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华文文苑
    新山老友会(卓叶)

    新加坡老友林慈训与中国老友卓叶互赠纪念品,一个是数百首马来亚和中国革命歌曲的储存卡,一个是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吹奏教程册子,此举也略显大会的主题:创新迎变局。 老友们相互祝福,面向未来,为中马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唱响中马友好的主旋律,谱写命运与共的新篇章。祝愿中马友谊万古长青! 大会在全场大合唱声中顺利结束。                            ...

  • 华文文苑
    七绝·贺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晨阳)

    2025.元旦应邀参加厦门印尼归侨联谊会成立35周年庆典,特赋诗一阙祝贺。 椰城归雁齐欢聚,卅五春秋共一堂。鹭岛有缘情再续,传承活跃谱辉煌。 写于2024年12月11日鸿山新村书宅...

  • 华文文苑
    玉樓春……西灣倒數迎新(文/德光)

    西灣湖畔人歡笑,除夕輕寒風料峭。萬人空巷欲迎新,千闋狂歌皆入妙。 舞台熠熠星光耀,倒數聲聲春意鬧。煙花幻影落濠江,花雨紛飛豐稔兆。 书法 一〉茂松二〉馮利發三〉李燕軍四〉劉北照五〉阮偉生六〉黃玉靈七〉周永騰八〉莫敬釗九〉尤肖松十〉李應華十一〉茂松 . . . . . . . . . . . . ....

  • 华文文苑
    甲辰小寒趣语(古风)文/晓炊

    莫向天地议晴阴,休与坡沟论晦明。 斑鸠登称欢四两,鸽子脱毛恨半斤。 勤襟逐梦当求稳,精准把舵要寸分。 岁杪且将思淡定,节末但把意重新。 凝寒丛峰皆秀色,年开满眼尽阳春。 研经不让华颜老,究典图索尚摄生。 河山眺缈霞烟里,盛世飊雄庆远征。 壮怀踏歌轻翘首,昂扬再步写初心。 2025.01.05. 格致走筆...

  • 突發!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全球範圍停擺,Facebook股價狂跌6% | 星島日報

    Facebook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截圖Facebook在Twitter上發佈聲明,對停擺事故道歉。Twitter截圖網民在Twitter上的惡搞調侃圖片。Twitter截圖 本報記者周信綜合報道 據美聯社報道,本週一,三大社交平台/通訊軟件巨頭:Facebook 、Instagram 和 WhatsApp 在全球範圍內遭遇服務中斷,持續了近4個小時,用戶無法通過網絡或智能手機應用程式訪問。員工使用的 Facebook 內部系統也出現故障,服務中斷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由於本次大規模停擺事故,Facebook股價狂跌了6%。 在服務中斷期間,若打開Facebook的官網頁面,得到顯示是:「無法前往這個頁面,Facebook網站的IP位址無法找到。」同時,Facebook在線會議的功能也全部停擺,大量在線會議被迫中斷或取消。此外,需要通過 Facebook 登錄的應用程式也受到了影響,包括遊戲Pokémon Go。 本次服務中斷始於美國西部時間上午 8:40 左右。據了解,網站和應用程式經常遭受不同規模的攻擊而導致服務中斷,但長達數小時的全球中斷很少見。 在服務中斷後,Facebook在Twitter上發佈聲明表示:「我們知道有些人在訪問我們的應用程式和產品時遇到問題。我們正在努力儘快讓一切恢復正常,並對由此帶來的任何不便表示歉意。」官方沒有給出中斷事故的原因。...

  • 特林兵传奇(作者:卓叶 整理:阿凯)

    1949年中共毛泽东主席与苏共斯大林总书记谋划发展战略物资橡胶大业 9.18警报声又响了。 我心想如果发生了战争,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又采取战争绞杀和战略物资的封锁,中国政府和人民应该如何应对?此时,耳边响起了原苏联抗战歌曲“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把我带进了神秘部队——特林兵的博物馆。它详实地记载着1950年代,国际反华势力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于摇篮之中。为了冲破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战略物资——橡胶的封锁,中国政府与原苏联政府紧密联手,在我国广东(海南、湛江)、广西、云南秘密开展800万亩的橡胶垦殖和加工工程。为保密起见,称为XX特殊林业工程,从二、三、四野战军抽调两个师,加上广西一个独立团,湖南志愿民工团、华侨农场等单位组成的垦殖大军,称为特林兵。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在苏联国际友人帮助,国内外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参与下,特林兵克服了物质匮乏,荒野猛兽,土匪骚扰,寒潮飓风,瘴疠恶疾等艰难困苦,成功垦殖了400万亩优质橡胶树,出产了数以万吨的橡胶制品,并把国际公认的巴西三叶橡胶种植纬度17度,向北推进到24度,荣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 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亲临橡胶恳植基地指挥生产 受毛主席委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徐向前元帅于1973年2月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参观海南垦殖区南林农场和兴隆华侨农场 1978年,习仲勋与叶剑英视察海南,解决“场社问题”,为橡胶基地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上指明要加强橡胶的种植和加工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特林兵被尘封了68年的历史,特林兵博物馆总顾问叶向真(叶剑英女儿)写道:”这是一段中国战略物资基地建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重大历史事件,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和万千建设大军的感情与梦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这段中国故事,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扬!” 2021.10.1 ……………………………………………………………………………… 作者个...

  • “海鸥” 飞起来了 — 忆杜子福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二)(舒云)

    2007年秋,香港缅华互助会承办世界缅华同乡同侨大会。为了大会,杜老师放下自己拉二胡的业余课程,在百忙中抽出歇息时间为我们排练舞蹈“海鸥”。 记得老师第一次与舞蹈队的演员见面时说:‘跳“海鸥”?不知道会不会飞得起来?’ 在场的舞员听老师这么一说,面面相觑一会都心知肚明:因为舞员都是婆婆级别人物也。 教舞是件鲜为人知的辛苦工作,况且老师年岁已古稀,要付出许多精力教授我们这一群乱舞之鹤(指舞艺欠佳),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面对我们这些耆年舞员,老师很是担心舞蹈«海鸥»飞不起来(指演出失败)…… 为了大会,无论条件如何差,老师仍是尽心尽力教我们。排练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动作,老师的精神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我们通过数月的苦练,舞蹈«海鸥»终于在2007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缅华同乡同侨会上,圆满地为大会献了礼。 接着,又参与了香港侨界庆祝回归和60周年国庆会演,续而又参与缅华社团北京、仰光海燕、广州等地的周年庆典的大小型的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众多的好评。 2010年,由舞蹈家、南中校友刘素琴老师建议推荐,我们的舞 蹈《海鸥》参加了第38届全港公开舞蹈 (成人兴趣组) 比赛。 4月25日,香港缅华互助会文艺组首次勇敢地踏上香港地区的舞蹈赛台_____,这是喜事,也是难忘的日子。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具有高度美的亮点,而老师的审美观更加独特。因而老师从舞员化妆服饰的效果都一一提点。为了演出成功,赛前老师为舞员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热身练习,鼓励大家拿出最佳的精神状态参赛。 当剧院里响起优雅动听的歌曲:“mimi-rere-dola–solmi—sollasi-lasol-sila-sol do—”我们一只一只靓丽的“海鸥”伴随着音乐和灯光轻快地飞向宽阔的舞台…… 我们这一群“海鸥”在舞台上犹如见到“美丽的晚霞笼罩着伊江……”我们的心我们的舞步就像“活泼可爱的海鸥展翅自由飞翔……” 我们见到老师在舞台下仔细看着每位舞员的表演。当我们见到朋友们灿烂的笑容,听到拉拉队和观众热烈的掌声时,台上的我们更加起劲飞跳,心中也感到极大的安慰。 我们演完回到台下座位,这时大家各自的心却无言表达,内心更是无法平静。...

