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友林慈训与中国老友卓叶互赠纪念品,一个是数百首马来亚和中国革命歌曲的储存卡,一个是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吹奏教程册子,此举也略显大会的主题:创新迎变局。 老友们相互祝福,面向未来,为中马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唱响中马友好的主旋律,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祝愿中马友谊万古长青! 大会在全场大合唱声中顺利结束。 ...
2025.元旦应邀参加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庆典,特赋诗一阙祝贺。 椰城归雁齐欢聚,卅五春秋共一堂。鹭岛有缘情再续,传承活跃谱辉煌。 写于2024年12月11日鸿山新村书宅...
西灣湖畔人歡笑,除夕輕寒風料峭。萬人空巷欲迎新,千闋狂歌皆入妙。 舞台熠熠星光耀,倒數聲聲春意鬧。煙花幻影落濠江,花雨紛飛豐稔兆。 书法 一〉茂松二〉馮利發三〉李燕軍四〉劉北照五〉阮偉生六〉黃玉靈七〉周永騰八〉莫敬釗九〉尤肖松十〉李應華十一〉茂松 . . . . . . . . . . . . ....
莫向天地议晴阴,休与坡沟论晦明。 斑鸠登称欢四两,鸽子脱毛恨半斤。 勤襟逐梦当求稳,精准把舵要寸分。 岁杪且将思淡定,节末但把意重新。 凝寒丛峰皆秀色,年开满眼尽阳春。 研经不让华颜老,究典图索尚摄生。 河山眺缈霞烟里,盛世飊雄庆远征。 壮怀踏歌轻翘首,昂扬再步写初心。 2025.01.05. 格致走筆...
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繁荣富强,千秋万代,历史源远流长,代代自强不息。 一个健全的家庭,子女长成后,必须有所作为,替家族分忧,当担责任,各尽所能。 总要有人走出家门,与邻结缘, 总要有人外出谋生,辅助家计。 总要有人外出营商,拓展交易。 总要有人弘扬自身文化,肯定根本价值。 总要有人继承先人开创事业。 一个民族要强大,求长存,定要有人承传民族精神,传扬民族文化,持守独自情愫,维护国家尊严。不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孤陋寡闻。 我身为海外华侨后代,责无旁贷,故此,我在外。 在遥远的他乡。我们为出国留学的有志青年护航。为他们预备地方。给他们底气。在外头有所依靠。中秋月圆遇同乡,新春佳节识亲人。鼓励他们潜修力学,功成名就,报效祖国。华侨是国与国之间的桥梁。是守望者。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宪法制。海外华人是精神上的主力军。功不可没,流芳百世。 侨居原则是: 四海为家,弘扬文化。面对当地,心怀祖国。勤俭建家,自强不息。礼待信实,广交友邦。造福人类,共同进步。 2021年9月29日 …………………………………………………… 评论: 春水(10/16/2021)赞!中国心,无论何时何地,不变。 ...
最高统帅的英明决策——向祖国南方要战略物资 习近平主席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10月9日,兴隆“周恩来总理曾经视察过的咖啡园”纪念碑(建于1960年4月8日)保护修缮筹 组叶国志接到闻名于世的特林兵博物馆馆长陈勇耀(荣获联合国驻华系统–儿童基金会等单位颁发的“和平大使”)发来的有关认植181棵咖啡树的信息: 小叶:好的! 我是海外叶剑英研究会执行会长(叶家认同),广东农垦总局(原华南垦殖局)“国防建设与爱国教育基地”——特林兵博物馆创始人。 卓教授是“特林兵博物馆”高级艺术顾问,经他介绍有幸认识你和侨联主席,希望我们能合作,建立兴隆红色文化基地,将中国军垦农垦文化和兴隆华侨文化发扬光大! 本人有一个特林策划,用”特林兵红色文化基地”,讲好“周总理和叶剑英等关爱兴隆”的故事。 一、认植100棵(咖啡树)是纪念开国元勋(毛周刘朱任5位开国领袖后人、10位元帅、3位奠基将帅、5代军委主席、百位开国将军、领导)走进橡胶基地; 二、另外81棵是纪念橡胶基地:特林兵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将士、华侨、科学家和牺牲的烈士…… 这个重要消息极大地鼓舞着每一个人。 同时,考虑到台风“狮子山”大气环流给海南地区不断带来阵雨,紧接着13日台风“圆规”将会接踵而来。充足的雨水有利于咖啡苗定根成长。因此,需要抓紧时机抢种从外地购买回来的550株咖啡苗。 9日傍晚,“周恩来总理曾经视察过的咖啡园”保护修缮筹备组决定在网群里发布紧急通知,招募义工种植咖啡树苗。 10月10日早上8点30分,筹备组黄日平、吴宝莲、黄德文、叶国志四位负责人带领男女老少共20人奔赴咖啡园,义务补种咖啡苗。因为时间紧迫,许多热心人员未接到网络消息。 义工中,年纪大的近80岁,小的李可萱4岁。他们胸怀一个心愿:在领袖们视察过的土地上种植咖啡苗,是一个人生难得的机会。他们冒着天气闷热,多蚊,杂草丛生的困难,一个坑接一个坑地挖,一棵苗接一棵苗地补种,一个上午种植了390棵。中午,天空下起了大雨。 黄日平是筹备组负责人,身兼多职,与夫人徐虹上阵,连三个孩子一起,一家人除了已往的捐款,此次又带头“认植”5课咖啡苗。 原马来亚共产党的抗战二代,年过古稀的吴宝莲怀着对祖国无限的深情,不顾疲劳,多次带着工友参与捐款,并指导修缮种植工作。...
今天星期五特別的一天。 一大早一上班就做了小小的一單生意。 很爽快的賣了一单車保險;一個26歲的年輕人剛到美國,買了一輛2手車,看着他很認真的樣子說:我用$2200買了一辆2002 年的Toyota Camry。 這個年輕人我看著他眼睛亮晶晶的,認認真真的回答着我問的每一個問題,大家都戴著口罩,能看見的就是ㄧ雙大眼睛充滿着對美國的崇拜熱情嚮往,他當時的眼神在告訴我說,美國我終於落腳了的那種喜悅,談話中還跟我說著ㄧ兩句英文,還說他ㄧ會就會開者他的愛車去加州海岸線一號公路轉一圈! 我說好,太好了,他離開後我也充滿了活力!一整天在想年輕真好。 難道我真的老了嗎?...
