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治 谷万春夫妇 叶国治学长原藉中国广东台山,1933年出生,根据其大妹叶英华回忆,叶学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先后在缅甸仰光和中国昆明入读小学,战后在华侨中学(华中)入读初中,是华中复办早期学生。1948年,华中进步校董老师在巴汉区创办南洋中学(南中)时,叶国治与其大妹叶英华等同学随老师转到南中,是南中开校学生。 根据叶姐口述,叶兄读初中时,热爱中国文学,熟读古文,捨不得花父母给的零用钱,寄钱从香港购买课外书捐给图书馆,钱不够时,还动员其妹拿零用钱支持。他学生时代就开始作诗写文章,班上编辑壁报,投稿到当地华文报纸发表。同学们都称他小诗人。 影响叶国治人生的南中校长李行健(杨立贤) 叶兄认识所有早期的华中和南中董事长和校董,校长和教务主任以及老师。受到校长和老师们的进步思想熏陶,年纪轻轻就热爱祖国,革命立场坚定,思想抱负越来越大,1949年4月初中毕业后,新中国还没有宣告成立,于同年9月,17岁大的他,毅然告别他敬爱的父母,深爱的妹妹们(最小的弟弟和妹妹还没有出生),乘坐洋轮,离开仰光路经香港,到达广州,回到祖国的怀抱。叶兄在家是长子,那时一旦出国移居,缅甸政府再也不准入境,连回来探亲都不行,可谓一去不复返,唯一能安慰的是互相能夠通信。所以叶兄回国给父母和妹妹们的内心受到莫大的打击。 叶英华 叶国治兄妹 叶国治 苏顺路 黄月琴 叶英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之际,也就是叶国治回到祖国之时,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7年退役后,被分配到昆玻璃厂当一名工人,一年后被调到水泥厂,长期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直至1981年移民美国。 来到美国家居洛杉矶,与母亲和弟妹们久别重逢,喜出望外。从缅甸、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移民到洛杉矶来的缅甸华侨与日俱增,叶兄见到越来越多的缅华同侨,喜不自胜,自己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第二故乡,...
一 马维忠先生的一生极具传奇性 。他从小立志追求孙中山,两次参加国民党,想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屡次碰壁。他从一个老国民党员的立场出发,想用改良的方式挽救国民党,却有着唐吉珂德似的悲剧结局。他想在腐败的黑暗的官场上树立新风,却演出了具有讽刺性的黑色幽默剧——“清官坐牢”。他从祖国的东海岸漂泊到遥远的西南边陲,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编辑,做过县太爷,仍回归到原点——两袖清风的穷教书匠。 二 马维忠先生的世界观彻底转变是在40岁以后。他流浪到海外,有机会读到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毛泽东思想给了他一把解剖刀,他认真地解剖了自己。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怀念陶行知》这两篇文章中,他回顾和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理念,批判了陶行知的理论缺陷,从而也批判了自己。 三 马维忠先生敬佩陶行知,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言一行,都照陶行知的样子去做,他是忠诚的陶行知的私淑弟子。 无巧不成书,他的先师陶行知活到55岁,马的生命也终于55岁。是巧合,是造化?他在纪念陶行知逝世七周年的文章中指出:陶行知“处在这样的革命时代,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三条路:革命、改良或反革命。而他走的恰是由改良到革命的道路”。马维忠生在满清覆灭,辛亥革命后的军伐混战年代 ,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风云变幻。动荡的时代,也是他由改良走向革命的时代。 他用马列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评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十个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马先生认为陶的“行”仅仅是一种个别的、孤立的,偶然的行为或行动,虽然在“行”中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片面的,虔诚的,尚不能称为真“知”,如果停留在此阶段,只能流入经验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关于“知”,马先生认为:陶行知以为“行”就开始得到了“知”,这个“知”就自然地得到了“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僵化的。人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在感性活动中得到了“知”,这个“知”是否正在确?是否对头?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再到“行”中体验、修正和提升。马先生指出:陶的缺点就在于他“根本没有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过程至飞跃”。 马先生的世界观改变之后:他在缅华教育活动中,在爱国民主活动中显得朝气蓬勃,向着反动派,向着黑暗举起了投枪,像鲁迅一样。 四...