  • 七绝·祝贺泰联会第七届换届(晨阳)

    2021年9月11日上午,厦门泰国归侨联谊会假厦门华侨大酒店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换届,笔者有幸受邀赋诗一阙代表各兄弟归侨联谊会致辞祝贺。 晨阳  归回鹭岛自暹罗, 凝聚侨心合力多。 中泰往来浓友谊, 梦圆使命再讴歌。 七绝·祝贺菲联会第五届换届 2021.9.12,厦门菲律宾归侨联谊会假厦门华侨大酒店三楼举行第五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笔者有幸赋诗一阙代表各兄弟归侨联谊会致辞祝贺。 晨阳 吕宋归侨居鹭岛, 惜缘相聚抒初心。 启程砥砺前行路, 天道筹勤报捷音。...

  • 刘玉萍女士旗袍照(伊江客)

    刘玉萍女士,出生於廣州,祖籍廣東台山市水步鎮人,現居住於加拿大。兩年前她曾從加拿大回廣州市參加旗袍研討會。以下是刘玉萍女士的旗袍照。 在異國他鄉穿上旗袍走在路上,高貴優雅,有東方的特殊韻味,是文化交流的立體畫面。我敬約文友為此照吟詩唱和,獲得文友賜贈詩文,現上網與您分享。 贈加拿大刘玉萍女士旗袍照 何炽銮(澳門) 旗袍錦繡聚玲瓏, 綽約風姿美態豐 金織銀雕編玉線, 精裁細縷顯縫工 綾羅綢緞濡千色, 花鳥蟲魚上百絨 窈窕伊人添窈窕, 東方神韻在其中 駱遠洪(香港) 雲裳一襲透玲瓏, 古韻承傳現國風。 盡顯佳人身段美, 千嬌百媚蘊其中。...

  • 《粵港澳大灣區小小說選》出版了(伊江客)

    2021年8月28日廣東省小小說學會、 澳門寫作學會、 香港小小說學會、 緬華筆會、惠州市光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 假 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舉辦新書首發式暨座談會。來自廣州、深圳、惠州、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約30位小小說專家、學者、作者等出席了活動。 深圳市小小說學會 會長徐東致歡迎辭,本書執行主編雪弟 介紹選稿情況,澳門寫作學會 副秘書長,緬華筆會 理事長、本書執行主編許均銓介紹澳門選稿情況,有文友代讀香港小小說學會東瑞會長的書面發言,出版人遊天傑介紹出版情況,最後由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本書主編申平講話,各地代表也都談論暢談小小說創作的心得與體會。 這本書的主編是廣東的申平和澳門的張卓夫,執行主編是廣東的雪弟、香港的東瑞和澳門的許均銓。收錄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139位小小說作者的160篇小小說作品,約25萬字,澳門程祥徽教授揮毫為該書的封面題箋,由澳門基金會贊助出版經費,由澳門寫作學會出版。     與會者一致感謝深圳市寶安區馬安山社區政府為舉辦活動給予的各項協助和幫助,感謝支持舉辦這一次活動的所有單位和個人。同時認為應該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學交流合作。而這本《粵港澳大灣區小小說選》出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合作的,整個座談會結束後,與會的作者在會議廳前合照留影。 參會人員 1.惠州代表:申平、雪弟、游天傑 2.深圳代表:徐東、段作文、石泰康、鄒記福、閆玲月、劉日華...

  • 伊江与鹭岛的协奏—评《晨阳诗文集》(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涂文晖)

