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友林慈训与中国老友卓叶互赠纪念品,一个是数百首马来亚和中国革命歌曲的储存卡,一个是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吹奏教程册子,此举也略显大会的主题:创新迎变局。 老友们相互祝福,面向未来,为中马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唱响中马友好的主旋律,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祝愿中马友谊万古长青! 大会在全场大合唱声中顺利结束。 ...
2025.元旦应邀参加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庆典,特赋诗一阙祝贺。 椰城归雁齐欢聚,卅五春秋共一堂。鹭岛有缘情再续,传承活跃谱辉煌。 写于2024年12月11日鸿山新村书宅...
西灣湖畔人歡笑,除夕輕寒風料峭。萬人空巷欲迎新,千闋狂歌皆入妙。 舞台熠熠星光耀,倒數聲聲春意鬧。煙花幻影落濠江,花雨紛飛豐稔兆。 书法 一〉茂松二〉馮利發三〉李燕軍四〉劉北照五〉阮偉生六〉黃玉靈七〉周永騰八〉莫敬釗九〉尤肖松十〉李應華十一〉茂松 . . . . . . . . . . . . ....
莫向天地议晴阴,休与坡沟论晦明。 斑鸠登称欢四两,鸽子脱毛恨半斤。 勤襟逐梦当求稳,精准把舵要寸分。 岁杪且将思淡定,节末但把意重新。 凝寒丛峰皆秀色,年开满眼尽阳春。 研经不让华颜老,究典图索尚摄生。 河山眺缈霞烟里,盛世飊雄庆远征。 壮怀踏歌轻翘首,昂扬再步写初心。 2025.01.05. 格致走筆...
小飞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自幼就表现出胸有大志,无论是熟识他的邻里长辈还是那些曾教过他的小学老师,全都一致认为:“孺子可教,将来必非池中之物,定能有一番大作为。”因为小飞的志向高大得连师长们都自形惭愧,所以大家都或多或少对他有点暗自钦佩。 小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么就不做,一做就要做到世界级的顶尖水平。”他的豪言壮语,常令听者由衷折服,并自愧不如。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读过书的小飞拥有很敏锐的现代化意识,他常向村里人说教:“务农和从事体力劳动,绝难成为大器,也永远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在他认为,种田干农活这种事只不过是那些走投无路又没有脑子的人干的活路。” 十五岁初中没毕业,小飞就主动退了学,他的理由是:“读太多的书等于浪费时间;多读书、那只是对某些没有主见、脑袋瓜不够灵活的人需要干的事,自己头脑灵活,又有雄心壮志,要趁年轻快点去将理想付诸实现,不能在学校浪费时间。”所以小飞初中三年没读完就只身离开家乡闯天下去了。 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一晃就过去了,话说,小飞离家已经十多个寒暑,这期间家里毫无他的音讯,小飞简直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似的,没有人遇见过他,听到过关于他的消息。直到有一天,小飞和老同学阿华在城里偶然相遇。他乡遇故交,当然要聊聊彼此这些年来的境遇。阿华看得出此时的小飞从外表看起来,显然并不得志。然而,交谈中,阿华听小飞神吹海聊,就像小麻雀看大鹏飞舞于九天之上,煞是潇洒、甚是壮观!从谈话中可听得出小飞的壮志依然不减当年,而且讲出来的理想比当年更雄伟,大有君临天下之气概。一般工作在他眼里,都是小菜一碟,不值得耗精费神去做。可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小飞,许多大企业是不会轻易破格录用的。虽然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在报上屡见不鲜,可是对于眼睛里从不关注小事的“飞哥”来说,一步一步从小做起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因为他始终秉承“要么不做,一做就要做大;要么不飞,一飞就要冲天”的精神。 阿华心想:“这一生下来就有智慧的,五千多年来就只听说过老子一人,而这一出世就能跑会飞的,也仅仅听说哪吒三太子一人而已。况且那都是些神话传说,八九成不可信。小飞的志气高,固然难得,但这似乎有点脱离实际”。阿华因为只是路经该地,第二天就离开了。阿华将在某地遇见小飞的消息捎回家乡,小飞的家人开始托人寻找小飞。 光阴似箭,一转眼三年很快又过去了,高中毕业的侄子仇大富奉爷爷之命前来寻访这位二十多年不曾归家的二叔。大富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飞叔叔。此时年近而立之年的小飞仍旧只身一人,尚未成家也未立业。言谈之中,小飞仍不时以姜太公、齐白石、林肯等大器晚成的先贤自比。初次见面仇大富就对这位胸怀大志,志向不凡,语出惊人的飞叔非常敬佩,他也很赞同飞叔“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论调。 在一次闲聊中,小飞问侄子有什么理想,大富仰首望着天花板充满向往地说:“等工作几年存了点钱之后,我打算回到家乡开个大超市。” “老家市场太小了,要开就在城里开,城里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进货也方便,资金运转快……”小飞分析得头头是道,向侄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大富听完也频频点头觉得飞叔说得极为有理。 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仇大富发现这位飞叔叔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来寻找机会,并不曾见他在做任何积极的准备。 一天,仇大富忍不住好奇地问:“二叔,我这几天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如果天不下雨,就算我们的谷种再好,耕地再肥沃,那也是没辙的。就像你,这么聪明、这么有志气,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我不知道在其他领域想要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条件,但我认为就算是最好的田地,也需要有人去耕耘和播种才会长出庄稼的吧?二叔你虽然天资高,志气大,但是你好像什么也不没有在做准备呀?假如真的机会来了的话,光凭天赋而无任何技术积累和知识储备,能取得成功吗?”小飞听完侄子的话一时哑口无言,陷入了沉思之中,呆呆地仿佛刚从梦中被人唤醒。 志大于才的小飞就像一个去领取救济食品的穷孩子,以为只要手中拿着的碗越大,领到的食物就会越多。他似乎不清楚,这分配食物的人乃是按合理的份额来进行分配的。虽然“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也很有诗意。但是,所有在空中翱翔的鸟儿,都是从地面起飞的。正如所有鲜美的果实,都是从肮脏的黑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然而,志向远大的小飞却一直不屑于在起飞之前,把双脚踏踏实实地站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之上,他整颗心全都飘浮在理想主义的云端里。小飞就像一只厌恶黑土地的大鸟,为了不让双脚沾染黑土而废弃双足不用。他以为有了天空就可以不要土地,有了翅膀就可以不要双腿,这个拒绝脚踏大地的小飞,注定永远无法腾空起飞。 。...
