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华文文苑
    新山老友会(卓叶)

    新加坡老友林慈训与中国老友卓叶互赠纪念品,一个是数百首马来亚和中国革命歌曲的储存卡,一个是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吹奏教程册子,此举也略显大会的主题:创新迎变局。 老友们相互祝福,面向未来,为中马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唱响中马友好的主旋律,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祝愿中马友谊万古长青! 大会在全场大合唱声中顺利结束。                            ...

  • 华文文苑
    七绝·贺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晨阳)

    2025.元旦应邀参加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庆典,特赋诗一阙祝贺。 椰城归雁齐欢聚,卅五春秋共一堂。鹭岛有缘情再续,传承活跃谱辉煌。 写于2024年12月11日鸿山新村书宅...

  • 华文文苑
    玉樓春……西灣倒數迎新(文/德光)

    西灣湖畔人歡笑,除夕輕寒風料峭。萬人空巷欲迎新,千闋狂歌皆入妙。 舞台熠熠星光耀,倒數聲聲春意鬧。煙花幻影落濠江,花雨紛飛豐稔兆。 书法 一〉茂松二〉馮利發三〉李燕軍四〉劉北照五〉阮偉生六〉黃玉靈七〉周永騰八〉莫敬釗九〉尤肖松十〉李應華十一〉茂松 . . . . . . . . . . . . ....

  • 华文文苑
    甲辰小寒趣语(古风)文/晓炊

    莫向天地议晴阴,休与坡沟论晦明。 斑鸠登称欢四两,鸽子脱毛恨半斤。 勤襟逐梦当求稳,精准把舵要寸分。 岁杪且将思淡定,节末但把意重新。 凝寒丛峰皆秀色,年开满眼尽阳春。 研经不让华颜老,究典图索尚摄生。 河山眺缈霞烟里,盛世飊雄庆远征。 壮怀踏歌轻翘首,昂扬再步写初心。 2025.01.05. 格致走筆...

  • 回忆我在棒赛的教书生活(苏顺路)

     中缅边界畹町桥     1964年11月,我应聘离开仰光,途经曼德勒与腊戍,前往中缅边界重镇九谷棒赛侨新小学,担任中文教师。从腊戍到棒赛,每天都有小客车运载旅客,一辆上去,另一辆下来。途中经过登尼,贵概,南柏卡,105哩关口等乡镇,到关口这一站,棒赛客车往东北方向前行,而木姐,南坎客车往西北方向分行,关口设有政府检查站,检查旅客身份证及携带物品。进棒赛或木姐,南坎三个边界城镇,反而没有检查。因为是闻名的抗战时期滇缅柏油公路,不太颠簸,只是一路上坡下坡,左拐右弯,首次经历的旅客,未免提心掉胆。另外偶有山军,强盗出没,旅客总是忐忑不安。  我到腊戍后,借宿中山学校,第二天早上,陈万宝老师和郑福志老师送我到汽车站,乘坐何基良先生的小客车,在贵概吃午饭,约下午四点,客车左弯右拐,在山坡上前行,终于见到了坡底的棒赛镇,何司机一直把我送到华人学校,我提着行李,爬上小陡坡,在学校门口见到了叶志明老师。叶老师带我去谢大师饭店吃晚饭,到弹棉被师傅处订棉被,到裁缝师傅那儿量制厚夹克,冬季将至,寒霜将临,备齐棉被厚衣刻不容缓。晚上,在小煤油灯前,叶老师简单介绍侨新小学师生情况,介绍近在咫尺的祖国边界重镇畹町。 滇缅公路位置图 腊戍来的汽车,从东向西进入棒赛镇,有一条柏油路向北延伸直达畹町桥,属中缅国际邮件通道。直走至十字路口和中心广场,横道右行,就与邮车通道会合,经过荒废的九谷老城区到畹町桥。横道左行经过中心广场,直至郊外,直走经过中心广场直至畹町河边界。华校位在通畹町桥两条公路之间,背后山顶上是边防缅军营地。通畹町桥两条公路交会处右边坡上是警察局,对面是政府学校,老九谷野花丛中建有两幢木屋,住有警探官,移民官,海关官各一人,均不带家眷。 畹町桥缅方桥头,有左右两个水泥小岗哨,没有缅军放哨对往返畹町的市民,警察,警探,移民,海关官员视若无睹,从不盘查,可能是他们自己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吧。 棒赛侨新小学     开学那天,上课鐘声敲响,全校师生在操场集合,叶老师把我介绍给全体同学。学校里有五位老师,约七十个学生,从一年级到高小六年级。本地张炤达老师教六年级,外地叶志明老师教五年级,我教三,四年级,本地瞿天義老师教一,二年级,从下缅甸来棒赛与父母暂住的刘震云老师教英缅文(义务老师)。     各位老师各带自已的班,有什么事个别讨论,没有开老师会,有时候星期六开学生周会,学生们都很听话,他们尊师爱友,少有吵架,教中文一点都不吃力,但不会讲缅甸话,不喜欢学缅文。在校学习进步教材,去畹町观看爱国电影,思想认识较高,好多学生小学毕业后,去腊戍读初中或回国进华侨补校深造。 左:傣族高脚竹屋,右:景颇族矮脚木屋     冬季很快到来,晚间我蒙头卷缩在棉被里,天亮了,见到草皮屋顶上撒满白霜,像肥皂粉一样,同学们穿着厚衣服来上学,有的还套着手套,一年级的小学生们雪白的脸面上,透露出红块,像树上的红桃,太可爱了。我手抓粉笔授课,转身在黑板上要写字,才发现粉笔已经落到地上,十分好笑。 市民以傣族最多,大多是瑞丽地区水傣,其次是汉族,多为云南腾冲华侨,有少数几家福建人和广东人,还有几家景颇族。没有缅族家庭,只有几个外来缅族政府商店员工。街上通用傣语和云南话,孩童不分族别,从小就会讲傣语和云南话,华人学校里,学生讲国语普通话。 左:傣族姑娘赶集,右:景颇族妇女赶集     中缅边界棒赛,木姐,南坎三个城镇五天一次轮流集市。华校集市日和星期日放假。棒赛镇附近平地,分布着傣族村寨,竹编高脚茅屋,周围喜欢种竹子,以种水稻为生。山坡上有景颇族矮脚木屋,以刀耕火种为生。山上有小汉族,土墙茅屋,种鸦片和蔬菜。每当棒赛集市日,木姐,南坎商贩车载商品来摆摊。傣族女子穿着纱龙,肩挑扁担竹箩带着白米来赶集。景颇族女子身着裙子,头顶背掛藤编高箩带着茶叶来换米。小汉族身着染制蓝黑粗布衣裤,拉着骡子下山来赶集,骡背上拖着肥大的青菜,棕包,还有鸦片。     自缅甸独立,中国解放以来,中缅边境地区,各族边民友好往来,通过畹町桥,两国邮件畅通,边贸往来有增无减,中方计划经济,缅方开放经济,华侨经商自由,生活过得较为宽裕,听说华侨青年手里个个有钱。可是1963年,军政府商店收归国有1964年,作废百元,五十元大钞,全国人民遭受双重打击,全国经济面临崩溃,华侨在缅甸,生活面临重重困难。我到棒赛的时候,侨胞们如同惊弓之鸟,不知所措,不知今后要如何生活。可是大家咬紧牙关,筹资继续开办华侨学校。 左:小汉人下山赶集,右:小汉人种的棕包树     在首都仰光,有名的市场上,政府商店缺乏货源,全国各地政府商店也一样,在棒赛,全镇只有一个政府商店,三个店员,更糟糕的是店里只有货架,没有货物。商人们走头无路,只好铤而走险,全国范围内出现暗地交易,遍地黑市,广大的边界地区也一样流行起来。起初人们觉得做黑市生意不光彩,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棒赛的商人设法把中国需要的缅甸土特产,其他物资运送过去,平民百姓则三天两头过去畹町买东西,过中国海关时,不能说带人民币,否则会被没收,有一次李曰德先生的太太寸树玉(老五嫂),带着三岁大的儿子过海关,海关问她有没有带人民币,她说没有,此时孩子说有人民币,从口袋里掏出三元钱,弄得阿嫂十分尴尬,还好海关说孩子老实,把钱塞回口袋里。百姓到国营商店购得一点碗碟日用品回来,由傣族妇女设法带到腊戍出售。棒赛市面上流通少量人民币,可和缅币兑换,人民币的币值比缅币高,那个时候两种货币价值都很高。我的月薪缅币170元,伙食费70元,剩余100元,能够维持一个人生活。 左:董事长张德汉妇协会长刘玉英全家福,右:棒赛妇女(前排右二孙德仁)     我到畹町后第三天,叶老师就带我过去畹町玩,当我见到畹町桥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哨所里解放军挺胸握枪站岗,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先到检查站登记,后到海关检查,出来以后去逛街,进国营商店购买日用品,国营商店货源充足齐全,国内百姓必须用购物证,国外来的则严格限制种类和数量,只能购买一两种少量货物。市民对我们外来客人态度严肃,不多说话,他们之间则有说有笑,返回棒赛过畹町桥前,我还在路边树栏上,特地摘下一片小树叶,带回来做为第一次步入国门纪念品珍藏起来。 本来以为离开仰光就再没有机会看到中国电影,没想到几乎每个礼拜晚上畹町都放电影,我们都可以过去看,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有时还有机会看到音乐歌舞表演。有一次,我们看到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印度舞,十分精彩。除了可以去畹町看电影,也可以去畹町小理发店理发,我差不多每个月去理发,记得理一次才五角钱。  左:校友蔡眉兰拜访寸树玉嬸嬸,右:刘振德夫妇与作者     棒赛有男女青年篮球队,男队有客车主李忠发,董事长的儿子张森达,刘振德,杨世虎等主力队员,副董事长王水浅的弟弟王静温,他从福建出来不几年,文武双全,吹笛拉二胡好手,主力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特佳,林明贤,最年轻,还在腊戍读中学,女队队长瞿天義老师,队员有当地女青年和高班女学生。我到棒赛后,由我带男队训练和出外比赛。平时男队保持练球,女队很少练球,男队练球时间定在晚饭后,起初我很不习惯,但为了团结青年,只好入乡随俗,我和当地青年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们曾几次去木姐比赛,交流球技,增进友情。 学校的老师常有变动,第二学期我从仰光带华友胡鸿瑞老师上来,胡老师是篮球运动员,投篮准,弹跳高,是我们球队不可多得的右前锋取分手。刘老师离任回仰光。第三学期南渡的南友李佳美老师到任,李老师是歌手,舞蹈老师,李老师的到来,弥补了学校缺少音乐舞蹈老师空白。 左:刘振云老师,右:李佳美老师 参加腊戍缅北杯球赛 前排右四瞿天義老师 后排右一胡鸿瑞老师     这个时期,我们侨新小学的外地老师四个,教学质量最高,学生受益最大,1965年,为了隆重庆祝祖国国庆,学校决定举行国庆文艺晚会,李佳美老师挑选学生演员,积极排练歌舞,我教缅甸舞蹈"瓦城的花朵"。王静温先生邀请胡育文先生组织乐队。我和胡老师负责黑板报,叶老师招集青年布置舞台。 1965年10月1日是祖国国庆节,棒赛驻军营长,应畹町解放军驻军邀请,在副董事长钏嘉崑先生陪同下到畹町过节,下午棒赛侨领宴请棒赛军政官员,晚上在我校篮球场上隆重举行歌舞晚会,张德汉董亊长陪同营长出席观看,刘玉超先生翻译。前台有叶老师,李老师指挥,王先生和胡先生音乐伴奏。后台有胡先生的太太李瑞仁女士和瞿老师负责化妆,我和胡老师摧场。李老师教的"花伞舞",女青年双人舞"共饮一江水",我教的缅甸舞"瓦城的花朵",王静温的二胡独奏等,演出非常成功,得到校董会表扬,家长好评。 ...