    缅华文学在21世纪曙光再现。基于复杂的历史因素,缅华归侨成为当代缅华文学的创作主体之一。随着作家个人文集的陆续出版,两个问题应运而生:归侨作家写什么?怎么写?2016年出版的《晨阳诗文集》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 在众多的缅华归侨中,晨阳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作者在自序中说:“类似我家父母为华文教育而走南闯北的教工在缅华屈指可数,像我这样经历的侨生为数不多。” 童年与少年时期的晨阳主要随父母在缅甸的各华校之间辗转,华校是他的主要成长空间。17岁时,在缅甸华文教育面临解体,以及深造仰光大学无望(须入缅籍)的情况下,晨阳返回了国内。这一离开就是43年,直至2007年晨阳才得以首次重返缅甸。故地重游,这次旅行打开了晨阳记忆的闸门,成为他创作的一个爆发点,“连珠炮似的散文一发不可收拾”。(《晨阳诗文集·自序》)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广泛发表于海内外报刊上,作者从中编选出部分作品,构成了《晨阳诗文集》。在这本诗文集中,伊江与鹭岛(厦门的别称)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互相激荡,共同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以下,就让我们走进《晨阳诗文集》的精彩世界。 一 《晨阳诗文集》是作者的厚积薄发之作,其中,缅甸书写所占的比重最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缅甸的成长岁月。这段岁月是晨阳回忆的不竭来源。作者自述,他出版这本诗文集“旨在追忆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的峥嵘岁月”。《晨阳诗文集》从历史的长河中还原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缅华教育史,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了缅甸政局的风云变幻,缅华教育工作者的坚守,更看到了年轻一代侨生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问题的答案。童年时期的晨阳“在丹老生活虽清贫,幼小的心灵,终究被正义与爱国的氛围熏陶着。”(《缅甸过春节的华夏情愫》)上中学之后,“朴实、团结、爱国”的南中精神影响他至深,奠定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晨阳在《南中校歌的启迪》中深情地写道:“南中的校歌,是一首平凡而普通的歌曲。它虽然只在伊洛瓦底江畔响彻了十七年,却哺育了缅甸华侨华人几代人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热爱第二故乡的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的精神,这是南中校歌的启迪,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南中精神是晨阳在缅甸的最大收获,让他铭记,并永远为之骄傲。 其二,缅甸的旅游、观光。自2007年起,作者多次赴缅甸旅游,并写下了图文并茂的游记。晨阳不仅向读者勾画了缅甸迷人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祥和淳朴的民风,也展现了21世纪缅甸的新貌。晨阳的写作心态不同于普通的观光客,他的缅甸之行更多的是圆梦之旅,他的游记勾连着童年与未来,体现着缅华归侨对第二故乡矢志不渝的关怀,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格外深情、地道。比如缅甸的班卓琴,它在一般游客的眼里只是一种新奇的乐器而已,但对“我”而言则意义非凡。在《我与缅甸班卓琴的难舍情缘》中,当“我”重返缅甸,终于找到了班卓琴时,内心激动无比,文章结尾写道:“俗语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卓琴陪伴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青少年、中年时代,旧的班卓琴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去了‘博物馆’,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班卓琴,它将继续伴随着我,带来快乐与健康!”这样深情的文字,没有晨阳那样生活经历的游客是写不出来的。 其三,缅甸的烹饪。这一内容虽然不属于文学创作的范围,但是却承载了作者促进中、缅文化交流的信念,也与新时代中国加强文化双向交流的宗旨相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传统文化一贯注重饮食。缅甸饮食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晨阳发挥他的缅文优势,将缅甸食谱翻译过来,这是缅华作家对中、缅民间文化交流所做的特殊贡献。 除了缅甸印象之外,中国风采构成了《晨阳诗文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出归侨作家的取材特点。回国之后的晨阳定居于著名的侨乡厦门。虽然回到了祖国,但晨阳一刻也没有忘记哺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他积极为厦门缅联会(缅甸归侨联谊会)的事业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里的中国故事讲述了缅甸归侨幸福而忙碌的生活,聚焦于缅华事业的蒸蒸日上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突出了缅甸归侨们的无私奉献。侨联将散居世界各地的缅华同侨紧密联系在一起,《晨阳诗文集》表达了缅华同侨的共同心声:“愿祖国、祖籍国更加繁荣昌盛,愿中缅友谊万古长青!”(《海上花园共筑中国梦》)如果说缅甸岁月的主旋律是“南中精神”,那么鹭岛时光的关键词就是“中国梦”,它们的实质都是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 二 在艺术表现上,晨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的统一,以下两个方面尤见功力: 其一,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透露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等重要信息。《晨阳诗文集》里的环境描写逼真、传神,是表现缅华教育工作者的节操、表达作者的眷念之情的重要手段。最为典型的是作者童年的回忆,1954—1958年,作者在缅甸丹老度过了4年的童年时光,半个世纪之后,当作者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我们一家人住在学校的砖木房,砖砌的墙壁,铺木条地板,木头楼梯。砖木房在学校礼堂舞台的左侧,要进我们家,得爬3-4层小梯。住房约7平方米大小,还有约4平方米的‘厨房’。房厅合用,即白天作厅,晚上睡觉为房。我与二弟及二姑、缅甸女佣睡在‘楼中楼’的5平方米房间,凉爽季节尚能凑合,至炎夏酷日,须一直搧芭蕉扇才能入睡。”(《丹老的童年轨迹》)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没有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就没有如此清晰的回忆。在散文《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我”向刘老师回忆了在丹老的往事时,刘老师说:“你的记忆力这么好,还记的这么多事情。” 其二,简洁、幽默的文风。《晨阳诗文集》充满了逸闻趣事,语言干脆利落。这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它反映了作者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晨阳的作品大多刊登在报刊上,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读者喜欢阅读短而幽默的文章,以释放紧张生活的压力。解读作家的幽默不能只停留在“笑”的表层,而应该深入探究作家写作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进而认识幽默外表下隐藏的作家的思想文化观念。究其实,幽默是一种智慧,体现着艺术家的人格。黑格尔曾说:“在幽默里是艺术家的人格在按照自己的特殊方面乃至深刻方面来把自己表现出来,所以幽默所涉及的主要是这种人格的精神价值。”《晨阳诗文集》里的趣事很多,细分起来,包括以下几类:有表现童年的天真的,如《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中,当刘老师对“我”的父母说:“五个孩子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啊!”“我”听后甚感疑惑,对母亲说:“我是老大,口袋里都没有一分钱,更不用说弟妹了。刘伯怎么说我们是最大的财富呢?”这样的句子,读来令人忍俊不住。有表现生活本身的乐趣的,比如《景栋岁月的追忆》中,有一次全校师生一起去泡温泉,不仅泡得舒坦,而且还享受了别具一格的温泉煮鸡蛋。还有嘲讽侵略者的,如《缅甸檀那卡的妙用》中,日寇侵占缅甸期间,一个日本婆在烈日下行走,脸上涂得厚厚的檀那卡被汗水冲得“沟壑纵横”,后来日本婆无意中打了一个喷嚏,“裂开的‘田地’应声从脸上脱落,令人捧腹大笑。”……这些趣事不仅带给读者欢乐,也带给他们深深的思考。 回顾晨阳的写作历程,受父亲的影响,他在初中时就萌发了写作的热情,从此开始了不懈的耕耘。年过花甲退休之后,善于学习的晨阳与时俱进,学会了用电脑写作,并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此举不仅拓展了晨阳的写作空间,也扩大了缅华文学的影响力。晨阳的志愿是“为繁荣缅华文学添砖加瓦。”(《晨阳诗文集·自序》)在以晨阳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的带动下,相信缅华文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缅甸云华师范学院的简介(寸守康提供)

    2020年年末中国驻缅甸大使舘向缅甸获得 “海外示范学校” 的二十六所华校要求上报学校简介,缅甸云华师范学院为其中之一。...

  • 缅华抗战老战士、教书匠、老报人——家父陈尊法人生旅程记(晨阳)

