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友林慈训与中国老友卓叶互赠纪念品,一个是数百首马来亚和中国革命歌曲的储存卡,一个是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吹奏教程册子,此举也略显大会的主题:创新迎变局。 老友们相互祝福,面向未来,为中马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唱响中马友好的主旋律,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祝愿中马友谊万古长青! 大会在全场大合唱声中顺利结束。 ...
2025.元旦应邀参加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庆典,特赋诗一阙祝贺。 椰城归雁齐欢聚,卅五春秋共一堂。鹭岛有缘情再续,传承活跃谱辉煌。 写于2024年12月11日鸿山新村书宅...
西灣湖畔人歡笑,除夕輕寒風料峭。萬人空巷欲迎新,千闋狂歌皆入妙。 舞台熠熠星光耀,倒數聲聲春意鬧。煙花幻影落濠江,花雨紛飛豐稔兆。 书法 一〉茂松二〉馮利發三〉李燕軍四〉劉北照五〉阮偉生六〉黃玉靈七〉周永騰八〉莫敬釗九〉尤肖松十〉李應華十一〉茂松 . . . . . . . . . . . . ....
莫向天地议晴阴,休与坡沟论晦明。 斑鸠登称欢四两,鸽子脱毛恨半斤。 勤襟逐梦当求稳,精准把舵要寸分。 岁杪且将思淡定,节末但把意重新。 凝寒丛峰皆秀色,年开满眼尽阳春。 研经不让华颜老,究典图索尚摄生。 河山眺缈霞烟里,盛世飊雄庆远征。 壮怀踏歌轻翘首,昂扬再步写初心。 2025.01.05. 格致走筆...
鳴呼!哀风嗖嗖,悲悽袭人,驚闻南加州缅华联谊会顾问,南加州南友联谊会顾问,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缅甸惠安会舘付理事长,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汉语补校创校委员之一,缅甸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董事会董事骆钖隆先生尊夫人江翠娥女士痛于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九日九时驾鹤西归,享年七十五岁。噩耗传来同人等椎心泣血,哀惜社群痛失贤能,骆家母忧。江翠娥女士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土瓦人,是土瓦埠金土瓦组织成员,金土瓦特级小学创始人。热心公益,热情参加族群活动,是本会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南加州缅华联谊会,及南加州南友联谊会会员。塔铃悲呜梵音餘,翠娥姐一路走好,望骆家阁府节哀顺变。秋风嗖嗖寒透骨,低泣泪送至亲人…………哀哉! 邱伟文 (南加州缅华联谊会) (南加州缅华网) 同挽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十日致哀。...
江翠娥女士福建永定人,1947年2月11日出生于缅甸南部的土瓦市。 在她还不到周岁时,父親因出门做生意在海上遇难。由母親独自一人靠缝衣为生,辛辛苦苦地把三个女儿养大。虽然生活艰难,还是让三个女儿都受到中等的中文教育,直到各自成家立业。 江翠娥在土瓦读完中文初中后,就到仰光南洋中学上高中外文班,刚读完一学期,学校就被收归国有,只好回到土瓦继续上缅文课。 1967年12月与当地的骆锡隆先生结婚,育有二男一女,子女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並已有了五个内外孙。 1971年移居仰光拉达区五十尺路开了一间冷饮店,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会持家,勤勤恳恳、节节省省,生活过得也很安裕,並让三个孙子都能受到高等教育。 由于缅甸政局的动盪,1990和1996年两个儿子先後到了美国,她和夫君及女儿继续在仰光经營冷饮店,直到2001年因改建住房,才停止了业务。 2008年夫妻俩移民到了美囯,但因各方面不习惯,一直无法适应。因此每年都是美国和缅甸两地来回跑,每地住上半年。还常到世界各地旅游,生活过得相当轻松写意。 她为人正直,待人親切诚恳,又喜帮助人,她不但大力支持夫君在社会上所做的公益事业,而且还親自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她和夫君两人恩恩爱爱,出双入对,孩子们又孝顺,是被公认的一对模范夫妻。 去年年初夫妻俩回到美国,八月份时,她感到身体有点不适,经检查发现得了胃癌,而且已是晚期,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治疗,还是无法挽回她的生命,大家都感到无限惋惜。...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从两人情投意合到凖备走上婚姻的殿堂,最少也要两年的筹备工作。诸如选定合适的酒店、酒家办婚宴、婚礼的教堂;约订見証婚礼的律师;选定吉日“过大礼”;发请帖告知亲朋戚友……这些都是以往正常的程序。 自2020初全人类遭遇新冠肺炎疫症肆虐,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影响许许多多的新人的婚礼安排,无可奈何! 李小浩32岁,早在两年前与心爱的小芳选好吉曰就开始筹备,预订2020年5月份举办婚礼。不料疫情忽然严峻起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各项“限聚令”打乱了这对新人的安排…… 女方的家长心急如焚,因父亲年迈,又有病缠身,担心新冠疫情会「无了期」延续,希望早日成全小女的这门婚事,家里的大小事都由大哥来主意,于是同意两位新人的想法,先办婚礼,再补办婚宴。 幸好,5月底的疫情稍稍缓和,政府公布:「教堂的婚礼允许50人出席。」 双方的亲人高高兴兴地把婚礼办成! 然而,预料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忽然接到酒店的电话通知:『对不起,李先生,我们的酒店即日起被政府征用作为外来输入的「隔离中心」,您的预订婚宴酒席将被取消,我们会退还您的订金。』婚宴酒席又得另找他家,真是一波三折! 为了顾全大局,支持政府的防疫措施,无奈之下,两位新人只好忍着这不太愉快的事告诉双方的长辈。 2021年3月份开始,特区政府采购到星瑞的复必泰疫苗和国产的科兴疫苗,经过政府不断「催谷」,加上市民的配合,接种疫苗率将近七成,香江的疫情稍有缓和。 5月下旬,趁着政府的「限聚令」允许婚宴可以20人出席的措施,两位新人高兴地告诉双方的家长:「我们找到港岛的一家酒店顶楼上下层可以容纳20人以上的席位,同时愿意在下层布置婚礼台,让亲友们拍照留念。」 两位新人和他们的长辈也放下心头悬挂住的心事,为了这场婚礼他们前后被折腾了2年之久! 09-21-2021 於香港...
