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许均铨"

  • 华文文苑
    重游福山寺有感(许均铨)

    朱波亭 尤肖松 書 福山寺是缅甸(古称骠国)仰光市茵雅湖(华人称燕子湖)畔一中式园林,供清水祖师。园内有朱波、晨光等凉亭及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塑像等,上世纪中叶是华文诗人喜聚会之地。80年代,我多次到福山寺玩,孤独一人阅读亭上的律诗。 骠国山川俊赏中, 名园雕塑忒玲珑。 牛郎织女桥环鹊, 山伯英台蝶舞风。 燕子湖边留韵雅, 朱波亭上忆儒雄, 可怜六座遗空桌, 听取麻姑诉寸衷。 2010年 嘉成亭 晨光亭 2013年3月拍亭上的詩留影  (許雲攝)...

  • 侨友动态
    悼林德基文友(许均铨)

    林德基文友     2022年7月23日(星期六) ,大暑,我收到臺灣新北市的緬甸華僑張標材友的微信:“我們的好朋友林德基作家昨天早上與世長辭,很捨不得。”     在大暑的下午,這消息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我回覆張標材僑友: “失去一位知己。”       我剪下這一則微信消息,上傳到幾個緬甸華僑文友群,向大家報告: “林德基文友於2022年7月22日上午離我們而去。”    昆明的林郁文友有以下留言: “我之前一直跟他有微信聯繫。只是近些天他沒出來,令我心不安。不想他卻仙逝了。” 廈門的陳汀陽友留言: “驚悉仰光市17條街的林德基好友仙逝于臺灣省,深表惋惜與哀悼!”    香港朱淑女友留言: “願逝者安息吧!節哀!”...

  • 华文文苑
    夜半梯声(许均铨)

    “学校闹鬼了。”守校的曾老师吓病了。 闹鬼的事发在1963年,有多个版本,大意就是曾老师吃了晚饭回学校,开门之前隐约听到有下楼梯的声音,他用力打开大门后,下楼梯声马上变成上楼梯声,之后梯声很快消失了。”这消息在同学中成了一个流行的话题。 这学校就是缅甸仰光市甘马育群英华侨小学,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建筑物,办公室在二楼,约有10位教师,200多个学生。 1959年我入读这间小学一年级,是我的启蒙学校。 学校闹鬼之后,学校周围的缅甸居民也纷纷说,他们常听到夜间有上下楼梯声,并说1945年之前,这里是一间医院,有过不少人在此死亡。日本入侵缅甸后,死的人就更多了。 同学们都怕鬼,好在学生晚上都不到学校。  闹鬼的事发生不久,有十几个同学组织起来,晚饭后回学校复习功课,得到老师的好评,并多次表扬这一批同学。我记得是清一色的男生,他们分别居住在学校附近各个区。有老师交了一把大门的锁匙给一位班级大的学长。    我有也参加了一次晚复习,因为学校闹鬼,大家都准备拿手武器,我当然不会空手,有一个弹弓。    大家在学校门囗集中后,拿锁匙的学长开门,大家一起大声喧哗,虚张声势,大有吓跑鬼怪之意。   同学们很快上二楼,我跟在后面,看到老师的办公处,那是最恐怖的地方,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很多同学被带到办公室,挨打的多,老师用的是藤条或木尺子,我也有多次挨打的经验。今晚见学长们进入办公室,就像回家一样,我感到吃惊。学长们迅速打开几个方型铁筒,取出饼干,分给大家吃,有的找到糖果盒,也分给大家,我也吃了,心里害怕。 原来那一天有华人青年在学校举行婚礼,这些饼干和糖果是婚礼剩下的。  当晚学长要大家都发毒誓:“谁说出去谁被车撞死,被雷击。”   雷击,我不是很害怕,我怕被老师知道偷吃东西,挨打,更怕被爸爸知道,他会用皮带抽我。那一晚大家没有自习。 那一晚也没听到下楼梯声。 第二次我又参加同学们到学校晚自习,学长打开大门,大家又是一阵喧哗,壮胆吧。...

  • 侨友动态
    诗,是在诗人的心中(许均铨)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词,也是一副国画。     我读宋朝张志和所撰的《渔歌子》 ,是中学毕业后,当时文化大革会刚结束,整个社会上书籍很少,文革时烧光了。那时,我是一个华侨农场的一名农业工人,这个农场是建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中的一块小盆地上,农场四面都是山,有各种鸟类,也有不少桃树,数千亩的土地,种植水稻、玉米、棉花等等,典型的田园风光。     我当农民时,也是头戴黄色斗笠,身上也是彼着蓑衣,是棕色的,常在水田中工作,偶尔捉到鱼,在斜风细雨中工作,是经常的事。     云南的气候与广东不同,有“一雨成冬”之说,只要一下雨,就会很冷。蓑衣的保暖功能好,谈到蓑衣,会想起彼过的那件蓑衣。同样是斜风细雨,同样是斗笠蓑衣,与古代张志和描写的环境很相似,当时我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诗情画意。     一晃数十年,换了多个城市,生活安定之后,有时也读诗,见到喜欢的诗,会介绍给朋友分享。偶尔搜索枯肠,也写几首自己都不知算不算诗的古诗、现代诗。上中学时,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诗,是感情的子弹。到现在还时常想起这句话。     有幸出席在澳门大学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举办的《我想是一朵大红花》的新书发行,很开心。曾在2017年在中山市的青青农场,见到这本书的主人,她写田园诗,那个农场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 生活是美好的,当您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激情,诗就油然而生。尤其是带着诗去田园寻找田园诗的素材,轻松且甜蜜。     我现在再回想起当年戴斗笠,彼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吸吮着稻花的清香,雨点落在玉米叶上后发出的哒哒声,赤脚行走在乡间的小路,还真的感觉到有古典的美,宋词中的诗情画意。     说明一个问题,诗,原本就在生活中,你感到诗的存在,就有诗。诗篇是在诗人心中孕育,产生。...