1948年华中复办。当时有一首代校歌:重建旧华中,揚我新校风,整肃而能动,致实更持公。作曲是音乐老師傅明基。作词我猜想是楊章熹老師(因为楊在缅时间长,比其余老師更了解华中,而且他有文艺素养。) 1948年华中被国民党势力脅迫下,欲开除的進步老師有:李行健、楊章熹、陈白澄、徐曰琮、陈振华……他们都转入新創办的南洋中学。他们都是倾向解放区的民主進步势力。华中复学后由政治倾向不很明显的李国华主持。不过,后來华中又聘请了一些進步人士。如姚黎明老師,他是广东南方日报的编輯,1949年仰光暑期,他是给学生们介绍讲释<蝦球传>报告。当时重建的华中,教职员工总共不到60人。当时还有从国內被白色恐怖迫走海外的音乐老師徐守廉,他在昆明搞民主运动,在闻一多被暗杀前逃亡缅甸的。 华中,在传播中华文化,促進中缅文化交流方面,起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上,中国国民党对华中有过鼓励和支持,但是,在內战失败后,龟缩台湾,却把华中拋弃了,不提华中了,不是我瞎说,有書为证。 这本书,就是台湾省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出版的一套丛书中的一本<缅甸>单行本中。这套丛書是讲国民党在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肓,以国为単位出单行本,分:印尼、泰国、马來亚、印度、缅甸、越南、美国……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 <缅甸>这本书我看过。作者是芦伟林。他曽经在缅甸仰光国民党報纸<国民日報>当过记者和编輯。也是这个芦偉林,1950年他帶领一帮崇德学校不明事理的学生去沖击南洋中学,企图挑起纠纷。在<缅甸>这本书中,他说缅甸有华文学校一百多间。在仰光才有中学,他只讲到親蒋的中正中学和崇德中学。而仰光两所赫赫有名的最高华文学府华侨中学和南洋中学,他一字不提。华文小学,他只提到21条街的国民小学。国民小学原校长是陈孝奇。他参加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在学校的课本教材选择上与校董内的国民党顽固派有过争吵和分歧,所以芦伟林在書中拼击陈孝奇。 <缅甸>一书不提华侨中学,是不是就抛弃了親新中国的华侨中学呢?想到当今在台湾省的中国国民党想搞独台,连“中国“两字都想刪掉,一点也不奇怪。 华中,是历史的产物。百年历史的华中,也是在历史的潮流中成长、壮大、变革的。看待百年的华中,也要用历史的眼光。华中的变,是在1948年的学潮中。这种变,不是学生们不听话,不是学生们受盎惑,是学生们追隨着祖籍国人民的腳步在前進。时代变了,祖国在那里?祖国就是新中国。祖国首都就是北京,就是天安门。所以,新中国一成立,海外学子就涌起一股回国潮。1948年入读华中的学生就很多,施振财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缅文系教授缅文,王子宗回国後在云南军巴教授缅文,郭煥珍回国后在北京新成立的北京午蹈学校当教師,陈瑋瑛当钢琴伴奏。在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都有缅华学子。 在北京有华中的老校友告诉我,王辉(48年华中学最恨的国民党仰光支部书记)的儿子从台湾到大陸参观旅游,北京侨委人员一视同仁親切接待。说明两岸一家親。同文、同种、同脉。中国应统一、该统一、必统一。 。...
“华友青年社主席杨胜富“的字眼赫然跳进我的双眸,是他!我再熟悉不过的孩子!随之,不由得启开了记忆之门….. 还依稀记得那是破晓时分的白塔公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你一群我一簇的在晨运。眼前出现校友陈玉芳手牵着两三岁大的外孙子也徜徉于公园。 记得是1999年,玉芳同学带着这个外孙—杨善财,要求我妻子简瑞贞给他教中文。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中文启蒙。六年后,又多了妹妹“杨善虹”。 印象中的善财(即“胜富”)并不显眼,不蹦蹦跳跳,缄默寡言。 上课由外婆或母亲送来,自己爬上我家四楼。下课,才上来接他们回去。 因玉芳同学和我在华中校友会共事多年,交往频繁,她们一家人和我们也就亲近多了,不时得到她们的照拂。 2008年元月我们移民美国,也就终止了他在我家长达近乎十年的中文补习,却给他打下来较为坚实的基础。由于对中文产生浓厚兴趣,奋发自学,中文得到长足的进步。 即便我们各自一方,却远而不疏,保持联系。 胜富的父亲从事旅游业。2004年我两夫妇随他的团游玩东南亚的“新马泰”;2005年去欧洲八国,都由父亲带队。 2007年,我们几个班友相约随他们的团游玩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北京,带队的是杨善财,才十三岁,没有我肩膀高。导游忒惊讶,以为开她的玩笑。这是他独当一面的伊始。 我们玩得很开心,很愉快,又是班友同行。回返的路上,班友们还扬言相约再随此团出游。可惜,次年我们移民美国而未能成行。 2018年,胜富带着百多人(分成三批)的团队来到美国,我两夫妇闻讯亦从旧金山飞到纽约和他们汇合游历美国东西部,沿路少不了得到他悉心的照顾。 他们带的团队人数有时高达数百人,分批出发。他已涉足32国。 可以说他们的宝号“Smart Way”旅游业很成功,风生水起,很“善财”;事业蒸蒸日上,臻于富甲,谓“胜富”。 他勤工好学,白天上课,晚上即要复习功课又得给客户安排旅游行程,为申签整理文件。 知道他在仰光先后读过:Network...