独居老人曾是知青,其妻早几年先逝,子女旅居国外,老知青近日归天。死后,子女把他的住房遥控出售,其遗物任由买主自行处理。 下面是买主发出的由衷的感叹! 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有很多老人遗留的东西,如:相册、奖章、日记、书籍等物品,本想让卖房人来收拾处置,卖房人却说你们都扔了吧! 遗留物都是老人一生的记载,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的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存的和新的一样,底片还在,照片都过了塑,保存的很好。 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老人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奋发、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打拼的忙碌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时代的追忆和怀念。 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大致勾勒出老人一生的轨迹:从小是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去打拼,在异地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一人孤独的度过了最后的六年。 身为一个买房者、局外人我翻看着这些遗物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一位逝去老人一生的美好记忆,子女却弃之若垃圾。 我把最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它的在群里送人了,把最后剩下的送到了废品收购站。 哎!你的人生再精彩,人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和挚爱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都随风而去也! 趁活着对自己好一点吧……...
丹老,缅甸最南端的海滨小城,风光秀丽,空气清新;一座二层楼的警察局里,专门办理外侨居留登记证。 1955年某日,一位30余岁在华侨中小学执教的妇女,携带着8岁的长子,因母子俩均为中国出生,故每年须到警察局办理登记、缴交外侨居留费;在路上母亲买了两块脆饼,为防儿子等候而哭闹。 母子进入警察局,一个荷枪的警察,凶煞地询问来意后,便指引华侨教师上了二楼,将小孩搁在楼下等候。 过了一个多小时,见母亲尚未下楼,儿子便吃脆饼打发时间。突然,一位持枪的警察,牵着一只高大的狼犬走了进来。狼犬见小孩嘴里吃的脆饼,垂涎三尺,挣脱牵绳,“汪、汪、汪”狂吠着朝小孩扑去,小孩见状失色,泣不成声,赶紧把脆饼扔在地上,狼犬朝脆饼享受去了……。 母亲在楼上听到儿子的哭声,赶紧下楼,方知原委。母亲责问警察,为什么不把狼犬看好?把小孩吓坏了。警察答:狗肚子俄了,也得吃东西啊。 母亲教儿子,见狗别怕,蹲下来拿石块砸它,狗就会逃之夭夭。即便如此,此后小孩见狗却步,避而远之。...
2020年9月份,香江仍在新冠病毒的阴霾笼罩下学生返回学校上课遥遥无期! 幸好,今年九月份特区政府决定所有大、中、小学校正式开学,包括幼稚园。 颇有一番新气象,不必再实施如去年那样在家上网上课的方式,让我們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 今年九月份,我的小孙儿颢颢,已经2周岁3个月多,有几间幼稚园都有录取,最后爸爸妈妈替他选择了九龙黄埔区的国际幼稚园,因为离住家比较近。这所学校是实行英语和普通话教学的。 以下,就让我和大家分享小颢颢这三天的上、下学有趣的点滴: 九月一日的第一天,小颢颢的爸爸妈妈一起乘坐地铁来到黄埔站,抱着他走一段小路就到校门前,妈妈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相,颢颢很高兴。之后,妈妈抱着他进入校内,到了课室前,妈妈欲将他放下交给老师,他开始紧张起来,用双腿㚒在妈妈的身上,不肯放手站立。 这时,没等他反应过来,老师已经把他抱进课室了,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大人都不得而知…… 老师走出课室对着所有家长说:「你们要忍下心来,不要回头,一个小时后才来接孩子。」 第一天上课的时间是,上午10:00-11:00。时间很快过去了,各位家长已经在校门口排队等候。11:00准时开门,二位老师出来收(学生卡),右边是负责收高班的、左边是负责收幼儿班的。 钟响了,校门开了,老师按卡上的名字,允许家长进入课室认领自己的宝贝。 颢颢是第二位叫他的名字,走出课堂时,他的神情看似哭过的样子。妈妈问老师:「小颢颢还能适应吗?」老师笑着回答说:「大半堂课都在哭,刚刚才静下来。」老师接着补充说:全班十几位同学成了哭声大合唱。 第二天早上,小颢颢来到学校门口时,好像意识到自己又要被抱进课室,开始大声哭起来,不过,他没反抗,乖乖地让老师抱进课室。 他突然间又冲出课室,他没有见到妈妈,只好随着老师走进课室。 一小时后,放学了,这次是妈妈带着菲佣姐姐来接颢颢。当老师牵着他的手走出课室,一见到姐姐就扑上去要她抱起来。妈妈又问老师:「今天他的表现怎样?」老师笑着回答说:「好多了,哭了一阵子就停下来,有进步!」妈妈听老师这么一说也就安心多了。 第三天,9月3号,妈妈带他来上学。到了校门口,小颢颢再没有反抗,乖乖地随着老师步入课室。一小时后,铃声响了,放学了!今天是轮到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去领他放学,他随老师走出课室时,以为是妈妈来领他,立即喊出:「妈妈」不过,当他见到爷爷奶奶时,就立即扑到爷爷身上,撒娇地要爷爷抱起他回家。老师告诉我们:「小颢颢今天没有哭,很听老师的话。」 下星期,学校的上课时间的安排是,上午10:00-12:00共二小时。 小颢颢能否适应,将等待他去面对!这是每位幼儿自出世至今因甚少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去面对与其它陌生人长时间相处的成长过程...
日昨点阅南加州缅华网,拜读了网友作家晨阳先生的一篇《微型小说》「棍丫」,引起了了因对一位已故文友的思念,想起与他相处的一段趣事,一段与槟榔店有关,而非与槟榔包有关的往事,是否居《微型小说》,了因可不知道了。了因又记起了与槟榔包有关的流传在租辈之间的传说:闽南人离乡外出谋生。说辛勤劳动的生活第一年躺着被人拖,第二年有了一点储蓄出门不再躺着被人拖,而是坐人力车让人拖着走。第三年鲜血滿口,有钱了学当地人嚼槟榔包滿口红色槟榔汁。传说是有点嘲讽的意味! 好,现在回说了因那位已故文友的事吧。话说嚼槟榔习惯源自印度,缅甸成印度殖民地时,城市大街小巷角都有小小的摈榔店,多为印人经營。了因的这位朋友不吃槟榔包,他与槟榔沒有关系,他抽烟从不带火柴,习惯向槟榔店借火。仰光的槟榔店备有一条棕榈绳整天点着火。了因的这位朋友是云南人,来自瓦城在仰光任教于X中学,能诗善文,笔不离手,烟不离口,趣语连连,完全是位文痴,可就是不通缅语,后来被X报礼聘为付刊编辑助理,搬入报壮宿舍。和了因就是在该报编辑部认识成知交,后来大概是思乡吧,又回瓦城去。 一个暑假了因上瓦城,投宿在瓦城华侨中学当教师的同班同学宿舍,了因们又相遇了。 了因与驻瓦城教师同学,每天午饭后喜欢纠众集群到附近茶店聊天。出了学校走不多远的十字路口转角,就有一家小小的槟榔应店,主人是位中年印妇。老友早已是她借火点烟的老顾客。这天下午了因们照样纠众外出,出了宿舍门,走到半路,老友急步走问槟榔小店,了因们认为老师烟瘾上了难忍,那店主印妇看着他急急而来,大概也有同感,准备逗这位老主顾。 了因们远远地听到老友对印妇用蹩脚的缅语说: 「阿玛支,米戚妹。」(大姐,擦根火柴。) 店主笑着回:「妹悉布!」(没有!) 「吧雷?妹悉布?卡岱悉得。」(什么?没有?平时都有的。) 「妹悉布!表比比。」(没有,说过了。) 「达梭,表!得卡戚伯劳列?」(那么,说!擦一次要多少钱?) 老友急了开始放大嗓声。店主印妇也骂开了,但她脸上並无怒色。当时打火机还不流行,大家都用火柴;一个小盒子里边有小木条一头有引火的硫磺,在小盒左右边一擦就引出火苗,这擦缅语叫“戚”,可是“戚“在缅语另有“亲”和“爱”的意思。老友闯禍了…… 我们赶紧走上前了因用缅语对店主说:「玛支,盛末梭呢,都表达米戚的戚吧,北赖吧!」(大姐,别生气,他说的是擦火柴的擦,给他吧!) 旁边的人都大声地笑了,店主印妇也笑:拿出一小盒火柴遞给老友骂道: 「地亏高!」(这死狗!) 老友接过火柴在昏黑中点了烟,还了火柴并说: 「戚比比,多妹!」(亲过了,走了!) 店主印妇举手掌大声地说:...