    陈尊法 家父陈尊法,原名陈春法,曾名陈存华,笔名:沙云、陈樽,厦门禾山坑园村人,1922年4月28日出生于缅甸勃生直甲镇;1941年加入中共侨党。18岁始,从事缅华华文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爱乡,不图名利地位,不计较报酬,矢志不渝坚持爱国主义教育。1962年,在缅甸仰光《人民报》《中华商报》任记者、编辑,舞文弄墨宣传新中国及中缅胞波友谊。1971年回国,安排在厦门合成氨厂任办公室主任;1979年5月《厦门日报》复刊,调任记者、编辑至1988年11月离休。 参加缅华战工队 投身抗日救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祖国的抗日烽火燃烧到缅华社会。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父怀着青年人应该站在真理一边去反抗日寇及蒋家王朝的思想认识,去追求进步和找正确的组织。 家父在直甲镇新民小学毕业,至勃生华侨中学读初中。组织“读书会”,阅读许多新书、杂志,加入进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在学校,与同学们组织“学联”,开展为祖国抗日募捐活动,如上街卖花筹款等等。校长敌视学生搞抗日救亡活动,学生们公开四处张贴标语,对抗校长。学期末,家父第一个被开除,由祖父陈志道领回家。由于祖父在直甲镇的新民小学任校长,1940年,家父代课执教。1941年,因逼婚,只身到仰光只荷坦街92号仰华公学任教。在仰华,家父教中年级国语、音乐(全校);义务教励志社附设的工人夜校。仰华公学是中共侨党地下活动据点,当时主要是组织工人提高政治、文化知识,谋取正当权益和福利,指导罢工,与资本家讨价还价,为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 缅甸勃生华侨中学  后排左二为陈尊法 在仰光,家父空闲时间勤奋自学,至南勃陀街“公立书报社”借阅书本,义务在图书馆代管理员黄君珊出借书工作;与张春材、李其昌等在仰光32条街租用三层楼一间套房为美术画室,每周日整天学画,邀请张子明为义务指导老师,讲解绘画基本常识。 1941年12月8日,日寇南侵。仰华公学派张子明、家父为代表出席了在南勃陀街的公立书报社召开的“缅华战时服务团”筹备会。会后由画家张子明画大幅彩色漫画同家父到广东大街与只荷坦交角的墙上张贴。12月23日午间,日机空袭,仰光一片狼藉,揭开了战争血幕。 1942年1月,“缅华战时服务团”从仰光撤退到曼德勒,与当地的华侨抗日组织“战时服务团”合并,总称“缅甸华侨战工队”。战工队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活跃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支革命的华侨青年的文化工作队伍,在南洋华侨抗日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中,曾经发挥了它独特的战斗作用,……”(张光年:《伊洛瓦底战歌》序言)。战工队巡回公演《黄河大合唱》和其它抗日歌曲时,原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朗诵,家父与吴学诚、蔡时敏、张春材负责布景后台灯光、以跳闪的灯光,演出时音响效果(三合板茶箱拉长线作大提琴发嘣声)甚佳。家父还经常参加:贴街头标语、出版壁报等。《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在伊洛瓦底江畔激发了华侨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2年4月3日,日机狂轰滥炸曼德勒云南会馆,三名队友当场牺牲。因此,组织上决定撤离北上,战工队四个年龄比较小的蔡时敏、王一芒、王汉斌与家父,由吴学诚带队撤往国内,准备到延安学习。于是,家父与战友沿滇缅公路走到昆明。 回闽执教完婚  复原重返缅甸 至昆明,家父住在昆明圆通巷,等待安排去延安。一天,家父和蔡时敏上街,在路边吃了一碗酒糟,翌日,发高烧,迷迷糊糊,吴学诚叫辆黄包车送到昆华医院,诊断患恶性虐疾,在医院整整治疗了一个月。病愈后,同伴均离开昆明,家父除身上穿着的衣服外,一无所有。   家父拖着疲乏的双腿,趔趄到医院门口,蹲着观望来往人群中是否有相识者。恰逢家父小学的李沧浪老师路过询问,家父说明病初愈无去处境况。他是福建安溪人,正好要押着十几部载有轮胎等战时物资的车回福建,于是家父随李老师回到安溪蓬莱乡魁美竹脚村。   经李老师介绍,家父去安溪的东溪小学任教。教的是低年级班的唱游课。“唱游”课是边教唱歌边游戏,即幼儿教师。不久,高年级班的体育和数学缺老师,家父去执教。当时老师的待遇低,每月90斤糙米,外加生活补助费。他们只给90斤糙米,生活补助费被原任老师截留,家父不计较的原因,一是临时的生计,另一方面,担心他们会发觉家父在缅甸参加过组织。在安溪,家父流动执教过金谷的东溪中心小学、乌涂、龙地中心小学。...

  • 許均銓简介

    許均銓,2005年攝於澳門西望洋山腳 許均銓,1952年12月31日出生於緬甸仰光市,祖籍廣東省台山水步鎮步溪松山村人。中等身材,有一雙微黃的瞳孔,是遺傳了墨西哥祖母的基因。 祖父 許祿昌,於20世紀20年代從廣東台山縣出洋到墨西哥謀生,經營牧場,娶墨西哥女子為妻。育有二子:何泗、南滿,二女:美霞、美瓊。40年代,祖母去世後,祖父帶著四個混血子女回家鄉台山水步,安頓好子女後,祖父又帶父親下南洋到緬甸發展。父親許南滿在家中排行老二。 外祖陳成祐,原籍廣東新會人,外祖母黃貴娣,原籍廣東省台山,母親陳玉珠是出生在緬甸的第三代華僑,母親有姐弟六人,在家排行老大。           出生在華僑家庭的許均銓,血液里有漂流、遷徙的元素,60年代中他離開緬甸定居到雲南省賓川縣的賓居華僑農場,1966年秋小學畢業就遇上文化大革命,串聯、開會、抄大字報是他生活的主要生活內容,有3年荒廢了學業。1969年復讀了兩年中學,1971年春中學畢業,成為華僑農場一名農業工人。業餘愛好是文學創作。1983年定居澳門,為了家庭的生計,雖然疲於奔命,幾十年來卻堅持自己業餘文學創作。         年青時,他常嘆自己生不逢時,嘆求學艱辛。邁入花甲之年後,回視自己幾十年純屬興趣的業餘創作,雖取得的一丁點微不足道的成績,他仍感到欣慰,因為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2019年3月台北市出席世華代表大會留影 許均銓的個人著作、編著、主編等的書籍清單: 1)著作《澳門許均銓微型小說選》(華人國際新聞出版集團 出版2006); 2)著作 小小說集《一份公證書》(光明日報 出版 2010年);...

  • 旅缅传承中华文化创办“南山华侨学校” 《记父亲-孙剑锋》(作者:孙多芳)

    南山市迷人风光      首先感谢我仰光“南洋中学”第三十一届海鹰班班友蔡燕鸿同学的动员,鼓励和敦促,让我提起勇气执笔撰写此回忆文章。我的爸爸孙剑锋1917年4月19日出生在中国安徽省,凤台县曹集乡孙台村一户农家。儿时读私塾。     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国土被佔,首都南京沦陷。1938年夏天战火沿淮河而上,铁蹄踏到家乡,日寇残暴,獸行罄竹难书。国难当前,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救亡图存人人有责,爸爸立志抗战救国。毅然拜别双亲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后期。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毕业后历任十一集团军所辖第六军和二十集团军所辖五十四军干部训练班教官。几经调任,后于1943年任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第三连上尉连长,率兵打仗,成为一名远征军军人。参加过怒江防守战和1944年五月著名的滇西反攻腾冲战役。此战役,爸爸勇敢善战,率全连首先攻占腾冲城南的敌军重要据点 “来凤山营盘坡” ,立下战功。这一仗奠定了腾冲战役的取胜并迎来抗日战争滇西反攻的胜利。 南山市华侨学校孙剑锋校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爸爸保家卫国的初衷已经达到便在当年10月脱下军装退伍。暂留腾冲以教书为生计。这时候认识了从缅甸北掸邦小城南山因躲日本,逃难到腾冲的母亲,与母亲结婚后1946年阴历9月26日生下我。在我三个月大父母带着我返回母亲战前出生旅居地南山开始了新的生活,也开始了爸爸旅缅南山的教书生涯。     爸爸是保家卫国的幸存者。军校培养的素质,当教官的历练和战场上出生入死带兵打仗的经历给爸爸在创办 “南山华侨学校” 和为南山华侨与侨居地的官(五十年代前南山是土著人崩龙族土司官的官邸所在地)民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及开拓华侨在南山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有了用武之地。从而自1947年春之后的二十来年间全身心的投入在爱国,爱侨的事业上。 南山市崩龙族土司与南山华侨在一起,第三排左一穿白衣白裤站立者为陈堂老师      爸爸生性乐观,豁达,正直,平易近人。与南山的侨领一起领导南山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南山的土司官很尊重汉人(南山人们对华侨的称呼)当地的崩龙族及掸族和印度,巴基斯坦侨民也与汉人和睦共处。侨领们把南山的侨务工作做的有声有色,爸爸也赢得了尊重。南山周边远近,人们都知道南山有个孙老师。到了南山只要用缅语说找中国老师就会被带来见爸爸。中国老师成了爸爸的代名词。     南山是海拔5332英尺高的高山小城。其南有皎脉,东南是昔博,东边有帮隆,东北是南渡。主产茶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建了一座英国人的红茶厂。有所南山唯一的最高学府七年制的英缅文学校(后来升级为九年制),还有小水利发电站供城里居民晚间用电和在高山拦溪筑坝蓄水引入居民家的自来水。小城南山只有一条依着山脉走向,西高东低而修,全长约6-7公里柏油路面的一条主街道,贯穿全城形成主城区。街道两边或傍山修建或靠豁筑架盖起房屋。房子多为铁皮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按民族聚居和商铺聚集的特征将这条主要街道划分成三个街区。西头一段地势较高的中国人聚居区是汉人街,中间一段较为平坦居住部分掸族是摆夷街(摆夷是南山云南人对掸族的称谓)东段位置最低是南山的商业中心叫做“老街子”这街区也是母亲出生有外祖父家业的地方。摆夷街和老街子的居民多数还是中国人,摆夷族次之另外混居为数不多的印度及巴基斯坦侨民。土著人崩龙族和有些掸族则居住在主街道分叉出去的山上。 南山市汉人财神庙与观音庙...

