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三年四月,泼水节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由腾沖县政府主办的”返乡话腾”活动,曼徳勒各界云南籍代表一行十二人踏上旅程。 举办方无微不致的精心照料,紧凑有序的行程安排,高规格的接待,使我们海外赤子深深的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乡情、亲情。我们被安排下榻于《恒益御景温泉度假酒店》酒店座落在毓秀东山半山上,别墅式的三层建筑,有欧美式的,有法国风情的,品味各异,共有二十九栋每栋都有花园游泳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由半山上远瞰腾冲城,美景尽收眼底。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南边睡,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素以“文献名邦,礼仪之乡”著称。千百年来,腾冲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建设家园,发展经济,培育英才,并创造了积淀深厚,特色浓郁的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地位以南诏文化、东南亚文化,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和抗战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以开放型和包容型为基本特征的地域文化。这体现在方言,饮食,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彩,使腾冲赢得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称腾冲为“极边第一城”。 腾冲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经腾冲进入缅甸抵达印度、阿富汗等南亚国家。依托这条古道往来使腾冲成为中国和英国人直接交往的前沿(二战前腾冲曾驻有英国领事馆),成为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一度商贾云聚,贸易兴盛。边陲古道的马铃声记录着中、缅、印的商贸历史。而经济的繁荣,使民间兴文办学之风日盛,一时人才辈出,涌现了云南辛亥革命领袖张文光、民国元老李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益群中学校长寸树声等一批著名人士。“万年火山热海、千年古道边关、百年翡翠商城、今日锦绣腾冲”这是从人文、地理、历史、现状对腾冲的综合描述。 美丽的腾冲,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景色秀丽,城市的规划建设符合绿色城市的标准,能源充足,水电等硬件设施完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独特的九十九座火山雄崎苍穹,八十八处热海温泉喷珠溅玉,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翡翠文化,翡翠雕刻,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玉石雕刻精品,令人心旷神怡,爱不释手。 四月十六早上九点,在县领导的安排下,第一站是参观高黎贡国际旅游度假城,第二站是参观占地十一万平方米的市政水景公园,欢乐湖和文治广场。腾冲文治广场位于腾冲城北,建成于2012年,内有万仞宫、滕蚊坊、起凤坊、历史名人墙、青云桥,“及时雨”雕塑等。在广场东侧的名人石墙上,雕刻着腾冲三十多位历代名人的石雕相,栩栩如生。墙上也有曼德勒云南会馆战前第一任会长和顺人尹蓉老先生雕相。万仞宫大门门联“文治光昌古道名城风雅颂 物华荟萃奇山異水夏春秋”为刘正龙撰,刘硕勋书。 午餐后参观的是界头镇的现代农业;界头镇地处腾冲县的东北部,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是高黎贡山环抱下美丽的“花园盆地”,地域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是腾冲最大的农业发展基地。被誉为“腾冲母亲山”的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的一颗明珠,山势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独特的自然植被垂直分布奇观,有二千多种珍稀植物和珍稀动物,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也曾被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A级动植物保护区。 由界头回来,在“侨乡斋”用晚餐,让我们品学到了道地的腾冲家乡菜,有火腿炒大救驾、烧腊沾粑粑、有菜辣子炒棕包、大薄片、有洋藜炖鸡、油浸鸡棕、梅花猪脚……使我们大饱口福。晚餐后,县领导安排我们去腾冲大剧院观看了史诗歌午剧“梦幻腾冲”的演出。“梦幻腾冲”是一台以现代艺术手法,来展现“极边第一城”腾冲的自然、人文、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大型舞台剧精品,展示了腾冲火山的激情、热海的温暖、马帮的传奇、赌石的疯狂、抗日的血战,民俗的画卷等发展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月十七日,参观的第一站是“腾冲第一中学”腾冲市第一中学由民国元老李根源和県知事徐家钰倡建于1915年。