缅甸仰光巴罕,有一所华侨华人子弟都爱慕的学校——南洋中学。在学校附近,执教的一对伉俪三口人租住了一间房子。 1953年,正当缅甸雨季7月,华侨女教师在巴罕杜钦枝产院(缅甸国父翁山夫人创办)分娩了一个女婴。大6岁的长子见妹妹圆圆大大、黑白分明的眼睛,甚是可爱,便取乳名: “媚媚”。 有一天,暴雨倾注,当父亲的学校有课,只好由儿子一手提着邻里热心人曾太太煮好的鸡汤罐子,一手打着雨伞,淌着溢水的街道,踉跄地走进了母亲的产房。母亲见儿子全身淋透的如落汤鸡状,心疼地说:“你怎么不等雨小些再来呢?” “邻居的曾太太怕妈妈饿了叫我快送过来。”儿子答道。 一股暖流涌上母亲心头,赶紧拿毛巾给儿子擦着,叮嘱道:“回家后,要赶紧把淋湿的衣服、裤子都换掉,倒杯热水喝。”儿子频频点头。 雨仍狂泄不停,母亲怕儿子着凉,催促儿子回去。于是,沿着来路回到家中,此时父亲回来了,见儿子右腿上流淌着血,赶紧叫其脱掉裤子一看,大腿近睾丸处一条蚂蟥紧贴着正在吮吸,或许是它“酒足饭饱”了,任凭血往嘴外流淌。儿子见血状,嚎啕大哭,父亲赶紧抓了一把盐巴,往蚂蟥拍打,蚂蟥终于脱落,父亲在蚂蟥吮吸处,把脏血挤出,涂上碘酒,儿子方恢复了平静。 儿子好奇地问父亲:“蚂蟥为什么会怕盐巴?” 父亲答:“蚂蟥体内都是水,碰到盐以后,体内的水会往外渗出,干瘪而死亡。这叫一物降一物。”...
2019年3月4日 – 3月14日,我和台北的表兄相約到緬甸仰光、曼德勒(瓦城)旅遊探親(自由行),成全表兄的母親(我的二姑)生前所託,尋找若安姐的下落……那是一段難忘的世紀尋親之旅。 我們各自從香港、台北同日飛去緬甸仰光。首先在仰光探望親友,打聽若安姐的消息,得知她老人家的地址后,于3月8日乘坐豪華的夜间長途旅遊巴士,經過一夜的旅程,第二天早晨抵達瓦城古都。它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 使我印象深刻和感動人心的事,是當我們見到一位將近七十年之久沒有見面的若安堂姐的時候,她扶着拐杖架,穩健地站在大門口迎接我們的到來。一見面,她第一句話:“很高兴見到親人不远千里来访,我以为黄家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缅甸了”,说着说着眼眶里流露出喜出望外的泪水……她還說这是我們的緣份和福氣! 時間飛逝,轉眼間已經是兩年多了,我們一直惦記著她老人家的身健康,畢竟是九十多歲的老人,本想着再過兩三年再次去緬甸探親…… 不幸的事,是這兩年來全世界遭遇到新冠疫情風暴席卷全球,持續近廿個月了,尤其近几個月來受到德尔塔变种病毒肆虐拖累,就象無硝的戰爭! 從今年的6月下旬,缅甸遭受第三波新冠疫情的袭击,具有超强的感染力的德尔塔变异病毒导致疫情迅速传播开来,造成死亡的威胁…… 两个月来,噩耗不断传来,仰光的不少亲戚朋友、六十年代的同学、同事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死亡,离开了人世;我的若安堂姐,也因疫情的折磨而病逝;接着又传来她的第六女儿(我的外甥女)华美的丈夫(他是一位仰光著名的医生,在政府医院工作)也因病毒感染,无法自救,离开了我们。 今日(9月2日)又從我的外甥伊明医生,他是若莹堂姐的女婿传来消息,驚聞仰光的外甥女华美,也因新冠疫症于8月30日下午2時病逝,這些不幸的消息,真令人感到悲傷。 這七、八月間前後共病逝三位家人:若安姐、华美夫妇。这种悲剧都无法形容心中的伤痛!我不由自己回憶起,兩年多前在仰光見到她(華美和她的家人)以及其他親戚相聚的情境,那是她為我們(表兄和我)送行,在仰光機場一家餐厅設宴招待我們。她的甜美笑容,深深地在我的腦海浮現! 疫魔肆虐無情,多少親人親友,奈何已陰阳兩相隔!但願全世界各國政府努力找尋更好的抗疫治理方法,战胜病毒,早日恢復人民正常的生活環境! 2.09.2021於香港...