红红火火,烈火朝天,群情激昂,四海同歌的伟大的祖籍建囯七十二年的国庆节,在群岳高歌,四海翻腾中过去了!人们开始欢悦地准备各自去旅游,访亲觅友,渡国庆长假矣!这是七十二年前做梦都不可想像的……。 那些年祖籍人民心中只有艰苦奋斗,建设祖国,改革开放,奋发图強,那会有那种闲情逸致。了因听说后来还有村民生活随着改革开放,有了改善,乡村里时而还集体吃「忆苦思甜」餐。北京还开有忆苦思甜餐馆,吃苦菜,树皮,粗糧,了因只是道听途闻来的,不知那位经验? 了因又在老牛反刍,过去的已烟消云散,站在现今世界的是一个使你感到骄傲颂歌绕樑,经久不息,南加州华人今年庆祝祖国七十二华诞也特别的热闹。了因欣喜读到了本州《华友群组》在南加州缅华阀上发表的《72周年国庆》庆祝联唱颂歌组诗,使了因欣喜若狂,南加州华友族群真是藏龙卧虎,能文善诗者众,洋洋洒洒将近三十首祝词颂歌,粒粒晶莹,颗颗玉润,感人心肝。成了南加州缅华网十月亮点。 其中了因最为欣尝的,要算肖湄琬校友那首,取材新颕,立意清新,了解洞察祖国百年来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強的厉程尽收眼底,请看原作; 雄鸡高唱红旗扬顶天立地站起来改革开放春风吹欢天喜地富起来航天潜海斗志昂挽起山河强起来七十二年凯歌唱小康社会建起来中华儿女多奇志现代强国迎未来 今年祖国内地庆祝七十二周年的主题:站起来富起来強起实。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伟大民族复兴。庆祝国之強盛,赞贺人民在七十二年建设中创立的历史奇蹟!阿弥陀佛!了因不谙诗,本不该谈诗的!...
1949 年10 月l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国人民共和国诞生,在缅甸的爱国华侨和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摩谷华侨要在10月1日升起五星红旗已来不及,就决定在10 月10 日双十节那天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当日清晨六时,在摩谷华侨复兴学校门前的旗杆上,由校长张培道主持,在炮竹声中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表示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海外的华侨也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全摩谷的爱国华侨欢欣鼓舞,表现出无比的愉快。五星红旗的升起,尤其引起住在摩谷的缅甸人和其他友邦人士的惊呀。他们同华侨一道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纷纷走到复兴学校门外或跨人学校门口,以奇异的目光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国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在那天中午隆重举行,这是摩谷华侨有史以来空前的盛况。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迎风从扬,直到下午六时,才把国旗降下。但是,这个空前的庆祝大会却引起摩谷少数国民党分子的仇视,并煽动个别落后分子到当地警察局密告,诬告摩谷华侨复兴学校悬挂共产党旗。本来,摩谷华侨升起五星红旗已轰动全埠,人人都已看见,警察局早已知情,并没干涉华侨的爱国行动。但现在既有人来密告,警察局就不得不循例处理,以作交待。晚上,警察局派警长到复兴学校调查,校长张培道、校董李华等出面接见警长。警长道明来意,要求查验已悬挂过的国旗。经检查他承认是新中国国旗而不是共产党旗,但却仍然要把五星红旗带回警察局。张培道、李华等华侨认为,这是一件事关国家荣誉的大事,侮辱国旗就是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让国旗受到侮辱。于是,他们就坚决不让警长把国旗带走,最后警长到尹就酒廊找复兴学校的董事长尹荣炎,本想追究复兴学校为什么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尹荣炎用白兰地酒热情款待了他,并解释说,摩谷华侨是奉命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全缅甸各地的华侨都一样悬挂新中国国旗,这是华侨的自由。警长想到多少年来一直与摩谷华侨和睦相处,考虑到中缅友好关系,就表示投问题而告辞了。这样,国民党分子的破坏阴谋终于破产。195 0年6 月8 日,缅甸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缅甸是亚洲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从此,中缅友好关系进人了新阶段。爱国华侨在我国国庆节升挂五星红旗,就不再有什么问题了。 1950 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时候,为了让摩谷的爱国华侨家家户户都升挂五星红旗,李华先生策划和组织了国旗的印制工作,年仅14 岁的张真光也全力协助。先买了红布,按大、中、小三种规格剪好,发动懂得车缝的华侨妇女如师母郑秀兰、智远嫂等车缝红旗。李华亲自用白铁皮剪好五星模板,然后用黄色油漆印在红旗上,就成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复兴学校的学生如张民生、张爱群等积极参加印黄五星的工作。五星红旗制作好后,分头发动摩谷爱国华侨商铺和住户购买。张真光还骑单车到偏僻的山村,向居住在那里的云南人宣传庆国庆、升国旗的意义,发动他们买五星红旗。有钱的就买大号国旗,穷一点的就买中号旗或小号国旗。有的人穷得买不起,就送他们一面小的五星红旗,分文不收。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样,在10 月1 日那一天,全摩谷的华侨商铺和住户,除极少数几户亲国民党的分子外,都升起了五星红旗。在摩谷一片翠绿的自然环境中,到处可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是摩谷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华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真正感到无比快乐和扬眉吐气,真正体会到做中国人的光荣和自豪。 (原载《南粤胞波》1998年12月第1期)...