  • “钻石婚”老人讲述浪漫故事:一碗云吞面就是婚礼大餐 – 中国新闻网

    广州日报2021-08-15 05:59:40   七夕节记者走访养老院一对“钻石婚”老人 听听他们不一样的浪漫故事  一碗云吞面就是婚礼大餐 蔡伯和刘姨结婚60多年,从未吵过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 实习生沈昊雯   2021年的七夕节,对于广州市松鹤养老院88岁的蔡伯和90岁的刘姨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在养老院里,他们每天都是形影相随、出双入对。每天的相伴、相随,相濡以沫,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常态。   但是当记者问到他们的爱情故事时,老两口说出了一段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一碗云吞面就是他们的婚礼大餐,这些在现代人眼里不可思议的故事,是他们婚姻生活的开始,从此他们一路相伴,至今已是60多年。   在采访的最后,蔡伯许下对未来的期盼:“我就希望和老伴互相扶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我还希望新一代好好成长,帮我再看看社会的发展。”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还忙于工作   蔡伯和刘姨的相遇相识,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年轻时他们并不在一个地方,后来是被各自单位抽调去广州芳村做干部,才遇到了彼此。   “他很开朗聪明,又肯做事,懂得体贴关心别人,还没有不良嗜好。”一起过了大半辈子,刘姨给蔡伯的评价还是始终如一地高。而蔡伯对刘姨的评价,也是一百分:“她热情善良,总之各方面不错!”就这样,他们俩互相欣赏,相识6年后步入了婚姻殿堂。   不过,说起两人的婚礼却是有点儿啼笑皆非。结婚当天,蔡伯刘姨还在忙工作。直到同事提醒,刘姨才想起来。她下了班急急忙忙回家换衣服,母亲做的饭都来不及吃,就提起自己的行李,坐上同事的自行车,去到新郎蔡伯的家——一个12平方米的宿舍。   “那时候我带了一张被子、两个枕头、一套衣服、一双鞋就跑过去了,结果去到那里,他还没下班,人影都没见到。”在这个新婚的家里,只有两张木椅、一张书桌、一块床板,连张席子都没有。   还没来得及思考,刘姨又立即赶去参加蔡伯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仪式。“我印象很深刻,那个仪式有两百多人参加,证婚人还是单位领导。”   “我妈妈后来总是跟我说,自己嫁女儿最便宜,只花了一毛三分钱。”这一毛三分钱,是刘姨母亲参加婚礼的路费,她帮女儿把定制好的被子带过去。...

  • 缅华图书馆与老馆长叶克清的故事(侨挚友)

    王起鹍 侨挚友   2021年8月5日,由仰光庆福宫主任杜志运(杜子明)发来唁文:缅华资深图书馆前馆长叶克清老先生已於本月五日不幸逝世深为悲恸。叶老先生情系桑梓、热心教育、服务馆务、造福同侨。先生致力推动华文教育发展,倾力亲为,令人感佩。叶老先生之辞世,乃缅华文化界之损失,人虽逝别、且精神不朽,望叶老先生一路走好、家人节哀顺变。        2021年8月8日,由仰光庆福宫主任杜子明发来唁文:惊悉八月五日己故叶克清先生夫人庆福华文学苑前老师黄英珠女士今日不幸仙逝,殊感悲痛!黄老师一生献身华文教育、热心缅华妇女協会会务工作。我们深切怀念她对缅华教育和侨界所做贡献。谨向家属表示沉痛哀悼,望自自强、节哀顺变! 缅华图书馆与老馆长叶克清的故事 赤子情怀   缅华图书馆老馆长叶克清,他年轻时从中国到缅甸后,从事新闻业十多年,直至1964年华人报刊被政府停办。叶老先生总结了文娱广场的两个积极影响。第一,文娱广场体现了缅甸华人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没有了旧社会饮酒赌博吃喝玩乐的恶俗,取而代之的是“有文化水平特征”的新作风,“既省钱又健康”。第二,春节广场活动不仅是缅甸华侨、华人的传统,因为举行了多年,在仰光当地也已经很有影响,来参加的缅甸朋友越来越多,增进了华人与当地人的交流。第三缅华图书馆,以书为媒服务侨胞,对传播中华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缅华图书馆成立于1946年,由杨章熹先生创立,馆址设在南勃陶区16条街上段三楼,面积只有二十多平方米,却藏书三千多册,极大吸引着和满足年青学子求知渴望,这些好学的年青学子,大都成为日后缅华社会的精英分子,对缅华社会作出许多贡献,知识的源泉成为贡献社会的力量。 公立书报社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纷飞,远在缅甸的华侨同胞迅速集合了抗日救亡的大军,“福建公司”、“广东公司”和“云南公司”等93个侨团在仰光召开联席会议,组成“缅甸华侨救灾总会”;30余万缅甸华侨加入了增筹捐款,义献物资的队伍,将报刊、演讲、歌咏和戏剧等与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厦门到缅甸的杨章熹加入了这场运动,他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首倡成立了“缅华教育人协会”,继而又搞书报流通活动。在他的一番奔走呼号,募筹经费后,缅华图书馆的前身——缅华公立书报社在此时有了雏形。   随着战火的升温,杨章熹将自己首创的教育人协会、妇女协会以及学生救亡联合会都附设在书报社,书报社成了缅华革命青年读书、聚会、联络的据点。1942年缅甸战役爆发,书报社被摧毁。抗日战争结束后,在杨章熹与朋友们的努力下又成立了缅华公共图书馆。但随着杨章熹的回国,图书馆的运行再次陷入停顿。 回国前1952年杨章熹在缅甸南洋师范中小学校(后改称南洋中学)留影   直到1957年,在缅华各界人士的筹建与资助下,缅华图书馆才重新创办起来。在缅华各界人士、社会贤达支持下,购置了广东大街与23条街角四层樓四个房间一体,地方宽敞、交通方便,是缅华各界及求知好学青年的活动场所,在当时,缅甸华商商会大厦尚未落成,武帝庙大厦尚未动工,因此,缅华图书馆成为一个好去处。后来搬迁到广东大街武帝庙大厦二楼,更方便了年纪老的读者前来阅读,每天开敦至晚上九点,有象棋、军棋、王棋、书报杂志、小说、连环画等,借书还书,下棋看报,热闹非常,老年、青年、少年、儿童,在这里乐融融。 书香缅华   缅甸华侨图书馆座落在首都仰光市玛哈班都拉路六百二十八号,门脸不大,但黑底金字的图书馆匾额却极为醒目。...