光阴流逝永不返,古稀暮年忆往昔。梦境裡经常追忆起第二故乡- 緬甸仰光年少時的生活岁月;追忆起曾經遇到的恩人和事⋯⋯毕身难忘! 我住在仰光唐人区22条街下段,姐姐和我,寄人篱下,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依靠她的儿子(即我的舅舅)供给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勉強过得去,所以家境贫寒。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父亲为了去探望他的胞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炸弹炸伤,而自己却在密之那地区不幸染上霍乱病疫,病死異乡;仰光的工厂也遭遇日军的狂轰烂炸,一夜之间,工厂尽毁,生灵涂炭,亲人失散。母亲得知了丈夫的不幸后,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住入神精病医院,像坐牢似地渡过她悲惨的一生。她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从我懂事开始,为了解决读书的书簿杂费,我和姐姐就懂得靠卖一些小零食生意,还利用暑假在一家餅家当临時工,1959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我心里忐忑不安,心想:毕业就是失业,为能否继续上高中而惆怅…… 那年的暑假,在唐人街(南勃陶下段)见到一位妇女,年纪约四、五十岁左右,在她住家楼下摆舖卖“油炸饼”(闽南话:蚝仔煎),生意还不錯。我心想如果能判来卖,为她推销,自己就能赚些钱。于是,就大胆地向那位老板娘说明自己的想法,不料,她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她也是福建老乡。后来才了解到她的家境情况与我相似, 她的丈夫早已去世,靠这小生意维持一家生计。 老板娘同情我,允许我不必交按金,先卖后结算。卖不完还可退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仰光华人区(大约是从24条街至南勃陶下段的海滨街地段,福建人多数经营土产货批发,很多店舖的伙记很喜欢欣尝这种“油煎饼”闽南小吃,刚刚炸好的煎饼热呼呼,配上油面卷成一个筒状,再加上一些蒜蓉辣酱调料,可以当做一餐美味的午餐。 有一天,我提着篮子叫卖“油煎饼”,穿过“只荷坦”(街名)下段,来到兴商商会,三楼有位曾老伯想要买煎饼,要上楼送货,不知是前世的因缘,或是老人家同情我的家境,谈话间了解到我的求学愿望。原来,曾老伯认识我的舅舅,他关心地提议:可以介绍到“新仰光晚报”当折报纸员工,是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 我喜出望外,真是柳暗花明,实现了能上高中的愿望!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很照顾,可申请学费减免,所以我上高中的学费全免。上高中的这段日子,每日下午放学,我怱怱忙忙从九文台乘火车到南勃陶站,穿过仰光大医院到河滨街“新仰光晚报”报馆折报纸,半工半读一直到高中毕业….....
无意中重读旧作《友情价更高》,文中提到的郑、蔡、杨三位女同学经已相隔离世。想起她们个个无子嗣,贫穷无依,羸弱无助的晚年,过着悲惨、凄凉的苦日子。“往生”兴许是她们的解脱和归宿。作为同窗好友的我们权当聊以自慰吧。 生、老、病、死原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一反常规的猝死,肯定给内心带来莫大的冲击。倘若还来不及平复的心情,又一阵震惊的噩耗,沉重的打击更是无以复加。 我们的两位班友就这样骤然走了。 最是悲恸:丈夫突如其然撒手人寰,为妻紧随其后溘然长逝,家中的顶梁柱与主心骨没了,情以何堪! 新冠肺炎——旷世大灾难,夺走了多少亲人友朋的生命。原以为硬朗硕健的身躯,竟然也不堪一击。 这是最最悲伤,最最艰难的时刻,似乎没有结束的一天。人人淹没在无尽的彷徨和忧伤里。 夜未央,情已断肠。 这些日子,我们总是提心吊胆、毛骨悚然、诚惶诚恐的默默祈祷,不再有坏消息传来。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悲哀! 我不由得想起2009年,我们“钢链”(高中),“星火”、“铁流“(初中)举行一次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的聚会。自己远在彼岸的异国他乡而失之交臂。看着十八个男生,十二个女生身着鲜红色(黑领)运动衫和四位老师的玉照,留下了耐人回味、隽永的经典画卷。 时空跨过十年。还想在2019年再来一次六十年团聚。“十年“——由古稀到耄耋,走的走,远的远,心力不济而咫尺天涯的有之。掐指一算,勉强能凑合的已寥寥无几,何来聚何成会?万般无奈,只有摇头作罢。成了从今往后不可再、梦断班友汇的东流水。 青山依旧在,夕阳的我们还有几度红? 我不敢指望,也害怕希冀,听天由命吧! 今年恰逢母校一百周年华诞,可故国动荡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唯有望洋兴叹! 哪年哪月才能够欢聚一堂! 写于旧金山 2021年离人心上的秋...
2021年8月28日廣東省小小說學會、 澳門寫作學會、 香港小小說學會、 緬華筆會、惠州市光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 假 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舉辦新書首發式暨座談會。來自廣州、深圳、惠州、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約30位小小說專家、學者、作者等出席了活動。 深圳市小小說學會 會長徐東致歡迎辭,本書執行主編雪弟 介紹選稿情況,澳門寫作學會 副秘書長,緬華筆會 理事長、本書執行主編許均銓介紹澳門選稿情況,有文友代讀香港小小說學會東瑞會長的書面發言,出版人遊天傑介紹出版情況,最後由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本書主編申平講話,各地代表也都談論暢談小小說創作的心得與體會。 這本書的主編是廣東的申平和澳門的張卓夫,執行主編是廣東的雪弟、香港的東瑞和澳門的許均銓。收錄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139位小小說作者的160篇小小說作品,約25萬字,澳門程祥徽教授揮毫為該書的封面題箋,由澳門基金會贊助出版經費,由澳門寫作學會出版。 與會者一致感謝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政府為舉辦活動給予的各項協助和幫助,感謝支持舉辦這一次活動的所有單位和個人。同時認為應該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學交流合作。而這本《粵港澳大灣區小小說選》出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合作的,整個座談會結束後,與會的作者在會議廳前合照留影。 參會人員 1.惠州代表:申平、雪弟、游天傑 2.深圳代表:徐東、段作文、石泰康、鄒記福、閆玲月、劉日華...
嚼槟榔的孩子满口血红 棍丫,缅甸语,是槟榔叶裹椰丝、槟榔及香料涂石灰水,的“槟榔包”。 上世纪中,仰光巴罕区视为离城市中心的郊外。哥丹梭与妻子玛温瑞,自17岁私奔结婚才6年,就阶梯式的一年生一个,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母。 他们一家7口人蜗居在自己搭盖的“雅达厝”(椰树叶、竹子盖建的房子)里,夫妇以卖槟榔为生,槟榔有整粒的、捣碎的,既零售又卖“棍亚”。邻里都称呼其“槟榔夫妇”。 槟榔夫妇刚经营时,关顾者寥寥无几,但后来顾客越来越多,而且买的量也越来越大,何故?因他们的槟榔包里的香料特别多,咀嚼起来香气沁人心扉,不吃则已,一吃则上瘾。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入不敷出。5个小孩,有衣无裤,有裤无衣,总是衣不掩体。 有一天早晨,槟榔夫妇起床后,嘴里塞入棍丫咀嚼着即忙着打理棍丫店的生意。5个小孩一个个面黄肌瘦,肚子如一小皮球,突然肚疼的厉害,跑到厝外的旷地拉起屎来,蛔虫族涌而出,最小的拉不出来哭喊着,大哥帮忙,从肛门里抠着拉出好几条蛔虫来。哥哥姐姐们见到此景,赶紧回家报告父母。哥丹梭对玛温瑞说: “没关系,等一下你包棍丫给孩子吃,槟榔是驱蛔虫的。” “好的。”玛温瑞应道。 5包棍丫塞进孩子们的嘴里咀嚼起来,味道涩苦,孩子们都纷纷“吐血”,痕迹满地。路过的一个在南洋中学执教的华侨,见状惨不忍睹,询问槟榔夫妇。 “孩子怎么都吐血了呢?” “不是啦。他们是吃棍丫吐的汁液。”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以吃棍丫?” “吃棍丫给孩子打蛔虫啊。” 中药使君子 “打蛔虫要吃中药的使君子,怎么能吃棍丫呢?”...