  • 《小說 》房東原來在船上 ( 許均銓)

         20世紀80年代,緬甸仰光(Burma Rangoon,現改為Myanmar Yangon)內河碼頭。      公曆三月上旬至中旬(緬甸12月初一至十五),是緬甸佛教徒朝拜摩定菩薩(Mawtin pagoda )的月份。      某年三月中,仰光碼頭有一艘內河客輪上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著輕鬆的緬甸歌曲,碼頭上站著五位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都已五、六十歲,身穿傳統短領男式白襯衣,外套一件緬式棕黃色無領外衣,下身擊著各不相同的深色的籠基(緬語:男性紗籠),腳穿絨布質料的人字形拖鞋,胸前戴著一束有鮮花、絲帶製成的襟花,正在歡迎香客、遊客上船。這是一艘由佛教團體承包,專程到摩定菩薩上香、拜佛的不定期客船,這一批有300多位香客、遊客。      譚德才,一個年約25歲的青年男子,身高一米七二,長得英俊瀟洒,穿一件白色襯衣,下身擊一條黑、棕、白三色間隔的籠基,腳穿一雙絨布質料的人字形拖鞋,手提一個略大的黑色旅行袋,左手無名指上戴有一枚鑲嵌紅寶石的戒指,走在他身旁的是一位22歲的阮惠瓊,高約一米六,上身穿一件帶碎花淡黃色的短袖上衣,下身擊一條淡藍色特敏 (緬甸:女性紗籠、也叫筒裙),腳上穿一雙絨布質料的人字形拖鞋,手裡提一個略小的深棕色旅行袋,她左手戴了一枚藍寶石的戒指,雙雙走入仰光內河碼頭,登上這艘去摩定菩薩上香、拜神的內河輪船。      下午五點,船很快離開仰光碼頭,譚德才和阮惠瓊站在船頭,看著碼頭的風景。樓房不高也不多的仰光市,在合歡樹、椰樹、木棉等樹木的點綴下,如一幅巨大的圖畫,而金光閃閃的瑞德貢大金塔(Shwe Dagon pagoda...

  • 《似蜜随笔》新年吉祥!敏加拉巴!(了因)

    「嗨……丁健跃窦妹!」      一位在缅甸就知交的缅族朋友,今天在路上相遇,他很热情地用缅语和我打招呼,译成华语是,新年泼水节快到了。了因也高兴地用缅语回答; 「哈啰……尼底敏加拉巴!」     意即哈罗,新年吉祥!两人保持社交距离,对视欢笑,然后共同走向<麦当劳>去,各自买了一杯老人咖啡,找了一处附近比较安静鲜有人过的地方,站着就聊起了故乡的不愉快的变局,后来两人都感到郁气,就又回到<泼水节快到了>的话题。     多条银色的小水龙,从高高的泼水棚台,向着整车子来承受泼水的年青人逶迤倾射,他们的欢腾狂舞,滑稽丑态,不认输的<夷达波>使台上的白美<龙玛>笑逐颜开,笑声袅袅。 受了新年净水洗礼之后,把车开到前边旷地一个草棚前,你可看到棚中众多的少女围着许多小园矮桌,搓着雪白的糯米汤丸,一小片雪白的糯米以一小粒黄糖为馅,丢入开着的沸水锅,不久就浮上了水面,捞上就可嚮客。这就叫<蒙弄艺勃>。可是有些调皮天真好嬉弄人的<弄玛>会把朝天辣椒代替黄糖,当运气不佳的<哥哥>入套喊辣,一众<弄玛>就会哄场,玲珑的笑声,可掬的笑容,真可迷倒众生。     这是了因年轻时参加狂欢的过年泼水活动,至今难忘。了因对他说。他沉思了一会呷了一口咖啡道:     「嗯……好事不堪回首,如今局变,疫情,示威,死人,泼水节恐怕不能如愿举行了。」     泼水是缅族一年中的大节日,狂欢的如火如荼的节日,是除旧布新的节日,是歼悔省思的节日。对节日的历史,缅华已故著名报人,作家阿黄名名有如下的记载: 『今年泼水节笫一天下午四时,「达加敏」下降的时辰,轮船,工厂鳴放汽笛迎接,缅人家家户户把门囗供奉的土甕倾水祷祝:「滌清罪恶,有地为证,皆大欢喜! 「达加敏」,又名「隘芏底瓦」即印佛教的「因陀罗」Indra,中国佛典作「释桓因陀罗」,简作「释提桓因」,又译为「能天主」,「能天帝」即佛经所说的怀利天的首长,即「坏利天主」。略作「释帝」,及「帝释」。又名「执金刚杵者」Vijra.....