初心六十载—-马越民 1937年5月 ,我出生在素有鱼米之乡着称的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海盐县。 1935年,父亲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学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事变的结果,上海完全被日本占领。 1938年夏,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应滇籍同学邀请,赴云南保山師范学校执教,年幼的我便由父母亲抱着,从浙江颠沛流离到了云南滇西。两年后转赴昆明昆华师范任教。 1950年2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进军取得滇南战役的胜利;2月22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昆明获得和平解放;2月24日在昆明“庚园”召开的地师以上干部会议上,陈赓郑重宣布云南全境解放。 3月,父亲应缅甸仰光的华侨中学邀请前往任教,我即随全家到了缅甸,直至1955年高中毕业回国。 1950年6月,缅甸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初心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简称华中)创立于1921年,专门为当地的华侨华人及子女教授华文。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华侨中学的师生在校园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成为缅甸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全校师生高唱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勇敢地站在缅华同胞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方。 自1949年11月,华中便启用了新课本。为学生介绍祖籍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面貌,秉承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学生接受的是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教育。 和祖国内地的年轻人一样,学生时代我爱看小说。看过的中国小说,如巴金又厚又长的激流三部曲。但感觉看完需要花好多天,看过后,心里像是淤着一团棉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喜欢艾芜的《南行记》,有一种从困境中挣扎的振奋。更爱看香港出版的边区文艺丛书,像《虾球传》《李家庄的变迁》《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新儿女英雄传》等等,这些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眼前出现了一座灯光灿烂的灯塔。这座灯塔,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那时对外国小说很痴迷。少年的幻梦随着课外书阅读的增多,内容丰富的幻想也不断变化。读了高尔基的《海燕》,希望像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歌唱:“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我们多么想奔向那个地方,去接受战斗的洗礼,去寻找我们的梦。去过一种与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廻然不同的,另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那一长串名字、父名、夫名、姓等等,搞得我稀里糊涂。里面的故事却向我打开了新天地。《牛虻》的主人公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进入高中,我的语文是学校里的尖子。由于编黑板报很出色,缅华学生联合会吸收我为《人民报》学生副刊编辑(缅甸《人民报》是创刊于1947年的缅甸华文日报)。我的作文经常见报。1949年初,有一些学生回国参军、升学,他们的来信反映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刊登在报上,很能鼓舞人心。我们还把各校同学作文收集起来交到报社,配合时事宣传,我写了《春风吹到亚非洲》等稿件;也模仿鲁迅,写过几篇杂文,这使我的作文大有长进。因而,幻想也写小说,当个作家。 由于父亲在仰光华侨中学教书((后担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我们全家住在校园里。 我也就读于该校,受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教育,练就了团结、坚强、律己的品格。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抗美援朝的胜利,世界头号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战场上签下了停战协议;祖国开始了全中国人民、全中华民族旷日持久的和平建设,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热情。...
福建省南靖县马山农场,1970年曾是福建建设兵团七团三营十二连所在地。由于当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农田主要靠人力耕种,于是,牛棚里饲养着20多头牛成为不可或缺的劳力,其中有一头体壮的水牛,以八百元身价买回,众人异口同声称外号为“八百”。 800元,对月薪只领27.50元的兵团战士而言,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物有所值,“八百”耕田比其它牛都快,可它不合群,初来乍到牛棚,见母牛欲骑上背,遇公牛即角顶,单个牛鼻圈拴不住它,只好扣两个铁环,另住“单间”。 “牛倌”是一个老三届高中毕业侨生,瘦小个子,连队里号称“小秀才”,肩不能挑,手无缚鸡之力;干农活,插秧歪歪扭扭、常人插两行了,他一行才插一半。领导见此状,即调往养牛班“委以重任”专职饲养“八百”。 “八百”初见生人,怒目“吽吽”直叫,摔尾巴,令人望而却步。若怒颜以对,手持牛鞭抽之,它爆发力所向无敌;反之,笑脸相迎,牵着拴绳,口念着“八百,带你出去玩、吃草。”它会乖乖跟着走出牛棚,随“牛倌”意愿而行。 牛是反刍(倒嚼)动物,左侧有腹腔瘤胃、网胃,右侧腹腔瓣胃和皱胃四个胃。观察牛吃饱与否,得看腹肚左侧。老农说,见牛左侧腹腔有九分圆滚即为吃胞。俗话说:人的心肝如牛的腹肚。意为人的欲望是不知足的,如牛的肚子永远也吃不饱一样。 “牛倌”早晨7:30牵着“八百”,吃遍山丘、田埂、溪边之绿草,虽然渐见其左腹肚“酒足饭饱”,仍显九分饱。太阳落山前,牵着它去池塘洗澡,再牵着它沿着乡间小路,哼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一曲小调,结束了一天养牛的工作。日久天长,“牛倌”与“八百”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天临近中午,“牛倌”因事将“八百”拴在乡村的一棵榕树下,回连队食堂吃午餐。回来“八百”不见了,榕树下只留下麻绳和两个铁环。“牛倌”跑遍村里村外,寻遍常去吃草的地方,均无踪影。问农民兄弟,异口同声说,中午时分,看见一群牛在斗架……。 “牛倌”想,糟了,若“八百”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回去怎么交差?无论如何,活要见牛,死要见尸。他上气接不了下气,一路满头大汗地吆喝着“八百!八百……”太阳下山了,才在常去洗澡的池塘里找到了。 “八百”见到牛倌,“吽”应答着往岸边游来,只见它牛鼻扣铁环处血红,遍体伤痕累累,“牛倌”把麻绳拴在牛角上,牵回牛棚。 “牛倌”四处询问,有什么药可以治疗“八百”身上的伤。有经验的农民说,以牛粪敷其伤处,晚上带牛观看月亮,即可治愈。“牛倌”照办后果然奏效,约半个月伤愈。“牛倌”才免遭渎职处分。 “对牛弹琴”之说,似乎把牛说成是不懂道理,没有人性的动物,其实非也。牛棚里的老牛,年迈无体力干活,将赴刑场屠杀,“就义”者会掉眼泪,同类旁观者也会泪痕满满凄惨的哀嚎,令“刽子手”难于下手,只得蒙上牛头,用大斧头击毙之。 鲁迅先生曾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牛令人喜爱和敬重之处,因为它从人类这里索取甚少,而给予人类的贡献却是很多、很多。 从“八百”身上,似乎领略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所说。...