新年的钟声响了,打开大门,2022年就展现在面前。怀想过去,期待未来,逝去的岁月己不可挽畄。 曽经的我,也抱负着远大的理想。渡过惊涛骇浪,投奔祖国。我羨慕五星红旗下绿军装的卫士。我报考了觧放广州城的野战部队青年工作队。我的人生观有了改变。铁筆是我的鎗。部队完成了南彊最后一战,觧放萬山群島。 曾经的我,也有过轰轰烈烈的青春年华。响应祖国“以粮为綱“号召,兴修水利,运石筑基,挑土填埧。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在红土高原上醞釀着甜美的梦。 曾经的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挥汗在烈火熊熊的玻璃液炉前,制造美丽透明光亮的平板玻璃,装飾城市的高樓大厦,装飾乡村的家家户户。 曾经的我,为了祖国的三线建设,战斗在日夜不停地旋轉的水泥窑旁,精心地测算水泥的合理配料,出产強力水泥,支援桥樑、涵洞、隧道的需要。让祖国的雄鷹有平坦的跑道,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挺拔伟岸。 曽经的我,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里干。我的生命,就像那飞溅的烟花,就像那熔化的玻璃液,就像那黙黙无闻的水泥灰。 往事巳过去。如今的我,发己白,眼渐矇,体渐弱。不过藉助电脑,还能敲几个漢字,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敲敲边鼓。 新年的钟声响了,每个新年人们都有一些新的想法,新的诗意,新的希望。 我的渴望就是,在新的一年看到病毒疫情赶快消退,民众安康,复工复业,市场繁荣,世界喘口气,全球太平,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 评论 谢志超(1/8/2022)叶国治大哥, 您好. 好久沒有见面了,一切都好吧!?您年轻时有理想,有抱负,而且参与其中,一路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啊那个年代我虽沒有参与其中但也亲些经历过啊,读了您的文章,体会更深”那个年代”.從”那个年代”走出来的地确是自豪的.祝您:新春愉快,身体健康.让读者2022年多看到您的文采...
迎虎年到來,谢各地文友。 过去的一年,写作不畏苦。 繁荣缅华网,无私地付出。 为中缅友好,提笔干勁足。 为胞波服务,快乐伴你舞。 心中有蓝图,遊子不忘祖。 迎來新一年,心中诗意足。 創作再上路,筆耕不停步。 祝各位幸福,身体壯如虎。 文如春花艳,诗如进军鼓。...
接近年尾,我们的白发群里发出了一些“人生是什么?“的感慨:有说“人生如茶“,有说“人生如水“,有说“人生如酒“很有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问青少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只能瞪眼?人的一生,不过是滄海一粟。长大了,走進社会,生活的大海把人们冲过來荡过去,於是就有各种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如网…..人生如画,人生如诗,人生如歌…..文天祥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说: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黃花分外香。有的人在生活中受到打击,心灰意冷,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人生沒有什么意义,活着也沒有什么意义。有的人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有的人说苦难让我变成了奋進的人,有的人感激苦难磨砺了自己。生活的道路並非直线,並非平坦。有的丑小鸭会変成天鵝,有的白天鵝也会变成丑小鴨。我想听听你们的生活经历,听听你们在生活浪渦中博斗的情景:人生如海,有高潮,有低潮。人生如旅,有困况,有顺境。失业?失恋?患难?失親?体裁不枸,也可用白话说说,三幾百字,暢所直言。...
中国人过去是“盼温飽“,现在是“盼环保“。 中国人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 中国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后,希望有清新的空气, 希望有干淨的水,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早就关注到这点, 建设美丽中国是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內容。 用绿色惠民,用绿色装点中国人的新梦想。 用绿色惠民,让山更青,水更清,天更兰。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绦色,是美好生活的希望,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在广阔的草原,利用千万架风车发电, 在干旱的沙漠,铺设万块太阳板用太阳能发电, 减少煤炭燃烧,减少二氧化炭,减少空气污染。 大力沙漠绿化,大力沙漠植林, 大力兴修水利,大搞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強。...
中老铁路通车了!这是两国人民的大喜事 这是一条连心路。中国和老撾,是好邻居 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友谊之树枝繁叶茂 两国人民都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 构建人類命運共同体,有共同信心和决心 这条连心路,你帮我來我帮你 这条路必将两国人民的情感緊密相连 。 这是一条发展路。老撾是个“陸锁国“交通闭塞 老撾人民有个梦想,卸去枷锁,打破困局 发展经济,物畅其流。这条路帶來了福祉 中国的“一带一路“需要向南伸展连接海上絲绸路 这条路为两国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发展经济 人民生活的堤高,打下坚实基础 。 这是一条幸福路。这条一千多公里的钢铁巨龙 从昆明到万象只需一天。两国人民來往更活跃...