  • 侨友动态
    一个学生给王丕泽老师的一封信(许均铨)

    王丕泽老师:     您好!我终于得到您的联络地址,是成都的张黎明同学转给我的,她又是从云南的王幼民那里得到的。张黎明在(美国)蔡玉梅的朋友圈上见到我的微型小说《乡村图书馆》,因此联络上我,还传了一张您与王幼民的合照,她说您身体健康。 王丕泽老师(左)与王幼民 于2018年在云南省巍山县留影     我于1980年春结婚,太太潘玉英,也是您的学生。我们育有一女一子,儿女都结婚了。女儿育有一子一女,儿子育有一女。     我在1983年移居澳门,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喜欢澳门。工作之外我业余创作,在澳门出版了4本个人的小说集,一本散文集,另外编著,主编,参加编辑等有十几本文学作品。今天寄两本书给您,还请老师 您多多指正。     50年多前上中学时,我挺着迷数学,很喜欢您的数学课。当时我很想上高中, 也很想上大学深造,可我没有机会。    后来有同学问我:“你上初中时数理化好,怎么写起小说?”我说:“我没机会上高中,也没机会上大学,离开学校怎么学数理化?那时我的文学也不差啊!文学创作,我不用到大学深造。”     记得1965年春,我上小学六年级,您当时是校长兼数学老师,您讲完一节课,...

  • 诗词歌赋
    《詞二闋》卜算子‧緬甸烏本橋 || 西江月‧建國七十週年有感(澳門 許均銓)

    卜算子‧緬甸烏本橋  紅日掛天邊,萬籟歸平靜。 江面浮金映夕暉,世外桃源景。     百載曆風霜,舊夢何須醒。 曾伴伊人照影來,笑把佳期訂。 【原刊2019《緬華文學作品選》第五期291頁】 …………………………………………………… 西江月‧建國七十週年有感 銀箭深空飛舞,巨龍遠海翱翔。 神州大地戰旗揚,一片繁榮暢旺。      改革日新月異,鼎新逐夢興邦。 新時代續寫輝煌,鐵鑄山河雄壯。 【原刊2020《澳門作家文集》144頁】 …………………………………………………… 评论: 许均铨(2-7-2021)词,古典文字,我文学爱好者,对词连毛皮都没学会,两阕词上网,学习交流,望多多指正。...

  • 侨友动态
    腹瀉(許均銓)

    梭倫奈是一名年約三十的緬甸華族,祖上姓黃,但他沒有取華文名字,也不會說一句華語,更不會寫華文。 他在緬甸曼德勒市某小區有一單元,是憑他做玉石生意找到的錢買下來的。此時梭倫奈有氣無力地走出衛生間,他拉肚子已有五天了! 梭倫奈雖不懂中文,但他的緬文和英文都很棒,他以優異的成績從仰光大學醫學院畢業。按規定他要到農村地區工作數年,才可以回到城市開診所或到醫院任職。 梭倫奈不願去農村工作,結果他沒有取得當醫生的資格。他棄醫從商,選擇上緬甸北部的山區做玉石生意。 梭倫奈有一貴人,就是他的他姐夫司徒健富,一名成功的玉石商人。有一次姐夫與一伙朋友買到一塊玉,邀商界的朋友們入股,梭倫奈有姐姐協助,沒現金也加股了。運氣眷顧這塊玉石,賣了個到好價,梭倫奈沒有出一元現金入股,成功地賺了第一桶金。 梭倫奈從此對玉石生意信心滿滿,跟著姐夫以玉石商人的身份在山區活動。 山區缺醫少藥,遇到有朋友染病,他免費開處方,按方抓藥,常常藥到病除。因此梭倫奈在山區不單是一名玉石商,人們都知道他還是一名醫生,因這點名氣,他交了一批朋友。 這一回他把認識的止瀉藥都用上了,從感染性的止瀉藥到應急性的腹瀉藥都用上了,怎麼輪到自己都治不好腹瀉呢? 此時門鈴聲響了,梭倫奈開了門,是姐夫司徒健富和姐姐黃玉嬌,姐姐原本也沒中文名字,跟姐夫談戀愛時,姐夫給她取了這個名字。姐姐還沒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問梭倫奈的腹瀉是否停了? 梭倫奈搖頭。 姐夫取出一瓶藥,對梭倫奈說:“吃這種藥試試?” 梭倫奈以懷疑地眼光看著姐夫遞過來的藥瓶子,之後又望望姐姐。說心里話,梭倫奈很佩服姐夫看玉石的眼光,也佩服他的見識。但說到病理、藥品,自己雖然沒當上正式的醫生,卻是內行。姐夫在玉石上比自己強很多很多,說到藥品,姐夫絕對是外行。 “是不是一天吃三次?一次吃幾粒?”他半信半疑地試問妹夫。 “一天吃三次,每一次吃一瓶,你試一試。”姐夫輕鬆地說。 “瘋了。我是醫學院畢業的,從沒聽過一次吃藥吃一瓶藥。”梭倫奈以求助的眼光看著姐姐。 “你放心吃這瓶藥,你一定沒事。相信我,我可是你姐夫啊!”姐夫還是輕鬆地說。 “我要瘋了,我雖然是沒執照的醫生,我用西藥治了不少人,卻治不了自己拉肚子。現在反而要吃一個不是醫生的人開的藥,而且還是一次吃一整瓶,我要瘋了。”梭倫奈有點語無倫次。...

  • 侨友动态
    第三者?(许均铨)

    从办公室的窗口可以望到这座海岛的东面以及平静的海面。     这是设在高级住宅区的一间特殊贸易行兼旅游公司,阿媚在这里上班己有些日子了,她的工作是听电话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公文、书信,公司冠于袖珍二字是再恰当不过。只有一名老板和一名职员兼秘书的媚,和阿媚住在一起的是一名保姆,她照顾老板八岁的女儿上学、饮食。     上班一个月以来,公司没有任何实际的生意,媚有时百般无聊,将几份报纸翻阅读完。从外表上看,阿媚长得不错,学历则一般。她刚失恋,为逃避感情上的困境,她到澳门探亲,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治疗心灵上的伤口。在打工的哥哥家白吃白住不是个办法,于是决定找工作。她认为贸易行的包吃包住是一个极好的条件,薪金低一点也无所谓,何况探亲者打工已是违法。     如果不是同保姆住在一起,她是不会住在此的。办公室在客厅,老板也来过几次,三十几岁的他,能白手起家有一间小小的公司,应算是成功的开始。使阿媚不解的是,从未见过老板娘。老板看他时的眼光有点特别,她感到不解,以为自己多心,也不进一步去解开。老板又出差去了,他真的很忙。     有人按门铃,是一位三十余岁的少妇,阿媚只开木门,想隔着铁门问一下情况,却见到有警察出现,阿媚感到不妙,只好打开铁门。探亲的证件已过期,她被警察带走。    「事头婆!」保姆对少妇称呼,阿媚终于见到老板娘。    「话搞贸易行,其实金屋藏娇系真…」    阿媚听到带有醋意的骂街,她跟着警察走出贸易行,进了电梯。媚为了逃避感情困境到澳门,却见到一个更糟的、濒临破裂的感情世界。 。...