註 : 上世纪50~60年代初緬華體育運動逢勃发展,白玉翔老师是緬甸華僑體育總會的執委之一, 是緬華的體育工作積極分子, 憑着自己的熱情和愛好參加工作, 對緬華的體育活動很大鼓勵和貢獻,值得我们怀念这些历史人物,回忆那个年代的體育運動盛事和領悟到運動員的体育道德。以下介紹一篇他的文章供大家欣赏(本篇文章登载在緬甸仰光《人民报》。 ~~~~~ 阿凯~~~~~ 第廿屆全緬華僑運動大會已經開幕了(1961年2月间), 正如運動會的宗旨所提及的, 這次運動會是检查一年來缅甸華僑體育運動的成績, 同時也意味着緬華體育運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首先我們應該指出, 祖國新體育運動的開展和近年來體育運動的大躍進, 祖國運動員不斷的刷新全國紀錄,...
1937年5月 ,我出生在素有鱼米之乡着称的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海盐县。 1935年,父亲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学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事变的结果,上海完全被日本占领。 1938年夏,不愿做亡国奴的父亲,应滇籍同学邀请,赴云南保山師范学校执教,两年后转赴昆明昆华师范任教。年幼的我便由父母亲抱着,从浙江到了云南滇西。在颠沛流离生活中,小学没正经上过,故而连方块字也写不好! 1950年2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进军取得滇南战役的胜利;2月22日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昆明获得和平解放;2月24日在昆明“庚园”召开的地师以上干部会议上,陈赓郑重宣布云南全境解放。 3月,父亲应缅甸仰光的华侨中学邀请前往任教,我即随全家到了缅甸,直至1955年高中毕业回国。 1950年6月,缅甸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初心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简称华中)创立于1921年,专门为当地的华侨华人及子女教授华文。当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华侨中学的师生在校园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成为缅甸第一个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全校师生高唱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勇敢地站在缅华同胞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方。 自1949年11月,华中便启用了新课本。为学生介绍祖籍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面貌,秉承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学生接受的是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祖国内地的年轻人一样,学生时代我爱看小说。看过的中国小说,如又厚又长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但感觉看完需要花好多天,看过后,心里像是淤着一团棉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喜欢艾芜的《南行记》,有一种从困境中挣扎的振奋。更爱看香港出版的边区文艺丛书,像《虾球传》《李家庄的变迁》《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新儿女英雄传》等等,这些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眼前出现了一座灯光灿烂的灯塔。这座灯塔,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那时对外国小说很痴迷。少年的幻梦随着课外书阅读的增多,内容丰富的幻想也不断变化。读了高尔基的《海燕》,希望像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歌唱:“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我们多么想奔向那个地方,去接受战斗的洗礼,去寻找我们的梦。去过一种与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廻然不同的,另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那一长串名字、父名、夫名、姓等等,搞得我稀里糊涂。里面的故事却向我打开了新天地。《牛虻》的主人公亚瑟在17岁时,明白了上帝只不过是一尊用榔头就可以敲烂的泥塑,他最亲爱的padre骗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进入高中,我的语文是学校里的尖子。由于编黑板报很出色,缅华学生联合会吸收我为《人民报》学生副刊编辑(缅甸《人民报》是创刊于1947年的缅甸华文日报)。我的作文经常见报。1949年初,有一些学生回国参军、升学,他们的来信反映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刊登在报上,很能鼓舞人心。我们还把各校同学作文收集起来交到报社,配合时事宣传,我写了《春风吹到亚非洲》等稿件;也模仿鲁迅,写过几篇杂文,这使我的作文大有长进。因而,幻想也写小说,当个作家。 由于父亲在仰光华侨中学教书(后担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我们全家住在校园里。我也就读于该校,受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教育,练就了团结、坚强、律己的品格。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抗美援朝的胜利,世界头号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战场上签下了停战协议;祖国开始了全中国人民、全中华民族旷日持久的和平建设,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热情。 初中毕业时,我也想回国,父母认为年龄太小。高中以后哪里去?同学们相互倾吐心情。 毕业后去英文学校?幼稚的我们,认为去英文学校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都没有这个想法。当老师或者做生意?那是不得已的下策。回国升学?最革命! 雏鹰待飞的年龄,都憧憬着解放区那自由呼吸的天地。响应祖国号召,收拾行装飘洋过海,纷纷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了当年海外华侨青少年的一种时尚! 祖国我回来了...
1949年中共毛泽东主席与苏共斯大林总书记谋划发展战略物资橡胶大业 9.18警报声又响了。 我心想如果发生了战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又采取战争绞杀和战略物资的封锁,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如何应对?此时,耳边响起了原苏联抗战歌曲“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把我带进了神秘部队——特林兵的博物馆。它详实地记载着1950年代,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于摇篮之中。为了冲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战略物资——橡胶的封锁,中国政府与原苏联政府紧密联手,在我国广东(海南、湛江)、广西、云南秘密开展800万亩的橡胶垦殖和加工工程。为保密起见,称为XX特殊林业工程,从二、三、四野战军抽调两个师,加上广西一个独立团,湖南志愿民工团、华侨农场等单位组成的垦殖大军,称为特林兵。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在苏联国际友人帮助,国内外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参与下,特林兵克服了物质匮乏,荒野猛兽,土匪骚扰,寒潮飓风,瘴疠恶疾等艰难困苦,成功垦殖了400万亩优质橡胶树,出产了数以万吨的橡胶制品,并把国际公认的巴西三叶橡胶种植纬度17度,向北推进到24度,荣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 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亲临橡胶恳植基地指挥生产 受毛主席委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向前元帅于1973年2月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参观海南垦殖区南林农场和兴隆华侨农场 1978年,习仲勋与叶剑英视察海南,解决“场社问题”,为橡胶基地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上指明要加强橡胶的种植和加工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特林兵被尘封了68年的历史,特林兵博物馆总顾问叶向真(叶剑英女儿)写道:”这是一段中国战略物资基地建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重大历史事件,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和万千建设大军的感情与梦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这段中国故事,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 2021.10.1 ……………………………………………………………………………… 作者个...