海南吹沙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风驰电掣,稍纵即逝。墙上挂历一页接一页的翻过,转瞬间已到2021年的9月,再过4个月就要步入2022年。自去年(2O2O年初),这场世纪大瘟疫(新冠肺炎)大爆发以来,至今已快届满两年。随着时光的流失,病毒非但没有消逝,其变异毒株的抗药性能,益发变得更强,传染率更高。什么日不落帝国的变异毒株,南非的变异毒枺,三哥的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南美的变异毒株(拉姆达Lambda)—波接一波接踵而至,持续荼毒人们的心灵,吞噬着人类的生命。据世卫组织的统计至今全球确诊病例已达两亿多,死亡病例已达四百七十多万,远超第—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其惨状可称得上是世纪大浩劫。 受疫情传播的影响,人们的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人们的思维并不受影响,长期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无聊至极,苦恼之心理油然而生,不免脑海中浮想联翩,海阔天空,自由翱翔。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人类所受煎熬何日方终?真是苦海无垠,何处是岸。然而祸不单行,百年不遇的强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地震、山林野火,加上人为挑起的政、教矛盾,到处煽风点火,借题发挥,乘火打劫。恐怖主义此起彼落,烽火连连,难民流失所。天灾人祸林林总总,搞得全球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小草是出生在有千佛之国美称……缅甸,第二代华人,有着纯正的华夏血脉,自小受着父母的中华传统教育,受过爱国主义的华文熏陶,孔、孟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华传统观念自小在心中扎根。缅甸仰光曾是世界三大米市(仰光、泰国的曼谷、南越的西贡)之一,缅甸的石油、木材、矿产非常丰富,红、蓝宝石、翡翠玉石、玛瑙珍珠驰名世界。人民生活富足自在,曾是东南亚首富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缅甸风云骤变,经济一落千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这根蒲公英小草,展转从东半球,飘到西半球落地生根,经历多地的生活体验,虽谈不上见多识广,各地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心中有把尺作比较,各有优劣、长短。 面对疫情,各地有各地的防疫抗疫方式,五花八门,眼花瞭乱,政党派系之争,为自身的政治利益,防疫抗疫摆一边,为反对而反对,违背科学竟然主张喝消毒剂抗疫,反对戴口罩抗疫,草菅人命,荒唐!结果疫情一发不可收拾,疫情大面积扩散,造成数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为了掩盖抗疫无能,逃避卸责,大搞疫情污名化,政治化,挑拨种族矛盾,致使一波波抗议行动如星火燎原,不法分子乘火打劫,进行打、砸、抢、烧,店铺洗劫一空无法正常营业,失业者雪上加霜。宗教意识的干扰,疫情暴发快两年了,戴不戴口罩仍然争论不休,国家政令无法实施。一流的科技,一流的医疗水准,却无法挽救生灵。哎!疫情何时才能拨云见日。哀哉! 更奇葩者,南亚大象之国,政客们面对疫情毫无举措,只会自我吹嘘膨胀,老鼠上天秤不知斤両,总爱跟邻国作比较,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穷兵渎武,扩充军备,妄图在边界挑起事端,转移人民对他们抗疫不力和经济下滑的不满。人民也迷信,不讲科学、卫生,提倡喝牛尿、洗牛屎浴,洗滌邪气获神灵保佑,湿婆节数以百万计的人群,跳到充满垃圾、粪便、动物尸体“圣河”沐浴,致使疫情大面积扩散,引发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和毛霉茵。死人无数,火葬场爆棚,人们不得不在马路边火葬自家亲人,穷苦人家没钱办事,直接把死尸抛入“圣河”中水葬。真是惨不忍睹,佛祖也落泪。 疫海沉浮,受疫情影响,各国经济出现连连下滑,失业率步步攀升,各国民众遭受水深火热的煎熬。唯独屹立在亚细亚东侧大陆的东方大国一枝独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疫情一现踪迹,国家非常重视,政令一下立即封城、封路,停产、停业、停学、停止一切社交活动。党、政、干、军、工、卫、民,立即响应号召,奔赴疫区寻根究源,力求堵断根源,防止疫情继续扩大扩散。众志成城,共同目的只有一个,拯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发挥老祖宗遗留下的宝贵中医、药经验,结合中、西医疗法,双管齐下,在短短六十天全民攻关克难,初步取得防疫抗疫的成功,拯救无数生命,渐渐恢复一切社交活动,经济回稳向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向灾情严重的国家地区,无私援助医疗物质,派出医疗工作队,毫无保留的向他们介绍我们的防疫抗疫的经验。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辞辛劳,以日继夜的不懈奋战,成功研发出多款安全有效的疫苗,支援亚、非、拉各发展中国家抗疫。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疫情下,抗疫方式中外有别,而且是天壤之别。华夏儿女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宝贝遗产,在防疫抗疫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国家制度鲜明,人民拥戴,政令一下,一呼百应。国家有难全民团结一心,一致应对。这就是最大的动力,无坚不摧。地球只有一个,同是地球村人,国家不论大小,不分贫富,不论宗教,不分肤色种族,疫情之下理应全球加强合作,互相帮助,积思广益,互通有无,集中力量共抗病毒。拯救自己,也拯救全人类。倾巢之下无完卵,自私单干是行不。把疫情政治化,污名化,甩锅卸责,打压抹黑更是要不得。 地球变暖,气候异常,强风暴雨,洪涝泥石流,地震海啸,山林野火频频来袭,都是人们无节止的滥砍滥伐,贪婪之心作祟。破坏大自然,气候暖化,致使地球南北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海洋小島被水淹没,天气炎热,农作物欠收。时下全球各国应求同存异,商讨对策,刻不容缓,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人类社会应该平等和谐,不应以大欺小,凌驾别人之上,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强加于人。有压迫就有反抗,恐怖主义作妖,难民流离失所,这就是人为制造的人祸。 ...