  • “亚裔的命也是命” 全球多地掀起反歧视抗议热潮 –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电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裔群体受到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明显增多,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连环枪击案更是将种族歧视问题推至风口浪尖。连日来,全球多地掀起反歧视抗议热潮,不愿再保持沉默的亚裔民众走上街头,呼吁自由与平等。 中新社北京3月30日电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裔群体受到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明显增多,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连环枪击案更是将种族歧视问题推至风口浪尖。连日来,全球多地掀起反歧视抗议热潮,不愿再保持沉默的亚裔民众走上街头,呼吁自由与平等。   美国:向种族歧视说“不”   在亚特兰大,20日有数百人在佐治亚州议会大厦前示威,呼吁停止对亚裔的歧视和不公。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20日和21日两天连续举行了至少4场示威游行。在纽约,抗议人群27日手持“停止仇恨亚裔人”“向种族歧视说不”等标语在当地主要街道游行示威……   不少其他族裔民众也自发加入抗议活动,公开谴责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国内针对亚裔歧视和仇恨犯罪的急剧攀升。在“非裔和亚裔团结一致”的集会主题下,千余名肤色不同的纽约民众于21日齐聚曼哈顿联合广场,大声疾呼终结针对美国亚裔群体的歧视和仇恨犯罪。   据悉,美东地区的亚裔团体宣布,将于4月4日在纽约市举行“停止仇恨犯罪、反对种族歧视、捍卫亚裔权益”大型集会示威游行,届时将向各级政府和执法机构表达诉求。   德国、新西兰:停止仇视亚裔   歧视亚裔绝非美国独有的问题。在新西兰,超千人参加的集会游行活动于当地时间27日在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组织者与参与者高举“停止仇恨亚裔”等标语,谴责发生在美国的枪击事件,声援全球亚裔的反歧视活动,并表示反对新西兰国内出现的针对亚裔的歧视和仇恨行为。   活动发起人斯特芙·陈在集会上说,看到美国的亚裔被仇恨对待,在新西兰的亚裔感同身受。她表示,新西兰社会同样存在针对亚裔的仇恨和歧视行为,人们需要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在德国柏林28日举行的集会是欧洲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反对歧视亚裔示威活动之一。参与集会的既有居住在柏林的亚裔人士,也有众多欧洲裔人士和非裔前来声援。他们打出了“与亚特兰大团结在一起”“停止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我们不是病毒”等标语。   加拿大:“仇恨病毒”更可怕   当地时间3月28日,加拿大多个城市举行反对歧视亚裔的游行、集会示威活动,谴责和反对种族歧视。   在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和加拿大海峡文化交流基金会组织当地华人驾驶数百辆汽车在安大略省省议会大厦外围绕行,以展示标语、鸣笛等方式进行驾车游行,呼吁加拿大全社会立即行动起来,采取坚决措施,反对歧视,杜绝仇恨行为,推动建立多族裔和谐共处的社会。   同时,数千人在多伦多市政厅前广场集会示威,高举写有“仇外才是病毒”“我祖母是下一个(受害者)吗”等标语牌。有华裔发言者呼吁同胞面对歧视时,不应再沉默隐忍。   在温哥华市中心,亚裔社团组织的集会吸引了不同族裔的上千人到场参加。示威者们呼吁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尽快完善反种族主义立法。有艺术创作者特意为此次集会谱写了主题歌曲《仇恨是病毒》。   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和温哥华中华会馆则于27日傍晚在大温哥华地区不同地点举行烛光静默示威。参加活动的华人社区代表表示,加拿大和美国都存在系统性种族主义、歧视以及殖民主义所产生的不平等后果。亚裔不能一味忍让,而要团结一致发出声音,抗议不公。(完)...

  • 趁年轻时,多读些书(风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类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有追求、有志向的;人的一生应该是美丽多姿,丰丽多彩的;天天都应该是日新又新、进步有意义的。唯有如此,当人到一定的时候,积累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已成江海。”我们面对的每一时刻都是一个新奇的未来,诱惑的现实环境,充满挑战的世界。而年轻人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崭新的、现实的环境?跨越这个陷阱?答案就是多读书,多读些好书。    读一本好书,读一本对人生有教育和启迪意义的好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足以增智。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多数年轻人都不喜欢读书。甚至一些在校求学的青年学生,都认为读好了教科书就行了,不想去多读课外书,至于其他方面的书籍更懒于猎取,与己无关。他们来学校只是混混时光,交点钱买所谓的文凭。与考试和文凭无关的书,谁也不想问津,如此,知识面狭窄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些学生简直就是虚拟的少爷小姐,白天玩耍是重点,秉烛夜游再补课,上网海聊玩游戏还嫌不够,哪有什么时间读课外书?何况根本就对读书没有丝毫兴趣。   “可爱”的是缅华学校的学生。许多中学生连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都不知道,被认为中文成绩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对文学两个字没有任何概念,不知道何为文学?什么艾青的诗?舒婷的诗?余光中的诗?巴金的“激流”文学?柏杨的“酱缸”文学?从维熙的“伤痕”文学?蒋子龙的“改革”文学?那是《天方夜谭》。对此,我苦笑之余,更愿意对学生们说,真诚地希望你们今后在嘻戏玩耍之余,多读些书吧!因为今后你们要走入社会生活。多读些书可以使你进步,可以改变你的现状,可以丰富你的人生,可以使你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习近平先生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说:“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冉阿让、卡西莫多、羊脂球等艺术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我的脑海之中。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内、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有,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他说:“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鲁索、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 正因为他年轻时,读了不少中国古人和今人的名篇佳作,又读了不少外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建筑、体育等书籍,才使他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应用中华文化,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从中获取滋养和智慧,并把其运用到治理国家,改善民生,建立和谐社会,创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的伟大实践中。 而我小时候,外公总对我说:趁年轻时,要尽力去多读些书。可我却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没把它当一回事。由于读书不多,才疏学浅,文低智愚,所以今天凡事成蹉跎。人生走了不少弯路,而且走得十分辛苦、艰难,处处充满着坎坷、无奈。现在回想起家人的教诲和规劝,已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作为年轻人,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千万不可堕落于今天。而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应该充分利用时间去多读书;应该积极主动去读好书;应该勤奋去读群书;应该努力去读励志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你聪颖,读书可以使你积聚能量,读书可以使你拥有未来……    若你是学生,绝不能仅仅依靠老师在上课时讲的那点文化知识,而应该靠自己的主动学习,因为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毕竟有限。万万不可整日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甘于堕落。青春难得不再来,不能轻易地浪费,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安于现状等于给自己判了死刑。节约时间就是延长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慢性自杀。 从古至今,凡有成就的人,无不爱惜读书,无不好读书,因为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就能不断地增加更多新的知识。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大力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相等的。年轻时,记忆力好,精力充沛,没有家庭琐事的烦恼,没有工作压力的重负,是读书学习的最佳时期。 故此,希望你们趁年轻时,趁此大好年华,醒悟过来,抓住今天,努力现在。不要让浮华掩饰了青春的激情;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不读书出去照样能赚大钱;不要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丧失了自己的意志。 趁年轻时,多读些书,没有坏处,只有益处。只有在年轻时,多阅读一些书籍,懂得读书的意义和重要,理解书中的真谛,明白读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你就会知道,书是“香甜”的。只要你读书时肯把“勤”和“苦”用上,那么,到时你自然就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尝到知识的甘甜。这样,你就能以崭新的姿态,旺盛的精力,迎接明日的朝霞,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实现属于自己的美好理想。 …………………………………………………… 评论 叶国治(4/2/2021)呼吁年青人多读些书,很好。希望再進一步,告诉他们读些什么书,更加重要。现代书市,种類繁多,淫书坏书,混杂其多,害人不浅。读什么书,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选读什么书,培养什么樣的接班人很重要。读中国史,知道五千年文明的辉煌伟大。读现代中国史,知道贫穷的中国人怎樣受人侮辱,通过抗争站起來,強起來,富起來。少年强,中国强。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共勉。...

  • 我认识的王东白老师(苏顺路)