此爱情诗 沒有傷感 意象鮮明 感染力強 排比手法 层层逼進 效果显著 印象深刻 感情丰富 推波逐浪 二十四行 逐行演進 情真意浓 波滾浪翻 语言通俗 情感逼真 愛情诗丛 ...
得到一本《百年华中情》开心极了!图文並茂,印刷精美,篇篇文章,有血有肉,读之爱之,不願释手。 更让我心头激动的是,看见幾个老同学的像片,知道一些和他们诀别后的情况。七十多年了,李遇兰姊,當年缅华运动会的叱吒人物,赛跑跳遠,得了多少奨杯?我们一个班,班主任是辛维庚老師,你个子小,坐在最前排,我们是台山老乡,斑上台山同学不多,福建人较多,所以我觉得她親切一些。笑笑的,像片也如是。 王善忠,看像片都认不出來了。回国后,你缅文好,就進了北京中央广播台。还记得那年(48年)华中办了一次月光晚会嗎?我们初中一年级由四个小男生跳夏威夷舞,有你有我,其他两个的名字记不得了。全身光溜溜,下身用树叶编织的裙子,手腕是花圈,头上是花环。慢4拍的节奏,扭呀摆呀,一块白色的天幕掛在午台前,強烈的汽灯把我们的午蹈动作映在银幕上。到底什么樣的美,我不知道。只听见台下学生和教聀员工驚叫起來,吆喊、口哨。那晚,月儿很亮,照得华中广场很有詩意。 王子宗(後改崇),高年级班。高高的个子,斯斯文文,总喜欢腋下挾着一本大書,或《第四病室》,或《激流三部曲》。下了课,同学们都在校園里跑跑跳跳,打篮球,打排球,跳高跳遠,他在周囲踱來踱去。我觉得他有奌像《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大哥樣子,好思考,沉靜。他是排字工人出身,社会经历经验比我们多。他好学习,沒有读过什么科班。回国后,在实践中錘炼成一个出名的缅文翻译学者。他是华中的光荣,也是南中的光荣。我们都应该学习他孑孑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 《百年华中情》是一本很有历史价值的书。因为我在华中只读了一年,就转到南中。但华中的转变让我得到很多教育。时过境迁,忆往事,甜甜蜜蜜。...
中国国庆70周年阅兵 女主播说出“东风快遞,使命必达“ 看到了一系列东风新式武器 心中无限感概和激动 后來,在网上看到有说 全球有三大快遞公司:东风、白楊、民兵 大名鼎鼎的是东风快遞 东风快遞,全球到达,一次送货,决不退換 东风快遞,享誉全球,中东土豪,爆買一批 有一首诗: 东风吹白楊,民兵倚巨浪 一朝烟云起,生死两相忘 我这颗笨脑袋才逐渐开窍 “东风快遞,使命必达“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 无论你在哪,无论你是谁 东风快遞都是滿足你的订单...
红云沖天照九霄 千钧核力动地摇 二十年來勇攀后 二代轻身己过桥 —邓稼先 一 两弾元勋邓稼先 出生在国家困难深重的年代 在北平,日本人橫蛮无理 他见过日本人剌杀中国人的惨状 他愤怒,他把膏药旗撕得粉碎 亡国恨,民族仇,凝结在心头 家里的大人怕他惹禍 赶快让大姐帶他离开北平 南下昆明,祖国的大后方 他聪资地考進了西南联大 後來,到美国畄学...
一 这只皮包不令人起眼 这只皮包郭永怀上下班拎着 这只皮包装着的东西极其重要 这里面的资料極其绝密 它是多少科技人员汗水的结晶 多少只中国算盘弾拨演算的數据 多少個手指灵巧操弄 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个智慧头脑思索分析的结果 —那是制造核武器的宝贵资料呵 。 二 科学家郭永怀帶着从不离身 这天,他从西北基地回北京 乘着一架小型民航机 天黑,大雾迷漫...
你举着小红旗 我捧着向日葵 我们热情唱赞歌 献给光辉的百年华诞 。 唱百年求索的艰辛 唱百年流逝的青春 唱<宣言>爆发的能量 唱初心坚定如磐的信念 唱气势恢宏的人民战争 唱气壮山河的中国历史 。 新时代的英雄數不完 新时代的繁栄唱不尽 歌声倾情充滿爱 歌声炽烈表忠心 红旗红似火 向日葵永向阳...