  • 一缅甸美女斥资上亿要干这件事(缅甸中文网)

    Original 缅甸中文网 缅甸中文网 当下的缅甸,真的是太难了!疫情的阴霾仍未过去,国内多地又接连爆发洪涝灾害。眼看着同胞的房子被淹,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这几天的暴雨,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幸好,面临灾难的我们,身边还有一群勇士,帮助那些困难同胞渡过难关。 Khaing Hnin Wai是一名演员,但她更出名的一个身份就是慈善人士。由她成立的公益组织,已经收养了50多名“弃婴”,成为了50多个孩子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Khaing Hnin Wai还聘请了一些女性进行培训,每天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更让人感动的是,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Khaing Hnin Wai决定盖一栋价值上亿的四层楼别墅,让孩子们搬进去居住。 作为一名热衷于慈善的人,Khaing Hnin Wai的善举远不止于此。平时的生活中,Khaing Hnin Wai就经常采买物资,送给那些贫困老人和贫困家庭。疫情期间,Khaing Hnin Wai更是非常忙碌,捐款捐物资,帮助同胞度过难关。...

  • 缅甸中华总商会接种疫苗场地设施即将完工 – 缅华网

    文章导读:缅甸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自费报名接种中国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不久疫苗即将抵达仰光(估计8月15日之后)。目前报名之后的银行交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种植疫苗的地点已经选定,并进入紧张的建设当中。 缅华网2021.08.10讯 总指挥林文猛(中)、何其林主任(右三)、赵德仁副主任(右二) 缅甸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自费报名接种中国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灭活疫苗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不久疫苗即将抵达仰光(估计8月15日之后)。目前报名之后的银行交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种植疫苗的地点已经选定,并进入紧张的建设当中。 督瓦那苯密活动广场(Thuwanabumi Event Park)入口处 2021年8月9日下午2时,中华总商会会长疫苗接种工作委员会总指挥林文猛、何其林主任、赵德仁副主任,在负责疫苗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正在紧张有序建设当中的临时接种场地。接种地点位于上勃生堂路(Upper Pazundaung Road)的督瓦那苯密活动广场(Thuwanabumi Event Park),该广场可以容纳500辆以上的汽车,场地很大,能比较有效防止集聚感染,非常适合作为临时接种疫苗的地点。 地图显示 据悉,该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地点由缅甸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林宝泉先生免费提供,缅甸中华总商会出资搭建。场所设施配备齐全完善,共有三个大棚,两旁大棚为接种区,中间大棚为休息区。其中功能分区还有等候室,接种室,医护休息室,接种人员休息室,卫生间,洗手台等等;水电设施齐全,配备空调,地面铺设地毯。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是专业的医护团队。 施工中的大棚,周围可以容纳500多个车位 视察场地大棚 铺设地板...

  • 《空軍古老的故事、慢慢的講》抗戰首批女飛官傅禎彝女士〜她的一生(蔣彤雲)