1,每天清晨,不论是闹钟、手机还是喧嚣声把你吵醒,都值得庆幸,说明你还拥有这个世界。 2,起来后喝点开水,赶紧在微信里给你牵挂的人,问声早上好,说明你思维正常,身体无恙,又可以开始美好的一天了。 3,每天都能收到微信和电话,偶尔也有人约你吃饭、打牌和郊游,说明你尚有人缘,朋友还想着你。 4,偶然,也有人对你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甚至恶语相加,说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仍然重要,他肯定混得不如你,真的值得窃喜。 5,总担心自己体重超标,说明你生活殷实,吃得比较好,营养丰富。请不要为体重过份担忧,任何养生理论、运动科学都没有饮食重要,健康长寿和增強免疫力主要来源于食物,但也要适当控制,特别是晚餐。 6,时常出去会一下朋友,喝茶聊天,游览山水,更换一套行头,说明你对生活还有追求。 7,不要为喜欢异性和能吸引异性感到羞愧,说明你涛声依旧、心还不老、身体挺好。 8,过了65岁,自己该满足,如能买菜,能做饭,能开车,看得见,听得着,说明你身体健康,活力十足。 9,偶尔写个“小回忆”,讲个“小故事”,会上互联网、会使用邮箱、使用手机、用微信,你就偷着乐吧!说明你这一生很成功。 10,常常唱唱卡拉Ok自得其乐,说明你是一个快乐和知足的人!...
義大利有一位93歲的老人因為新冠肺炎住院,在他的病情稍有好轉之後,他被告知需要付清呼吸器的醫療費用。 這時看著賬单的老人嚎啕大哭了,醫生安慰勸他不要因帳單費用而哭泣,老人接下來說的一番話使得醫生都落淚了。 老人說:「我不是因為要付錢而哭泣,我可以付清所有的錢,我之所以哭是因為,我已經呼吸上天賜給我的空氣93年了,卻沒付過一分錢,在醫院使用一天呼吸器却要付5000元。 你知道我欠上天多少錢了嗎?我以前從沒有為此感謝過!」 因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天生萬物以養人,而人用什麼回報天恩? 愛來的太容易,反而讓人習以為常不懂感恩,就像父母、家人與另一半的愛來的太容易,讓人習以為常,當突然失去時才會驚醒,但已追悔不已。 天災的發生,告誡世人,莫因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知福惜福,才不會在失去時才感嘆!...
缅华文学在21世纪曙光再现。基于复杂的历史因素,缅华归侨成为当代缅华文学的创作主体之一。随着作家个人文集的陆续出版,两个问题应运而生:归侨作家写什么?怎么写?2016年出版的《晨阳诗文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在众多的缅华归侨中,晨阳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作者在自序中说:“类似我家父母为华文教育而走南闯北的教工在缅华屈指可数,像我这样经历的侨生为数不多。” 童年与少年时期的晨阳主要随父母在缅甸的各华校之间辗转,华校是他的主要成长空间。17岁时,在缅甸华文教育面临解体,以及深造仰光大学无望(须入缅籍)的情况下,晨阳返回了国内。这一离开就是43年,直至2007年晨阳才得以首次重返缅甸。故地重游,这次旅行打开了晨阳记忆的闸门,成为他创作的一个爆发点,“连珠炮似的散文一发不可收拾”。(《晨阳诗文集·自序》)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广泛发表于海内外报刊上,作者从中编选出部分作品,构成了《晨阳诗文集》。在这本诗文集中,伊江与鹭岛(厦门的别称)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互相激荡,共同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以下,就让我们走进《晨阳诗文集》的精彩世界。 一 《晨阳诗文集》是作者的厚积薄发之作,其中,缅甸书写所占的比重最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缅甸的成长岁月。这段岁月是晨阳回忆的不竭来源。作者自述,他出版这本诗文集“旨在追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的峥嵘岁月”。《晨阳诗文集》从历史的长河中还原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缅华教育史,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了缅甸政局的风云变幻,缅华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更看到了年轻一代侨生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问题的答案。童年时期的晨阳“在丹老生活虽清贫,幼小的心灵,终究被正义与爱国的氛围熏陶着。”(《缅甸过春节的华夏情愫》)上中学之后,“朴实、团结、爱国”的南中精神影响他至深,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晨阳在《南中校歌的启迪》中深情地写道:“南中的校歌,是一首平凡而普通的歌曲。它虽然只在伊洛瓦底江畔响彻了十七年,却哺育了缅甸华侨华人几代人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热爱第二故乡的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的精神,这是南中校歌的启迪,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南中精神是晨阳在缅甸的最大收获,让他铭记,并永远为之骄傲。 其二,缅甸的旅游、观光。自2007年起,作者多次赴缅甸旅游,并写下了图文并茂的游记。晨阳不仅向读者勾画了缅甸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祥和淳朴的民风,也展现了21世纪缅甸的新貌。晨阳的写作心态不同于普通的观光客,他的缅甸之行更多的是圆梦之旅,他的游记勾连着童年与未来,体现着缅华归侨对第二故乡矢志不渝的关怀,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格外深情、地道。比如缅甸的班卓琴,它在一般游客的眼里只是一种新奇的乐器而已,但对“我”而言则意义非凡。在《我与缅甸班卓琴的难舍情缘》中,当“我”重返缅甸,终于找到了班卓琴时,内心激动无比,文章结尾写道:“俗语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卓琴陪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青少年、中年时代,旧的班卓琴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了‘博物馆’,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班卓琴,它将继续伴随着我,带来快乐与健康!”这样深情的文字,没有晨阳那样生活经历的游客是写不出来的。 其三,缅甸的烹饪。这一内容虽然不属于文学创作的范围,但是却承载了作者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的信念,也与新时代中国加强文化双向交流的宗旨相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传统文化一贯注重饮食。缅甸饮食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晨阳发挥他的缅文优势,将缅甸食谱翻译过来,这是缅华作家对中、缅民间文化交流所做的特殊贡献。 除了缅甸印象之外,中国风采构成了《晨阳诗文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出归侨作家的取材特点。回国之后的晨阳定居于著名的侨乡厦门。虽然回到了祖国,但晨阳一刻也没有忘记哺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他积极为厦门缅联会(缅甸归侨联谊会)的事业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里的中国故事讲述了缅甸归侨幸福而忙碌的生活,聚焦于缅华事业的蒸蒸日上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突出了缅甸归侨们的无私奉献。侨联将散居世界各地的缅华同侨紧密联系在一起,《晨阳诗文集》表达了缅华同侨的共同心声:“愿祖国、祖籍国更加繁荣昌盛,愿中缅友谊万古长青!”(《海上花园共筑中国梦》)如果说缅甸岁月的主旋律是“南中精神”,那么鹭岛时光的关键词就是“中国梦”,它们的实质都是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 二 在艺术表现上,晨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的统一,以下两个方面尤见功力: 其一,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透露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等重要信息。《晨阳诗文集》里的环境描写逼真、传神,是表现缅华教育工作者的节操、表达作者的眷念之情的重要手段。最为典型的是作者童年的回忆,1954—1958年,作者在缅甸丹老度过了4年的童年时光,半个世纪之后,当作者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我们一家人住在学校的砖木房,砖砌的墙壁,铺木条地板,木头楼梯。