永定坎市土楼医院,是福建建设兵团二团卫生队属地。有一天风雨交加的夜晚,值班室电话铃响声打破了土楼万籁俱寂的沉静,救护车启动,往电话报告的民宅驶去……。 过半小时许,从救护车担架上抬来一个焦黑的不速之客,进急救室,医生、护士齐聚,人工呼吸、输氧,忙着急救,终究还是无力回天,一命呜呼。 逝者是一男性,40余岁。据其夫人倾诉,其丈夫饭后,躺在靠窗的床上,打开矿石收音机,因雷声震耳,把收音机贴耳聆听音乐,一声巨雷,把他从床上打翻落地,不省人事……。 从鼓浪屿二院搬迁至坎市的外科主任温医生知情后,把医生、护士招到逝者跟前,说,被雷电击毙者,其头部有进电孔,相应的脚掌底有出电孔,而电的入出孔处会在人体的同一侧,故被电击的人体一侧是焦黑的。他边说边寻找,果然。 医生嘱咐逝者家属,切勿在雷电交加时,再贴耳收听收音机,否则将重演人间悲剧。...
尊敬的各位侨领: 在2021年国庆节到来之际,陈海大使等使馆领导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广大在缅侨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2021年对中国人民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当前中国已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昂首前行。 2021年对广大在缅侨胞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自缅甸发生新冠疫情以来,广大侨胞捐款捐物,与缅甸各族人民携手抗疫。第三波疫情暴发后,在使馆积极协助下,缅甸中华总商会和缅华侨界情系桑梓,成功向中国国药集团采购70万剂新冠疫苗,帮助在缅华人华侨和当地民众构建“防疫屏障”。使馆一直关心牵挂广大侨胞的生命健康,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大家提供了制氧机、口罩、药品等抗疫物资。使馆还协助缅方与中国疫苗企业对接,以最优惠价格、最快速度向缅甸提供新冠疫苗,有力支持了缅方抗击疫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缅命运共同体精神。 虽然受疫情影响,我们暂时还无法线下欢聚畅谈,但使馆永远是在缅侨胞的“娘家人”。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广大侨胞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希望广大侨胞继续坚定信心,保持乐观心态,遵守防疫规定,做好疫情防护。期待大家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展现中华儿女良好形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携手实现共同发展,为推进新时代中缅胞波友谊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安康!...
林先生是印尼归国华侨,年近八十,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与众多的归国华侨一样一家三口(夫妻俩和儿子)移居香港。他们吃苦耐劳,经过多年的打拼,有了一些储蓄。八十年代,香港政府鼓励够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到新界新市镇“居屋”(香港房协资助的居者有其屋) 居住。他们买到二房一厅,有了自己的家。 九十年代初,儿子已到了适婚年龄,就向两位老人提出:将现在居住的“居屋”转卖,可筹得百万元用于交首期,购买附近的私家楼(三房一厅),两位老人還同意给儿子40万当供楼之用。 ******************** 自从儿子取了媳妇之后,家庭就发生了变化。俗话说:相见易,相处难,有了媳妇,不要爹娘。婆媳关系、爷媳关系,因日子久了,为了一些生活琐事,常闹矛盾! 2010年初,林老太太不幸因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左腿行动不便,要坐轮椅上街买菜,日常生活起居都要林老头照顾,加上林老头也退休了,家庭的经济来源要靠两位年轻人负担。这就开始埋下了不少经济问题…… 人生境遇,坎坷不顺。前几年林老太太患上了肝癌晚期,医生告诉家人:她的日子不多了!要有心理准备。病人得知后对林老头提出要求:「把我们银行的存摺里属于我的25万元港币转给儿子的户口。」因为林老太太溺爱儿子,担心林老头与儿媳的关系都不太好,会有问题。这突如其来的要求,林老头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他要留给自己养老之用。接着林老太更强词夺理地说:「你的钱也是我的钱。」为了安慰临终的妻子,他只有无奈地照办了,林老头这样向街坊含怨诉苦地说了出来。 ******************** 林老太走之后,因金钱问题,林老头与儿子的关系就越来越差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对𨚫无言,他常常向街坊诉苦:「儿子对我如对敌人,从不打招呼,从来不会叫我一起吃晚饭。」每天自己吃晚饭后,他只好关到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或读报纸,像似坐牢似的…… 最近儿子更公开对他提出要求:「把你的银行存摺簿加上我的名字,这样做是你年终的时候不必再花一笔律师费。」林老头当然知道这是他媳妇的坏主意!万不能接受自己的养老金给儿子控制。儿子老怒之下更威胁他:「我将当初你們給的40万还給你,你就搬出去外面租楼住,若不同意的话,我就送你去老人院住。」 苦雨凄风,孤单困苦,向谁来诉苦!林老头只有对天长叹:「我本以为养儿育女,为的是耄耋之年有所依,奈何儿子不孝啊!」 2021.09.30 晚于香港...
2007年秋,香港缅华互助会承办世界缅华同乡同侨大会。为了大会,杜老师放下自己拉二胡的业余课程,在百忙中抽出歇息时间为我们排练舞蹈“海鸥”。 记得老师第一次与舞蹈队的演员见面时说:‘跳“海鸥”?不知道会不会飞得起来?’ 在场的舞员听老师这么一说,面面相觑一会都心知肚明:因为舞员都是婆婆级别人物也。 教舞是件鲜为人知的辛苦工作,况且老师年岁已古稀,要付出许多精力教授我们这一群乱舞之鹤(指舞艺欠佳),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面对我们这些耆年舞员,老师很是担心舞蹈«海鸥»飞不起来(指演出失败)…… 为了大会,无论条件如何差,老师仍是尽心尽力教我们。排练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动作,老师的精神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通过数月的苦练,舞蹈«海鸥»终于在2007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缅华同乡同侨会上,圆满地为大会献了礼。 接着,又参与了香港侨界庆祝回归和60周年国庆会演,续而又参与缅华社团北京、仰光海燕、广州等地的周年庆典的大小型的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众多的好评。 2010年,由舞蹈家、南中校友刘素琴老师建议推荐,我们的舞 蹈《海鸥》参加了第38届全港公开舞蹈 (成人兴趣组) 比赛。 4月25日,香港缅华互助会文艺组首次勇敢地踏上香港地区的舞蹈赛台_____,这是喜事,也是难忘的日子。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具有高度美的亮点,而老师的审美观更加独特。因而老师从舞员化妆服饰的效果都一一提点。为了演出成功,赛前老师为舞员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热身练习,鼓励大家拿出最佳的精神状态参赛。 当剧院里响起优雅动听的歌曲:“mimi-rere-dola–solmi—sollasi-lasol-sila-sol do—”我们一只一只靓丽的“海鸥”伴随着音乐和灯光轻快地飞向宽阔的舞台…… 我们这一群“海鸥”在舞台上犹如见到“美丽的晚霞笼罩着伊江……”我们的心我们的舞步就像“活泼可爱的海鸥展翅自由飞翔……” 我们见到老师在舞台下仔细看着每位舞员的表演。当我们见到朋友们灿烂的笑容,听到拉拉队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时,台上的我们更加起劲飞跳,心中也感到极大的安慰。 我们演完回到台下座位,这时大家各自的心却无言表达,内心更是无法平静。...