    空軍上尉時的傅禎彝英姿煥發。(傅禎彝女士外孫蔡元瑋提供) 10多年前,我曾經在地方一個中功率電台主持節目,節目名稱是「風的故鄉」,每集邀請一位新竹人談他們孳孳不息的人生,來賓不是企業家、更非政壇人士、也不是啥大人物,都是基層、甚至是社會底層的工作者,有腦麻絲棉畫家、有被大火焚身的玻璃工藝者、飛鷹救難協會熱心志工、美髮師、慢飛天使、養蜂人家、登山嚮導、有傾其所有財富照顧三百隻流浪狗的科技人、還有輔導非行學生的高中教官、生命線義工……,都是社會裡的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了不起的大事紀,他們的故事很教人尊敬和感動。 我非常享受在錄音室裡,倆人自然隨性對話的感覺,大概節目質感還行,曾經代表電台角逐金鐘,不過在各電台最頂端的節目中,尚未入圍便鎩羽而歸,這並非今天強調的重點,我要說的是,民國94年曾經錄訪我國首批女性飛行員之一傅禎彝女士,傅禎彝民國9年生,45年,曾獲得第七屆國軍政士,是空軍史上第一位女性國軍政士,很不簡單。 飛行機大隊 民國26年,對日戰爭爆發,日軍無論戰機性能與數量遠遠超越我國,空戰中,我國飛行員犧牲慘烈,因軍事所需,中國空軍前身航空委員會成立飛行機大隊,正式招考滑翔機飛行員,當時國力貧困物資缺乏,滑翔機機身用木材打造,比較金屬打造的動力戰機,木材較易取得,且製造過程較動力戰機簡單的多,滑翔機最大優點是飛行途中寂靜無聲,能在敵人神不知鬼不覺狀況下深入敵營進行爆破等突襲任務,滑翔機所建立最顯赫戰功應屬二戰期間,德國攻打希臘南方克里特島,那時德軍空降部隊除了傘兵,滑翔機大隊是他們的秘密武器,德軍利用滑翔機深入敵營,短短兩個星期便攻下深具戰略地位的克里特島,那場戰役中,德國充分利用滑翔機無聲無息的優勢,發揮突襲效果,滑翔機也因此引起世界矚目。 傅禎彝女士祖籍山西太原縣,投考軍校是受到父親影響,父親是保定一期的騎兵,經常騎著高大駿馬巡視部隊,從小她便騎著小馬跟在父親後頭,在軍營幾個部隊裡巡來巡去。 從軍報國 傅禎彝就讀中央大學附中二年級時爆發蘆溝橋事件,蘆溝橋事件正式開啟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日本在東北進行無情轟炸,她與母親和三個妹妹不時的躲空襲,日軍每一次空襲之後,便在地面投下燒夷彈,燒夷彈所經之處,到處斷垣殘壁滿目瘡痍,每一次躲過空襲之後,都會讓她失去幾位親人,目睹親人死的死、流離失所的流離失所,每個人的臉上露出躲過今天的空襲,不知明天會如何的恐懼,教她深為悲痛。 當時獲知航空委員會成立滑翔機大隊,正招考滑翔機飛行員,傅禎彝瞞著雙親與三個妹妹獨自前往四川鳳凰山報考並獲錄取,滑翔機大隊前後招考兩批飛行員,兩期近百名學官裡女生17人,第一期2位,傅禎彝是第二期15位女飛行員中的一員,17人成了中華民國最早的女性飛官,在完成3個月入伍訓之後,傅禎彝方才寫信給父母報平安,父母這才知道她沒有返回中央大學附中繼續高中學業,而是進了軍校,信中她稟告父母從軍意志堅定,父母深知她的愛國心,知無法阻止,只好由她去了。 在四川鳳凰山滑翔機訓練班裡,17名女性學員與其他男學員一樣,得通過初級、中級、高級三階段完整且嚴格的訓練,初級學地面課程,訓練所使用的滑翔機構造簡單,幾根支架打造成的飛機,駕駛座在機腹上方,機腹形狀像極了關公手裡握的大刀,沒有輪子沒有機艙蓋,駕駛座前方是操縱桿,滑翔機在地面滑行時,飛行學員得學會無論在任何速度下都要讓機翼保持水平、保持平衡。 中級課程是學如何讓滑翔機飛上天,因為不是動力機,所以得靠人力才行,怎麼靠人力飛上天呢,傅禎彝女士說,學員坐在駕駛座上,機外站著一排人,機外的人用非常粗的橡皮筋拉著滑翔機向前奔跑,當滑翔機滑行一段距離有了一定的速度之後,一聲喝令,機外的人突然鬆手讓橡皮筋脫離滑翔機,這時滑翔機便飛上天了,克難的很。 高級課程則是用動力教練機拉著滑翔機飛上天,當滑翔機被拉高到數百公尺高空中,教官鬆開動力教練機與滑翔機之間的脫勾,這時學員得獨自在高空中操控高度、速度、與方向,滑翔機雖具有寂靜無聲的優點,但是當飛行員深入敵區,卻有返航不易的缺點,抗日戰爭期間不時發生滑翔機飛行員殉職事件,與傅禎彝同期兩位熟悉的女飛行員便在深入敵區後被擊落殉職,由於滑翔機飛行員折損率高,航空委員會招考兩期滑翔機飛行員之後,便停止招生了。 傅禎彝在那一次的錄訪中回憶訓練過程說,即使是女生,和男學員一樣照樣按教官的要求照表操課,沒得通融沒有特權,一回訓練,她駕駛的滑翔機與教練機脫勾後,滑翔機突然迅速向地面俯衝,最後重摔墜落,滑翔機經這麼一摔,頓時成了一堆散木,教練跑來看到滑翔機已成一堆散木,揚言要將她退訓,她因為從高處急速墜落,跌的不輕,半天站不起身,擔心被退訓,咬牙苦撐,雙腿痛的不停顫抖,終於站了起來,不過那次摔機造成她脊椎受傷,一生飽嚐背痛之苦。 往後,她更嚴謹的進行每一次的飛行訓練,終於結訓,傅禎彝正式成了空軍少尉軍官。 熱心義工 民國三十七年,傅禎彝來台,當時滑翔機飛行員只能算是半個飛行員,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只能從事文職,她先是在空軍總部任職,官拜少校,丈夫高煜是新竹女中人事主任,傅禎彝遂請調新竹基地,再後來報考教官,並轉清大任教官,她好媽媽慈祥的特質與視清大學生如自己孩子一般,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62年,傅禎彝以中校屆齡退休,但是學生與校方極力留人,她以文職繼續留在清大,直到79年,70歲時在清大師生依依不捨中正式退休。 傅禎彝女士與先生高煜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新竹生命線王輔天神父是倆人的老朋友,夫妻倆為一位深愛台灣的外籍神父,甘心離鄉背景為這塊土地付出而感動,兩人退休後加入義工行列,回饋他們熱愛的社會,他倆先是在新竹醫院當義工,之後參加了長青學苑、文化局、玻璃工藝館等義工團體,夫妻倆加入多個義工團體服務社會,民國89年,二人同時獲得內政部頒贈義工最高榮譽金駝獎章,表揚兩人對新竹市、對社會無私的奉獻,她說當義工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熱忱的好朋友,其實是收獲多於付出。...

  • 苏才华老师《仅以此文悼念敬爱的苏才华老师》(张元兴)

    (1)坎坷的童年 苏才华老师原籍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县人。1935年出生于缅甸岱枝小城。1942年日寇入侵缅甸,七岁的他随大哥大嫂和二哥等四人逃难。他们冒着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机关枪的疯狂扫射,奔命于千里险峻,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上。有一天,他们逃难到著名的惠通桥边,为了躲避天上日本飞机的轰炸,他和大哥跑到附近的小山包躲藏起来。但是一颗炸弹在他兄弟俩的不远处爆炸,他一时惊呆了,一块弹片击中大哥的头部,鲜血涌流,眼睁睁地看着大哥满身鲜血倒地惨死。他和二哥陪着大嫂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家乡。但是旧中国国衰民穷,家乡一片荒凉,年幼的他只有与大人一起下地干农活,吃了不少苦头。1945年抗战结束,1947年联合国难民署派轮船到福建接送难民返回缅甸。他们随船重返缅甸岱枝安家。在岱枝完成小学后,就读仰光华侨中学。 (2)初露锋芒 展现才能     大概因为他从小经历战争的残酷,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在农村艰苦生活和劳动的磨炼。他做事刻苦耐劳,认真严谨,而且比一般同龄的同学懂得更多事理。当他进入高中的时候,住校的学生急增,需要一位管理老师,在老师们的推荐下,由苏才华同学兼任舍务老师,实行半工半读,这样也可以減轻家里经济负担。由初出茅庐的学生管理学生能管好吗?开始有的老师质疑。但他以满腔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对远离父母住校生关怀备至,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若有同学生病帮找医生,安排病号餐细心照顾;有的同学不守纪律或違规就会苦口婆心的教导,让同学深受感动。得到住校生普遍认可。他坚决监督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住校生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以及关于住校生的作息时间制度等等。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校纪校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多数从华中毕业出来的学生,不抽烟、不喝酒、不说髒话、不骂粗话;遵守纪律、诚恳朴素、刻苦耐劳等好作风、好品质。这与当时学校的严格管理是分不开的。这里就有他的一份心血和功劳。 (3)成家立业 成绩斐然     1958年他离开学校后,和两位兄弟前往上海学习胶版(平板)彩印技术。1960年又前往日本学习凹版印刷技术。1961年创办模范印刷厂。由于上海师傅的无私身传言教和他们兄弟刻苦学习,掌握了印刷的原理和基本技术。加上他们的勤奋和创新精神,把该厂建设成缅甸第一家具有國际水平的胶版彩印厂,填補了缅甸过去无法印刷国家领导人肖像及大型彩色的空白,打破了彩印技术的壁垒。与此同时也为缅甸培养出第一批彩印技术人材,后来成为仰光各个彩印厂的技术骨干。他昰缅甸彩色印刷的"奠基人",为缅甸印刷业的提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他和陈玳芳校友结婚。育有四男二女。成立家庭后不久缅甸政局突变,对外侨的工厂、商店、银行、学校全部"国有化"。他们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一夜间化为乌有。为了生存,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决心,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再度创业。在无资金、无设备当局种种限制的情况况下,凭借他多年的经验,重操旧业在家开办小作坊。由他自己设计制造,所需零件、材料到废旧收购店的一堆堆废铜烂铁中寻找,然后自己当锉工丶锻工、焊接工制作零部件,拼揍成一台简易的双色塑料印刷机,並投入生产,赢得了"国有化"后的第一桶金。在他们夫妻共同努力下家庭和睦事业发展。先后培养六个子女完成大学教育,其中四个出国畄学,个个学业有成。老大子承父业,老二成为缅甸著名摄影师。二个学医,一个自营商贸公司。老三秉承父母基因,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尊重长者,关爱父母,放下在美国的优裕生活返回仰光照顾父母,协助料理家业。1973年苏先生在自制第一台双色塑包印刷机成功后,又親自设计和制造了五色彩色凹版印刷机。这一成功,轰动了全缅印刷行业,也推动了缅甸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 (4) 热心公益 淡泊名誉     当他的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他始终不忘社会的责任。积极参加缅华社团的活动和公益事业。每年尽力捐款支持社团的活动,并向慈善机构捐赠善款。入乡随俗他还热心宏扬佛教文化,独自捐款修建修行房。并为岱枝康济寺的建设出谋献策。使之成为仰光一带香火兴旺的寺庙。缅属各地的有关佛事活动也乐意听取他的意见,并向他求助。      他十分关心缅华的华文教育,担任东方语言与商业中心副董事长和福建同乡总会文教组长,关心祖籍国外派到缅甸支援教学老师们的生活,他经常在节假日请外教老师到府上用餐,一批又一批外派老师都非常感激,使他们感到他乡遇故友,十分温暖,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他还担任苏氏芦山堂副理事长,华商会祕书组成员,慈善会理事等职务。他担任华中校友会副主席一职二十余年,几届期满换届改选,由于他在校友中德高望重,都有意推举他当任主席之职。但他总是推荐年轻热心会务的校友担任,自己甘当绿叶。他这种谈泊名誉谦和的精神,难能可贵,让人敬佩。...