    缅甸仰光燕子湖风光     1962年5月春季,我在仰光甘马育群英小学开始任教,学校里有7位老师,150多个学生,分幼儿园到高小六年级。10月放寒假,11月开第二学期的时候,发现林发财老师转到山巴教书,学校里来了个新老师,他叫王东白,刚从南中高中毕业,可谓初出茅庐,走马上任。 王东白老师也像我一样,从山巴到仰光求学,家在九彬告,他到任后,和我一起在校住宿,我们两个在学生家长开的饭店开伙食,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敬互爱,互谦互让,彼此之间,同学情加同事情,日子过得十分愉快。 王东白老师高中毕业照(后排右四)     不久我发现王老师不像新手,授课很熟炼,他好像读高中时就去教过夜校,交谈中得知他读书时就爱读报纸,课外书,写文章在华人报纸上投稿,文学底蕴深厚,他教小学语文有点大才小用,完全有资格教好初中语文。 课余时间,他喜爱磨墨练习毛笔书法,我经常在旁观看他书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很漂亮,特别是大楷草体字遒劲有力,令我即欣赏又佩服。当时,在我们年轻老师当中,像他这样爱好书法而卓有成就的青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左:举重 右:标枪     每天放学之后,我喜欢在一楼和高班学生打乒乓球。王老师则喜欢在二楼卧室里,对着掛镜握哑铃,仰躺板凳举重。他不像举重运动员,拼命抓举,不断加码,大运动量。而是适度重量与适量次数,定量有恆。原来他是一位南中有名的标枪运动员,多次参赛获奖,他的举重,主要为了增强手臂力量以抛投标枪。 其时是秋冬,雨水少而晴天多,适合室外活动,每逢星期天,我们两个一早起来,手提换装纱龙,越过永盛大道,穿过唐人村沼泽地,爬上燕子湖大堤,来到湖水边,湖面上离岸不远处,两个球门似的小木框露出水面,相距约30米,我们做了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双双入水,两个木框之间来回自由泳。每次王老师不紧不慢,来回三趟,花力六成便上岸,而我则快速游动来回五,六趟,不累不上岸,换得衣裳,在露天炸葫芦小摊吃早餐,心满意足地返回学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是多么美好呀。 左:乒乓球 右:游泳     王老师在群英教书期间,仰光曾举行各华校田径运动会,他前去参加标枪抛投比赛,並夺得该项比赛亚军,我们班友周瑞业夺冠。     我们也有意提高英语水平,就近找到缅族英语补习老师,每周两晚,前去学习一个小时英语会话。 记得有一晚,我们去参加敬爱的南中初中部舍务总监杨一川老师婚礼,地点在市中心大金塔街华商商会三楼,杨老师工作积极负责,生活极端朴素,始终身着白衣短裤,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是一名学生,心想此次我们将目睹穿西装的新郎哥了。不料,当我们从升降机出来,也许是去晚了一点,有几个贵宾在招待员们簇拥下,迎面走过来,连同我们顺水推舟,送进升降机内,我们两个均性格羞怯,不好意思说明实情,手上也没有什么礼物,回到楼下,灰溜溜地返回学校,失去唯一能见到杨老师穿西装的机会。 左:葫芦果 右:油炸葫芦条     王老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了一学期后不告自别,到缅南丹老市教书去了,后来应聘到著名的仰光九文台华侨中学任教,可见他的文学水平,教学能力,与众不同,才华横溢,直至回国,始终没有见到他了。 1983年5月,我们举家由云南省南部迁居到云南省东北部陆良县华侨农场。厂领导把我们安排在厂部居住,工作安排在场部总校,厂部总校高初中部校长为王东白老师,我被分配担任高初中地理老师,我太太先被按排在小学部,后被调任初中数学老师。我和王东白老师整整分别二十年,在华侨农场重逢,彼此分外亲切,我们分手时是二十多岁青年,现在已是四十多岁中年了。王太太林天英老师是印尼归侨,他们育有一男一女,十五岁大的儿子王挺正读农场高中,十二岁大的女儿王晖正读初中,当时我的八岁大的儿子苏超群入读小学二年级,四岁大的儿子半年后入读幼稚园。 左:苏顺路师范毕业证书 右:黄月琴师范毕业证书 王校长一家人对我们家亲如手足,王校长一直关心我们到农场后的生活和工作,林老师一直关心我们的起居饮食,王挺哥哥很疼爱我的两个孩子,视为可爱的小弟弟,经常领他们在场部和各队玩。开学典礼上,王校长安排我代表四位新到中学任教的老师致辞。我给学生上地理课的时候,王校长特地带几位初中老师前来听课,观摩教学,得到听课老师们的好评。省教育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中学教师学习有关教材,定期参加资格考试。王校长安排我们夫妇到县城参加考试,使我们顺利获得中学师范教师毕业证书。校方在学校旁分两小块地给我们家,我生平第一次握锄种地,因为没有经验,我选种易长的马铃薯,玉米和七叶瓜,有了一点收成,感到十分快乐。 苏超群,苏超然在厂部门前春节畄影(1985)     有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吃过早餐,去王校长家聊天,一进就见他埋头写毛笔字,不竟想起二十多年前,我们在仰光甘马育群英小学教书时,他练习写毛笔字的情景,我还记得他的毛笔字遒劲有力,十分羡慕。他正在为学生家长写对联,我俯首一看,惊讶不已,他的草书比二十年前老练得多,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已经达到书法家的水平,太漂亮了。 每年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厂部给每位老师分发二十个月饼,有甜味,也有咸味,我家四口人,四十个月饼,可以连续吃几个星期,厂部商店里,会出售几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每个才二角钱。王校长招集老师们到学校过节,夜晚的天气开始转凉,我们必须穿上毛线厚衣,大家一边开口吃月饼,一边抬头赏明月,叙家事,谈国情,共度安乐人生。 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     记得有一次,我和王校长在他家聊天,话题转到名著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我忘了介绍诸葛亮给刘备的三国名人,王校长不加任何思索,马上告诉我是徐庶,可见他博览古书,文学底蕴深厚。     我在农厂教书两年后,广受学生们的喜爱,家长们的好评,厂部挑选各单位年度模范人物,总校中学教师当中,王校长推举我,最终我光荣地被选为模范教师,自己感到无上光荣。 1986年,王校长申请到省会昆朋工作,得到批准,离开农场,前往昆明工作,后来听说他升任昆明华侨补交付校长,成为名人,这不只是王校长的光荣,也是我们陆良华侨农场的光荣,同时也是我们缅甸华侨的光荣。 云南陆良华侨农场中学教师员工畄影(1986)     ...

  • 李華山老師二三事(許均銓)

    2006年秋天,我參加 澳門緬華互助會 代表團到了雲南省德宏州(芒市)訪問,見到德宏州 州政府常委李向前 (景頗族)先生、德宏州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聶河雲先生,他們倆聽到我曾在大理州的賓居華僑農場生活過十幾年,就問我:“你記不記得有一位叫李華山的男人?”      我說:“記得,李華山老師,才子,是我的中學老師。”     李向前常委和聶河雲主席的臉上突然露出喜悅,先後用雲南話說了:“是你老師啊?”       因德宏州政府代表團在數月前到澳門訪問,當時由我執筆寫新聞報導,幾天後他們到澳門訪問的新聞,在澳門的報刊登報了,我又安排寄澳門日報和華僑報等樣報到德宏州政府辦公室,他們因此關注了我。      我很有禮貌地回答:“是我老師。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老師。”      原來他們三人是好朋友。此時我見到聶河雲主席在撥手機,之後說:“華山,有一個熟人跟你說兩句話。”之後就把手機交給我,原來聶主席是找到李華山老師。      我接過手機之後說:“李老師,我是許均銓,曾是您的學生,還記得我嗎?”      “許均銓,大名鼎鼎,如雷灌耳。”李華山老師在電話中用雲南方言風趣的說,在我記憶中好像沒聽他說過普通話。      我們聊了幾句,當時李華山老師在西藏旅行,我就向李老師報告,我1983年春離開賓居華僑農場,定居澳門。這一次是跟一個代表團到雲南省盈江縣,澳門緬華互助會的領袖們集資20萬元,在盈江縣銅壁關鄉和平村建一所小學校等。事後我寫了《銅壁關上的澳門緬華小學》一文。     當時年過花甲的李華山老師對我這個學生說的“大名鼎鼎,如雷灌耳”之句,是開玩笑。我當時認為可圈可點,現在也這樣認為。      1966年底,我在賓居華僑農場小學畢業,原本要上中學的我,因文化大革命運動,全國的中學、大學都停課鬧革命了,我也參加了三年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也就沒有上中學。     這三年期間,我讀了一些閒書,雜七雜八的,當時是見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小說多一些,都半懂不懂。因為我寫字稍為端正,在這三年裡,我有時會到造反派的文攻部義務抄大字報,有時刻臘版,印傳單等。     1969年春,賓居華僑農場復辦初中,我這個在江湖上閒混了三年的小學畢業生,才有機會上初中。      這是賓居華僑農場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初中班,學制兩年。比我小兩屆的學弟、學妹們跟我同一級了,我當時非常難過,自己留級了。也感到自己是駱駝混入羊群中,雖然有的羊齡、羊身不比駱駝小,而駱駝之中,我也不是最老的那一隻駱駝,那是一個“駱駝和羊混合的初中班”。      李華山老師就是這個班的語文老師之一,他那時是一個二十幾歲的未婚青年教師,他比我們這一屆的駱駝大那麼六、七歲,約比其他羊大十歲左右。他原是賓川縣第一中學的高中畢業生,也因為文化革命運動,他推遲三年才高中畢業。      那個初中班因為復辦,教才不足,同桌的兩名學生共用一本課本,有語文課本的就沒數學課本,上課時主要是靠筆記。      記得有一堂語文課,李華山老師講到《秋思》,他在黑板上寫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我當時只記下兩句。      因為我突然感到“小橋流水人家”似曾相識,我的思想回到緬甸仰光市郊的唐人村,那是建在一片沼澤地上的村子,小木橋將一家家連起來,那沼澤地上種了很多空心菜…… ...