藤球是缅甸民族最喜爱的一种运动,流行全缅,大街小巷,大城市到小乡村,只要有一块十尺方圆的空地,就可看见五六个年青人集群蹴就,一粒细藤条编织的藤球就行,无须任何铺张,亦可玩它一整天。这运动男女皆宜,团体或个都可玩,乡镇间有什么大节日,必有藤球比赛一项,男女组团比赛,男女单人式蹴球赛,资源丰富的乡镇还配上《缅甸民间大型鼓乐团》姍弯助兴。增添热闹,蹴球技术本就热闹缤纷,贴地救球惊心动魄,翻悬起落高空的藤球随着鼓乐的节凑,悬于空间,续而旋转游漓腰际,再后不上膝,鼓乐的节奏越来越快,球员腾跳飞跃,观众惊呼连连花枝招展的花式表滨,身段矫健,优雅夺目,观者心旷神怡。 蹴藤球不但流行在缅甸,泰国,柬埔寨也颇流行,故而它曾经被东南亚运动会列为比赛的项目之一。 了因未進行第二次眼睛手术之前,本网几位国外网友诗人正以藤球为题展开热闹的联唱,其中有一首笔名<倩兮>的「有感」唱和,明显源用原诗《藤球之恋》的意境与美丽的想像,这样的同题同景唱和或是同文不同义的创作,是否是会被认可的,了因就不知道了,如果把两首诗的意境写成一篇散文,就是一篇小小说: 在一处乡镇的清晨,一条通往菜市的街道旁,有一群年富力壮俊秀的年青人围着蹴球,骄健的体魄,灵巧的动作,多样球技艺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不时叹赞的呼声,热情的掌声,使这个清晨充滿青春的活力。远处姍姍走来了一位手挽菜篮子,年轻貌美,风姿飒爽的美少女,她本是赶早市买菜的,但被这热闹的场面吸住了,也就与他人同样立足观赏。落入她眼簾的,首先是腾飞在空中的藤球,五只敏捷的蛟龙,上下翻舞,嬉耍彩球,后来看到了五龙夺球的变幻无穷,惊心动魄,她被迷住了,不觉已被一粒爱的好藤球抱入心中…… 就这么着,写诗要有想像力,意境,读诗也一样的,自巳去想像结局吧。阿弥陀佛。...
緬甸是農耕社會,人民多信奉佛教,城鎮乡村大多數都建有和尚寺廟。 缅甸人民生活淳朴,一般鄉間的運動種類不多,除了暴力的緬甸武术拳,还有踢藤球《欽龍》⋯⋯等 《欽龍》是緬甸的特色球,是一般男人比較喜歡的一種踢球的运动,有点像中國人踢毽子。《欽龍》球有半個排球大,是用藤條外皮編織成的,空心,整個球織成有多個均匀多角形空間的藤球,不能編得太緊,編織好的球有一定的重量,踢球时會發出藤皮磨擦的聲音。踢《欽龍》經濟實惠,一個球可玩上一些時日,踢多了,球藤就會変松,彈力差就得換個新的。 緬甸天氣炎熱,一般民众多是穿凉拖鞋,室內或陰凉地不穿鞋,太陽下山後,一些少年、青年、大人們會在学校校園、寺院的榕樹下踢藤球。有些土產商行員工下班后,店前如有一小空塊地,約上四五個人圍起便可玩球。大多赤裸上身,有人穿短褲,也有人把龍吉(紗龍)的下半段收攏擰成一條跨過雙腿間系入後腰龍吉間固定的方式。 藤球是一种特殊的踢球形式,看著别人赤腳輕鬆、姿態美妙的能在腳背、脚內侧玩球,有如磁鐵般把《欽龍》在脚上玩弄長時都不落地,看似容易,自己試試才知道它的難度。 编織《欽龍》的藤條质地硬,同时有一定的重量,踢的力度夠,球才彈跳得好。新手練習很難控制藤球,三兩下就落地或給他人接走。光脚踢球踢不了幾下脚背、脚內侧容易受伤疼痛,就要休養傷好再繼續,把脚皮練厚踢球不痛才算到家。也有人穿布鞋踢球,但总让人覺得怪怪的,傳統上多是光脚踢的。想成为一名高手并不容易,要有恆心有毅力,多年努力苦練才有好的球技。 半個世紀多前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为庆祝建市一百週年舉辦各類活動,有傳統文藝以及各種球類競賽。我隨腊戌市華人靑燕社篮球隊,到曼德勒參加百年慶篮球賽。在集會場見到《欽龍》隊比賽,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每隊隊員都是各城鎮選出的球技高超精英,為自己地方拼搏爭名氣,盡量使出渾身解數,频频出險招,令观众看得如醉如痴、刺激过瘾。 藤球的另一种打法是像打排球一樣,中間架上一·张大约一人頭高的網,兩隊球員各站一邊只能用頭、肩膀顶,或用脚踢、钩……等动作攻擊對方,不可用手碰觸藤球,其中一邊隊員腳上能踢数次就要传送给對方。刺激的是似乎每隊都有高手,背向對方把球推高後跳起一個倒釣脚扣球,猛球使對方難防輕鬆得分,使觀看者驚喜,熱情掌聲不斷。 ...
