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阿凱"

  • 侨友动态
    绿叶红花谐音扬(文╱阿凱,图╱徐嘉欣, 黃茹, 王锦倩)

    五湖四海叶声传 侧耳倾听音如簧 细瞅卓君銜绿叶 努嘴扬眉音域高 . 绿叶红花谐音扬 经典名曲暖心房 童叟研习不停歇 非遗传创志气昂 . 註:卓叶君是一位非遗树叶(花瓣~金叶笛~迷你笛)的推广者,是一位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一位馬来西亚爱国归侨。他用毕生的精力钻研和创新并培养出新一代的树叶吹奏传承人,让这项非遗文化発扬光大——我为卓叶先生的精神而感动! 图片:取自海南师范大学纪录片《叶声》里的截图。该片荣获第六屆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华南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他们很棒! 2024-01-12於香港...

  • 侨友动态
    树叶吹奏传承人—卓叶(阿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树叶吹奏追梦人卓叶,原名卓忠明。祖籍海南万宁市。1945年4月生于马来亚马六甲,1953年12月回国。暨南大学毕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曲协广东会员。深圳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树叶吹奏代表性传承人。香港艺术家协会主任委员。深圳信息学院-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创新研究所树叶吹奏导师。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艺术顾问。近40年来曾为国内外民众、国家领导、专家使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演示讲座传承一千余场。 几年前,我在老挝华侨(香港)联谊会举行的春节联欢会上,与卓叶先生同台相遇。他与该会的林爱春主席是暨南大学1965级的校友,应邀由深圳前来参加大会作树叶吹奏表演。而我则是与林爱春主席五十年前于昆明华侨补校理农二班时的同班同学。在茫茫人海之中,我们有缘相遇香江。也许都是归国华侨,有着共同的经历,互相了解,畅所欲言,似曾认识。他除了喜爱树叶吹奏,羽毛球教学(培养了几个市业余冠军,一个全国业余季军,用英语上课),还喜爱文学写作。文字的力量使我们成了多年的好朋友。他的许多诗赋和文学作品都由我们推荐给了美国南加洲“缅华网”和缅甸仰光“缅华网”,以及印尼华文日报“東盟园地”登载,众多读者喜欢他的文采多样,见解独到,文图并茂,标新立异,随手拈来,有的为他设立了【卓叶】文案专栏,方便网民查询。         一 卓叶先生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树叶吹奏酷爱者。他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時光,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习各种树叶、 花瓣、金箔片等的吹奏方法,泈于发明了花瓣~金叶~迷你笛~卷金笛~金叶笛(获国家专利)五种新型小乐器,虽然在当下不太显眼还难于驾驭,但是,他衷心期盼在世界乐器大花园里增添的这五朵小花,逐渐被人们接受,丰富民间的音乐生活。当下越来越多的媒体和民众给以了许多关注和赞许。 二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十数年来,从舞台、歌本、光碟、电视、电影、生活、视频里出现的数千首中外名曲中,潜心选择,刻苦练习。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的支持下,他先后30年出版了分别用树叶~花瓣~金叶~金叶笛吹奏61首中外名曲的4个视频专辑,开了新列。并且,他于2019年10月1日将花瓣吹奏《我和我的祖国》、《甜蜜蜜》、《鸽子》等15首中外名曲吹奏曲视频献给伟大祖国70周年诞辰。于2021年7月1日将金叶笛吹奏《我爱你中国》、《汉广》(古诗词,蒋波曲)、《喀秋莎》等15首中外名曲献给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创建纪念日。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准备用迷你笛吹奏《歌唱祖国》、《久久不见久久见》、《兴隆情歌》(卓忠 明词,罗时宪曲)、《树叶情》(陶一词,罗时宪曲)、《飘落》等15首中外名曲和本地及本人原创歌曲吹奏曲,献给伟大的抗战周年胜利日,以此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感恩伟大的时代。他有著非遗传承抱负敢于创新,目标不改初心不变,为传承培育下一代,朝向明天努力追梦。 。 三 他是一位杰出的非遗树叶吹奏代表性传承者。他说吹奏者要用嘴唇气流将树叶等的单簧片吹响(成功了60%),并且用意念牢牢掌握吹奏声音的强弱、音调、音质、音速和情感等,需要克服的难度远比钢琴等乐器演奏者大得多,难得多,而且是在“根本性”音准方面出現现控和固定差别。树叶吹奏是纯大自然音乐,没点没调没音,不经任何加工,全凭吹奏者的嘴皮子吹气与意念吹奏出來。非遗树叶吹奏是历史悠久纯大自然的音乐,現代文化艺术是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历经干百年精雕细刻发展而来的。非遗传承与现代文化共融,创造与時代共进,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互相借鉴,交流和发展。                       2018年春光明媚三月天,中国台湾新北市树叶吹奏艺术协会举办第十届台日韩香港树叶吹奏艺术交流大会——五洲四海叶友奏响友谊歌。卓叶应邀出席了大会,吹奏一曲《鸽子》,主办方称赞他“功底过硬”, 受到热烈的欢迎。他写了一首诗赞美四海叶友真挚的友谊。 《叶声传四方》 四海叶声传,乐人聚一堂。...