砖木房在学校礼堂舞台的左侧,要进我们家,得爬3-4层小梯。住房约7平方米大小,还有约4平方米的‘厨房’。房厅合用,即白天作厅,晚上睡觉为房。我与二弟及二姑、缅甸女佣睡在‘楼中楼’的5平方米房间,凉爽季节尚能凑合,至炎夏酷日,须一直搧芭蕉扇才能入睡。”(《丹老的童年轨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就没有如此清晰的回忆。在散文《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我”向刘老师回忆了在丹老的往事时,刘老师说:“你的记忆力这么好,还记的这么多事情。” 其二,简洁、幽默的文风。《晨阳诗文集》充满了逸闻趣事,语言干脆利落。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它反映了作者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晨阳的作品大多刊登在报刊上,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读者喜欢阅读短而幽默的文章,以释放紧张生活的压力。解读作家的幽默不能只停留在“笑”的表层,而应该深入探究作家写作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而认识幽默外表下隐藏的作家的思想文化观念。究其实,幽默是一种智慧,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黑格尔曾说:“在幽默里是艺术家的人格在按照自己的特殊方面乃至深刻方面来把自己表现出来,所以幽默所涉及的主要是这种人格的精神价值。”《晨阳诗文集》里的趣事很多,细分起来,包括以下几类:有表现童年的天真的,如《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刘老师对“我”的父母说:“五个孩子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啊!”“我”听后甚感疑惑,对母亲说:“我是老大,口袋里都没有一分钱,更不用说弟妹了。刘伯怎么说我们是最大的财富呢?”这样的句子,读来令人忍俊不住。有表现生活本身的乐趣的,比如《景栋岁月的追忆》中,有一次全校师生一起去泡温泉,不仅泡得舒坦,而且还享受了别具一格的温泉煮鸡蛋。还有嘲讽侵略者的,如《缅甸檀那卡的妙用》中,日寇侵占缅甸期间,一个日本婆在烈日下行走,脸上涂得厚厚的檀那卡被汗水冲得“沟壑纵横”,后来日本婆无意中打了一个喷嚏,“裂开的‘田地’应声从脸上脱落,令人捧腹大笑。”……这些趣事不仅带给读者欢乐,也带给他们深深的思考。 回顾晨阳的写作历程,受父亲的影响,他在初中时就萌发了写作的热情,从此开始了不懈的耕耘。年过花甲退休之后,善于学习的晨阳与时俱进,学会了用电脑写作,并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此举不仅拓展了晨阳的写作空间,也扩大了缅华文学的影响力。晨阳的志愿是“为繁荣缅华文学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自序》)在以晨阳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的带动下,相信缅华文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缅甸东北部景栋城,上世纪50年代末,有一座华侨公立学校。学校开办高中小学、幼儿园华文教育。 两层楼的砖木屋,既是教学楼,又是宿舍。执教老师分男、女宿舍蜗居于二楼,一楼以预制板隔成数间教室,前面还有一座破旧的房子教室,供幼儿园、小学年级上课。 白天上下课以敲钟为号,整齐的朗读声,优美动听的歌曲,荡漾在缅甸掸邦之地,令人倍感温馨。 夜晚,二楼亮起了需打气的洋油灯,一些社会上的家庭妇女,来参加夜校补习,内容有学书法,美术字,算盘……。至晚上9:30才万籁俱寂。 有一天晚上“放学”后,听楼下传来“呜……呜”凄惨的鬼嚎,女教师闻声却步,不敢结伴下楼,幼女失声惊哭揣进母亲怀里,年青男教师听了也毛骨悚然。 ...
陈尊法 家父陈尊法,原名陈春法,曾名陈存华,笔名:沙云、陈樽,厦门禾山坑园村人,1922年4月28日出生于缅甸勃生直甲镇;1941年加入中共侨党。18岁始,从事缅华华文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爱乡,不图名利地位,不计较报酬,矢志不渝坚持爱国主义教育。1962年,在缅甸仰光《人民报》《中华商报》任记者、编辑,舞文弄墨宣传新中国及中缅胞波友谊。1971年回国,安排在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调任记者、编辑至1988年11月离休。 参加缅华战工队 投身抗日救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的抗日烽火燃烧到缅华社会。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父怀着青年人应该站在真理一边去反抗日寇及蒋家王朝的思想认识,去追求进步和找正确的组织。 家父在直甲镇新民小学毕业,至勃生华侨中学读初中。组织“读书会”,阅读许多新书、杂志,加入进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学校,与同学们组织“学联”,开展为祖国抗日募捐活动,如上街卖花筹款等等。校长敌视学生搞抗日救亡活动,学生们公开四处张贴标语,对抗校长。学期末,家父第一个被开除,由祖父陈志道领回家。由于祖父在直甲镇的新民小学任校长,1940年,家父代课执教。1941年,因逼婚,只身到仰光只荷坦街92号仰华公学任教。在仰华,家父教中年级国语、音乐(全校);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仰华公学是中共侨党地下活动据点,当时主要是组织工人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谋取正当权益和福利,指导罢工,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 缅甸勃生华侨中学 后排左二为陈尊法 在仰光,家父空闲时间勤奋自学,至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义务在图书馆代管理员黄君珊出借书工作;与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32条街租用三层楼一间套房为美术画室,每周日整天学画,邀请张子明为义务指导老师,讲解绘画基本常识。 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仰华公学派张子明、家父为代表出席了在南勃陀街的公立书报社召开的“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会后由画家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家父到广东大街与只荷坦交角的墙上张贴。12月23日午间,日机空袭,仰光一片狼藉,揭开了战争血幕。 1942年1月,“缅华战时服务团”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战工队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支革命的华侨青年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南洋华侨抗日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它独特的战斗作用,……”(张光年:《伊洛瓦底战歌》序言)。战工队巡回公演《黄河大合唱》和其它抗日歌曲时,原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朗诵,家父与吴学诚、蔡时敏、张春材负责布景后台灯光、以跳闪的灯光,演出时音响效果(三合板茶箱拉长线作大提琴发嘣声)甚佳。家父还经常参加: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伊洛瓦底江畔激发了华侨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2年4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曼德勒云南会馆,三名队友当场牺牲。因此,组织上决定撤离北上,战工队四个年龄比较小的蔡时敏、王一芒、王汉斌与家父,由吴学诚带队撤往国内,准备到延安学习。于是,家父与战友沿滇缅公路走到昆明。 回闽执教完婚 复原重返缅甸 至昆明,家父住在昆明圆通巷,等待安排去延安。一天,家父和蔡时敏上街,在路边吃了一碗酒糟,翌日,发高烧,迷迷糊糊,吴学诚叫辆黄包车送到昆华医院,诊断患恶性虐疾,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一个月。病愈后,同伴均离开昆明,家父除身上穿着的衣服外,一无所有。 家父拖着疲乏的双腿,趔趄到医院门口,蹲着观望来往人群中是否有相识者。恰逢家父小学的李沧浪老师路过询问,家父说明病初愈无去处境况。他是福建安溪人,正好要押着十几部载有轮胎等战时物资的车回福建,于是家父随李老师回到安溪蓬莱乡魁美竹脚村。 经李老师介绍,家父去安溪的东溪小学任教。教的是低年级班的唱游课。“唱游”课是边教唱歌边游戏,即幼儿教师。不久,高年级班的体育和数学缺老师,家父去执教。当时老师的待遇低,每月90斤糙米,外加生活补助费。他们只给90斤糙米,生活补助费被原任老师截留,家父不计较的原因,一是临时的生计,另一方面,担心他们会发觉家父在缅甸参加过组织。在安溪,家父流动执教过金谷的东溪中心小学、乌涂、龙地中心小学。...