近期,全球的热门话题围绕新冠肺炎疫苗和接种疫苗以及疫苗的安全性问题的报道。 尤其是这个星期疫情在英国发现传染速度惊人的变种病毒株,一时之间,全世界都禁止英航入境。 香港特区政府在广大市民的议论压力下也跟随形势,禁止英航入境。各國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抢购疫苗,有的国家政府准许提前接种疫苗! 我居住的屋邨有一位姓单的长者,带着上海口音,毎天都会拿着报纸,在公园向着在晒太阳的几位长者,主动报道当日的《头条新闻》……在座的各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边读边说:“特区政府已经向外界公布,订购了三种疫苗共两千多万剂供市民免费接种。”接着他按照报纸上刊登的三种疫苗的资料念给在座的长者听: (1)辉瑞mRNA疫苗(美国,据说有效率达90%);(2)复星BioNTech疫苗(德国,有效率达 94.5%,据专家介绍,临床保护效果较佳、相对安全);(3)中国科兴疫苗CoronaVac,(有效率达86%,已在巴西完成第三期试验。) 话音未落,有位带着台山口音的老阿姨就抢着问单先生: 那你会选哪一种疫苗接种? 单先生回答说:“政府最初是说,市民的没得拣,按地区配置,这两天又改口说市民市民有得拣。“ 那位长者接着问:“那你会接种疫苗吗?会拣那一种?“ “中国科兴疫苗,在巴西完成第三期试验,据说巴西的科研人员预期其实际有效率可达95%,堪比辉瑞疫苗。这是科兴在首个国家完成的所有试验。”单先生解释说“ “土耳其卫生部门也传来好消息,指科兴疫苗有效率可达91.25%,初步显示疫苗安全、没有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单先生说着拿报纸指出那段报道给大家看。 特区政府宣称,最快下月有100万剤新疫苗抵港,将为高危群组优先接种,可惜原本应该先抵港的国产科兴疫苗,因延迟公布第三期临床数据无法如期抵港。 香港有一大群带着政治偏见的医护人员早已扬言不信任国产疫苗,自己不会注射、亦不鼓励市民注射。然而,被那些医护人员视为偶像的港大微生物学系的专家袁教授「一反常态」对国产疫苗却投下信心的一票,他联同其它学者撰文指出,港府采购的三款疫苗之中,似乎科兴疫苗最安全、副作用少、适宜长者和长期患者接种;科兴疫苗可在温度介乎36-46度华氏度的普通冰箱中保存,使得该疫苗更易于在欠发达地区运输并存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新冠疫情在中国基本上得到控制、中国的疫苗开发商不得不在国外进行临床试验。”我也在場补充一句。 “ 2020庚子年即将过去,全人类遭受新冠疫魔肆虐整整一年,2021年恐怕仍愁云惨雾,在旷日持久的疫情折腾下,严控疫情扩散将会是香港人的头等大事!政府要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政府抗疫的决心不应优柔寡断!例如:封関、全民检测等措施,要视形势的的发展作出决定!香港市民人心恐惶,只因第四波未走,第五波已至!”单先生念给大家一位专欄作家的这一段话。 “大家尽市民的责任,支持政府的号召,接种疫苗!要相信专家的推荐,相信自己国家的疫苗,又安全又少副作用!我会带头接种中国疫苗!”单先生向在座的长者呼吁。 2020年12月28日於香江...
今年(2020年),疫情未能浇熄人们的热情,仰光大学和缅甸电影界用各自的方式庆祝属于自己的一百周年。大金塔下,伊江之滨;海鸥翱翔,星火灿烂,缅甸华侨中学(以下简称“华中”)校友们也迎来明年的一百周年校庆,有的为母校一百周年纪念特刊《百年华中情》投稿,有的已经开始编排文艺节目了。 华中曾经是缅甸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华文中学。从1921年创办至1965年停办,华中培养了一批批的知名运动员、政治家、企业家、外交官等人才,其中最知名的校友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 1939 年,华中师生在校舍前合影留念。此图展览于厦门华侨博物馆。 小时候,白天我常在外婆家,看见外婆常常有客人、朋友,来访问,有的来排练节目,有的来喝茶聊天,我看着他们为一年一度的新春联欢晚会做些准备。因我还小,我没完全了解他们的谈话。但是,我感受到他们对培养他们的母校、他们成长的校园的感情有多深。 我外婆出生于1948年,是在缅南有机会上华文中学的最后一代的。1960年,她入读“缅华最高学府”——华中,认识了来自仰光、景栋、棉城(毛淡棉)、渺名、丹老、勃生、南渡、竖榜等地的朋友。 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华友接触,由于我在唐人坡长大,身边的阿公、阿嬷辈的不是华中校友,就是南中(全称“缅甸南洋中学”)校友。他们不时地告诉我童年的经历和华侨华人史。听多了,就发现华中在缅华社会与中缅关系的发展中的角色地位不可磨灭。 20世纪初,缅甸华侨人数已达30万,华文学校陆续兴起,但仅限于小学,中学尚无一所。为给华侨子弟升学,当地华侨在知名侨领和教育界人士的领导下在著名侨领曾广庇捐赠的九文台一座洋房,园地11.07英亩创办了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中学。 那时,缅甸华侨和中国的关系日益频繁。华中后来也有很多校友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校园内还建了座远征军纪念亭。因为当地华侨在抗战做出巨大贡献,孙科(孙中山长子)、蒋宋美龄、林森、李宗仁等十多名民国政要还为华中1939年度毕业特刊亲笔题词。 孙科(孙中山长子)、蒋宋美龄、林森、李宗仁等十多名民国政要为华中1939年度毕业特刊亲笔题词。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学校不愿为日所制,决定停办。驻缅英军将华中校舍用作屯粮库。英军撤离时,因形势危急,放火烧毁校内建筑。校园满目疮痍,仅留钟楼未能焚毁。 1945年,日军投降,但因战时破坏严重,学校1947年才能复办开课。 1948年,因多种历史原因, 60余名进步教师遭到解聘,华中校董会决定不举行期考提前放假,师生遂组织护校委员会发起护校运动。由于复课一时无望,护校委员会解散,部分进步教师筹建新校——南中。 不久,校董会聘请战前就在华中执教的李国华女士出面主持校务。她一上任就立刻聘回大部分旧老师,复校开课,并不失时机巧妙地把华中师生分派在本校和新创办的南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前夜,即1949年9月30日晚上,华中师生连夜赶制五星红旗,第二天早上升起五星红旗。全校师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站在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沿。从那时候开始,华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进入了新时代。 1942年英军撤离时,因形势危急,放火烧毁校内建筑。校园满目疮痍,仅留钟楼未能焚毁。 华中校园曾是缅华社会最理想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校园面积广,校内设施完善,在社会上影响力大,师生志愿服务者众多。就在这儿,缅甸华侨华人欢迎诺贝尔奖得主印度诗圣泰戈尔,追悼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 缅华主要侨团一年一度举办的“春节文娱广场”包含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活动,真像极了近几年来在仰光举行的“锦绣唐人街”春节活动。 1960年10月4日,周恩来总理接见缅甸文化代表团,其中22名为华中代表。 华中学生不但在学业方面优秀,而且在课外活动也表现的很好。为缅甸国家队培养了很多运动员:校友徐季英、徐小英、徐新英、康宁英很荣幸有机会与中国第一位女子世界乒乓球冠军邱钟惠比赛。 钢链班同学在广庇楼(学校办公楼)前合影。身后露出的三角顶是中国远征军纪念亭,可惜已改造成喷水池,甚憾! 华中学生在文艺表演艺术方面也很出色。1962年,华中腰鼓队参加缅甸独立节游行,获得了时任总统吴温貌授予的第一名奖杯。 1962年,华中腰鼓队参加缅甸独立节游行,获得了总理吴温貌授予的第一名奖杯。 因为学生们的能力很强,他们常被邀请参与中缅友好活动项目。1960年,为庆祝签订缅中边界友好条约,缅甸政府派出大型文化代表团,其中22名为华中代表,他们与缅甸著名艺术家、电影明星同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演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领导亲临观看。那时,杜美玲同学还得到了周总理口授送她的“剑舞”服装道具。 杜美玲身着周总理送的“剑舞”服装道具。2015年,她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服装捐赠给北京华侨历史博物院。 1962年6月,华中学生参加泼水节“瑞苗胞抱”花车队。 几个月后,周总理又带着400名代表访缅,华中学生又被邀请参与翻译工作。 