是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完全中学,教学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学校重视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校园内建有历代书法诗词石刻长廊和数十处匾联。当我们到达时,校领导和老师们已列队在校门口欢迎我们一进校门,就看见校园草坪中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刻有楷书“求真”二字,展示了腾一中的严谨求实的精神。一栋栋四层楼的漂亮校舍,朗朗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飘出来,校园的花圃内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足球场,还有一栋新盖的体育馆在明亮的阳光照耀下,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图景。据我认识的腾冲第一中学的一位老师说,腾一中是当地学子入学的首选,只要能考上腾一中也可以说是跨入了中国名牌大学大门的第一步。 参观了腾一中后,又进入国殇墓园参观。国殇墓园大门上“国殇墓园”门额为民国元老李根源提书。腾冲国殇墓园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二战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一九九五年由中宣部批准为“滇西抗战纪念馆”,一九九六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四二年五月,日军进入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占领了怒江以西包括腾冲和龙陵在内的大片国土,腾冲、龙陵成为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中国远征军谱写3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四日,中国远征军经过了一百二十七天的浴血奋战,收复腾冲,全歼日军,腾冲成为全国沦陷区第一个光复的县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经历五百多年风雨的腾冲石头城全部被毁。腾冲城刚一克复,城内满目疮痍,中国远征军五千多士兵尸横遍野,烈士遗体被集中于叠水河小团坡左侧火化,为了缅怀英烈,腾冲人民在来风山下叠水河畔建造了“国殇墓园”工程始于一九四四年冬,落成于一九四五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墓园以小团坡顶为主轴,建有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一座,刻有阵亡将士名字和军衔的石碑依官阶放射性的由坡顶顺序排列下来,坡底建有忠烈祠,忠烈祠的回廊上,立有一石碑,刻着抗日县长张问德写的《答田岛书》,这是一篇铁骨铮铮的抗日檄文,以浩然正气,揭露敌人诱降奸计,痛责敌人罪行,义正词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展现了老县长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高尚气节,显示了他百折不饶的坚强斗志。由于傲慢狂妄,气焰嚣张的日本驻腾行政长官田岛在信的落款写着大日本帝国张县长也在《答田岛书》的落款处写上大中华民国。由于张县长的英勇表现,被当时的军事委员会授予“全国沦陷区五百县县长之人杰楷模”称号。 在数千块排列整齐的墓碑前,立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将军墓,犹如仍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与敌厮杀——这就是伟大爱国将领寸性奇将军墓,碑上蓝字楷书写着“抗日烈士陆军中将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中将为腾冲城关人,一九四一年五月,时任国民政府陆军第三军军长,率部驻守山西中条山,因陷敌重围,弹尽援绝,在中条山樊家沟山巅壮烈殉国,寸性奇将军的灵魂流浪在遥远的北方,一九八九年六月,在腾冲人民的强烈要求下,烈士骨灰从山西运回故里,归葬于国殇墓园,同年10月30日,腾冲县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墓园内为其举行浓重的葬礼,将军魂归故里,与同样为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献身于腾冲大地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们长眠在一起。曼德勒和密支那代表中,有六位是寸氏守字和待字辈族裔,大家热泪盈眶,排成一行,在为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高祖寸性奇将军陵墓前行三鞠躬礼致敬。国殇墓园内有蒋介石的题词“碧血千秋”,有于右任、李根源的题词,有何应钦、卫立煌、霍揆章、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将领的挽联。 “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为何应钦所题,何应钦,贵州兴义人,陆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抗战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卫立煌所题联为:“绝域远征歼狂寇克坚城是薄伐首功攘夷绩,丰碑屹立妥英灵藏碧血留千秋忠义百祀馨香”。卫立煌,安徽省肥东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时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霍揆彰的提联是:“歼掳下名城重振国卫惊世界,闻鼙思袍泽频挥热泪掉英灵”。