  • 侨友动态
    陷(许均铨)

    阿蓮臉上呈現出的喜悅是從內心發出的,此時,她正在一間西餐廳的桌子上,先用右手鋸牛扒,然後用叉插入牛肉,慢慢往嘴裡送,並望著桌子對面的丈夫阿誠微笑。 阿誠報以一笑,心裡開始發涼。從太太的笑容,他預感到可怕的後果。他不敢想下去,只是默默地吃他的義大利粉。 「我終於明白,你為何不願做工,要到賭場搏殺。如手氣順,一天可以找到一個月以上的薪水。」太太的話,阿誠似乎漫不經心地聽著。 「說實在的」阿蓮繼續說:「當初你欠下賭債,我大吵大鬧,離家出走,甚至要離婚,都不能逼你離開賭場。兩個星期前的一個晚上,我終於想通了。」阿蓮將一塊牛扒往嘴裡送。 「你想通什麼?」阿誠一頭霧水。 「你在一年之內,輸掉家裡的大部份存款,你遲早會把整個家輸掉,當時我想過跳海死掉算了。」太太的話使阿誠目瞪口呆,他沒有想到自己沈迷賭博,有這麼嚴重的事差一點發生在身旁。左右手的匙叉停在半空中。 「你不用驚慌,我沒有死。我不甘心,我決定到賭場看看,是什麼力量牽制著你,現在終於明白。」阿蓮得意地說,又去鋸牛扒。 阿誠沒出聲,他現在才知道兩星期前,妻子正準備跳海。他的心感到冰冷。而妻子贏了錢的表情,正像自己當初的心情,這是陷入泥坑的開始。他想,當初自己是想贏回輸掉的本錢就收手,可後來不能自拔,他知道自己在一步步下陷。現在太太也開始下陷…他在一剎那間做出一個決定。他感到一陣輕鬆,於是又繼續吃他的義大利粉。 「阿蓮!明天我去上班,戒賭!你也回工廠車衣,我倆永遠不再進賭場。」阿誠的話一出口,這一次輪到阿蓮目瞪口呆,左右手的匙叉停在半空中。 「為什麼?我剛剛贏回一筆。我要贏回你輸掉的錢!」阿蓮沒有笑容。 「我當初也贏過錢,我明白你現在的心情,是不是很興奮?有沒有一點感到自己是幸運兒,不可一世?以為自己想什麼就得什麼,這是陷的開始,你會陷的不能自拔。趁現在我和你還沒陷到脖子前,收手!回家吧!我們兩個孩子今天中午吃什麼?……」 。...

  • 华文文苑
    鲍姑娘(许均铨)

    房子不算大,也不算豪华,不算整洁,但也不会很乱,又要上班,又要理家务,虽然只是一个人住,还是挺忙的。鲍姑娘(港澳地区称女管工为姑娘)感到有点不适,这已是多年的老毛病了。五十余岁的她,临睡前将电话移到床旁边,并把手机打开,家中只有一个人,万一感到身体支持不住,打“999”求救也方便一些,她估计打电话这点力气还会有。     自从女儿出嫁后,这个家就变得冷清,白天去上班,打发时间还容易,晚上回家一个人,常感到孤独。多年来的冥思苦想,朋友的开导,她从苦恼中得到解脱。     鲍姑娘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长得不差,有一对儿女。二十世纪末,真是世风日下,丈夫又有另一个家,她盛怒之下,与丈夫分手,这个家出现危机。又要上班兼照顾一对儿女,对鲍姑娘是沉重的压力,而精神上的打击常使她失眠。对她的打击是一波接一波,上小学的儿子在路边玩,被倒退的车子碾成重伤,不治夭折。鲍姑娘把这一切全列入丈夫的罪过。     这个家只有女儿和她相依为命,她不能失去女儿。当她发现上中学的女儿早恋时,便不顾一切把女儿送到大洋彼岸姐姐家中,去那边读书,从此鲍姑娘就一个人生活。    工作使她有收入,尤其是工厂升她任“姑娘”一职,长时间的加班,使她暂时忘记自己的烦恼,工厂的人称她为鲍姑娘。她开始吃斋拜佛,晚上则以看书消磨时间。「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她从书中看到古今中外不少圣人的亲人、后代,人格之差,使她吃惊。圣人尚且如此,何况自己只是一个小女子。    铃声把鲍姑娘从梦中带回到现实世界,她昨晚没有长眠。只有身体好才是真正的财富,她明白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真理。    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向前看! 。...

  • 诗词歌赋
    那束浪花(许均铨)

    美麗的浪花 帶著嫵媚的微笑 慢慢地  慢慢地 朝我湧上來 我沉醉在幸福 甜蜜的幻想之中 雙眼微微閉上 迎接那絢麗的時光 。 世界 突然寂靜無聲 那浪花 也突然停滯 我見到浪花的笑容消失了 潮水在退 越退越遠 在瞬間 浪花消聲匿跡 那嫵媚的笑容 烙在我腦海的最深處 重複在午夜的夢幻中 …………………………………………………… 评论 Rachioxcp(1-4-2021)One of the most skilled calligraphers 苏丽蓉(1-4-2021)我喜欢这样的诗,流露着诗人特有的情感,蕴含着生命的哲理。自然地诠释美的激情。好。 许湛荣(12-31-2020)浪花是大海的儿女,笑容是心灵的窗口,人的灵感源自生话,生活就像大海一样。 朱淑女(舒云,朱云)(12-30-2020)青春就像浪花一样美好浪漫,随着时间岁月的推移,他仍然留给我们美丽的回味。 海南閒人(12/29/2020)您讀了這首詩了嗎?有什麼感覺與看法?可以談談嗎?...