  • 华文文苑
    勇敢追梦人 (阿凱)

    人生旅途, 每個人每個阶段, 都會有各种夢想, 激勵着自己, 朝向目標不懈拼搏。 。 人生旅途, 不怕岁月催人老, 敢与時间爭奪, 坚持信念, 朝向理想不懈奋斗。 。 人生旅途, 不怕路途崎嶇坎坷, 艰难险阻, 只要意志坚强, 朝向明天努力追夢。...

  • 侨友动态
    秋愁(阿凱)

    這是2002年5月間阿亭回廈門探望四姑嬤時的留影,相片里右边穿白衣的是阿亭。 一个深秋的夜晚,阿亭还没有睡意,坐在窗前,瞻望夜空上星星,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往事……  刚上初中一班的她,母亲带着十二岁的弟弟和九岁的妹妹申请来香港与丈夫团园。母亲对她说:“你已經超齡了,去不了香港,你又想继续读书,留下來和兄長一起生活,互相照顾,待有机会每年可以学生的身份申请去香港探亲”, 世事难料,谁知道而后的几年,遇上各种政治运动, 梦想变得遙遙无期…… 阿亭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像她非常敬慕的四姑嬷一样,当一位妇产科助产护士,为乡村人民服务。 剛滿十七岁那年,她刚升上初中毕业班,就把愿望告诉她的班主任,希望推荐她报考护士专业学校。可惜机不逢时,“文化大革”期间,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都停课了,她的愿望也成了泡影,失望地回新垵村“防保院”与兄長一起生活。这是她父亲的祖屋,土地改革時分配到的。 这所“防保院”是新垵村著名的“邱振祥大厝”。是她的祖辈於160年前在安南(即越南)打工,经营橡胶发了 财,回乡建造的,是一座闽南侨乡特色的红砖大院,依山傍水而建,力求世代昌顺。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人民公社体制,邱振祥大院归大队管理,租用为卫生所,村民们称为“防保院”,院内设有中西医和妇产科。 阿亭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大院里,受到“四姑嬷”(闽南语)的熏陶。四姑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信仰者,终身不嫁。经常听到她老人家这样教育晚輩:“施比受更有福”,要乐于助人,要当患者如亲人。为了方便接生婴儿,大院的后院楼下设有接生室,她晚上特地住在后院楼上的左側耳房,阿亭住在后院楼上的右側耳房,村民半夜三更敲门求诊,阿亭经常替四姑嬷背着医箱,陪老人家一齐出诊…… 当時农村提倡培養“赤脚医生”,四姑嬷已經是70多岁的老人,看重阿亭的性格,脾氣好,心情溫柔,善解人意,很符合她的要求,更难得是本人也很喜歡這份工作,有意思培养她。 老人家对阿亭說:当一位妇产科助产护士,最重要是要有爱心和牺牲自己的精神,吃得起苦,風吹雨打,有急需時都要出诊。  阿亭常遇上一些产妇大哭大闹,要死要活的情况,她牢记四姑嬷的教导,学会用温柔的语气开导产妇,教她们坚持忍痛并安撫她们要當媽媽了;每当新生嬰兒出世时,看到母女,平安無恙,她感到这是最大的快乐! 在四姑嬤的细心指导下,防保院保持著较高出生生存率。阿亭的真诚和热情赢得新垵村亲友们的称贊,对四姑嬤这位高尚医德,乐善助人的老人,至今怀念着她…… 命运对每個人来说,是无法预知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阿亭的兄長在大队办的农中教书,却因家族的历史和父母的海外关系,遭到批斗和私刑,不幸賠上一条腿,殘废了!她傷透了心,但她坚強的毅力和忍耐,顶着逆境。幸好,村里的大队長和热心肠的村民关心她們兄妹倆,为她的兄長奔走求医,然而还是无法摆脱病魔折磨,夺走了兄長的生命….. 1970年,已是23岁的大姑娘,本來不想嫁人的她,由親友的介紹,遇上了一位由外地回乡探亲,来寻找亲生父母下落的緬甸归国侨生,一見傾心,经半年的互相了解,在兄長和四姑嬤的作主之下订了婚,71年相約在杭州美丽西湖畔、乘着浓浓诗意的秋天,平湖秋月亭旁,对着湖光山色的美景,泛舟西湖享受浪漫的時光……远在香港的父母弟妹也为这千里一綫牽的传奇緣份而高兴。...