  • 山区农场点滴《 忆杜子福老师和我们在一起(一)》(舒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世界政坛风云黑压压地笼罩着东南亚小国。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告别了世代旅居的南洋回到祖国。 自此,我们的藩邦华侨、华人身份转变成了归侨(归国华侨)。 杜先(南洋习惯对老师的尊称)是缅甸仰光海燕歌舞团的副团长,是一位文化艺术及教育工作者。他的每一举步都带有舞蹈艺术的气质,然而他也和众多缅甸归侨一样,怀着无限的憧憬和理想回到了祖国,又共同走进了人称夹皮沟的闽西山区— 福建宁化泉上华侨农场布尾生产队(简称泉上农场)。 归侨们从大都市转到深山落户,从思想上,从生活上是多么极大的大转弯,也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但生活的道路不可怨悔,因为那是时代命运的选择…… 山区农场,是一眼望去不见平地的深山黄土岗。可以骄傲地说:杜先和归侨们一样用身上的汗水浇灌了黄土坡,是名副其实的开辟山区农场的佼佼者。 在山沟沟的贫瘠土地上,人人日耕夜作,早出晚归,乏味的山区生活,远近百里地的山民甚缺文化娱乐。山区的农活虽然非常繁重艰辛,但没能减弱杜先对音乐舞蹈的喜爱,他为我们生产队组织了有十几人的文艺宣传队。 我们这一支文艺宣传队在山村赶集的日子,在大雪纷飞的严冬,我们一起提锣鼓敲器乐,一起踏雪地走山路。我們不畏艱辛遠去十多公里的深山村落、公社大队,为当地的村民慰問宣传演出。我们的文艺宣传队虽小,但所到之处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我们的鼓声, 我们的歌声,给山区人们带来了欢乐,为枯燥寂静的山区生活增添了勃勃生机。     风风雨雨的农垦岁月,家家户户守望相助,乐也融融。 每当夜幕降临时分或农闲时季,由于杜先的为人豁达随和,因此在他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年轻朋友,在那儿饮茶谈笑风生载歌载舞。大伙的欢笑声还带动了他家中的小儿参与扭扭摆摆,有时连阿嫲(杜先的母亲)都被引出来手舞足蹈,那情景真乐趣无穷……。 杜先原本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儒雅书生。山区的风霜,烈日的耕作,改变了他文质彬彬的容颜,但掩盖不住他身上炽热的文艺细胞。劳动的号子声、可亲的赶牛老汉、赤脚医生、五好战士、火热的夏日双抢(指农作物抢收抢种)、黄土坡上的拖拉机等反映农田劳动、好人好事的文化节目,杜先都能即兴创作。 夹皮沟似的山区农场,因为有个能歌善舞的杜先,所以每逢节日假日,生产队里就有声声歌翩翩舞,让人们消消疲劳,享享娱乐。 忆往昔,杜先和我们垦荒后的农场:贫瘠荒凉的黄土坡焕然一新,山坡上是一层层梯田一座座果园,山坡下是一块块秧田一片片菜园。我们春來观赏满山桃花,夏秋一起在门前吃西瓜,冬雪天一起围炉品尝香茶…… 时过变迁,在农场的归侨都各奔他方,当年那种田园写意,如今怎么也追不回。...

  • 不废江河万古流——悼念苏才华老师(更生)

    这是沉痛的日子——8月5日(周四)晚九时半左右,(缅甸时间8月6日(周五)早上八时许),身在美国盐湖城的大儿媳妇(年轻的遗孀)声泪俱下的告知她家公(苏才华老师)感染新冠肺炎离世的消息。             晴天起霹雳,悲风传噩耗。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突然,忒震撼,揪心不已。顿时心里翻涌起一波波浪潮,内心有说不出的沉痛。             泪洒在纸上,我要忍痛写下对苏老师的悼念。             眼前飞扬着苏老师鲜活的面容。一幕幕往日的情景拉开了我的眼帘。             1957年我以插班生到华中读高中二上,苏老师是舍务老师,成了我们这群离家住校的学子生活起居的监督和关心的守护者。他严谨却不失关怀。培养我们作息有规律。倘有学生病痛未能以备用的药物治愈,他就带到附近“怀都(Wiketaw)”的“模范(Sanpya)医院”诊治。至今还荡漾着他语重心长的教诲。 图为早期华中教师足球队,前排左四为苏才华老师。             而后,他为了自家的前途发展,兄弟仨往中国上海的印刷厂当学徒。学成后在仰光的“基里路(Keighly Street)”开设“模范(Sanpya)印刷厂”。凭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把印刷厂办的风生水起,成了行业的翘楚。然而好景不长,工商业收归国有的厄运摧毁了他们辛苦的经营。但他们没有倒下,经过一番的努力和拼搏,东山再起,在亚弄(Ahlone)区以“Nyunt”的字号启用胶版(Offset)印刷问鼎印刷界,还自制胶版塑料胶带印刷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工作如日中天,蒸蒸日上,至今兴盛不衰。             事业有成的他也不忘造福社群。儿女长大后,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具备的才智学识,身心投注到社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