1965年,时任缅甸政府宣布将全缅私立学校收归国有,华中也被宣告结束华文教育,之后成了仰光大学分校,但是,“华中精神”不灭,校友们至今还积极参与侨社、中缅友好工作。 如今,校友们在各自领域回报社会。2008年,缅甸遭到“纳尔吉斯”飓风入侵,华中校友会马上向缅甸的人力资源部捐款,有很多校友还亲自到灾区实地进行救援。同年,祖籍国四川省汶川发生八级强烈大地震时,他们也向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捐款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华友们都积极捐款支持缅甸和中国的抗疫工作。 风雨百年,不坠凌云之志,校友们已遍及四海五洲。虽然离校已有几十年,他们的“华中情”还很深。无论去到哪里,当地校友都会争取时间欢迎自己的校友。校友会不仅在仰光,美国北加州、洛杉矶和中国香港也各成立了校友会,桑榆未晚,不忘家国,不忘母校,守望相助。 校友们在2020年度华友新春联欢晚会演唱《我的祖国》,此歌曲是我会在70周年国庆的缅华各侨团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华中虽然在1965年停办,但繁星点点,生生不息,华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及华人子弟成立了“华友青年社”,冀望我们能通过青年社发扬“华中精神”,毋忘校训,弘扬文化,励学自强,爱侨爱乡,贡献社会。 作者:华友青年社主席 杨胜富(第三代华中后裔) 华友青年社首届全体理监事,后排中间为作者。 …………………………………………………… 评论: 叶国治(12-30-2020)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华中 华中,在传播中华文化,促進中缅文化交流方面,起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上,中国国民党对华中有过鼓励和支持,但是,在內战失败后,龟缩台湾,却把华中拋弃了,不提华中了,不是我瞎说,有書为证。 ...
白云苍狗,曾几何时,冬至,又近过年了!以往不要说孩提时代,就是到了成年,都会有欢欣的心情,那种过节的喜悦是笔墨难以形容的,中国人,华人,凡有华人血统的,过年过节,阁家团圆,互祝互贺,走亲访友,这是中华民族在世上最崇伟的的亲情传统。在过去冬至之后,离乡背井的,远适他乡的,都会开始准备回乡礼物,敬奉父母的珍品。争先恐后地购买回乡机票,车票……唉,现如今……不说了。 在网络报导上,肆虐将近一年的新冠疫情,近又三波迴荡,使世界各国为了防疫抗疫,又开始了封城锁国,航空陸路交通尽绝,回乡之梦更是渺茫了。还好,如今科学发达,不论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凭一线之便,随时可以在线上互道祝贺,前一天了因就在微信上收一位执友十二月十九日送来的如下节日祝语; 「祝福你;三天后,冬至快乐!五天后,平安夜平平安农!六天后,聖诞节快快乐乐!十三天后,元旦快乐!三十六天后,除夕夜快乐!三十七天后,农历新年快乐!五十七天后,情人节快乐!」 这是一副别出心栽的祝语语,了因当然感激不尽。全了,此后携手而至,离不开的所有的节日,增添了了因心中那个思亲,乡愁的深沉和无奈。 有人说<冬至大如年,日渐长>,吃汤丸,远适他乡的了因,似乎没任何感觉。只是那<十三天后,元旦快乐!>,引起了一次极为快乐的聚会的回忆。二零一七年吧,了因参加了本市各缅华会联合举办的跨年晚会。人潮汹湧,气氛热烈,载歌载舞,喜气盈门。 了因颇受感动,听一众侨友歌唱欢舞,清脆悦耳,绕樑不息,夜来辗转难眠,曾拟就一首歌,做为记思; 倚窗遥眺远山景,枫叶如蝶飞梭。去岁跨年聆天簌,今年尚待莺燕鸣。 疑是彩虹耀天边,艳装丽姿翩跹。柳腰婀娜行云步。瑶池伎仙下凡间。 “往事只能回味”,如今想再聚,现实已无可能!只能做为一项愉快的回忆,让此篇随笔有点《似蜜》的甜味……。再怎么说还是要回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现实中,阿弥陀佛! 。...
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恶化。但随着新年假期到来,美国再度开始出现大批民众出行的情况。美国媒体20日在报道中指出,美国的疫情形势将变得更糟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20日的报道中指出,尽管美国在疫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对美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疫情正在失控,在每个美国人都能接种疫苗之前,情况只会变得更糟。 美国媒体指出,尽管医生、官员、卫生专家一再呼吁人们避免外出,但是近日仍有许多美国人选择了旅行。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当地时间20日通报说,19日全美有超过107.3万人次通过机场安检,18日则有超过106.6万人次。据美国媒体报道,这是自3月份以来,首次连续两天有超过100万人次乘飞机出行。卫生专家担心更多的假日出行将会加剧疫情恶化,给医疗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 在美国人口最多的州,目前也是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州加州,可用的重症监护床位只有大约2.1%,救护车要等待7个小时才能把病人送进急诊室。美国媒体称,在这种情况下大批人出行、购物等会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置于更大的危险中。 感染新冠病毒的急诊室护士:我们要互相,要互相,我说不了话了,我们要互相照顾。...
12月15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海外联谊会发表慰问信,向海外华侨华人表达深切慰问和衷心祝福。全文如下: 亲爱的侨胞们、朋友们: 自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当前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弹,给包括广大侨胞在内各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和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威胁。对于全体海外同胞的困难境遇,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海外联谊会始终惦念在心,感同身受。在此特殊时期,谨向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致以深切慰问和衷心祝福! 患难见真情。祖国没有忘记,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在年初疫情肆虐国内之时,广大海外侨胞心怀故土、情系桑梓,四处奔走筹集,捐款捐物,为国内疫情防控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外侨社和广大侨胞们的善行义举令人感动钦佩,充分彰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海外疫情暴发后,广大海外侨胞更是风雨同舟,积极参与和支持住在国“第二故乡”抗疫,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大国侨民严于律己、担当奉献、共克时艰的良好形象。 时值全球抗疫困难时刻,海外侨胞的健康与安全再次成为祖(籍)国政府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牵挂。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海外疫情形势发展,竭尽所能向各国侨胞驰援各类防疫物资,建立形式多样的远程咨询和医疗救助平台,襄助全球华侨华人及各国人民防疫抗疫,共度难关。希望广大华侨华人朋友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积极配合和支持住在国政府的各类防控举措,与当地人民一道携手战胜疫情,谱写人类同心抗疫伟大篇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祖(籍)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时刻与你们同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中华海外联谊会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
点击链接观看 美國南加州南友聯誼會熱烈慶祝 2011 – 2012 跨年聯歡晚會 https://youtu.be/WVn23rrq-0Y...