  • 华文文苑
    脫不下的戒指(許均銓)

         「這是我老公生前買給我的戒指,我每天都戴著,已有十多年了。」六十多歲略胖的楊老太自豪地對坐在公園長木椅上的兩名退休老太婆說。      「脫下來給我看看。」其中一位老太婆說。      「戴得太久,很難脫。每次都是用肥皂……」      楊老太把手伸到說話的老太婆面前,她有多種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病……加上牙齒掉得所剩無幾,連吃水果也是用金屬湯匙刮下,再慢慢咽。      丈夫因車禍先去一步,孩子大了就成家,之後又生孩子,他們已夠忙的,沒時間陪媽媽。楊老太想起老伴時,就看手上的戒指,有時會望著戒指發呆。      公園是她餘生最佳的去處,她認識公園內做各種運動的多名老人,其中有部份獨居老人。哮喘又發了,已有很多次發病經驗,楊老太心想一會就好,可這回不輕,她在迷糊中見到有多名老人圍在身邊……      「快去打電話,叫救護車!」其中一個老太婆說。有一個老頭掏出一元硬幣往公園內的電話亭走去。      昏迷不醒的楊老太在熱心人的協助下,很快被擡上救護車。公園內的老人們目送遠去的楊老太,「她能不能過這一關?」有一個老太婆憂心忡忡地說。「大吉利是!」有人截住她的話。一團陰影籠罩著這一群老人家。      楊老太在救護車上蘇醒過來,並非藥物的效力,也不是救護車的震動,而是感到有人在用力脫她左手上的戒指,左手的無名指是她身體中神經最密聚的地方。她的戒指脫不下來。      「多謝你救返我!」楊老太用粵語對著面有愧色的車廂內唯一的男子說。「份內之事,應該做的。」車廂內的男子對感激之情畢露無餘的楊老太說了一句客氣話。      救護車很快到了醫院,楊老太被擡下車時,再次對車廂內的男子說:「非常感謝你救返我條命!」在場的所有人聽到楊老太的話都對車廂內的男子産生好感,他們的眼中流露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

  • 诗词歌赋
    野草頌(許均銓)

    石壁盤根冷暖風, 嚴寒酷熱视如同。 清高天賜無名草, 细數閒雲自樂中。 。 …………………………………………………… 评论: 谢玉清:拜读了您的《野草颂》诗歌,您写的诗歌龙章风函,文采出众,才华横溢。野草虽然没有美丽的姿态,但有优良的品质。小草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生命顽强,任凭狂风暴雨,小草丛不屈服。一旦春风吹拂,阳光普照,野草是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春天报音者。我们要学习小草的顽强的意志力,克服阻力勇往直前。 许斌(12-6-2020)非常感謝! 。...

  • 侨友动态
    馮勵冬先生與《緬華百年史話》(许均铨)

      2005年8月馮勵冬先生應邀到澳門緬華互助會,我特向他瞭解過去60多年為祖國、為緬華社會做的各項工作。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只要參加緬甸華僑社團做愛國工作的緬甸歸僑朋友,幾乎都認識馮勵冬先生。我在2002年到昆明參加第二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期間,見到由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和香港緬華互助會出版的《緬華百年史話》一書,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馮勵冬先生。執筆時他已77歲高齡,用了6年時間完成這本586頁的書,為研究緬甸華僑近代歷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僅此一書已肯定他對緬華社會做出的巨大貢獻。哪年馮勵冬先生沒到昆明。2004年第三屆世界緬華同僑聯誼大會在廣州召開,我見到馮勵冬先生,他已高齡85,上台照相時贏得全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馮勵冬先生  馮勵冬先生祖籍福建泉州,於1919年出生緬甸仰光,小學畢業就參加工作,任店員會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立即參加緬華抗日救國的活動中,1938至1939年參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接著參與共產主義組織的領導工作,認識了緬華社會著名人士李華(林紀群)、胡伯然、朱至輝、楊章熹、黃綽卿、黃秀鑾、盧志華、陳吉夫(傑夫)、鄭祥鵬、王英秀等。  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發動進攻蘇聯,他即率緬華六聯團(業餘社、救國團、婦協、學聯、店聯、歌聯)聯合發表聲援蘇聯的“保衛蘇聯宣言”,同年12月,日寇南侵,他又參加以仰光、曼德勒等城鎮的熱血青年組成的“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有70多人。1942年新年,“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在曼德勒正式成立。作家張光年在《伊洛瓦底江戰歌》序言中說:“‘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簡稱戰工隊),太平洋戰爭期間活躍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支革命的華僑年青的文化工作隊,在南洋華僑抗日反法西斯的英勇鬥爭中,曾經發揮了它獨特的戰鬥作用…他們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迅速結成朝氣蓬勃的戰鬥團體,他們把黃河的歌聲、延河的歌聲和綠色伊洛瓦底江的歌聲匯集到一起…”  “戰工隊”在緬甸活動不足半年,因日本法西斯迅速佔領緬甸,戰工隊”撤退到祖國的雲南省。馮勵冬先生以華僑難民的身份在祖國各地難民所居住,馮勵冬的太太張素梅與剛出生的孩子在“湘桂大撤退”時,因病去世,日本侵略軍是罪魁禍首。   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後的1946年,馮勵冬先生回到緬甸,經過戰鬥洗禮的他很快成為緬華社會的領導之一,他參與籌備復辦“緬華店員聯合會”,先擔任秘書,之後任副會長。1947年1月參與創辦《人民旬刊》、7月創辦《人民報》。1955年馮勵冬先生曾被安排回到祖國學習長達一年,又回到緬甸仰光。他在仰光期間擔任緬華救濟委員會、緬華春節文藝廣場活動委員會、緬華公共圖書館、緬華義務診療所、緬甸南洋中學董事會等總體性組織的秘書工作,後來還受薪擔任緬甸華商商會辦公室秘書。  為紀念緬甸華僑戰工隊45週年於1987年出版的《伊洛瓦底江戰歌》一書有記載在北京的戰工隊員:王漢斌、李淩、趙渢、畢朔望、肖崗、鄭祥鵬、陳傑夫、陳雲楓、陳凱瑞、王一芒、陶朔玉、吳章彬、賴風、黃里、王楚惠、馮碧蕉、陳秋雲、李妲娜、哈爾濱的石銘、武漢的楊匡民、上海的陳宏輝、海南的伍虹、廣州的朱同、陳冬明、福州的張春材、泉州的杜堅、漳州的蔡時敏、廈門的馮勵冬、陳致遠、陳尊法、昆明的李晉說、楊維書、範正、吳章煥、陳樹華等。緬甸華僑戰工隊們在中國解放之後,參加祖國建設,從中央到各省市的崗位上為祖國做出貢獻。    馮勵冬先生的第二任妻子是葉秀春女士,他們育有五女二子,1966年緬甸政局動盪,馮勵冬先生一家回到祖國,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運動,他們被安置在福建雙弟華僑農場,1980年調到廈門天馬華僑農場,馮勵冬先生1992年獲批准到港定居。在港、澳各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在北京,兩個兒女在福建廈門,兩個女兒在廈門天馬華僑農場。 我與馮勵冬先生談話中得出結論:《緬華百年史話》的編著成功不是偶然的,絕對不是躲在象牙塔中東拼西湊的產物。馮勵冬先生是親身經歷並直接參與各項工作,他是緬華社會中一名佼佼者,在晚年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寫下《緬華百年史話》,記載下緬華這個特殊的群體在居住國艱苦創業、弘揚中華文化,發揚愛國愛鄉精神、為保衛祖國勇於獻身的光榮歷史,是一幅在異國用汗水、用鮮血描繪出的圖畫,一首用戰鬥、用生命譜寫的贊歌。...