  • 诗词歌赋
    贊缅华笔友会(阿凱)

    您是灯塔, 照亮啟航的方向, 六年來的历程, 一条紐带牵引緬华文友,  隊伍不断壯大。   您是雨露, 滋润着文友的心扉, 六年來的关怀, 让驃国游離海外的浪子, 有了家的感覺。   您好比阳光, 帶給缅华文友勇气和希望, 是缘份凝聚在一起, 是愛好中华文学赤子心, 帶給我们豐厚的诗篇, 祝愿《緬华笔友会》不断成長 !   2020-12-24 於香港 ....

  • 诗词歌赋
    祝願大家平安健康(阿凯)

    新冠肺炎,肆虐人类, 宅在家中,微信問候, 非常時期,非常牵掛, 言語不多,深深祝福, 真誠送上,心願一個: 祝願你我,平安健康, 迎接希望,迎接曙光!   2020.04.12 於香江   ...

  • 侨友动态
    老同学( 阿凯)

    十月二十三日,我的手机里收到A老同学发来的信息:“阿莲从泰国经澳来到了香港,后天在荃湾见面,阿兰给你的微信收到了吗?” 接着,C同学再打来电话:“后天有一个老同学茶聚,邀请你参加,招待从泰国来港探亲的“昆明理农二班”阿莲校友,她想借这次机会和在港的同学见面” 她告訴我:「大约有十多位同学可以参加,考虑到主人翁是住在青衣亲戚家,地点就定在荃湾某酒楼,大家的交通较方便」。 接到兩位校友的电話后,我顿時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这么多年了,有人还記得起我,心情真是激动! 移居香港后的几十年间,大家为着生活,各自奔波劳碌,很少主动去联系老同学,更不知道有多少校友在香港,也没有她們的联络电话。 時光飞逝,六十年一转眼走过了,大家都已是退休年龄,有時候看看泛黄的照片,心中自然而然勾起一串串学生時代的甜蜜记忆…… 六十年代,缅甸政府实行排华政策,所有私人学校收归国有,禁止华文学校办学。大批的华侨子,为了继续上学,从缅甸各地奔赴祖国。一大批学生被安排到昆明华侨补校继续上学……我也是其中一个。我幸运地被安排在理农二班学习,一年的同窗生活,共同下乡勞動,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昆明西山龙门有我們的足跡、大观楼前有我們的留影、翠湖里有我們的欢笑聲迴盪……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64年昆明补校先修班合影     我们这批同学,幸运地参加了1964年的高考,有的考上昆明医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昆明农学院,泉州华侨大学,广州暨南大學,北京外国语学院等…… 国內发生“文化大革命”的那几年,我們浪费了宝贵的時光……1970年毕业分配了,各位同学奔赴祖国各地,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献上了一份力量。 时光荏苒,六十年的人生旅途各自精彩,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六十年后,意想不到大家有缘在香江再相逢,这是大家的缘份和福份啊! 那天見面的時候,各位都是銀髪鬓鬚的老人了,除了在港生活的同学还认得出外,有几位女同学,我真認不出來了,她们脸上的皺紋,告訴了我,人生的滄桑⋯⋯ 我坐在阿莲的左旁,她主动分享:“70年分配到昆明铁路局工作,遇上了她的老公,一位泰国归侨学生,之後跟隨她的先生申请移居泰国。在言語不通况境下,為了生存而如何艰辛创业的經历……”听了她的故事,我由衷地佩服她的坚强和毅力。 阿莲拿出几張当年同學們合影的旧照片,告訴我照片里有多位校友已經不在人世了,语重声長地说:“大家要注重身体啊!要开开心心地过日子,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过完这一生!” 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组“理农二班”,大家继续保持联系,互相关怀,互相勉励。 我真正感受到:朴实的同学情,是最美好的回忆,相聚的日子是如此的甜蜜,上善若水,真诚纯洁!...