大女儿台湾定居多年,每次回来,总是带来大包小包一大堆的礼物,家人的,亲朋的一应具全,特别是我的滋补品从未忘记过,多年来,我未曾买过一件衣服鞋子什么的。我看着她这么大老远的路程,带着沉重的行囊,奔波劳累,内心很是不忍,我对他说:爱仙,这边什么东西都买得到,过磅费就可买这些东西了,他说:“爸,这不一样”。我突然意识到我说错话了,女儿的一片孝心,我不该堵塞啊! 女儿每次回来,我总想着让她住得舒适些,家里家外一定要收拾一番,也想着为她做一些爱吃的饭菜,缅甸小吃独有的风味也是她梦寐以求的,毕竟她自小生活在缅甸,一直留恋着曾经有过的生活,这里的番薯叶,山茅野菜等绿色食品。每天早晨去小菜街,特别吩咐买一些景颇族人家用擦锅叶包着发酵的纳豆豉,她说里面的丝丝对美容很好。总之,只要她爱吃的,我们都会满足她。 记得上次她带着两个孩子回来,清静的家又开始热腾起来,两个小外孙大概在台湾住久了鸽厩式的屋子,一旦来到宽展的家,被压抑的小心灵得到释放,楼上楼下到处都是他们的玩耍的天地,弟兄俩神气十足,闹翻了天,我这做外公的,看到他们这么活泼快乐,打从心底高兴。 常回家看看,对我们侨居地的华人来说,如同有着过节的滋味,“家”的概念也令我想了很久很久,有时自问,何处才是我真正的家呢?我的老家在山东,那是父亲出生的地方;母亲的家在腾冲,那是我成长的地方;我生活的家在密支那,这是我漂泊的地方;台湾也有个家,那是父亲最后归宿的地方。这些“家”编织着我全家人一连串的故事,而我几乎成了故事的主角。 父亲年轻时为抗战离开了家,驰骋于滇缅沙场,跟母亲结下了一段情缘,后来因局势变故父亲又来到缅甸,过着笔耕唇种的生活,最后去了台湾,病故于台北,遗骨还存放在阳明山灵骨塔内。而母亲跟父亲颠沛流离了一段岁月又回到了腾冲。那年忽然接到母亲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当我从密支那赶到腾冲,亲人们簇拥着我,我跪在母亲的灵前,久久的忏悔,那悲恸的记忆令我难忘,如今,常回家看看对我来说已没有喊爹叫娘的份儿。 然而我不知不觉地当上被喊的角色,而我垂垂进入了耳顺之年,才真正体验到父母曾经有过的渴望,《常回家看看》那首家喻户晓的歌词深深触动着我。 我终于明白,常回家看看并非看这个“家”,而是看生我养我的父母,共吸母亲乳汁长大的同胞兄妹,或许自已的妻儿老小。我也终于明白,在来得及时,一刻都不要忘记家里的每一个人,免得来不及时的后悔。 【作者简历】苏懋华,男,1949年出生于缅甸格沙,是年母亲带入云南腾冲探望外祖母,从此父母各居一方,一直跟随母亲成长,腾冲一中初中毕业,文革回农村接受再教育,1974年移居缅甸与父亲相聚,在缅甸打工,挖玉矿,后从事经商,现已退休,2019年病逝于密支那。 。...
来源: 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网 时间:2019-01-25 12:57 1959年,一个小女孩在台湾出生了, 她的爸爸是国民党军官易祥, 妈妈是台湾金门人, 大字不识一个,但温柔贤惠。 家中共有4个孩子,花销很大, 爸爸的工资难以为继, 于是妈妈也每天辛苦去做工, 好不容易把他们拉扯大, 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日子过得倒也温馨。 可当她20岁时, 她和家人却突然发现, 爸爸有一个隐藏了整整30年的秘密! 她的弟弟易浩文有一次, 无意中看到爸爸的战士授田凭据, 亲属一栏写着一个名字:易浩光。 这个名字他们从未见过, 弟弟问这是谁, 爸爸显得很紧张,只说是写错了。 后来,妈妈又发现爸爸经常, 通过香港的战友给大陆寄信寄钱。 自己钱都不够用,干嘛还给大陆寄钱? 他又是给谁寄的呢? 在妈妈的几番逼问下,爸爸终于坦白了: 原来, 他在大陆还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 妈妈愤怒极了! 两人刚认识时,就不相信他没结婚, 结果他找来几个战友作证, 妈妈才信以为真,嫁给了他。 她和兄弟姐妹们也愤怒极了, 认为爸爸不应该撒谎, 为了一家人的幸福和睦, 她偷偷寄信给爸爸在香港的战友, 请他帮忙劝说爸爸不要再和大陆联系, 要不然整个家就完了。 没想到, ...
2020年11月29日“红色文化进万家首站发放仪式”在惠州罗浮山区客家楼隆重举行。政府官员、革命老前辈、开国元勋和将军们的后代、社会各界人士、新闻媒体共三百多人出席了大会。中央电视台对大会现场作了新闻报道。 天骄艺术联盟、山茶花艺术团应邀出席并参加演出。文艺节目精彩纷呈。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走出了一条新路。 前排右起:革命家陆定一儿媳妇郑莉莉女士、志愿军老战士罗伯伯、香港法制报新社长 我用树叶,花瓣和金叶吹奏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喀秋莎”。革命家陆定一的儿媳妇郑莉莉女士当着大家的面赞道:”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用树叶金叶和花瓣吹奏歌曲,非常了不起!”我答道;”有你们的热情支持,我会更加努力!謝谢您,谢谢各位!” 下午7点,大会顺利闭幕。 2020.11.30阿凯 整理 …………………………………………………… 评论 叶国治(12-3-2020)一片树叶能量大,红色文化进万家;喚起群众千百万,仿似喷火喀秋莎。华夏儿女齐奋斗,复兴大业美如画。 。 。...