  • 侨友动态
    杨缅昆教授与他的《花甲咏怀》 (许均铨)

      2019年春,杨羽翔文友从厦门寄《花甲咏怀》一书给我,这本书是杨缅昆教授诗词楹联集,我翻看后心情激动。那一天刚好高德光兄和缪泽中兄约我饮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谈论《花甲咏怀》,他俩一致认为:杨缅昆教授的诗词 绝对是缅华文友之中的佼佼者。 2014年10月,“缅华笔友协会”在澳门召开首届会员大会,杨缅昆教授从厦门赶到澳门,这是我第一次与杨缅昆教授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谦谦君子,平易近人。那一年从外地到澳门出席会议的还有厦门的陈汀阳文友、广州的张新民教授等。  这之前我在网上已认识杨缅昆教授,因为他有诗词、楹联在网上发表。 “缅华笔友协会”成立后,于2015年出版首期《缅华文学作品选》,收录了杨缅昆教授的《游白帝城追记》等10首 (阕)诗词(第140-143页);第二期《缅华文学作品选》有杨缅昆、杨缅燕兄妹的散文《母亲在缅甸华侨战工队》(第15-19页),写他们的妈妈杜坚 (原名杜雪痕)在上世纪40年代参加抗日战争,他们的妈妈是一位华僑战士。第二期还有杨缅昆教授的《满江红‧悼先父杨章熹》等6首 (阕)诗词(第144-147页),2016年第二期还有杨章熹先生(1909-1981)的诗共16首(第133-136页), 杨章熹先生是缅甸著名的侨领之一。杨缅昆教授的父母都是杰出的缅华人士。2017年第三期有杨缅昆教《访佛国缅甸》等8首 (阕)诗词(第182-185页)。 2017年秋我听到杨教授身体不好,在休养。2018年第四期的《缅华文学作品选》没有杨缅昆教授的诗词了,因为他在2018年2月与世长辞。缅华文学队伍失去一位诗词高手。 我与杨缅昆教授原本生活在两个城市,从慕名到认识,是因为我俩都是50年代出生于缅甸,文学创作是共同的爱好和话题,加上有微信,我俩常联络。 “你在编辑《缅华文学作品选》等工作,困难很多,我全力支持你。”杨缅昆教授对我说过这句话。  我很感动。  人生难得遇知己,听到杨缅昆教授去世,我心里挺难过。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花甲咏怀》杨缅昆诗词楹联集出版了,书是杨教授的儿子杨羽翔编的。 这本书共收录杨缅昆教授的诗89首,词25阕,楹联241幅,小论文4篇及杨教授的数十张生活照。 摘录杨缅昆教授的诗: 读陶渊明三首 初识陶公年少惑,辞官何必走园田? 而今方解翁心迹,梦幻桃源人合天。 人世躁浮名作俑,蓦然醒悟向天然。 南山有意与君伴,留下桃源可种田。 我慕陶公有雄魄,勇辞官域拒红尘。 吟诗伴酒南山望,读懂人生第一人。   从序文上我看到杨教授是2012年6月插班进入厦门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主讲老师是余元钱先生。至2018年2月去世,不足6年的时间写出这本书,我敬佩之余又深感天妒英才。  杨教授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我没感觉他去世,他的微信号我一直保留在手机上。  杨缅昆教授吟诗填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19年5月24日于澳门...

  • 华文文苑
    钻石婚(许均铨)

    我在整理出席社团敬老茶会的老人名单,发現有部份领了餐券的长者沒有出席,其中有罗仁杰夫妇。 记得他去年很辛苦地攀上会所的一楼来领餐券,他告诉我几年前曾中风,以为这辈子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唤,沒想到奇迹般的重新走路,他去年有参加敬老茶会,她太太因瘫痪多年,行动靠轮椅,不方便出席。今年却是两人都沒有来。 我帶着两份礼物照罗仁杰的地址送去。我一口气登上三楼,感到有点喘气,想起去年罗仁杰上一楼上气不接下气,住在沒有电梯的三楼,真难为他。 门在我敲几下之后开了,我被眼前的大红双喜字弄得一头雾水。罗仁杰见到我异常兴奋,招呼我坐下,告诉我今天是他们夫妻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我才注意到两位老人都换上新衣裤。家里除了老人外,还有一个菲律宾女佣,他们的生活由她照顾。 “你是我们唯一的客人。”罗仁杰高兴地說,他感到有人与他分享喜悅。我第一次见到罗太太,就对他们說:“我是送敬老会的礼物給二位,如果知道是钻石婚纪念日,一定要备上礼物,这世上能有几人庆祝钻石婚?”我是真心地說。这世上有机会參加钻石婚纪念活动的人也不会太多。 “我比她大十岁,今年八十八,当初结婚时,我就想以后我老了,老婆比我年轻,可以照顾我。沒想到反过来我照顾她整整十年。”罗仁杰边說边笑,这么大年纪,有什么风浪沒见过。 “真难得!”我见到菲律宾女工在喂罗太太吃甜品,“你们的孩子不在澳門嗎?” “我们有三男三女,全成了家。有两个在香港,三个在加拿大,澳門也有一个。我们有十二个孙子孙女。他们很忙,有时来看我们。”罗太太讲到孩子就特別精神…… 沒有音乐,沒请客人,沒有贺礼。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钻石婚,我有幸偶遇,也见到了暮年的冷清。罗仁杰曾在娱乐公司任冷气维修工多年,有退休金,他缺少的是:儿孙满堂的偶尔聚会!  ...