  • 《似蜜随笔》无妄之灾,华人何辜?(了因)

        看遍所有的网络新闻,等待所有群讯,希望能有《似蜜》的,温馨的,暖心的喜讯能分享给了因的亲爱的读者,可惜一无所得,随着初春寒意,一切都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得知的是,第二故乡局变一个多月,没有向好,反而越陷越深,苗火在有心人的操控下,大有烧向祖籍的势头,卅多家中资和华资工厂在动乱中已付之一炬。可惜!多少人的饭碗被打破了,多少家又将饥寒交迫。     这个十分恶劣的抢劫烧杀事件发生后,了因们祖籍驻缅大使陈海发出通告,谆谆指出,『中缅友好政策面向全体缅甸人民,中缅经贸合作始终基于互利共嬴原则,尤其注重惠及缅当地民众。此次受害绝大多数企业来自纺织制衣行业,中方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投资为缅甸创近40万个就业机会。不法份子的行为,同样损害缅甸民众的利益。』     『我们呼吁缅甸民众合法表达诉求,不被煽动和利用破坏中缅友好合作。』     一个被无理烧杀抢劫的国家,一个世界第二强国,发出的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谴责,没有胁迫,这种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感,真情实意,世上难有第二矣。 了因们生活在东南亚这个不很发达的国家,亲身经历过多次局变,不管是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国內矛盾,在他们无法摆平这些矛盾时,那些不良政客和外来势力就会把矛盾引向华人,华侨的身上,这次何尝不是这种瞄头。所有外界有人揪心居住在缅甸的华人性命财产的安全,了因们更是担心亲人又会遇上这无妄之灾。     说起无妄之灾,前两周在网上看到,了因们住的地方又括了一阵《掴亚裔脸挑战》的邪风,针对向是亚离老人和妇幼。生活在民主,人权社会,受着世界<最佳>教育的人们,竞会有这样不人权,不人道的作为,让人欷吁不已。了因以为接种肺炎疾苗,就可以出门行走,过上正常生活,现在又不行了,怕老脸被人掴了。 阿弥陀佛!亚裔何辜?老人何辜?妇幼何辜?! 3-28-2021 洛城...

  • 游情人橋(紀曉紅)

    早就知道曼德勒有座情人橋,但一直沒有機會去目睹它的容顏,領略它的風采。今年潑水節期間,陪臺灣來的主內肢體參觀曼德勒的名勝古跡,讓我有幸遊覽了這座世界上最長的、柚木建造的,在世界享譽盛名的——烏本橋;當地人引以自豪的“情人橋”。 該橋由2666根柚木搭成,長達1200多米。高五米,寬二米,每距一米五,立一根木樁。木樁有電飯煲的粗大。單邊一千三百三十三根,因它是排列成對的,雙邊共有二千六百六十六根,每對木樁上用一根兩米長的橫木作橫樑,共有橫樑木1333根。橫樑上豎著釘了五行橋筋。橋筋是用大小相同的木墩來完成。如果把五根作橋樑的木墩連接起來,有一萬多米長。五根木墩的橋筋上,橫鋪了木板,讓橋上行人如履平地。走木橋一趟,快時至少也要花半小時。這座木橋,幾乎要用去百萬立方米優質的硬木材。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即使是現在的緬甸亦不會去砍伐一座森林,來修建這麼一座彎曲而漫長的木橋。     這座柚木橋是怎樣建成的呢?    ​​ 傳說一百六十多年前,雍笈牙王朝的敏東國王,瞭解到此地(吳板)原來是一片低窪之地。旱季極低處積水成湖,可以乘船;雨季湖水上漲,湖濱成為澤國。到了今天同樣如此,大大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為了解決交通上帶來的困難,敏東國王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生活,修建了這座柚木橋。 當你走過整座橋時,在橋頭橋尾都會發現建有一座方亭,橋中還有四座,這是供來往行人躲避太陽和突發大雨時歇息的。佛國的緬甸,處處都體現佛教的教義。六座亭子體現佛教的“六和精神”:即身和同居、口和同語、心和同志、德和同守、見解和共同進步、利益和共同享有。這是緬甸各族青年嚮往家庭美滿幸福的六和精神。那些相互熱戀的男女,慕名天遠地遠趕來登此橋,既享受大自然美麗風光,更重要的是要借情人橋的“六和”精神,希望給自己的婚姻帶來美好的祝福,立誓永保這六種和睦互敬的精神伴隨自己一生。這已成為緬甸青年傳統的新時尚。 初夏的曼德勒,已很炎熱了,草色青綠,花榮依然。在這遠離鬧市喧囂的地方,在這湖濱之地。靜觀細賞這座長長的柚木大橋,它以“之”字形跨越陶塔曼湖寬廣的湖面上。橋上行人如織,擁擠不堪,橋下小船悠悠。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位當年離開故鄉——中國大理,經長途跋涉來到緬甸京城曼德勒的翡翠娘娘。緬甸王子在橋頭翹首以待他的心上人翡翠仙女的到來,兩個相愛的情人手牽著手,在金色的夕陽映照下,相互依偎著走過木橋來到皇宮寶殿。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古老、真摯、美麗、感人的愛情故事,當地人便又把此橋稱作“情人橋”。據說在橋上一起走過的情人就永遠不會再分開。至今曼德勒青年定情時,都有手挽著手,來情人橋上走一走,以祈求愛情美滿幸福。  因此,人們紛紛來這裡漫步。這裡遠僻市區,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更是青年男女們鍾愛的好地方。只要你來到情人橋。都會看見成雙成對的情侶,或卿卿我我,或纏纏綿綿,或呢喃低語。他(她)們在這裡談情說愛,在這裡謀劃著人生美好的未來。    如果你不小心穿上了高跟鞋走情人橋,你也許只能提著鞋子走了。因為木板與木板之間佈滿了縫隙。這樣你也許又會無意中獲得了僧侶們贊許的目光,因為在緬甸和尚面前不穿鞋則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湖水清澈的時日,走在情人橋上,還能看到許多黑色的小魚在水中嬉遊;伴著湖光水色,觀賞湖面上嬉戲的鴛鴦,別有一番浪漫情趣。泛舟湖上,靜靜地欣賞著橋面上匆匆走過的紅衣“喇嘛”、談情說愛的情人、穿著“籠基”學生、臉上塗滿黃粉的漂亮姑娘,更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我漫步情人橋上,邊走、邊看、邊拍照。這時,我忽然發覺現實中的情人橋,不僅僅是供愛情,行走見證的地方,更重要的作用還在於它是當地居民和僧侶往來于河流兩岸生活的便民橋。 情人橋已成了曼德勒一道亮麗的遊覽風景線。雖然它經歷了大自然風風雨雨的洗禮,人世滄桑的變幻。歲月也給橋體留下了深深的痕跡:有的木樁已有一些侵蝕,但卻仍然堅固結實。就像情人們堅定、永恆、執著的愛情一樣牢不可破。這也是情人們喜歡到情人橋上漫步,把這裡當成約定終身地方的原因。 隨著緬甸改革開放的向前邁進,緬甸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曼德勒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已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地區。情人橋也將隨之聲名鵲起,前來參觀遊覽的緬外遊客定會越來越多;情人橋必將成為曼德勒旅遊的品牌景點;情人橋的故事將會影響當今人們的愛情觀;情人橋將見證緬甸人民的熱情、友善和真誠。...

  • 回忆我在仰光的生活(苏顺路)

    緬甸仰光世界和平塔举行佛会地点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缅甸伊洛瓦底专区渺名县城读小学的时候,不要说是能夠生活在首都仰光,就是想去仰光旅游也是一种奢望。直至1956年,我读初中二年级时,吳努政府在仰光举行空前盛大的世界佛会,全缅各地的佛教信徒纷纷赶赴仰光,一睹佛会盛况。二哥苏顺源,带着三哥苏顺鸿和我,乘坐廉价的铁皮货船,前往仰光参加佛会,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我们在繁华无比的首都仰光逗畄一个星期,一连三天参加和平塔石窟洞举行的盛大佛会,拜听各国高僧颁佛念经,观看中国,印度,日本,泰国等各国高僧团敲锣打鼓,列队入场仪式,瞻仰中国佛教代表团展出的佛牙舍利。游览了大金塔,走街逛市,目睹了明亮的仰光夜景,五颜六色,闪烁走动的霓虹灯光,心中畄下永世难忘的记忆,依依不舍地返回渺名。 贡该郊区缅甸仰光南洋中学高中部     1957年3月,我初中毕业,当时我二哥在客船上开餐店,客船跑仰光与宗漂市之间,我得到二哥支助,同年5月入读南中高中,第二年得到校方照顾,参加寄宿生伙食团工作,做一名工读生,直至1960年3月高中毕业。     我在仰光南中读高中三年,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一方面学校纪律严明,不准学生随意外出,另一方面,自己家境贫寒,没有钱出外花费。对于仰光社会状况,了解甚少。印象当中只知道1958年缅甸政壇发生动荡,吳努政府高官内部分裂,各少数民族要求修宪独立,同年10月,奈温军人首次看管行政。1959年3月底,利用暑假,和其他4个同学到曼德勒,腊戍南度等地长途旅游。1960年5月,我离开仰光到土瓦县甘保镇任教,结束了我在仰光的第一阶段生活。 (左 )吳努总理  (右)奈温将军     1962年3月2日,缅甸发生军人政变,民选政府吳努下台,军人政府奈温上台。4月我辞退工作回到仰光,在甘马育群英小学找到新的工作。此时,缅甸政壇已经变了天。学校距著名的仰光大学很近,我亲眼目睹军队攻击仰大学生的坦克车队,亲耳听到凌晨仰大图书馆被炸的巨响。     群英小学耸立在永盛大道附近杜卡街边平民区内,尤如鹤立鸡群,属砖砌三层楼,前面突出,一层楼设幼稚园与一年级,后有小厨房冲凉房与卫生间。二楼突出部分是教师办公室,正房设小学二,三,四年级,后面有住校老师卧室。三楼是五,六年级。该楼为吳努时期地方文官私有,群英小学校董会租用。永盛大道边有华公小学,两校均为左派学校,附近也有小规模右派小学。 著名的仰光大学标志性建筑...