信徒們虔誠跪拜在大金塔下禮佛、誦經、靜坐 緬甸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家,是一個全民信佛的囯家,是一個神秘的囯度。所到之處,處處可見大小不一般的佛塔,表現出佛國的特色,一座座雄偉的佛塔、寺院、金碧輝煌的佛塔廟宇,是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聖地。吸引了無數的游客前來朝拜。緬甸人把它視為民族的驕傲。緬甸人民大多數樂觀、滿足地生活在現世修行和對來世的無限憧憬中,獨特的信仰和文化造就了此間別樣的風情。 緬甸有法定節假日,點燈節是緬甸非常重要的盛大節日。其影響力僅次於于潑水節。自2O19年起,緬甸政府將點燈節法定假期由三天調至五天。也充分顯示出點燈節在緬甸的重要地位。按照緬甸佛教傳統習俗,點燈節同時也代表這瓦梭的結束,瓦梭在緬甸曆法中為緬甸的守戒期,一般為三個月。在瓦梭其間,緬甸人最忌諱嫁娶、搬遷、安家、布施或出家。點燈節的到來預示着一個節氣的結束,另一個節氣的開始。 據佛教傳說,在佛陀的時代,佛祖的母親生了佛祖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之後,轉世成為神仙。佛祖修成佛之後,為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就在緬曆四月十五曰至七月十五日為眾神講經,七月月圓的時候,佛祖在眾神的簇擁下來到人間,在點燈節這一天下凡巡視,全國絕大部分民眾認為每年緬曆的七月十五日日落時,緬甸人民點燃燭光、用各種彩燈迎接佛陀返回降臨人間。佛陀降臨地點則在僧迦舍城,此节日相傳已久,至十八、十九世紀的時代,每當七月十五日到來時,緬甸國王就在其內搭建一座高大的棚架,在棚架上點燃燈火,同時由城通往大佛塔的路上也綴滿如長龍般的燈盏,迎接佛陀返回人間。 點燈節的夜晚,到處都是一片燈海 于是,這個習俗來源于緬甸佛教,民眾和信徒在這一天都會去佛教堂拜佛,貢上些鮮花、水果和食品。也有一些家庭,他們会在寺廟做些素食,给每一位來到教堂的客人品嚐美食。一年一度的點燈節,大家聚集在金碧輝煌的大金塔,在大金塔的周圍,還有六十八個大大小小的金塔,使這一組建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瑞光大金塔廣場一早就被朝聖的民眾占滿,有的在點燈,有的在唸經,有的向僧人們布施。瑞光大金塔朝聖民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大金塔金光閃閃,雍容華貴,善男信女們跪拜在佛塔之下。緬甸人對佛教的虔誠更是讓人無法想像,虔誠地跪下磕頭,他們對佛的虔誠着實讓我為之動容。大金塔及其周邊區域被節日的人流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整個仰光的夜晚被籠罩在一片熱鬧祥和氣氛中。 尤其是全緬各地有數不盡的佛塔,被一串串小燈點綴的五光十色,蔚為奇觀。街道上的店家,也裝上了五光十色的彩燈,到了夜晚,大街小巷星星點點,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搖曳的燭光。記得小時候,每年的點燈節,爸爸會買來一些漂亮的燈籠,到了晚上,讓我們一盞一盞掛在大門前面,然後在走廊的四周的把手上也點上蠟燭。左右鄰居的居民,在各自的家門前也點起了蠟燭和燈籠。五光十色,漂亮極了。點燈節的夜晚,我們真高興,可以在院子里玩。有時候,空中還升起各式各樣的烟火,盛况空前。 在鄉間,民眾除了點燃蠟燭之外,也有放孔明燈的風俗,在緬甸的东枝,每年點燈節,全城舉行放孔明燈比賽。一直延續到今天,點燈節己成為緬甸民眾一年之中最大的民俗节曰之一。 漂亮的孔明燈 點燈節東枝全城舉行放孔明燈比賽 緬甸人具有尊師重道的美德,每逢點燈節期間前后,都會向高僧、老師、父母以及長輩們表達敬意,或跪拜或送禮。整個節日充滿祥和的氣氛。 在佛塔廣場上,小沙彌在專心點蠟燭 写于洛杉矶 …………………………………………………………… 评论: 明正(12-2-2020)拜读佳作!如同穿越时空,来到少儿时代的缅甸。那时住在十八条街,点灯节挂起一排排的灯饰,把整条街点亮,照得心里暖洋洋,十分开心!谢谢您帮大家勾起美好的回忆。 杨汉平(11-30-2020)写得很真切,动情,加上这么清晰艳丽的相片,太撩人心脾。好感怀,好激情,充满回忆和思念。可惜今年不能举办了。以往,直桑岱过后不久,就是春节华中文娱广场,南中华中的精英—–你们忙着文艺演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不亦乐乎? ....
我家附近的寺庙 每天清晨﹐当祥和的梵音阵阵传入耳中﹐我就知道该起床了。睁开眼睛﹐隐约听到楼下厨房轻微的碗碟碰击声﹐妈妈已经在忙碌的为我们准备早餐﹐一面喊我们起床。盥洗后换上校服﹐吃罢妈妈做的热腾腾的早餐﹐我们兄弟姐妹就背起书包上学去了。我们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家附近有一座缅甸寺庙﹐僧侣们每天固定在清晨和傍晚各念一次经。整齐低沉的声音,轻轻缓缓的传来,隐隐约约的似乎是来自很远的地方。我们从小就听惯了这早晚的颂经之声,配合着我们的作息。早上听到和尚念经就起床,傍晚听到和尚念经就休息,好像世上本就应该如此。年长后到外地读书寄宿学校,早晚听不到和尚念经的声音,反而觉得好像少了点甚么。 我们上学时,从家门口向左走经过两家人﹐大约两三分钟左右﹐就会看到这座寺庙。通常在这个时侯僧侣们已做完早课﹐他们打着赤脚﹑穿着暗橙红色袈裟手捧银钵正准备出门化缘。寺庙内附设小学的学生们也陆陆续续到校﹐开始了他们的一天。我们经过寺庙时﹐总会转头望望里面的大广场﹐和小学生﹑小和尚们笑笑打个招呼﹐有时也和他们说几句话。然后继续往前走﹐在街尾处经过一个英文书院向右转﹐再走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我们读中文的小学。 我生长在缅甸北部掸邦的腊戌市﹐从腊戌沿滇缅公路北上大约一百多英里﹐就到了连接中国边境的一个小镇棒赛 (旧称九谷)﹐过了边境小河 ﹐就到了中国云南省的畹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腊戌的居民除了本土的缅甸人﹑掸族人以及各少数民族外﹐还有不少的中国人﹐其中以云南人较多。所以在语言方面﹐我们除了在家说家乡话外﹐在其他场合﹐常常是普通话﹑缅甸话﹑云南话﹑掸族话……等各种语言混着讲。我们也认识许多缅甸﹑掸族等各族裔的小朋友,大家一起玩耍,在生活习惯上也都互相融合。 缅甸人多信奉佛教 ﹐民风淳朴﹐睦邻和谐﹐佛塔寺庙到处林立。我家附近的这所寺庙内的僧侣每日早晚念经拜佛﹐白天则出门化缘。寺庙内附设的小学﹐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为贫苦家庭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教授缅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有些家庭希望孩子们学佛﹐校内也设有佛学课程。甚至有些家庭希望孩子皈依我佛﹐寺庙方面也接受。所以有时看到一些小和尚跟着大和尚沿街化缘﹐是很平常的事。 我们从小和寺庙比邻而居﹐每天听到祥和的梵音﹐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熏陶 ﹐心境平和。寺庙内的部份僧侣也都是熟口熟面﹐每当他们沿街化缘﹐小小的我们也随着父母﹐脱鞋低头垂目﹐双手合十﹐虔诚布施。我们兄弟姐妹就在这祥和梵音的陪伴中渡过了我们的童年。 几十年过去﹐我早已告别了童年﹐也移居到西方国家。但是﹐童年邻居寺庙的轮廓却依然常出现在梦中﹐祥和的梵音至今仍继续伴随着我﹐陪我走过漫漫人生。 …………………………………………………… 评论: 苏顺路(11-30-2020)我们的童年,佛音缭绕,佛光普照,回眸童年,记忆犹新,心情平静,感觉安祥,阅读全文,生动有趣,感慨万千。...