来源:胞波网 按:作者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缅甸国际关系著名学者,曾任吴登盛总统的国关顾问。现任缅甸国家管委会国际合作部联邦部长。他对国际形势分析的文章十分及时到位。在如下“潜水艇风波”分析文章中,作者谈到了欧洲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再探讨美中关系以及缅甸在其中的地位…… 作者眼光独到精准,文章是值得一读。 作者:现任国际合作部联邦部长著名学者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 这将迎来更大的风暴! ——吴哥哥莱U KO KO HLAING 这一次风暴不会小! 最近国际媒体圈热传澳英美三国AUKUS国防合作协议美英同意将对澳出售核潜艇的事情,轰动全球。这事情不是一般的小事,因为法国与澳大利亚原先就已经有一个500亿美元潜水艇(柴油动力)计划,现在美英澳如此一来,是把法国的生意抢夺了!导致法国十分光火!将驻美驻澳大使立即召回,并取消与英国的防长会议!法国对澳大利亚的“欺骗”非常不服与不满!表达强烈的抗议!当被问及为何不召回英国大使时,法国的回应是:“英国充其量就是一个‘第五个轮胎(备胎)’!(意味:美澳才是主角?)”...
几年前的一个新春日子里,我通过微信联络到太平洋西岸的老同学王旭山夫妇,得知他和朱徐佳女士负责《美国南加州缅华网》的编辑工作。 通过他的牵引,让我有缘与朱徐佳师姐相识(她也是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的校友),令我喜出望外, 我写的稿件有机会上网发表了。 虽然我和她末曾见面,但通过这几年的互动,在她的热心帮助和鼓励下,我对写作更有信心,令我十分感动。 于是,我每天抽空上网,打开缅甸仰光的《缅华网》和《美国南加州缅华网》去关注和欣赏她的诗赋。她的作品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她的诗篇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我对诗与词的所谓押韵、格律⋯⋯一窍不通,更妄论其它。自己𨚫很欣尝诗人的天赋,优美的意境,生动又简洁的诗句,易读易懂,且百读不厌 ,细细揣摩,回味无穷! 拜读朱徐佳女士的作品时你会感受到,她的才华洋溢和超强的想像力。她从年青时代就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人情世故,风土人情,丰富了她的写作内容。她生长的故乡是缅甸的北掸邦腊戍, 在诗人的笔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青山绿水是多么美!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对我这个只在仰光生活的城市人是多么吸引和向往! 在她的诗集中,你可以找到诗人用许多生动的诗篇表达出对曾经生活过的故乡浓浓的思乡情怀。 诸如:《风从故乡来》、《故乡的山河树》、《梦回故乡》、《只有乡愁》、《怀念》……等. 而《缅北行》、 《感谢》、...
桂花浮玉,皓彩同普。值此华人祈愿团圆的中秋传统佳节,同时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自8月23日起已经在全国各省邦逐步开打,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接种中心为8万多人接种第一针疫苗已接近尾声,缅甸中华总商会向各省邦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缅华各界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缅甸中华总商会 供稿 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工作人员中秋佳节“全家福” 桂花浮玉,皓彩同普。值此华人祈愿团圆的中秋传统佳节,同时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疫苗接种项目自8月23日起已经在全国各省邦逐步开打,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接种中心为8万多人接种第一针疫苗已接近尾声,缅甸中华总商会向各省邦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缅华各界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9月20日,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总指挥林文猛、苏汝波副会长、陈忠文副会长、何其林主任、赵德仁副主任、外交组长杨胜富、接种疫苗组长董浩松医生等等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成员来到了仰光Thuwanabumi Event Park疫苗接种中心,慰问现场工作人员,感谢医疗组、安保组、后勤组等等工作组的辛勤付出;感谢商会志愿者、福兴兄弟集团志愿者服务队、广东工商总会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志愿服务团队的无私奉献,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并与他们共度佳节。 林文猛会长致词 林文猛会长在致词中表示,诚挚感谢大家几个月时间以来,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义无反顾、同心同德鼎力支持缅甸抗疫,为疫苗购买接种项目的实施日夜辛劳,无私奉献,顶住各种压力,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助力自购疫苗能够顺利在全缅各省邦逐步开展接种;为民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一份保障,使得他们能够家人团圆,于社会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之举。我们很欣喜的了解到,国家购买的疫苗、中国捐赠的疫苗越来越多的抵达缅甸,更多的民众能接种到疫苗,为健康建起一道抗病毒的防火墙,疫苗是抗疫情保健康很重要的途径,希望全国人民能应种尽种。言短情长,值此中秋佳节,衷心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平安幸福!家国与共,衷心祈愿全国人民平安健康!缅甸早日战胜疫情! 何其林主任讲话 商会领导与医务人员合影 据了解,缅甸中华总商会自愿自费购买国药疫苗接种项目系全世界第一家自行采购中国疫苗的海外社团,此前并无先例经验可循。35万人70万剂疫苗,数目大,又是急切的关系到民众医疗平安健康,在缅甸疫情严峻之际,缅甸中华总商会组织牵头实施该项目可谓历尽艰辛。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兼程,自愿自费疫苗购买接种在卫生部的批准支持下,获得了合法合规;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中国国药、国航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最优惠的价格,最快的速度,因为疫苗生产供应非常紧张,不是想买就能买,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在各省邦社团,缅华各界的齐心努力下,报名接种得以在全缅开展;在公司企业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与助力下,复杂而繁琐的流程实施得以一一推进。...
2021年09月18日 06:59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参与互动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于海洋 摄 1931年9月18日,沈阳爆发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就此拉开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前夕,中新社记者重访北大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地,透过一处处历史印记重温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90年前,这些地标性建筑见证了怎样的屈辱历史?90年后,它们又以怎样的面容与世人见面? 北大营效果图。沈阳博物院供图 北大营: 打响中国十四年抗战第一枪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了位于柳条湖的一段南满铁路,随后反诬为中国军队所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而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很多人在历史教材上看到过上述内容多次,北大营三个字和抗日战争紧紧捆绑在一起。北大营从1907年建立到“九一八”事变被毁,虽然仅存在了25个年头,但因“九一八”事变蜚声中外。 时任北大营驻军620团团长王铁汉在其回忆录《不抵抗的抵抗》中详细记述了日军突袭北大营的全过程。当夜,尽管上峰下达“不抵抗”的命令,王铁汉仍率部打响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 记者探访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柳林街的北大营遗址。遗址现存三栋一层砖木结构硬山式营房,营房由青砖砌成,其中一栋还保留着原来的铁皮瓦屋顶。据史料记载,北大营建于1907年,在“九一八”事变中被日军损毁。 2018年,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修缮过程中,馆方鉴选征集到1400余件(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据了解,北大营遗址陈列馆将于近期对外开放,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史料、文物也将首次与民众见面,辅以浮雕、沙盘、光影成像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复原历史场景、营房陈列,打破空间限制,重现硝烟岁月。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于海洋 摄...