南山市迷人风光 首先感谢我仰光“南洋中学”第三十一届海鹰班班友蔡燕鸿同学的动员,鼓励和敦促,让我提起勇气执笔撰写此回忆文章。我的爸爸孙剑锋1917年4月19日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凤台县曹集乡孙台村一户农家。儿时读私塾。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国土被佔,首都南京沦陷。1938年夏天战火沿淮河而上,铁蹄踏到家乡,日寇残暴,獸行罄竹难书。国难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救亡图存人人有责,爸爸立志抗战救国。毅然拜别双亲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后期。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历任十一集团军所辖第六军和二十集团军所辖五十四军干部训练班教官。几经调任,后于1943年任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率兵打仗,成为一名远征军军人。参加过怒江防守战和1944年五月著名的滇西反攻腾冲战役。此战役,爸爸勇敢善战,率全连首先攻占腾冲城南的敌军重要据点 “来凤山营盘坡” ,立下战功。这一仗奠定了腾冲战役的取胜并迎来抗日战争滇西反攻的胜利。 南山市华侨学校孙剑锋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爸爸保家卫国的初衷已经达到便在当年10月脱下军装退伍。暂留腾冲以教书为生计。这时候认识了从缅甸北掸邦小城南山因躲日本,逃难到腾冲的母亲,与母亲结婚后1946年阴历9月26日生下我。在我三个月大父母带着我返回母亲战前出生旅居地南山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爸爸旅缅南山的教书生涯。 爸爸是保家卫国的幸存者。军校培养的素质,当教官的历练和战场上出生入死带兵打仗的经历给爸爸在创办 “南山华侨学校” 和为南山华侨与侨居地的官(五十年代前南山是土著人崩龙族土司官的官邸所在地)民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及开拓华侨在南山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有了用武之地。从而自1947年春之后的二十来年间全身心的投入在爱国,爱侨的事业上。 南山市崩龙族土司与南山华侨在一起,第三排左一穿白衣白裤站立者为陈堂老师 爸爸生性乐观,豁达,正直,平易近人。与南山的侨领一起领导南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南山的土司官很尊重汉人(南山人们对华侨的称呼)当地的崩龙族及掸族和印度,巴基斯坦侨民也与汉人和睦共处。侨领们把南山的侨务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爸爸也赢得了尊重。南山周边远近,人们都知道南山有个孙老师。到了南山只要用缅语说找中国老师就会被带来见爸爸。中国老师成了爸爸的代名词。 南山是海拔5332英尺高的高山小城。其南有皎脉,东南是昔博,东边有帮隆,东北是南渡。主产茶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建了一座英国人的红茶厂。有所南山唯一的最高学府七年制的英缅文学校(后来升级为九年制),还有小水利发电站供城里居民晚间用电和在高山拦溪筑坝蓄水引入居民家的自来水。小城南山只有一条依着山脉走向,西高东低而修,全长约6-7公里柏油路面的一条主街道,贯穿全城形成主城区。街道两边或傍山修建或靠豁筑架盖起房屋。房子多为铁皮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按民族聚居和商铺聚集的特征将这条主要街道划分成三个街区。西头一段地势较高的中国人聚居区是汉人街,中间一段较为平坦居住部分掸族是摆夷街(摆夷是南山云南人对掸族的称谓)东段位置最低是南山的商业中心叫做“老街子”这街区也是母亲出生有外祖父家业的地方。摆夷街和老街子的居民多数还是中国人,摆夷族次之另外混居为数不多的印度及巴基斯坦侨民。土著人崩龙族和有些掸族则居住在主街道分叉出去的山上。 南山市汉人财神庙与观音庙...
1962年,座落在仰光巴罕区的缅甸南洋中学,往“杜钦技医院” (翁山将军夫人)的路口,有一红茶馆。 红茶馆是“雅答厝”,老板“哥梭温”,缅甸中年男子,身高约1米65,穿着短衬衫,系一条笼基,他能弹缅甸六弦琴,起初,红茶馆门可罗雀,他拿着六弦琴,自弹自唱起缅甸流行歌曲。娴熟的琴技及缅甸音律,吸引左邻右舍及路人,他们也分别拿来乐器,沉浸在弦乐队的合奏声中……。生意渐渐红火起来。 “哥梭温”的女儿“玛钦努”年方15,漂亮的脸蛋始终飘溢着“檀那卡”的微香,粉红色“的确良”衬衫,将其双峰淋漓剔透地展现众人眼前。“特敏”(缅甸妇女穿的筒裙)丰满臀部的来回摇晃忙活着……。 红茶馆每天有一小伙子必来“上班”,1米70身高,初来时,只敢偷看,或暗送秋波予她。久之,即大方地搭起手来。他始终形影不离相随出外采购,有一次,竟然一个多钟头未归,老板“解雇”了他。 “玛钦努……。”一天清晨,父亲叫女儿起床,无应答,会不会是熟睡,“哥梭温”进房间一看,床空,见字条上写着:“亲爱的父亲:我与他真心相爱走了,祝福吧。女儿”;父亲气愤地说:“竟敢私奔,回来一定打断腿。” 一月余,“玛钦努”与他笑眯眯回来了,父亲既气又无奈,心想,女大不中留,别家的女孩也如此,而且比偷汉子强。说:“我以为你们私奔,再不认爹了。” “你不是要打断他们的腿吗?”茶客问道。答:“她妈妈当年也是与我私奔的。”笑然。...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