霍揆彰,湖南炎陵县人,国民政府陆军中将,滇西抗战时期,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指挥部设在和顺图书馆内。 顾葆裕的提联是:为民族争生存,战死沙场,君无遗恨;痛国家犹多难,追思袍泽,我有余哀。顾葆裕,江苏松江人,国民政府陆军中将,滇西抗战期间,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预备第二师师长,反攻腾冲时,其师指挥部设在和顺乡寸必美大院内。 挽联、挽诗、悼词和众多的碑刻,楹联,都是为抗日民族英雄而撰写的,慷慨激昂,悲壮苍凉,情真意切,文采斐然,为墓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震撼着每一位游客的心灵。国殇墓园内除忠烈祠和陵园外,尚建有纪念馆,纪念碑;雕塑群、英烈名录濇、浮雕濇,碑园等众多景观。 近年来,历任日本首相频频参拜至今仍供奉着二战中对中国和亚洲受害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的“靖国神社”,这严重伤害了中国和韩国在内的二战时期被日本侵略、奴役和残杀过的众多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 近来,以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正在抬头,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政策,妄图修改宪法,扩充军备,篡改历史,否认二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不思反省,企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阴魂,这对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们只有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要加快国防科技现代化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先进国防体系和机制,才能迎来和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观了国殇墓园,心灵十分激动和震撼,抗战英烈们经历了生与死的磨炼,感受了血与涙的洗礼,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0多年前卢沟桥的枪声,唤醒了被封建旧礼教长期束缚的亿万人民,国家危难之时,人民嫣然觉醒,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冲向反抗日本侵略的最前线,舍身救国,救亡图存,14年的残酷硝烟,8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以伤亡3500余万人(其中3000万为平民)的代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中华名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血肉之躯築起新的万里长城,历史如此刻骨铭心,就是要告诉我们,是这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将中国各名族各阶层的人士推向了共荣辱共命运的危难之境,大家自发团结起来,自觉的将个人和群体利益,服从于反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个最高的民族利益,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抗战的胜利。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增加仇恨,而是为了勿忘历史,深刻铭记这一场改变中华民族思维的全民战争。以及在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中空前凝聚起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从国殇墓园出来,我们又乘车抵达侨乡和顺,和顺乡古名阳温墩,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和顺乡是著名的侨乡,走进和顺,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祠堂、古刹、月台、亭阁和明清古建筑,记载了繁盛一时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走进和顺,两道彩虹似的石供桥横跨河上,即双虹桥,百年柳树,半卧河中,跨过双虹桥,一座居高临下,气宇轩昂的中式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和顺图书馆,蓝底白字的“和顺图书馆”大匾,高县于大门上方,这是和顺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张励的手笔(曼德勒云南会馆大门上的对联:“循故址易新形净洗劫灰光往绪 集众思会群力永留胜蹟话乡情”也是张励老先生的手笔)进到二门,县于馆内二门门楣上的“和顺图书馆”匾额是由中国近代国学大师,新文化运动领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先生题写。