(一) 油菜花海自由行, 青藏铁路景色新。 湖天一色云为界, 患难战友重友情。 (二) 车过日月菜花黄,青藏公路颠簸长。 近海水蓝含晚霞,远山雪白立斜阳。 帐篷数点咖啡色,推土机红声远扬; 翻修公路交通忙,黑马湟鱼洄故乡。 注:盛夏时节,在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湟鱼开始成群结队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奇观。1965年7月,笔者在青海湖西南角的黑马河畔,参加公路翻修工程。当年随意捕捞,竭泽而渔,本世纪已明令禁止产卵期捕鱼。(2019-07-17) 过青藏公路 车过日月菜花黄,千里云衢送吉祥。 碧海蓝天生返照,青山白雪映斜阳。 牧羊鞕影萋萋草,推土机声处处扬。 七十年来昌国运,安居乐业藏家乡。 己亥瓜月马越民撰 注: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 最高点海拔4877米.青海湖海拔3100-3300。 作品时代景背: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019年7月,我带沙捞越(Sarawak)华文作家梁放重返青海,沿青藏线采风得诗。 ....
11月10日在“崛起中国-中国民族品牌振兴工程”电视栏目采访中,我的简述如下。 1950年代初,中国政府租船将数千名积极参于国际反法西斯、反英殖民统治而被逮捕监禁、驱逐出境的马来亚政治难侨从英殖民统治当局的牢房、集中营接回祖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他们用”鬼子们征服不了的革命斗志”在荒山野岭中开拓出一个国营兴隆华侨农场。接着,来自泰国、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的难侨归侨等职工们,开创出了全国国营华侨农场的一面旗帜。他们为祖国奉献了数于万吨计的橡胶、剑麻等战略物资,打破了帝国主义国际阵营的封锁。同时,又创造了一项品牌一一兴隆咖啡。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2月7日视察国营兴隆华侨农场时 说: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 世界顶级咖啡师在国际博览会上惊呼,中国云南、海南的咖啡豆是“上帝赐给中国人民的金矿”。由于它处于的地理区域,雨水充足,所以生产出的咖啡豆浓郁带有果味。因此,可以自豪地说,人们在博览会发现了世界著名的”茅台酒”,也是在世界博览会品尝出世界一流的咖啡!最好的白酒在中国,最好的咖啡也在中国! 兴隆人创建的兴隆咖啡商标——”太阳河”、”兴隆山”(也许是全国最早)、“瓦西里”等等,日益享誉全国各地和世界一些国家。 为了纪念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少平、习仲勋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悉心关怀和英明指导,农场领导和职工们于1960年在咖啡园建立了一个纪念碑——”周恩来总理曾经视察过的咖啡园 一九六0年四月八日 THIS IS THE COFFEE PLANTATION WHERE PREMIER ZHOU EN LAI INSPECTED ON 8TH APRIL 196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兴隆人民用心关注,悉心维护。 兴隆咖啡不仅是侨文化中的一项奇迹,更是凝聚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几代领导人和数万名爱国难侨归侨侨眷,以及全体职工们数十年来在国内外统战工作中的一个典范,历史底蕴深厚,政治含义广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中华民族的品牌! 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企业家们,以及重要的媒体同仁,能广为宣传,大力扶持! 阿凯整理 2020-11-12 评论:叶国治:兴隆咖啡,民族品牌,中国骄傲,赞!赞!!贊!!! 叶国治:一杯咖啡,一瓶茅台,一片中国芯,一棵塩碱地水稻,一支防新冠疫苗,都是中国的骄傲! 阿凯,卓葉:謝謝你的評價。 ....
11月7~8日姗姗来迟了,中国24节气的第19节气——“立冬”大驾光临了! 大千三千花花世界开始天寒、地冻、风劲、气燥、日短、夜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开始口干、舌燥、气喘、流鼻涕、大打喷嚏、喉咙干肿了! 貌强Mg Chan 敬请鱼米之乡的缅南和天寒地冻的缅北各族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瑞苗胞波们提高警惕哟!流感、禽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 + 陈年累月心脑血管奇难杂症如心梗、脑梗、肺炎、中风、瘫痪、失语、弱智、痴呆、口鼻舌喉感官失嗅失味失灵等等现象,将会更猖狂爆发、并且层出不穷、穷凶极恶哟! 貌强Mg Chan接着敬请大家添衣保暖、放松身心, 早睡早起 、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气沉丹田悠闲打太极拳也好,修练健身活血气功体操也行,或进行佛门 Vipasana 一呼一吸专心慢步禅行也顶不错。 一定要:明哲起居保身——少聚会、少聚餐、少探亲、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 一定要:科学身心修养——知足常乐、自求多福、乐观大方、逍遥自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严己恕人…… 绝对要:坚持健康生活与科学养生!心安理得过simple life! 要知道:远古世界先有细菌,好久好久以后才出现人类。几万年来,细菌和芸芸众生一直和平共存——谁也消灭不了谁! 君知否? 现在瘟疫时起时伏、病菌随时随机突变,对人类出奇制胜地突击——让万物之灵防不胜防!看富裕自高自大的欧美、一穷二白三落后的第三世界就心知肚明。 ...