  • 景栋——掸邦最具魅力的美丽山城(纪晓红)

    在我国掸邦自治邦东部,位于掸邦山脉之中,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有一个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以掸族为主多民族共居,也是掸邦最边远的美丽山城——景栋。 景栋一度曾是掸邦的首府(地理位置:File:Haw long.jpg。外文名称:Kengtung 。掸语:景栋;缅甸语:浆栋;转写:kyuing: tum mrui.;泰语:เชียงตุง)。它是中国、老挝、缅甸及泰国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商业城市。有公路通往掸邦首府东枝,往北通中国西双版纳的打洛,往南通泰国的美塞。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缅甸北部的军事重镇。 景栋城周围居住着二十多个不同的部族。山上和广大的山谷里零星点缀着一些小村庄,居住着10多个不同的部落。在小小的村落里十多个民族几乎比邻而居,Ang, Lahu, Ahka, Akhu, Padaung, Kala, Shan,Chin, Lishu, Pao及猎头族Wa, Khun和Laui。他们都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的仍遵循着非常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景栋以秀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部落生活而闻名,这里有静静的湖泊,潺潺流淌的溪流;这里群山环抱,山中树木茂密,野花盛开,气候凉爽,有天然氧吧之称,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佳境。 景栋是掸族的地方,掸族的传统宗教是佛教。所以景栋城内佛寺颇多,到处可见光芒耀眼的佛塔及庄严的佛寺,仅景栋城里就有100多座佛塔及佛寺,几乎家家供奉佛像。一幢幢干栏式高脚房及塔亭楼榭,掩映在椰树、竹丛中,它们大多黄墙红瓦。许多房屋、亭榭之屋檐、窗户、门面上,都雕刻及镶嵌著精致之图案装饰。哈尼族、拉祜族多信奉基督教,还有一些信基督教的傣族、佤族及华人,故也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 景栋城的中心佛寺:占地面积颇大,其壮观的建筑宏伟而精致。是当地的人们拜祭和精神寄托的神圣领地。    景栋中心佛寺照 景栋城的“拐杖山”上,有一棵被景栋人奉为神树的白桐油树高耸眼前,该树龄有260年之久。枝繁叶茂,树茎直径达12·2多米,树底直径达13米多,树高达72·7米。在“拐杖山”之顶部四周,有战壕及几门黑色的山炮,这是20世纪初期抗击英国侵略的遗迹。          景栋“拐仗山”上的百年神树  抗英遗迹——战壕     景栋“拐仗山”上的神树介绍牌(英、缅两种文字)...

  • 掸邦的赌博游乐场(伍全礼)

    小时候在缅甸掸邦,中国农历新年有件令人高兴的事,就是年初一这天,家长允许子女把红包钱的一部分,拿出来用来玩牌赌博,因此从小就略懂赌博。不少人在往后的人生旅途中赌博上了瘾迷赌成长,为此搞到家财散尽,妻离子散的人也时有所见。     缅甸早年是由英国殖民者统治的,掸邦各县市是由各地土司治理。当时的牛、羊、猪肉铺、鸦片馆、酿酒业、当铺、赌博场……等等,都是由商人在各自地区市府投标,出高价者获得执照经营的。期限为一年期,满期后再从新投标。     以开赌场来说,年底秋收后入冬干季时期,是许多地区竞标开赌场的季节。这时农民有闲有钱,都会来玩几手,赌场的生意就有了。批准开赌场的天数由七天至十天不等。通常在同一地区一年只在开赌场的季节批准一次,并没有整年的执照和固定的地址,也不是多个地点同时开赌场。地点只许设在郊外,不得设在市内。得标者在市郊选择适合的地方,然后向地主租用,在开赌多日前请入把主要的大赌房、各类中小赌房、大戏戏台(缅语“阿迎”)等用茅草、竹子、竹片撘建起来,旷地上搭起了一座新的小村,赌场活动结束后拆除。      主大赌房前中央有一根四、五十尺高的柱子,顶端挂了个小盒子,盒内密装着猜赌的一个字,这玩意叫“字花”共三十六个字,缅语叫“东色操光”。棚内有牌九、番摊、四面小陀螺(缅语叫利冈净,四方型高一寸、宽半寸能转的小陀螺,每面刻有黑红两组不同图案,黑的是猪图背面是青蛙图,红的是公鸡图背面是鳝鱼图。)还有纸牌及各种各样的赌博……。     缅甸人民多信奉佛教,红白喜事都请和尚念经祈福。赌场也不例外,赌场开张这天上午,老板员工和市府官员们在赌场的开幕仪式中,由和尚祈福正式开赌(和尚难为了,不知为那一方祝福)。     主轴字花“东色操光”是三十六个生肖,中午晚间各开一次,每次一字,买一赔二十八。每日上午九点钟,主赌房前锣声大响,老板手拿内有猜字卡片用红布包着的盒子,由高柱的绳索拉至顶端固定栓牢,赌客便可到柜台对自己认为会开出的生肖字下赌,叫做买“字花”。下注由五十分至一千元不等,交钱后拿回发票,在上面写上投注的日子、生肖名、价位、日场或夜场等。     中午一点正主赌房锣声再响起,老板员工和赌客们来到高柱子下,员工将栓在柱子上的绳结解开后,把柱顶上的红布盒子放下,老板亲自打开盒子拿出卡片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字音,让围观人群认看这次开出的生肖图与字,猜中者就可领到钱。片刻后锣声又响起,同时把下场午夜十二点钟要开的红布字花盒子拉上挂好,也开始出售午夜场的票。有的人猜中了,把中来的钱全部再压买下一场另一字,连环中的话就发小财了(1赔28x28=784)。赌“字花”很迷人,外埠的人也发热赶来下注。赌者人人自信有把握,但十赌九输。赢的人想赢更多不肯收手,再赌最后也是输,好不容易存下的钱没了。     赌博游乐区,与其他各种各样的集会、佛法会等,缅语都称为“摆”(读音Boy,以下同)。那时电灯并不普遍,只能向专业的煤气灯公司租用煤油气灯照明,每日有专人点亮送到,打佯再收回。请戏班缅语叫“阿迎”为主的戏班演出。在场地大人旺的地方,另外加“掸语”戏台。戏台下没座位,观看演出只有自带席子占位铺地而坐,先到先得位。赌场方面怕赌客被演戏引去忘了赌博,开戏时间设在午夜演出至零晨。入冬气温很底,被子厚衣需备齐,在露天的舞台前,个个裹着被子厚衣挤坐在席子上望着舞台,那样的场景真不知如何形容。    ...

  • 怀念那消失了的凉亭《纪念母校缅甸华侨中学建校100周年》(三更羅)