中国崛起, 不是威脅;中国崛起,有益世界。泱泱大国,今非昔比; 中国脫贫,世界发展。 中美博奕,各自损伤;冲突对抗,没有未来。保护主义,蝇头小利,大搞制裁,反伤自已。 中美合作,大势所趋,中美贸易,充滿活力。中国产品,价廉物美,美国消费,滿足需求。 互利互补,经济繁荣,经贸合作,潛力无限。合則两利,斗則俱伤,中美合作,世界引擎。 中美脫钩,不切实际。各国利益,相互交融。不同文化,共同发展;不同制度,和平共存。 矛盾分歧,保持对话,相互尊重,化觧危机。人文交流,更多机遇,拆桥之举,是拌脚石。 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全球合作,人心所向。种族歧视,坚决反对,核心利益,彼此照顧。 中美合作,天下太平。民主曙光,就在眼前。走全球化,时代潮流,世界共体,彩霞滿天。...
我们家兄妹九人,靠父親车衣做裁縫过着小康生活。 但是,二戦后,殖民地缅甸巳大大不同于战前,物资缺乏,人民的生活很拮紧。父親从早到晚拼命干活,才能勉強维持十一口人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回祖国,过了幾年,二妹也回国在天津市读书。 父親的压力仍然不轻,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一个个要上学,五、六个孩子一个月的学杂费不少呀。父親说:我的孩子,我就是讨飯也要供他们读書。他默默地干,无休止地每天十幾小时地干,積劳成疾,终于趴下了,大口吐血。急送医院,仍然掛着家庭,掛着生计。沒有多久,又急着出院。 出院沒多久,终于又大量吐血,回归无望,走了。大女儿不在家。她在山芭当教師。 家里还有7个人要吃飯,6个孩子要上学,要交学费。谁來挑这副担子? 联华!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一个才升入高中热愛学习的女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像鉄梅一樣,坚強!当起了家中的顶樑柱。 她离开了课室,离开了校園,离开了相親相爱的同学。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父親撂下的担子,每日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感谢联华,我们家的弟妹都感谢联华。 联华一出生就受苦,就逃难。 她沒有躺过摇篮。沒有享受过嬰儿的快乐。日本狗強盜剝夺了她的享受权利,驱迫她在母親的背上漂泊,四处逃难。她才是一个三个月岁岑的Baby呵!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烧到缅甸,我们时常钻防空洞。不久,搬到腊戌。仰光淪陷。华侨大批往北逃,沿滇缅公路回雲南,这时云南是中国的大后方。當时,有个西南运输公司专门往中国运回战略物资。有个司机是台山人,是妈妈的潮境圩同乡,他答允载我们家回昆明。我们从腊戌经九谷芒市回到龙陵县。日本鬼也赶來了。中国.为防止日寇侵入,国军炸毁惠通桥,日本鬼过不去,逃难的华侨也过不去,滇缅路上一路都是抛錨的汽车,抛弃的战略物资,拋弃的箱笼财物……我们只好逃入山里,準备走路回国。 爸爸找到响导和马帮,帶我们爬山越岭去保山县。妈妈背着三个月大的联华,爸爸背着两岁的美华,我和英华坐在馬背上的筐箩里一左一右。马帮走得很快,妈妈总是跟不上,好在舅舅是个年青小伙,紧紧跟着响导。遇有叉路,舅舅就扯一些树枝或者青草丟在向往的路上,以免爸妈走错方向。 最可憐的是联华,整天綑在妈妈的背上顛來顛去。直到休息时才松绑,吃奶。大人整天赶路,吃不好,睡不好,三个月大的嬰儿又怎能安逸快乐呢?我们顧來的响导,我们要听他的,他要赶路,你想多休息不行。所以,妈妈解下联华,妈妈要喝水,要解手,要吃飯,又忙着餵奶,所以,嬰儿能不能吃飽,也顧不上了。行军时,太阳晒,雨水淋,有时也顾不着了。台山话:阴功呀!又有什么办活?一切的一切,都是日本鬼子造的孽。 从龙陵到保山,汽车走一天,我们走山路,花了一个月。到了保山,找到汽车,到昆明后,住進难民招待所。 联华生下來就逃难受苦,到老年时生病又遇新冠肆虐影响安生疗养受苦。联华,安息吧! …………………………………………………… 评论: 盧 和 SABRINA YAP(6-10-2021)我的三大姑奶(臺山話就是先生的姐姐)小小年紀很早就輟學分担家計,真是像大哥所寫她是家裡的頂樑柱也是家裡的開心果,她性格樂天開朗,幽默愛笑,有她在的埸所总是欢声笑語不断,對她因病仙逝,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兄弟姐妹都會永遠怀念妳及感激妳對家所付出的貢獻。天堂里不再有病痛,愿妳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中华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 浪漫的民族必然多梦 在古代,中国人梦过 “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 在近代,中国人梦过 “共和““维新““富強““理想“ 一代一代的努力奋斗 一个一个的美梦破灭 。 