抗日募捐活动,如上街卖花筹款等等。校长敌视学生搞抗日救亡活动,学生们公开四处张贴标语,对抗校长。学期末,家父第一个被开除,由祖父陈志道领回家。由于祖父在直甲镇的新民小学任校长,1940年,家父代课执教。1941年,因逼婚,只身到仰光只荷坦街92号仰华公学任教。在仰华,家父教中年级国语、音乐(全校);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仰华公学是中共侨党地下活动据点,当时主要是组织工人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谋取正当权益和福利,指导罢工,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 缅甸勃生华侨中学  后排左二为陈尊法 在仰光,家父空闲时间勤奋自学,至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义务在图书馆代管理员黄君珊出借书工作;与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32条街租用三层楼一间套房为美术画室,每周日整天学画,邀请张子明为义务指导老师,讲解绘画基本常识。 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仰华公学派张子明、家父为代表出席了在南勃陀街的公立书报社召开的“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会后由画家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家父到广东大街与只荷坦交角的墙上张贴。12月23日午间,日机空袭,仰光一片狼藉,揭开了战争血幕。 1942年1月,“缅华战时服务团”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战工队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支革命的华侨青年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南洋华侨抗日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它独特的战斗作用,……”(张光年:《伊洛瓦底战歌》序言)。战工队巡回公演《黄河大合唱》和其它抗日歌曲时,原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朗诵,家父与吴学诚、蔡时敏、张春材负责布景后台灯光、以跳闪的灯光,演出时音响效果(三合板茶箱拉长线作大提琴发嘣声)甚佳。家父还经常参加: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伊洛瓦底江畔激发了华侨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2年4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曼德勒云南会馆,三名队友当场牺牲。因此,组织上决定撤离北上,战工队四个年龄比较小的蔡时敏、王一芒、王汉斌与家父,由吴学诚带队撤往国内,准备到延安学习。于是,家父与战友沿滇缅公路走到昆明。 回闽执教完婚  复原重返缅甸 至昆明,家父住在昆明圆通巷,等待安排去延安。一天,家父和蔡时敏上街,在路边吃了一碗酒糟,翌日,发高烧,迷迷糊糊,吴学诚叫辆黄包车送到昆华医院,诊断患恶性虐疾,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一个月。病愈后,同伴均离开昆明,家父除身上穿着的衣服外,一无所有。   家父拖着疲乏的双腿,趔趄到医院门口,蹲着观望来往人群中是否有相识者。恰逢家父小学的李沧浪老师路过询问,家父说明病初愈无去处境况。他是福建安溪人,正好要押着十几部载有轮胎等战时物资的车回福建,于是家父随李老师回到安溪蓬莱乡魁美竹脚村。   经李老师介绍,家父去安溪的东溪小学任教。教的是低年级班的唱游课。“唱游”课是边教唱歌边游戏,即幼儿教师。不久,高年级班的体育和数学缺老师,家父去执教。当时老师的待遇低,每月90斤糙米,外加生活补助费。他们只给90斤糙米,生活补助费被原任老师截留,家父不计较的原因,一是临时的生计,另一方面,担心他们会发觉家父在缅甸参加过组织。在安溪,家父流动执教过金谷的东溪中心小学、乌涂、龙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