秋雨连绵的日子,兰花竟在阴湿湿的雨天里开花了。没有灿灿烂的阳光,只觉得花开得还差那么一点点。 我家种的兰花多是石斛兰,有密花石斛,蝴蝶石斛,万带兰,卡特兰等几种比较容易栽种的兰花。曾经栽过几盆中国蝴蝶兰,最终都灭迹了。山城腊戍气候稍微有点干燥,栽培兰花並不太容易成活,当连绵的秋雨湿透了兰花的根茎和叶子,水分饱满了的兰花,也才开始结出一粒一粒的花芽,有的兰花花芽结成的时间就要一个多月,从花芽到成花形又要一个月左右,至到花开绽放,竟然要二个多月的时间,也因此,山城腊戍的兰花多数都开在多雨的秋天,在山城腊戍,中秋赏月尝月饼又还能赏兰花,所以我总说,故乡腊戍的中秋是最美的。但那也只是写散文的人的抒情了。生活方式的喜好不同,吃月饼赏月的人家未必种有兰花,赏兰花的人家却又未必爱尝那月饼,虽然不算一回事,但也成了此事古难全。 像我们夫妻俩外行栽培兰花,将兰花做为观赏的兰花爱好者来说,看到兰花开那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从兰花结花芽才开始,就会有蜻蜓、蝴蝶、蜜蜂、蜗牛,甚至大黄蜂都来吮食,被这几种飞虫吸过的花芽,就不可能会开花了。宋代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爱兰花的人来说,也就实在无奈可和了。更要紧的是,还会有一种不知名的黄色小虫,密密麻麻的附在花芽上,用杀虫剂喷射也处理不掉,但遭到杀虫剂喷过的小小花芽,也就同样的不会再开花了。只能用刷子细心的在不伤到花芽下将密密麻麻的小黄虫刷清,花芽期间要重复的做好几次清理,花期到时,才能观赏到这些兰花。但未必所开的兰花都是美艳的,卖花的花商总有本事将一些毫无鲜亮色泽的没人要的兰花掺进来一并卖到买花人的手中。 虽然下着雨,但也阻不了夫妻俩撐着雨伞来赏兰花,我笑了起来,别人是打着伞欣赏兰花,妻却是戴上顶笠帽,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傣族妇女。 现今文人很时尚讲超越,讲淡泊。有时,读了些这类大作,所谓的追求庄子逍遥游的境界,也还是在凡俗的早已商业模式的金钱思想领域里打转,始终也超越不了利与名。 日子过得久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也很自然的不在身边了。有时,有的时候就显得沉寂。佛教谓之寂灭之道,安详闲静的日子其实也是很难度的。 没有新冠病毒疫情之时,小女儿总会每天带三个小外孙过来吃晚饭,让孩子们陪陪外婆,孩子们欢闹玩耍的声音,玩具撒满一天一地,吃饭时总嚷着要吃这个,不吃那个,要这只大盘子,不要那只小碗的闹个通天。这可是天伦之乐的乐声,无法用曲谱谱写出来的。平凡的家庭生活,无法用文字描述,珍贵在能令人的心境慢慢走向平凡。此时,会觉得孩子的喧闹让自己的心灵散发出微笑。 新冠病毒疫情越来越严重,就叮嘱女儿千万不要出家门了。生活就是这样,自己小时候过的日子,又何尝不是在父母百般呵护之下成长的呢!有钱人家有有钱人家的方式,穷人家有穷人家的方式,都在爱护自己的子女。可怕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规律,每个小小的家庭都佈满了阴霾和笼罩着絲絲的恐惧感。 孙儿们不来了,家就露出了寂寥与寂寞。我们总说要看淡要看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孩子们因为了事出有因的不在身边时,每天微信手机的问候与谈话,都是无法取代亲临的感觉。 去年清明后,看看后院栽的这些兰花,枯枝败叶蔫蔫的,这可是花费了些钱从仰光买来的,到家之后打开纸箱看了才知道受了些骗,几乎都是老龄的花株,有些株是什么色种也不知道,很长的时期也护理不出一个好结果。于是,对妻说,把这些兰花统统分枝重新栽种,该扔掉的就扔掉。妻也确实对这些兰花失去了信心。于是,夫妻俩就动手把石斛兰、卡特兰、万带兰、兜兰该剪的该剪,能分枝的分枝,该扔的扔掉。然后,又把家里原有的野兰也分了枝,将几种洋兰和野兰捆在一起分成两株三株的种在小吊盆上,竟然也分出了百多盆兰花,一年过后,这些分株了的兰花几乎都有了生气,长出了气根和新叶,树慢慢长起来。上个多月前,有几株兰花树竟然结出了花芽,在这秋雨连绵的秋天里,有十多盆兰花终于也开出了花。朵朵鲜美的兰花竟然也要与秋天平分秋色了。 看着这些半老徐娘的兰花散发出徐徐魅人的媚态,这么美艳雅致。我却忽然想起了那几天香港的东风班老同学朱惠琦(琦琪)传上一个段子到群里,段子里都是些新潮流词语。原来在中国大陆半老徐娘已不叫半老徐娘,叫资深美女了。这虽然只是一个幽默,延袭了千年的民族文化精髓,却要被精心打造出来的时尚潮流所取代,我感到无限惋惜。于是,我还是坚持用半老徐娘这个词语,词美回味。那涂上僵尸口红色的资深美女,怎能与开在水天一色,白露茫茫的秋天里的兰花相比拟呢! 于是,我也成了爱兰花的人。...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