在胡适先生提匾之上,蓝底白字的“文化之津”,是故宫博物院第二任管委会主任,中法大学校长李煜瀛先生题写,一进图书馆大门迎面石栏上的“民智泉源”是著名数学家,曾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先生所提,阅览大楼的“和顺图书馆”匾是廖承志副委员长书写的(廖承志,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二门背后“图书之府”为我国著名学者,中国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上海复且大学教授郭绍虞所提,在阅览室正面板壁上有一幅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启群黎”由云南书法家杨策贤题写。 边陲小镇图书馆能得到中央政要,学界泰斗,四位大学校长和教授的题字,说明当年和顺人还是广有人缘的。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於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现有藏书七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客观地说无论是馆的规模和藏书量,和顺图书馆算不了什么,这个经历了八十多年风雨苍桑的图书馆,它的诞生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西南边陲穷乡僻壤的和顺乡,真不愧是“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图书馆。 腾冲和顺人一贯的作风是热心华文教育事业,上世纪四十年代家乡和顺曾创办了著名的“益群中学”,而在我们居住国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经创办过以和顺人尹兆国先生任第一届校长的“华侨中小学校”,曾培育了大批爱国、爱乡、爱缅的、不忘本、不忘根的孜孜学子、俊彦英才,它给华人学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才富,还带来进步思维,革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亦儒亦商亦侨,是腾冲和顺人的特点。和顺籍华人华侨文化素质较高,能诗能文者大有其人,其中有不少人还出过诗文专集。和顺华人华侨和归国侨眷,怀有深厚的爱国爱乡感情,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祖籍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居住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善于传播新思维、新文化、新科技,为居住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在图书馆外,腾冲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我,问我作为一个和顺人,回到家乡有何感想?面对摄像机镜头,我深有感触地说“我身为和顺人,从小生长在第二故乡———缅甸,这是我首次回到家乡,由于父母亲的熏陶,自己从小就向往“云南冠冕故名乡”和顺的青山绿水,敦厚民风,悠久历史,馨香文化……作为根在和顺,身处异国他乡一缅甸的我,看到家乡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海外赤子,情系桑梓,时刻关心祖籍国和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家乡和顺,在柏联公司的“保护风貌、浮现文化、适度配套、和谐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指引和精心打造之下,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和顺、文化和顺为特色,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将和顺建设成6000居民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古镇景区,让它成为“中国腾冲、世界和顺”。并於2005年荣膺“中国魅力名镇第一名”,成为全国古镇中耀眼的一颗明星。和顺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留下了深厚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顺的田园风光让人们陶醉,和顺文化更让人仰慕,非常感谢腾冲电视台的记者给以我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 在柏联集团总经理李建华表弟的陪同之下,代表团一行参观了和顺小巷,和顺小巷是为展示腾越文化与和顺文化而新建的一处旅游配套景区。它起于和顺图书馆前的双虹桥,止于水碓龙潭畔,全长约一公里,和顺小巷中建有马帮馆、滇商馆、夷方馆、古董收藏馆、茶馆、土鍋酒馆、扯絲糖馆、铁匠铺、总兵府、土法造纸馆、皮影戏馆、翡翠馆、木雕馆、织布馆,戏台等。特色文化展示窗口,所有建筑体上均制作有精美的匾联作品。其中最能表达和顺乡风的是马有樊先生撰与的和顺乡风联:“和顺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 南服寄游踪亦儒亦商亦侨”。(马有樊为腾冲当代书法家) 在参观和顺景点时,我向李总建议,柏联集团对和顺的开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原有风貌,尊重事实,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把文化保护和景点建设结合起来,把美化景区与凸显文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和顺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使和顺文化借助旅游“活”了起来,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和顺古镇的文化价值得以呈现,为人所知,得到传播。