       想起母校,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立即浮现那雄伟的钟楼,不错,华中的钟楼挺立在伊洛瓦底江畔上百年,在佛国诸多的建筑物中很是引人注目。直到现在,虽然学校已沦陷了50多年,但那钟楼依然苍劲昂立,标志着华中之魂永在!        每每想起华中钟楼的时候,我就会想念起另一座已经不存在的建筑,这就是校园中央广庇楼前的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凉亭。这座凉亭在上世纪50年代前还存在,好像到了60年代就没有了,那里已经是一座喷水池了。       究竟那座古老的凉亭是在哪一年给拆毁的呢?我的记忆里已没有任何印象了,那时年纪尚小,对许多事物变迁的背景不俱关注和理解能力,现在回想起来非常遗憾。       那时我家就住在华中附近,在没有考进华中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就经常溜进华中校园里玩耍,我至今记得很清楚,那座凉亭底座外墙上有一块碑文,上面刻有一段文字:“纪念中国远征军阵亡烈士”。当时我才10 来岁,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外国土地上建立起一座纪念中国军队的建筑?倒是对凉亭屋顶一组国画印象很深,共24幅,内容是讲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幅画表达一个故事。到了高中,虽然课本和老师会讲到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但是因为我们用的课本是香港左派背景出版社的,只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就是没有中国远征军的内容,我是后来从课外阅读中对中国远征军有了很粗浅的认识,但已令我十分敬仰,因为知道这支军队里有许多为国捐躯的青年学生,他们投身抗日救国,受尽了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磨练,不少人葬身异国。令我遗憾的是,到我对中国远征军有点了解的时候,凉亭早已给拆毁了,再也看不到那碑文了。       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3月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驼峰航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中国远征军在国外对日抗战中历尽了许多难于想像艰苦磨难,如惨烈的仁安羌战役、孟拱战役、穿越野人山、西进印度、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等等,都给中国军队谱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一页。特别是远征军的一支队伍穿越热带原始森林“野人山”时粮尽弹绝,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昏倒的士兵在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一支3万5千多人的队伍只剩3千多人,40万的军队就有20万官兵牺牲殉国。中国远征军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远征的胜利,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感谢中国军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英国女王曾向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将军颁发了“帝国司令”勋章。       然而,纪念这支中国人可以引为骄傲的中国远征军阵亡烈士的凉亭,竟然给拆除了。每次想起这事,心里总感到一阵难过和悲哀,可能,经手拆除这凉亭的人还会有人健在,希望他们会对这段历史反省,对自己的行为自责。       十四年前,我重返离开近30多年的缅甸,曾找机会成功进入已被当地政府占据的母校校园走了一圈,现在的占据者已将母校折腾得面目全非,建筑物都还在,雨盖操场和足球场都盖了平房住人,唯独大钟楼旧貌不改,傲立异国疆土,我似乎感到无数中国远征军的孤魂在钟楼上空漂浮,什么时候,中国人会将这些流落异国他乡的英魂接回祖国,让他们安息!(2014年6月11日写于中国广州) 作者简介: 三更罗(网名) 1962年华中高中毕业,后在“中正”中学(原名“华侨女中”)任教,学校收归(缅甸)国有后于1965年回国,入学于广州华侨补校,适逢文革,曾任校革委会成员之一,1968年当知青上山下乡海南岛五指山麓黎村苖寨历经13年,1981年被抽调回广州在省直机关工作,并兼职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委员。退休后从事网络评论和写作,以曾经下乡的村落地名“三更罗”(黎语谐音:“一块小田”之意)为网名,活跃于互联网领域近20年。...

  • 诗,是在诗人的心中(许均铨)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词,也是一副国画。     我读宋朝张志和所撰的《渔歌子》 ,是中学毕业后,当时文化大革会刚结束,整个社会上书籍很少,文革时烧光了。那时,我是一个华侨农场的一名农业工人,这个农场是建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之中的一块小盆地上,农场四面都是山,有各种鸟类,也有不少桃树,数千亩的土地,种植水稻、玉米、棉花等等,典型的田园风光。     我当农民时,也是头戴黄色斗笠,身上也是彼着蓑衣,是棕色的,常在水田中工作,偶尔捉到鱼,在斜风细雨中工作,是经常的事。     云南的气候与广东不同,有“一雨成冬”之说,只要一下雨,就会很冷。蓑衣的保暖功能好,谈到蓑衣,会想起彼过的那件蓑衣。同样是斜风细雨,同样是斗笠蓑衣,与古代张志和描写的环境很相似,当时我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诗情画意。     一晃数十年,换了多个城市,生活安定之后,有时也读诗,见到喜欢的诗,会介绍给朋友分享。偶尔搜索枯肠,也写几首自己都不知算不算诗的古诗、现代诗。上中学时,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句话:诗,是感情的子弹。到现在还时常想起这句话。     有幸出席在澳门大学文化广场有限公司举办的《我想是一朵大红花》的新书发行,很开心。曾在2017年在中山市的青青农场,见到这本书的主人,她写田园诗,那个农场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 生活是美好的,当您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激情,诗就油然而生。尤其是带着诗去田园寻找田园诗的素材,轻松且甜蜜。     我现在再回想起当年戴斗笠,彼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吸吮着稻花的清香,雨点落在玉米叶上后发出的哒哒声,赤脚行走在乡间的小路,还真的感觉到有古典的美,宋词中的诗情画意。     说明一个问题,诗,原本就在生活中,你感到诗的存在,就有诗。诗篇是在诗人心中孕育,产生。...

  • 我的种植蔬果园友(苏顺路)

    缅甸仰光市中心高楼密布 朋友,你到过洛杉矶吗?洛杉矶位居美国西海岸,属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城市,世界著名的大都会,整个县区擁有千万人口,市区擁有三百多万人口。由于地处北美洲西海岸地震带,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强度大小不等的地震。因此,整个地区市民居屋全属木结构,而且绝大部分房屋建筑为单层或兩层,少有三、四层。若巡视整个市容,你看不到高楼大厦,更不用说摩天高楼。就城市建筑而言,与其名声非常不相称。      我的班友谭炳均同学家居缅甸仰光,那里繁华市区内全是三四层砖砌高楼,他曾告诉我,当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移民美国,来到洛杉矶,他第一个感觉就是自己身处乡下,而非身处著名大都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家由香港移民美国,同样来到洛杉矶,我第一眼见到市区平房,与香港摩天高楼林立,天壤之别。马路边一排排木头电线杆,又老又旧,惊讶不已。洛杉矶的民房,独立房居多,均有院子,显得较为宽阔。 香港冲天高楼林立烟花亮丽      洛杉矶是著名的国际化大城市,擁有来之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早期的英国移民。非洲移民。近代的欧洲各国移民。大量的中国,日本,韓国,菲律宾,印尼,印度,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移民,统称亚裔移民。中东移民。墨西哥及中南美洲各国拉丁语裔移民等。华人移民有早期与现代,大陆与港澳台,东南亚各国华侨之分。      一般而言,欧洲洋人与拉丁裔人在自家院里只种绿草与观赏用树木,而亚裔各国居民,则喜欢种植瓜果疏菜等有食用价值的植物。所以观看院子里的植物,大体上能判断出主人的国籍。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来的移民,除了喜欢种当地的牛油果,橙子,葡萄,无花果,柠檬等,同时也设法弄到原籍国的植物栽种,例如大陆的龙眼,荔枝,红枣,台湾的百香果,番石榴,东南亚的香蕉,芒果,木瓜,南瓜,冬瓜等。缅甸华侨还喜欢种辣木树,具有食用药用价值,因此,前院有辣木树(旦达仑丙),屋主十有八九属缅甸华侨。华人还喜欢种苦瓜,番茄,茄子,韮菜,各种豆类。 洛杉矶民居木头平房成排松木电杆成列      2006年,我们的兩个儿子,在洛杉矶阿汉布拉市,集资购买公寓楼,有四个单元,我们由橙县搬来,发现前后均有空地,前面种草,后面荒置。经其他三家同意,我利用闲暇时间,清理了后院狭小荒地。该地由新土堆积,碎石片瓦到处分布深埋,栽种植物,虽然施肥却长不好,没办法,我只好一个坑一个坑将碎石土挖空一尺多深,填入肥料土,脱胎换骨之后,种树效果好了一些。      我有许多园友,多为南中校友与华中校友,我经常抽空去拜访他们,参观他们院子里的各种瓜果蔬菜,和他们交流种植蔬果,自制肥料,改造土壤的方法,受益匪浅。我很羡慕他们园地里的土壤,料理的黑油油,松软软的,他们种出来的瓜果又大又多,每年丰收。 左:笔者旧居(1995) 右:笔者新居(2021)     ...

  • 《似蜜随笔》烽火不息,乐土难寻(了因)

    春天来了,喜迎新的一年,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     各种疫苗的上市,的确给世人无限的希望。     各地催促接种的声音,给了人类重生的希望。     但,曾几何时人们又堕入了失望的深渊!     故乡政局的动荡,一个月来乡亲们身临水深火热的变故中,新春的喜悦,新年的祈望幻灭了。     阵阵枪声哪有鞭炮的悦耳!吵雜的示威哪有瑞狮舞队的沁心!     网上看不上任何《似蜜》的新闻,只见到故乡一位年轻的性命冤枉地被送上死亡,了因们感到惋惜。所有被阴谋送上死亡道上的冤魂,了因们都感到痛心。而且明显是一场阴谋,有人说由始至终有这位少女的高清参与的影相镜头,很多人都载口罩,只她没有,为了突显吗?为什么?据了因了解缅北是各民族聚居之处;有缅甸政府宪法承认的有华族血统的果敢少数民族,有瓦邦的瓦族少数民族,有据说尚未被承认的果敢一支华族血统的“德昂”族,有十二岁领了缅童证成人后自然成为缅甸国民的本地出生的华人,有入籍华人,有华侨,掸,布奥,卡亲……等,参加示威的种族可能也五花八门,报导消息的为什么要特意挑明她的华裔身份,而且还追踪报了她的家庭背景,为什么?有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了因限于学识浅薄,不懂此妖出于何处?最近也许在网上可看到学者们的追根分析。    哎哎!了因们二0年困于疾情,急求解救,寄期望于新的一年,然而不期而遇二一年竞也是个风云骤变,战火纷飞,更是不得安宁的年月,了因们从亚洲中印边界对峙,缅甸局势动荡,钓鱼岛挑衅再起,台海风波,南海风云,中东战火直到烏克兰内战,北约布局围困对手,加上新冠尚未退热,地球上哪里可以找到一块乐土?阿弥陀佛!祈祷故乡安宁!黎民百姓能过一个平常的生活! 3-15-21年洛杉矶。...