  • 华文文苑
    拆屋(许均铨)

    “翡翠富翁昂瑞回家了。” 红光满面,有一双自信的眼睛,年过六十的昂瑞回到小镇的消息,一下子传遍缅甸北部克钦邦人口不到两千的小镇。 克钦邦是全世界出产最优质翡翠的地方。而小镇出了有一位传奇人物:昂瑞。 三十几年前昂瑞告别父母、弟弟,独自上克钦邦的玉石山寻宝,三年后回到小镇,盖了一座两层楼房,当地居民的住房与厕所是分开的。楼房后面是一片果林,厕所就建在果林内。新屋落成之日,他在小镇的和尚庙请全镇的居民吃缅式的椰汁鸡面。 娶妻,生儿育女,生意越做越大的昂瑞,一家人离开小镇,到曼德勒市定居,继续他的玉石生意。昂瑞的父母、弟弟昂莱丰衣美食地生活,多年后父母相继去世,房子由昂莱管理。 昂莱,无业王老五,好酒好赌。 昂瑞回到小镇,又做出一件惊人的决定:拆屋。拆下来的所有建筑材料,全部布施小镇的和尚寺庙,小镇的居民对昂瑞的善举都说:善哉!善哉! 所有的果树也都砍了,两星期后,昂瑞的园子只剩下一片空地。 “是不是建一间更大的楼房?” “宝宅落成之日是不是又请全镇的居民吃椰汁鸡面?” “所有的一切,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昂瑞有礼貌而非常自信地回覆镇民的友好询问。 挖土机开在原来果林上挖土,土和石头分开,堆到原楼房的地面上。昂瑞每天在现场监工,土越堆越高,挖出的石头也越来越多。 每一块石头昂瑞都用铁锤敲一敲,看看是什么质料,并将部份石头专柜装好。 昂瑞用铁锤敲石头的动作,小镇的居民和昂莱都看在眼里,昂莱的心里感到恐惧,他什么也不说。 果林之下的土被挖了十几米,已经没地方堆土了,昂瑞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差。 “应该是挖宝,昂瑞很认真地检验每一块石头。他不是挖地基。缅北处处有宝,是不是本镇地下有宝?”镇民们窃窃私语的同时也在异想天开。 “昂莱,你知道我在做什么!”昂瑞问弟弟,昂莱点点头。 “我以前买翡翠,开了,不好的翡翠我都丢弃了。有部份是我亲自丢弃的。当时不值钱翡翠,现在因市场需要翡翠的人数多了,变得值钱了。我丢弃了多少块翡翠,已经记不住,这一个月挖出九块。你看到了。”昂莱听到哥哥的话之后点点头。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买了三块没色的玻璃种,每一块都有七、八公斤,当时没有人买,我叫你丢了,你应该记得。”昂瑞心平气和地跟弟弟说。 “记得。我照您的话做了。丢了。”昂莱小声地回答。 “ 还有谁知道这件事吗?知道了也不可能从十几米的厕坑取出来。”昂瑞心平气和地问。 “没有人知道。再挖?”昂莱建议。 “如果玉可还在,再挖多少米都值得。现在市场价格每公斤是50万美元,那几块玉石是是上千万美元。”昂瑞小声地对弟弟说。 昂莱“呀!”一声后开张嘴巴忘记合上。 “一百万美元可以盖一幢比原来更高更大的房子。”昂瑞仍然小声地对弟弟说。昂莱低下头没说话。 “我的生意失败了,需要资金,才想起这三块玻璃种翡翠。”昂瑞的话让弟弟昂莱吃惊,哥哥破产了。兄弟俩互相对望,没有说话。 “你对菩萨发誓,你当时是把那三块玉石丢入果林的厕坑里。”昂瑞脸上已经没有平时的自信表情,他像一个等待法官判决的囚犯。 昂莱没说话,昂瑞毫无表情地看着弟弟,他希望弟弟发誓。 “你发誓。”昂瑞催弟弟。 “我对不起您,那三块玉石我没丢入厕坑。”昂莱小声地回答。 “那你丢到哪里了?那可是一千万美金啊!”昂瑞感到胸口疼痛。 “你说丢,肯定不值钱了,我当晚拿去当现金赌, 输掉了。”昂莱声音小到几乎听不到。 昂瑞尤如被判死刑,他站着不动,也不说话,长达五分钟。 昂莱用右手打自己一巴掌,又用左手打自己一巴掌。昂瑞视而不见。昂莱准备再打自己之时,昂瑞整个人倒在地上。 昂莱想扶起哥哥,昂瑞已不会说话,昂莱大叫:“救命啊!” 有多位镇民跑到昂瑞家,七手八脚地抬昂瑞到和尚庙。 大和尚懂医术,向大家宣传:是中风! 【簡介】1952年12月31日出生於緬甸仰光市,祖籍廣東台山。著有小說集《澳門許均銓微型小說選》、《一份公証書》、《西蒙的故事》、《浪漫禁區的情愫》;編著《緬甸佛國之旅》、《歸僑在澳門》;主編《亞細安現代華文文學作品選‧緬甸卷》、《緬華文學作品選》第1期至4期、《緬華筆會會員詩書畫作品集》、《緬甸風情攝影詩詞書法集》、合主編《緬甸華文文學藝術論文集》等。 ...