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掛!大街小巷,官衙民居,张灯结来,灯火辉煌,色彩综纷,大人老少容光焕发,鲜艳盛装。 仰光华区广东大街中午十二时就已是不通车的步行街。那些路摊摊主,赶戏市的小贩,开始铺展他们的摊位,摆置他们的出售物品。 夜渐渐暗了,灯火喷放了五彩,人潮涌现,一阵阵一隊隊,前去后涌,擦肩接踵,扶老携幼,欢声笑语,呼朋招友,招揽叫卖,气氛热烈,一时广东大街成了活脱脱一条活龙。 广东大街广东庙前粤剧台,百尺路建德总社,巨轮社前的大歌台,五十尺路缅华图书馆前的民族歌舞台,河滨街龙山堂曾邱公司前的传统中华民族歌舞台,海滨街福建观音庙大埕缅甸阿迎舞台,歌台舞榭入夜九时已是锣鼓喧天,歌舞不断,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悦耳沁心。了因逛至广东大街广东庙前,挤上路肩听歌,忽遭人撞跌,惊呼一声醒了,梦!<似蜜>的梦,老伴说直阵卒已过去了。 回忆是甜蜜的,了因最喜欢逛戏市坊。尤其像解夏节这样的灯节晚市,它蕴含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民俗色调。了因在这可看到很多民间艺人的手工产品,如小儿玩具,妇孺衣饰。更能嘗到平时吃不上的民间小食。了因最欣赏的是,那一摊摊卖缅甸糕点<沙伦默斤>,<瑞志>,<九层糕>等的摊子,摊主不止一人是一堆,四个五个打扮得花技招展,胭脂口红的两性阴阳人,摊前总有两三个年青人和伊们打情骂俏,好不热闹。另一种是煎饼;煎葫芦,芭蕉煎,煎芋饼,煎地瓜片等……摊前吃葫芦煎饼,有一小碟辣椒酸汁,一小碟嫩菜叶,一蛊清荼,要不就要她剪碎拌辣,可以吃得你汗流夾背,汗珠滿脸。 了因欣赏的另一样就是人们的节日无牵无掛,自我放飞的欢乐氛围,那就像了因们学生时代刚放署假时的感受。解夏节(直阵卒)是佛教节日,缅华己故资深报人,作家,诗人阿黄名名(黄绰卿)先生,在他的《黄绰卿诗文选》中有篇<解夏节谈纸制品>中,开篇对解夏节有这样的讲述:『从缅历哇素四月结夏节到直阵卒七月解夏节,三个月的坐腊安居期间,又是缅甸的雨季。随着雨季终止,凉季开始,便带来一连串的欢乐节日。首先是解夏节,再过一个月是光明节,这两个节都举行放灯三天,所以华侨也称为点灯节。』解夏节前的三个月九十天,凡和尚尼姑出家人,都要持戒安居,坐腊修行,不得离开寺庙,要远离娱乐,专心向佛。一般善信也自动茹苦侍斋,念佛持咒。 所以在解夏节三个月结束的第一个欢乐节日,是全国盛行,非凡热闹的传统节日。接着下个节日是光明节(直桑岱),在仰光热闹中心移到了南勃陀缅甸居民区和勃生堂艺叫区。以前的热闹最受注目的地点是南勃陀十二条下段的漫画街。 偕往矣,老伴说直阵卒过去了!《似蜜》的梦醒了,甜蜜的回忆幻觉了,堕回了现实,还有个光明节! 阿弥陀佛,保佑了因们过个愉快的光明节吧!...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願军入朝战斗70周年纪念日,北京隆重集会。我也在異国他乡向老同学致以遥遠的敬礼! 苏成福,是仰光南洋中学第一屆畢业生。畢业后回到新中国,進入华北大学。朝鲜战争爆发,在伟大号召下,为了和平,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参加了志願军,是缅华的最可愛的人之一(还有江淥)。 苏成福,1946年進入战后复办的华侨中学就读。校中有许多進步的教師,如:李行健(原名楊一波)原是云南路南县教育局长、路南中学校长)。陈白澄,作家,進步民主人士。张学林、辛维庚。还有陈振华等幾个战工队队员。徐曰琮。华中办了一年,国內青年学生“反內战““反飢餓““争民主““要自由“的活动傳到海外,华中学生積极响应。觧放区青年代表团經过仰光到印度参加世界大会,在华中演讲,给华中同学开了眼界。华中同学的“大逆不道“行为让国民党那帮人大大不滿,派党棍王辉出面指使华中董事会长邱貽厥宣佈觧散刚复办的华中。全校師生愤怒,掀起“复校运动“,當时社会上国民党势力很大,刚起萌的民主力量处于劣势,师生们在各方压力下,只好在残破的钟樓上塗写标语“打倒国民党“,“打倒王辉“两条巨大标语。 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一些开明進步侨领和進步教師和暂时无书可读的学生,在一起重建队伍,创办南洋中学。(留下在华中的学生由李国华领导坚持在华中,仰光从此有了两间進步学府与国民党的奴化教育对壘)。 南中创校过程中,苏成福等幾位年龄大点的同学也参与学校选址、命名、建校招生、募捐等正作。(李行健老師曾约一些同学在16条街二樓开会商定南洋中学校名)。开学后,苏成福幾个大班同学自愿担任护送校车、接送同学的任务。1948年苏成福南中初中畢业,入英文学校一年。新中国成立,他輾转回到北京,進华北大学,为保卫和平,入伍志愿军,在文工队。在战场上,他们打扫战场,掩理牺牲战士,转运伤兵回国。苏成福懂得英文,他还有个特殊任务,听英语广播,抄写新闻,供领导参考。審讯俘虜时当翻译。 苏成福和名演员趙丹趣事 祖国派慰问团赴朝慰问。文工团员有接待护送任务。苏成福就有机会见到了出名的演员趙丹,认识了趙丹。有一次,他们在护送慰问团时,敌机來了,为躲闭空袭,车开得快,趙丹没经验,想要跳车。多么危險,护送的战士一把拉住他,防止了一场意外。事后,苏成福跟趙丹开了个玩笑。苏说,你老演英雄人物挺像一回事。怎么到了关鍵时刻,却沒有一点英雄气概呢?趙丹默默点头,自觉好笑,停顿片刻,突然爽朗大笑:“慚愧!慚愧!“。...
在祖国70周年华诞,深圳4O周年创建纪念的光辉日子里,在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我于10月28日完成了中英德文编写的非遗”树叶(金叶∽花辨)吹奏”手册。再次以一份小礼物献给祖国的非遗事业,献给各位分享! 树叶(金叶∽花辨)吹奏”手册,介紹了如何选择无毒性的叶片,洗净,保湿;如何学会掌握吹气、換气、咀唇的变化用图示表達出來,让大家更容易掌握如何吹出高、中、低音的技巧。 衷心希望非遗“树叶(金叶∽花辨)吹奏”传承发扬光大! 阿凯整理 2020.10.28...
“南加州缅华联谊会”布施援助缅甸的Covid_19防控物资,已经由缅甸联邦驻洛杉矶前总领事宇丁友U Tin Yu移交给缅甸卫生组织部门。 前总领事宇丁友U Tin Yu已调任沙地阿拉伯上任为该国大使。...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