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因手机里的微信群聊《业余剧社》,是了因每天必看的,不说内容精彩纷呈,单就那四十多位亲切的群友社友名諱,就可将了因一天的困顿消除殆尽,那热烈的练歌,排戏,跳舞,演出活动的过去,又回到脑海里。青春,活力又回到了因年迈的生活中。了因在缅甸荣幸地曾是《缅华业余剧社》的普通的一个会员。那段火热的回忆能使你奋发青春。 《业余剧社》全名《缅华业余剧社》,是<缅华文化艺术协会>,<缅华教师联合会>的附属团体。它的诞生据前辈们的传述,是为了以演出话剧为以上两个团体筹备经费。成员均为文化工作者和教师,另从各华校邀请的有兴趣表演艺术和天才的学生。<缅华教师联合会>成立於一九四九年。后改名为<缅华文化艺术工作者协会>的<缅华文化艺术协会>简称(文协)成立于一九四七年,<缅华业余剧社>的成立应该是在剧社笫一场演出之后,<剧社>的处女演出地点,在当时仰光河滨街的<国泰>电影院,记得剧目是剧作家曹禺的<家>,日期为一九五四年。此后<剧社>的演出剧目和日期,根据方雄普先生记载如下:一九五六年演出<雷雨>,一九五九年的<北京人>,<日出>,以<文协>之名演出叶鲁先生剧作<爱国一家>,一九六二年以<文协>之名演<孟丽君>,一九六三年演<樑上君子>。五九年了因参加了<剧社>,在<爱国一家>初次上台。记得前一段活跃在舞台上的前辈计有(恕不称呼):辛维庚,叶鲁,潘钧,黄一凡,尤苏,丘航举,黄景象,丘月警,林宝泉,林玉梅,叶英华,赖倩娥,何炳森,陈勇,钟淑芬,江丽春,余庆元……。当然还有很多后台前台的<无名英雄>默默的贡献者,一时无法提名?可惜! 缅甸风云骤变,政变夺杈,取缔华校,华报,吊消华人团体注冊之后,缅华社会的一些大团体就此煙消云散,上述话剧界的人士,回国的回国,移民他处的也不少。这时做为小团体的<剧社>,正式以一个文娱结社坚持延续缅华文娱活动。因为学校被停办,文娛团体兵源立显短缺。还好初期各华校都化整为零,组织家庭补班,<剧社>紧急时刻得到了补班的力量输送,第一批来到<剧社>的有:楊振该,黃仰山,黄华山,黄振忠,黄素玉,吕明珠,李秉贵,陈丽园,陈露茜,黎兆祥,陈丁明,丁文明,谢志超,谢志文,谢志良,曹国伟,叶经世,陈孙杰,陈孙荣,唐世明,黄世顺,何啟友,赖谷成,郑爱琴,张翠玲,苏丽娥,楊怡传,楊灿云,曾园香,张月丽,刘大強,王敏慧,蔡小柏等……因时日旷久,年迈易忘,可能遗漏一些社友,尚请多多原谅。这是一群文艺才俊,有歌唱专才,有擅于舞者,有小提琴,二胡,笛子,手风琴,编舞作曲者,当时在缅华社会称得上是一个齐全的文艺团队。 在政治动荡初期,尚可申请专场演出时,他们演出了<南海长城>,<初昇的太阳>,还有几场自创的独幕剧。为购置会所编演了三次<刘三姐>共九场,当时局势的严竣是找不到<刘三姐>原版剧本,演出脚本是由叶经世同志从磁带一字一字錄下的,舞蹈指导陈孙杰,乐队负责人何啟友,谢志文,阵丁明。曾经轰动一时,蹲下了如今<剧社>的基礎。 在政府不再批准专场演出或说演出话剧等戏剧申清时,要付上脚本的缅译本,各项苛刻的条件使<剧社>不得不转型以歌舞为主的话动,那时<剧社>则以综合表演的歌舞形式,参加华社各场主要庆宴的话动。这综合歌舞内容来自<两报一刊>社论,操盘编导是陈孙杰同志。场面大,人物多,内容适时,情景激昂,气势宏浑,很受观众欢迎,轰动一时,成为<剧社>的招牌戏。 最最难忘的是在艰危中勇於承担的社长林宝泉先生,他不顾身家安危,在那艰难时期无怨无悔肩负长期的社长工作直至百年。是<剧社>最受尊崇的一位同志。是<剧社>同仁爱国爱乡的楷模。 上周在微信上传来仰光海燕关帝庙歌舞团庆祝六十三周年成立的盛大宴会。海燕关帝庙歌舞团前身海燕歌舞团。和缅华业余剧社同时被取消注冊,<剧社>改名<熊猫乐队>,为谋求夾缝生存,走五人组无需注冊的方便,后又更名<缅华业余剧社熊猫乐团>,是现今缅华社会仅有活力的文娱团体之一。前月该团现任社长丁文明先生莅临洛城,曾与了因见了一面,未知现下回缅没有?他能唱能谱曲,能演能舞,多才多艺。 据了因不完全的回忆,以上剧社社员名諱中,大约有三份之二左右现旅居於洛城,如果愿意的话,如果有兴趣的话,重组一个乐队,重上舞台献艺,并非一件难事。为娱乐洛城缅华同侨,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让缅华业余剧社的精神发扬光大亦是一件好事。 了因响往於过去与火共舞,激昂高歌的峥嵘岁月。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