  • 侨友动态
    获奖感言(许均铨)

    开幕式的主席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文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 中国小说学会、广东惠城区委区政府、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惠州市东江书院等主办单位及惠城区委宣传部等8个协办单位联合举首届“东江书院杯”小小说征文大赛,因为这个大赛,让我们在大湾区的小小说作者们欢聚一堂,我们的友谊从美丽的惠州开始,之后会在大湾区开花,结果。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站在这讲台上,代表这一次获奖的所有文友们在这里向主办单位致敬!借此表示衷心感谢! 我是澳门的一名文学爱好者,也是一名归国华侨。 我出生于缅甸仰光市,是在缅甸出生的第三代华侨(妈妈和外婆都是在缅甸仰光出生。我爸爸出生于墨西哥,之后到了缅甸。)童年的我是在仰光市郊的“群英华侨小学”读书。上世纪60年代中期,缅甸社会动荡,长辈们说让我回祖国读中学,我到了云南省的一个华侨农场定居,小学刚毕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原本要上中学的我,没上学,因全国的学校停课闹革命,长达三年之久。三年后我在复办的中学读了两年,毕业后我成为农场的一名农业工人。数年后我申请到了澳门定居。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尝遍了,我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就有写作的计划,也开始投稿,屡投屡退,而我没有灰心,屡退屡投。一个人只要坚持做一件事,多少会有一点回报。一晃几十年,我投稿从没间断。 我出版了4本小说集,另外还编著、主编、参加编辑13本文学作品集,微不足道,却是我数十年写作取得的成绩。 我的每一篇小说都有生活的原形,非凭空编出的故事,故我的小说让读者觉得有真实感。 这一篇获奖作品《丹丹温》,写的是我去年见到的一位长者,她的年龄比我妈妈还大,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缅甸人,她的经历,她的故事,我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入到小说中。 我用一篇小说描述了抗日战争的可怕,描写出一个有恐惧战争后遗症的老人,宁可呆在她避难的乡下一甲子以上,也不回她妈妈的祖国 (缅甸)看看。 在澳门有亲友说我:“以你的聪明,做什么小生意都比你写作的稿费多。” 我说:“写作是我的兴趣,我的爱好。靠稿费生活的是大作家,而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写作,陶冶情操,足够。”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优秀奖 我大半生的工作,都跟写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有间接的关系,因为工作中的人和事,是我写小说的最好素材。 写小说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正因为是享受,我乐此不疲。一个人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运者,相信在座的文友们有同感。 再次感谢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精心安排,我也期待再次到美丽的惠州。 谢谢大家! * * * * * *  * * * * * * * ...

  • 华文文苑
    丹丹溫(許均銓)

    丹丹溫,緬甸女子名字,我今晚會見到丹丹溫,還與她在澳門的一個自助餐廳共進晚餐。 我以一種好奇的心態走進自助餐廳,見到年過花甲的朋友善文君,在他的帶領下,我見到他的媽媽 ── 丹丹溫阿姨,一位年過九十的長者。 “明格拉吧,阿多。( 阿姨,您好! ) ”我用緬甸話向丹丹溫阿姨問好!她呆呆地望著我。 “阿姨有多少年沒說緬甸話了?還會說緬甸話嗎?”我繼續用緬甸話問。 “五十多年了吧!”丹丹溫阿姨用緬甸話回答。 我感到她的舌頭因半個世紀以上沒說緬甸話,講緬甸話時轉動的節奏略慢,發音也不夠準。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我和善文君是因文章在網上認識,後來善文君移民到了澳門,我們成了好朋友。除文學創作外,我倆還有一共同話題 ── 緬甸。 善文君的媽媽丹丹溫阿姨也因為我是緬甸華僑,想見我。善文君利用媽媽到澳門探親,安排了這次自助餐。 她頭髮還不少,講話口齒清析,耳有點背,不過不影響我們交談。 我們邊吃邊談,阿姨用緬甸話加普通話告訴我她前半生的故事。 她在20世紀20年代末出生於緬甸,上有哥姐下有妹妹,父親是一名商人,原本一家人很平靜很幸福地生活在緬甸,因日本侵略者把戰火燒到緬甸而破壞,他們一家人只好逃離了。 當時緬甸的華僑華人們拖家帶眷,結伴而行,一批又一批,數以十萬計,往雲南省方向跑,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投下的炸彈炸死不少逃難的華僑華人,她的媽媽未能幸免,炸死了,永遠留在了逃難的路上。 她的爸爸千辛萬苦拖著幾個孩子逃難,終於逃到了昆明,住入當時政府安排海外華僑臨時居住的難民所,之後一家人回到在山區的家鄉。沒幾年,父親因生活壓力,勞累過度,與世長辭了,丟下幾個從緬甸帶回來的子女在山區,一晃就是一甲子。 “這麼多年有回去過緬甸嗎?”我用緬甸語問。 阿姨搖頭,臉上露出微微的無奈。 “對緬甸還有印象嗎?”我這一句話彷彿開啟了她腦海內一扇塵封的窗口。 “有啊。我出生在彬馬那市,當時我十幾歲。那城市不大,我還會唱緬甸歌。”阿姨的話這一回讓我感到意外。 阿姨開始唱緬甸歌,我聽明白部份歌詞,也是第一次聽過這首歌,估計是一首70年前的流行的緬甸歌。 “緬甸現在的首都就在彬馬那市附近,叫內比都。幾年前我有去過。那里建了一座可以跟仰光市的大金塔比高度,比輝煌的金塔,香客、遊客還可以進入塔的內部禮佛。”阿姨第一次聽到她故鄉的附近成了首都,感到驚奇。 “首都不是仰光嗎?”阿姨無法明白。 “2005年之後仰光就不是首都了。您回彬馬那市看看,跟70多年前完全不同了,有不少新式的建築物、豪華的酒店。”我用緬甸話說。 “彬馬那市附近有個新首都?我想回去看看。你媽媽是緬甸人嗎?”阿姨轉話題。 “我媽媽出生於緬甸,外婆也出生於緬甸,媽媽不是緬甸人,是華僑。”我回答。 “我媽媽是緬甸人,彬馬那人。”阿姨用緬甸話對我說,我之前就發現丹丹溫阿姨比一般人黑一些的,現在明白了黑的原因。緬甸中部的土生緬甸人是比緬甸其他地區的人黑一些。 我打開手機給丹丹溫阿姨看緬甸的風景名勝,仰光的妙聲鳥水上餐廳,內比都的金塔,曼德勒市的皇城和護城河,現代的緬甸人服飾,她都感到新奇。因為她離開緬甸已過一甲子以上。 我想起古人因逃避戰火,到了桃花源,阿姨就是一個逃回家鄉山區 (桃花源) 的人物。 她因為逃離恐怖血腥的戰亂,離開她媽媽的國家,逃離她出生的城市,在山區的家鄉生活了大半個世紀。養育的幾個子女都大了,孫子也有好多個,子孫都紛紛離開山區,到城鎮謀生去了,她一人留在山區。 “緬甸還有打戰嗎?”阿姨講到打戰二字,表情有點怪怪的。 “緬甸境內的戰爭從沒停過,戰事大部份發生在邊境地區,大城市沒有戰爭。”我輕描淡寫地說出她的故鄉還有戰事,她微微地有恐懼表情。 “我怕戰爭。”阿姨說。 “您來澳門生活吧,這里幾百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我說。 ...