  • 我在南中的岁月(张基绵遗作)- 缅华网

    张基绵遗作(北京) 我常想,为什么一所普通的学校,一共办了17年,而且在43年前便关闭;可是,直到今天,她仍然具有那么大的凝聚力?这所学校,就是缅甸仰光南洋中学(下简称南中)。为什么1948年创办,1965 年便由于客观原因停办的学校,时隔40多年,师生们还那么怀念她?为什么只要谈起南中,师生们,包括家长及资助学校的校董们,还是那么激动?我想南中一定有某种精神,理念,感情和向往,是大家所共通的。南中的作风,同窗共读的友情,共同学习,生活,娱乐锻炼身体等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啊!活跃的南中,青春焕发的南中,积极向上的南中。你的校门是闭封了,但你的精神火花,跃过关闭的校门,跃过高山,越过平原,漂洋过海,飞向蓝天,飞向世界的各方。 我是1951年3月15日到南中教书的。那时学校正放暑假。在校的同学告诉我,几天前发生了"护校运动",大家很勇敢,捣乱者知难而退了。我进南中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刻蜡板。我抓紧时间,满腔热情地刻印4月开学时要用的英语讲义。从1951年3月15曰至1958年9月26日与林有文老师一起回国为止,我连续在南中任教了7年半。 这段时间,徐曰琮老师任校长,黄华民老师任教导主任,王毅诚老师任训育主任,林有文老师任总务主任。在校领导的带领下,老师们认真教书,同学们用功学习。在仰光郊区巴罕这座矗立的山岗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欢乐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切,经历过的人都是记忆犹新的。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过去多少时间,那些激动人,扣人心弦的场面常常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就像昨天一样。 1951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南中发展很快。小学部停办了,专办初中部,接着不久办高中部。这是以徐口琮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工作的结果,同学们共同的努力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徐曰琮校长是个有真才实学,知识渊博,笔杆很硬的人。林有文老师告诉我,当时南中发展很快,需要建新的教室和学生宿舍,但是资金不够,怎么办?徐校长指示,先建起来再说,然后一边建一边募捐!当时在校的师生们看到一间间新的教室和一座座新的学生宿舍在南中的校园里建立起来。那时候徐曰琮校长兼任在仰光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 以上这部分是张老师写徐校长的事迹,因身体欠佳,(心脏衰竭)没能写完。 帮助: (1) 本文由吴锡枝校友提供。 (2)当年,我和张平也在南中读书,而且寄宿在学校里。当时学校每周末有一些活动,丰富了寄宿生的生活,例如,故事报告、球类比赛、歌舞表演、放映国产影片等。至今已经六十年的光景,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

  • 庆华中百年诞 勿忘此俩老師 (叶国治 )

         今年是缅甸华侨中学的百年诞辰日子,学子们及家属们都兴高采烈,原想热烈庆祝却被突发的新冠疫情打断。美国洛杉矶的华中校友发起以文字的接龙活动纪念母校华诞,又有一番格外兴趣和意义。      大家都认为,纪念华中要发扬华中精神,继承华中传统。华中精神和华中傳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那股冲天的牛气,就是那种敢于向邪恶势力冲撞的勇气,就是那种追求科学真理的顽強精神。但是,这种不畏困难、勇于進取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的師長的谆谆教导、潛移默化的行为里学來的。一九四八年重建华中的教职员里就有这樣一批人,学生们喜欢,而日趋腐败的旧势力人士不喜欢,他们脅迫校董会开除这批人。     比如校务主任李行健。他虽然只在华中一年。但他是个有经验的教育家。我们应该纪念他感谢他。     李行健,原名杨立賢,楊一波(1900一1981),云南省路南县人。他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学院。1926年被李大釗派到山西省担任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1927年6月共青团山西省委成立时,担任第一任书记。1931年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后到莫斯科畄学。后担任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导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云大附中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迁往路南县。杨一波是路南人,他与故乡父老和各界人士磋商后,当地騰出一些祠庙和房屋作为校舍。他经常邀请昆明一些教授、学者來石林旅遊,並给附中学生授课。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一些队员赵渢、李凌等便在附中任教。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內战,昆明白色恐怖笼罩,李行健等一些民主人士便出走缅甸。李行健、陈振华等人便在重建的华中工作。华中护校学潮后,李行健这批人便转移到新建的南洋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扬一波在中央担任扫盲委员会付主任,民主同盟中央组织部付部长等职,是全国政協第三、四、五届委员。路南县中学(原云大附中)師生员工感恩楊一波对该校贡献,便在优美的校園里树立杨一波的半身塑像,让人们永遠銘记他。路南縣现在改名石林县。      还有一位老師徐曰琮,1921年生,江苏常州人。牛年生的人有牛气。他1939年至1941年3月,在西南联大商学院经济系学习,曾任学生会干事,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4年,在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任教务主任。1942年缅华战工队撤退回国,有一批队员如楊章熹等也在这间学校任教。內战爆发,徐曰琮转到鄂豫皖觧放区第13旅45团任民運队长。1947年來到缅甸在仰光華侨中学教書。后來转到南洋中学教书。1953年至1958年任南中校长。1959年回北京,在中国新闻社工作,曾任编輯、记者、总编室主任、新闻部主任。1982年12月离休。1995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原北大缅文系教授施振财,云南军区缅文教授都是他教过的学生。徐在南中学生中赞誉很高,但在华中只教了一年,华中学生对他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对当年华中那场学潮,他就说过是一场国共爭夺领导权的斗争。纪念华中百年,那些曾经在校教过书流过汗的老師,都是值得我们感念、感恩、永遠銘记的人。 3/10/2021...

  • 杜鹃花(朱云)

    1968年一批缅甸华侨归国后被分配到闽西山区农场。归侨们在那儿生活,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种田上山,饮水靠山。归侨们真正成了山里的人,山里的人离不开山,山爱着他们,他们也爱着山,山也伴随着他们的新的生活……     让笔者难忘的是那山上盛开的映山红。     春来杜鹃鸣啼,满山映山红非常壮观,望着红彤彤的花山,仰望着广阔的蓝天,你的耳边会自然而然回响起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民歌:“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映山红》歌动听悦耳,它会撩起你身上的音乐细胞,而情不自禁地哼唱:映山红花艳丽大气,它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心花怒放,而忘却了艰辛的山区生活……       映山红是杜鹃花的俗称,花开成团成簇,你我融合无间,代表团结友爱,喜庆吉祥,坚韧乐观,事业兴旺。据知西方对杜鹃花也有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杜鹃花花繁.是“鸿运高照,生意兴隆”的好兆头。《草花谱》有云:“映山红若生满山顶,其年丰稳,人竞采之。”可见杜鹃花多让人喜爱。 年来,我国人民抗疫取得了伟大成就, 正好应了报春、迎春杜鹃花盛开时节。顿时,想起当年在闽西山区与朋友观赏杜鹃花的情景……希望世间像杜鹃花一样,人人充满火热的爱心,顺随笔分享: (一) 媚俗锦花仙,含苞待放妍。 毗邻相对视,绽炫满山嫣。 (二) 花开绿叶中,火焰映山红。 岭岳听泉唱,鸣啼爱碧空。...

  • 一个学生给王丕泽老师的一封信(许均铨)

    王丕泽老师:     您好!我终于得到您的联络地址,是成都的张黎明同学转给我的,她又是从云南的王幼民那里得到的。张黎明在(美国)蔡玉梅的朋友圈上见到我的微型小说《乡村图书馆》,因此联络上我,还传了一张您与王幼民的合照,她说您身体健康。 王丕泽老师(左)与王幼民 于2018年在云南省巍山县留影     我于1980年春结婚,太太潘玉英,也是您的学生。我们育有一女一子,儿女都结婚了。女儿育有一子一女,儿子育有一女。     我在1983年移居澳门,我在这里生活几十年,喜欢澳门。工作之外我业余创作,在澳门出版了4本个人的小说集,一本散文集,另外编著,主编,参加编辑等有十几本文学作品。今天寄两本书给您,还请老师 您多多指正。     50年多前上中学时,我挺着迷数学,很喜欢您的数学课。当时我很想上高中, 也很想上大学深造,可我没有机会。    后来有同学问我:“你上初中时数理化好,怎么写起小说?”我说:“我没机会上高中,也没机会上大学,离开学校怎么学数理化?那时我的文学也不差啊!文学创作,我不用到大学深造。”     记得1965年春,我上小学六年级,您当时是校长兼数学老师,您讲完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