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是苍白无力的,文化赋予了旅游生命力和价值,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途径和方向,我衷心希望柏联集团在开发和顺的同时,要严格遵循十六字方针,“保护风貌、和谐发展”以和顺文化魅力和抗战历史为内涵,努力打造旅游品牌,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之於和顺,用之 於和顺,对和顺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多投入些资金以达到和谐发展的效应。 游历了和顺小巷,又到艾思奇纪念馆参观,“艾思奇纪念馆”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提书。中西合壁的房屋,建筑风格独具,点綴西式阳台,环境清幽典雅。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1966)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毛泽东主席的哲学顾问,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深入浅出,让哲学从神秘的殿堂走出来,成为广大民众的思想武器,引导无数青年走向革命的道路。在“艾思奇纪念馆”墙上还展示了毛主席为艾思奇题的词:“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毛泽东”。我们在艾思奇故居瞻仰了一代哲人的思想光辉。 由艾思奇故居走下来,到了水碓龙潭,潭宽数十亩,碧波荡漾,潭水清澈,潭四周以精美的大理石围栏装饰着,潭畔古木参天,一架巨大的木制水车设於龙潭对面的溪流里,被溪水带动,发出吱吱的响声。元龙阁临潭而建,阁身倒映潭中,如诗如画。在潭边宽大的月台上由二十多人组成的女子洞经队正在弹奏洞经,穿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较之男子演奏,女子洞经更具独特韵味。洞经,即大洞真经,除其深奥神秘的经文外、丝弦、管弦、吹奏、弹拨、打击等中国乐器伴奏,曲牌均为古老的宫廷音乐及道教音乐相混合,唱奏结合,并赋予一定的宗教仪式,文雅古朴,庄重肃穆。 史载洞经是明代正统年间传入腾冲,历史上腾冲洞经极为普及,几乎所有乡村都曾有洞经组织活动。早在乾隆年间,和顺就有洞经的组织“桂香会”,相传曼德勒云南同乡会的洞经组织“桂香会”也是从腾冲传过来的。 在月台一侧,和顺乡领导还特别为我们准备了手椿餌块粑粑,热乎乎的现椿出来的餌块粑粑,蘸上酱油和香料,味美可口。从龙潭回来,我们还专程去参观了寸氏宗祠。和顺镇共有八大姓氏祠堂,宗祠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既是和顺人文景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育人成才,协调人际关系,使大家和谐相处的场所。寸氏宗祠大门,造形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三角形,十分有创意,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石月台高出街道十多尺,由大路上拾级而上,至临门月台,从月台再拾级而上进入祠堂,层层向上,更显得宗祠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临门月台上左右两边各竖一石标杆,每颗杆上有两个石斗,一个斗表示族人中了举人,两个斗是中了进士。在祠堂前石阶两侧,立着两座汉白玉雕刻的石狮,神态形象中缅合璧,有中华石雕狮的威猛大气,也有缅甸石狮的温柔含蓄,是瓦城寸氏家族捐资雕刻运去的。 记得二0一二年我到北京在首都国际机场的大厅里看到了“中国腾冲,天下和顺”的巨副广告,画面中有和顺寸氏宗祠大门的图片,让我感到震撼。目前,这别具韵味的寸氏宗祠大门已成为和顺魅力名镇最富特色的建筑名片之一,它每天都在向过往游客展示着自己的无穷魅力,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发展史及和顺的和谐包容和大度。 和顺寸氏宗祠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即开办“和顺女子两等小学堂”、“和顺中心小学”一直延续到2000年2月新建的和顺中心小学校舍正式启用,七十多年来,曾为和顺镇的启蒙教育工作作出过卓越贡献。从寸氏宗祠大门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西并蓄、内外兼容、自信和谐、共同发展这一儒家伟大思想光辉的内涵。和顺古镇,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神韵。在我的脑海中,飘过了我记不清在哪里听到过的一段话语:六百年的和顺古镇,小桥流水、黛瓦粉墙,俗美风淳、文韵悠长。这是观代人梦中家园,一个能够让你寻得乡愁,记住乡愁的村庄。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参观和游历了上述几个景点,就匆匆乘车回到我们下榻的度假村用午餐,准备参加下午的座谈会。 午休后,全体嘉宾在恒益高尔夫休闲会所主会议室召开“乡情恳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腾冲县委书记 、县长及各级县领导及各地嘉宾,会议由寸炜副县长主持,县委何书记首先致欢迎词,接着由杨正晓县长介绍腾冲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杨县长说热诚欢迎缅甸同胞前来投资,腾冲县招商领域涉及农牧产业,生物资源开发、矿产、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外贸、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选择这些项目投资,将会获得较大的回报。