时代的发展到了现代 赤贫如洗的中国人 被十月革命炮声驚醒 举起斧头鐮刀,跟着毛泽东 他的梦是为人民翻身求觧放 他的梦燃燒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他的梦沿袭了华夏五千年的中国梦 中国人站了起來,努力建设自巳国家 可是,一穷二白的国家什么都沒有 首先要觧决温飽问题 于是搞起了“土改分田“轰轰烈烈 然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 树立了与穷山恶水奋斗的大寨旗帜 在北大荒,觧放军与知青开闢了粮食基地 在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皂的时候 加快建设和发展轻工业 生产滿足人民需要的日常用品 面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帶,自力更生 用算盘弾拔出了两弾一星 西北沙漠上升起了庞大的磨茹雲 震动了世界,树立了国威 站起來了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这是中国人的梦!中国人的大梦! 一百多年來,中国遭受外族侵略 中华民族飽受列強欺侮之苦过去了 。 中国梦在继续,中国梦在燃烧 中国制訂了一个个五年计划 加快赶上和超过先進国家 中国十亿人将用双手托起明天 ...
今年是缅甸华侨中学的百年诞辰日子,学子们及家属们都兴高采烈,原想热烈庆祝却被突发的新冠疫情打断。美国洛杉矶的华中校友发起以文字的接龙活动纪念母校华诞,又有一番格外兴趣和意义。 大家都认为,纪念华中要发扬华中精神,继承华中传统。华中精神和华中傳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那股冲天的牛气,就是那种敢于向邪恶势力冲撞的勇气,就是那种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強精神。但是,这种不畏困难、勇于進取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的師長的谆谆教导、潛移默化的行为里学來的。一九四八年重建华中的教职员里就有这樣一批人,学生们喜欢,而日趋腐败的旧势力人士不喜欢,他们脅迫校董会开除这批人。 比如校务主任李行健。他虽然只在华中一年。但他是个有经验的教育家。我们应该纪念他感谢他。 李行健,原名杨立賢,楊一波(1900一1981),云南省路南县人。他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学院。1926年被李大釗派到山西省担任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1927年6月共青团山西省委成立时,担任第一任书记。1931年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后到莫斯科畄学。后担任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导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云大附中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迁往路南县。杨一波是路南人,他与故乡父老和各界人士磋商后,当地騰出一些祠庙和房屋作为校舍。他经常邀请昆明一些教授、学者來石林旅遊,並给附中学生授课。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一些队员赵渢、李凌等便在附中任教。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內战,昆明白色恐怖笼罩,李行健等一些民主人士便出走缅甸。李行健、陈振华等人便在重建的华中工作。华中护校学潮后,李行健这批人便转移到新建的南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扬一波在中央担任扫盲委员会付主任,民主同盟中央组织部付部长等职,是全国政協第三、四、五届委员。路南县中学(原云大附中)師生员工感恩楊一波对该校贡献,便在优美的校園里树立杨一波的半身塑像,让人们永遠銘记他。路南縣现在改名石林县。 还有一位老師徐曰琮,1921年生,江苏常州人。牛年生的人有牛气。他1939年至1941年3月,在西南联大商学院经济系学习,曾任学生会干事,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4年,在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任教务主任。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有一批队员如楊章熹等也在这间学校任教。內战爆发,徐曰琮转到鄂豫皖觧放区第13旅45团任民運队长。1947年來到缅甸在仰光華侨中学教書。后來转到南洋中学教书。1953年至1958年任南中校长。1959年回北京,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曾任编輯、记者、总编室主任、新闻部主任。1982年12月离休。1995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原北大缅文系教授施振财,云南军区缅文教授都是他教过的学生。徐在南中学生中赞誉很高,但在华中只教了一年,华中学生对他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对当年华中那场学潮,他就说过是一场国共爭夺领导权的斗争。纪念华中百年,那些曾经在校教过书流过汗的老師,都是值得我们感念、感恩、永遠銘记的人。 3/10/2021...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