  • 侨友动态
    文學之緣《四》在台北市見張標材僑友(許均銓)

    2019年3月28日晚上,我在台北市沃田旅店見到新北市的張標材先生。張標才先生也是緬甸華僑,半個世紀前從仰光移居台灣。是台灣緬華人士中的活躍人物,每年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舉辨“中和潑水節”,他是領導人之一。   與張標才僑友狂台北市沃田旅店大堂留影。2019/3/28      我贈送一批緬華筆會出版的書籍給他,他有回贈我兩本書《僑協雜誌》第173期、《雲南文獻》第46期,兩本書圖文並茂。 《僑協雜誌》第173期第70-71頁,有台大杜震華副教授的文章《談「中和潑水節」》,看了此文之後,才知道“中和潑水節”是1977年由杜震華、莊贊龍、游文煌與緬甸歸僑協會同仁合作,擴大舉辦沒水節。緬甸華僑移民到台灣後,也帶去緬甸的潑水文化,這一活動在多元文化的台灣,因為1996年的“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杜震華副教授高票當選,杜震華副教授投桃報李,建議擴潑水節大活動,並促進整個活動的籌備舉辦,緬甸華僑會記住杜震華副教授的功德。 最難得了是張標才文友幫我買到一本台灣出版的藥學書籍,是我女兒四處尋找又沒找到的工具書之一。借此再次道謝! 謝謝標才僑友當天送我一大袋台灣名果蓮霧和芭樂,水果我帶回澳門了。張標才僑友4月底會到澳門出席“澳門潑水節”活動,我倆很快會在澳門再次見面。   (完) 2019/4/3於澳門    ...

  • 侨友动态
    文學之緣《三》台灣宜蘭縣拜訪林德基僑友(許均銓)

    台灣宜蘭縣有台北後花園之稱,我從林德基文友的文章見到美麗的宜蘭平原,是他最喜歡的居住地區,我決定到宜蘭看望林德基文友。要看看文章上的宜蘭平原與真實的宜蘭平原有何差別。 2019年3月28日的宜蘭,陽光明媚,我與澳門的鍾振翔,繆澤中兩位文友從台北市乘大巴士去宜蘭縣,只是一個鐘頭的車程。這里山青水秀,巴士外是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散落在碧綠的稻田中,不是簡陋的農民茅屋, 而是一棟棟漂亮的現代小洋房,宜蘭,是台北的後花園,受之無愧。 林德基文友,緬甸歸國華僑,上世紀60年代他從仰光回到台灣讀書,工作幾年後,就喜歡上宜蘭,他之後選宜蘭縣為居住地。 我與林德基文友因文學結緣,在網上聯絡多了,就有機會見面。幾年前我到台灣旅遊,他從宜蘭過來,我們在中和區的華新街見面了,當時他的腳已有一點傷痛。 我們兩個花甲老人一見如故,在華新街品賞緬甸小吃的同時,他從仰光移民到台灣,我從仰光移民到雲南大理州,之後到了澳門。我們談人生路上的甜酸苦辣,談創作。 幾年前德基僑友到澳門出席“緬華潑水節”,我們在澳門姑娘剩街侯德耕僑友的美食店又吃緬甸小食。這是第三次見面,也是文學之緣。 林德基文友著有三本著作,分別是《伊江書情》、《再見宜蘭書店》、《Min  ga  lar  bar 伊江 》。 到宜蘭縣的第一個景點是參觀 員山機堡,由宜蘭縣機堡文化體驗學校創意長楊基山先生講解,這個機堡是日殖時代遺留的建築物,當年用來停放日本飛機。現在機堡內有一架用竹子製成的假飛機,據說太平洋戰爭時,日本人為了騙美國人,做一些竹子飛機來誤導美國飛行員的的轟炸。這機堡內有當時的一些歷史資料,還有一些歷史圖片,機堡,是宜蘭縣史的一部份內容。 左起:林德基、鍾振翔、繆澤中、楊基山、許均銓在宜蘭縣員山機堡留影. 2019/3/28      第二個景點是參觀林德基私人藏書館,沒到宜蘭縣前,我對林德基藏書館略有所聞,到林宅後,我發現林德基兄的藏書之多果然名不虛傳,兩層住宅的空間給藏書佔去半壁江山,難得的是林太太,是圖書館管理員兼書僮(書僮一語是林太太自己說的),為保護書籍,林宅的兩部濕機主要是在書房抽濕。林德基兄現在見到喜歡的書,購買不減當年,藏書館的書在繼續增加,而林太太任勞任怨,繼續兼書僮的工作。林德基文友是愛書人之楷模! 在林德基私人藏書館的一部份藏書前留影  2019/3/28      第三個景點是參觀宜蘭縣史館,這是一個很值得參觀的地方,有宜蘭縣的史料,圖文並茂,還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我坐在圖書館內,真希望時光倒流半個世紀,我那時在中國雲南省的一個華僑農場,我很想讀書,可當時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燒書之後,找一本書都難,更不要說圖書館。當時想找一本書很困難,後來有書了,我已沒多少時間讀書。眼前的環境非常舒適的宜蘭縣圖書館,也像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一樣,人氣不足啊! 左起:鍾振翔、許均銓、林德基、繆澤中在宜蘭縣圖書館留影.2019/3/28      我離開宜蘭縣回台北市,忘不了愛書之人林德基兄的藏書之多,忘不了美麗的宜蘭平原,以及點綴在碧綠田野中的一棟棟現代農民的小洋房。 宜蘭,遠離都市的塵囂,在那里暫借數日,渡假,對一個疲於奔命的現代人來說,是理想的休憩之地。 我想看看林德基文友描寫的宜蘭平原,也這一次也看到了,還見到林德基文友晨運時常到的宜蘭河,在臉書上偶見到風光旖旎的宜蘭晨曦,這一次見到如詩如畫的宜蘭田園風光。 祝福愛書之楷模林德基兄健康!快樂! (完) 2019/4/11於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