腾冲不仅风光迷人,投资环境更加迷人;腾冲县政府郑重承诺,凡是到腾冲投资的企业,都会不折不扣地兑现一切优惠政策,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及优质服务。近年来腾冲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所有腾冲籍在外人士长期以来对家乡的鼎力支持。为了家乡的繁荣,为了腾冲人民的富足,希望大家携手团结奋进,共创腾冲美好的明天。 接着是瑞丽市振兴实业有限公司在腾冲设红木家具生产基地项目的介绍,以及腾冲制药厂副总经理李莜玲女士对腾药的介绍。再接下来是腾冲和顺乡腾虹油业有限公司李绍华总经理介绍的茶油腾虹红花茶油采用传统制作工艺,选用腾冲纯天然红花油茶果精制而成,色清味香,营养丰富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健康食用油。“返乡话腾”座谈会在多位企业家的热情发言结束后圆满落下帷幕。 2013年6月12日 完稿于曼德勒 。...
中國對日抗戰八年,終在民國三十四(1945)年八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 那年我家在重慶,在學田灣附近的紅球壩的一座小山上,可俯看山城。家後面豎有一大旗竿,遇有日機轟炸警報,旗竿升掛紅球,紅球約和圓桌子般大,遠處人可以看得到。地方保長拿著大鑼敲打,催促大家進入防空洞躲避。 那時候無防空雷達,依靠四周百哩外山頂上的觀望站,使用有線電話逐站傳遞,報告敵機飛行飛來方向。方法十分原始,但網狀傳遞的方式仍然比敵機速度為快,有充裕時間進入山下的防空洞。 重慶天氣霧多,如遇當日天空晴朗,日機必來轟炸,我母親就會不讓我們去學校,準備攜帶細軟逃躲警報。 重慶是個山城,鑿山為洞,挖建防空洞極多。洞內長度深邃,寬度如火車車厢,兩排有石椅,小孩子自帶小板凳坐在中道上。民眾進入洞內緊張憂慮,安靜無聲。 1941年六月五日,日機連續轟炸三小時,洞內通風不良,造成2500人窒息死亡。 來警報時,保長站立洞口,守聽防空電話。報告敵機到達時間,來襲架數等,聽後大聲覆訟,讓大家知道。 抗戰勝利,歡欣鼓舞,國民政府首都遷回南京。那時父親服務的航空委員會也急於遷往,當時許多外鄉人逃難在外多年,也急迫返鄉。那時我就讀巴蜀小學二年級,年十歲。 勝利後的次年一月,空軍租用九條大型木船,運送部分官兵和眷屬順長江東去南京。每船約可載百餘人。與我們同船有空軍軍樂隊官兵,他們在船前甲板上打地鋪,眷屬安置在有頂棚的後艙,共有十餘戶人家。 船上大鍋僅提供米飯,每日清晨開船,傍晚靠岸,大家下船向江邊攤購買食物,遇到大站會停留一日,紛紛到旅館洗衣,洗澡。 木船無動力,雖有布帆,冬季東行是逆風,全靠人力搖櫓,速度緩慢。自重慶順長江下行,經過長江三峽,宜昌,安慶等地,我們在船上過的舊曆年,航行約一個多月始到達南京。 記得一日抵安徽省的安慶靠岸,見一些待命遣送回國的日本兵。有一名閒散日本兵拿著一箱文房四寶,箱內有精緻的筆硯文物前來兜售,我們船上一位軍官問這他是不是中國人的東西,日本兵答「哈,哈﹝是,是﹞」那軍官飛起一腳踢去,那日本兵落荒而逃。 到達南京後等待自越南回來的父親,他是日本投佭時奉命前往越南河內辦理接收。我門兄弟都出生在南方,當時我兩個哥哥已去了成都灌縣的空軍幼年學校。 計畫全家回東北遼寧老家。 那是嚴冬的冰雪天,我們搭空軍C-46運輸機由南京飛到北平住下,第二日下午繼續飛往瀋陽,機上共有三十餘人都是空軍人員帶著眷屬。 午後自北平起飛,預計傍晚前可以到達。北方天氣寒冷,機上並無暖氣,機上每個窗子都有與外界的氣孔,冷凍得難以忍受。已經飛行了多時,始未見降落。天已黑暗,窗外月光下祇見群山峻嶺,白雪茫茫。 由北平飛瀋陽原僅需約三個小時,當時已飛了許多時間。據父親後來說,他走進駕駛艙去了解情況,飛行員說飛迷航了,已不知當時我們飛機身在何處。 父親和兩位年青飛行員研究地圖(正駕駛姓魏)計算飛機剩餘油量。父親建議改向東飛,尋找平坦海邊迫降。父親是東北航校出身,對東北地帶了解。 飛機漸漸下降,見地面有零星燈光,最後黑暗中降落在一條跑道上,不知是什麼地方。 停機開門見有兩輛卡車駛近,上面載有外國武裝士兵。 見幾位俄國軍人上機來,一人向我們說話,但沒人聽懂。僵持一陣後,等來了一個瘦高年輕軍人。他用中國話說:「你們來做什麼的?」 父親說我們是中國空軍,機上是回鄉的軍人和家眷,由北平起飛去遼寧省瀋陽,中途遇到迷航。 這時候大家方知道我們降落在北韓新義州附近的一個蘇聯軍用機場。 蘇方先將我們送往一處軍營的大廚房取暖,然後送到一棟像似禮堂的寬大房子,室內有地板,暖氣,燈光明亮。 我們非常訝異,見地上已鋪放妥被褥,被墊,枕頭,大人孩子每人一個床位。中間隔開, 婦孺孩童一方,其餘人另一方。不一會送來幾個大鐵桶裝著的熱食菜飯,碗筷不缺。每一個小孩分给兩個蘋果,一罐煉乳。 第二天早上,那位年輕的軍人來,要父親和機上兩位飛行員隨他出去。不久回來後說蘇方已和中國方面聯繫上。 那年輕人說一口流利的中國北方話,態度很文雅禮貌,他說他是在中國黑龍江長大。我因為十分好奇,沒有見過外國人說中國話,一直隨著他們走動。 蘇方未限制我們步出門外。外界景物很新奇。軍人穿著冬季深灰綠大衣,戴長臂手套,右手留有食指,我想那是用來開槍用的。 外面四周高山環繞,冰天雪地。遠處是飛機跑道,見有飛機向地面開鎗打靶,聲音很大。見到一些蘇聯小孩背書包從雪地走過,寒冷天他們僅穿著短袖毛衣,短褲,女孩子穿著短裙,我們覺得很特別。四周未見到一個東方面孔的韓國人。 近午時間,蘇方已為我們飛機加滿油,兩位年輕的飛行員拿著提供的地圖,我們向他們感謝告別,蘇聯軍人向我們軍官敬禮。 當時我國和蘇聯簽訂有『中蘇友好條約』是友好國家。 降落瀋陽機場後,當時空軍駐訪的中隊長臧錫蘭在機場請我們吃飯,當時他說對我們說:「昨天我們估計你們已經撞山了」。他是父親在昆明官校的飛行學生,也是抗日名將:曾经擊落日機八架半,半架是當時和另位一位美軍飛虎隊飛行員合作的。後來美國飛虎隊每舉行大會都邀請他去參加。 那次返鄉終於回到海城縣耿莊老家的鄉下,但不及兩年,長春,瀋陽局勢吃緊,我家又輾轉去南京,最後到了台灣。 多年後我考進空軍官校,從初級,中級飛行到高級組,高級組主長是臧錫蘭,他那時候官階是上校。 他看著名單叫到我的名字; 「你認得我嗎?」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