  • 侨友动态
    世紀寻亲《难忘的旅程》(作者:阿凱)

    今年初,微信里〝两岸三地〞的亲友群组把我加入,三十多年失去音讯的表兄阿伟,就联絡上我。这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訊带給人们的好处。让千里寻亲的期盼成为現實。 阿伟退休后, 返回台北居住。他打祘去缅甸走一趟,顺便打听一下若安姐的下落。这是母亲的遗愿,一直惦记着缅甸唯一的亲人。「你能否陪我一起去?」他询问我, 他知道我是在缅甸仰光长大,在那里读书生活了十几年。 「好啊!我这几年也在打听她的下落。」,「打算什么时候去?」我很直接地问伟兄。 「三月初就去,好吗?,打算十天的行程就足够了。」他很快地回答我。 阿伟是我二姑妈的长子,抗战前在缅甸仰光出生的。当时二姑、三姑和兄长(即我的父亲)都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一起生活。兄长管理家族的肥皂厂……若安姐是二叔的小女,她和比她大几岁的姐姐若莹,也在这大家庭一起生活,得到二姑妈母亲般的疼爱。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仰光,肆无忌惮地向仰光市各处投弹扫射,一夜间工厂被烧毁,亲人失散,哀鸿遍野,一个大家庭就此被毁了……。二姑一家带着刚满两岁大的伟兄逃难北上,经昆明转到重庆。大陆解放前夕,他们举家搬迁到台湾定居……。 抗战结束后,若安姐就随德聪叔迁居到上缅甸曼德勒(即瓦城)相依为命,靠做小生意生活。姐姐若莹,与她的丈夫白先生则留在仰光,开了一家西餅面包店。生意还不错。有兩位公子:明明和伊明。 「六十年代,我打祘回祖国大陆升学时,若安姐和德聪叔想资助我一部分川资。那是我第一次乘火車上曼德勒,与她們相見。如果她还健在的话,今年应是九十有多的老人了。」我告诉伟兄。 经过一番的筹备,我们打算分別出发。伟兄由台北乘华航、我由香港乘国泰同日直达仰光。在网上预订了价钱适合的酒店,酒店费用全由伟兄包办了。 三月份的仰光,天气还不祘太热。我们计划十天的旅程。 3至4天在仰光游览名胜古迹:金碧辉煌的大金塔、水中佛塔、勃固卧佛,仰光华人区广东大街等……同时向亲朋戚友打听若安姐的情况。 「我母亲抗战前,曾在仰光华侨女子中学教过书,我很想去寻找一下母亲生活的足迹。」伟兄向我说了他的想法。 我帶他到仰光五十尺路下段,一栋建筑楼前,将抗战后筹建新校舍,学校复办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艰难辛苦的办学,历尽沧桑的經过讲給他听……因為我就是該校59年度初中毕业生。 「自从我的姐姐去世后,有好多年没返回仰光探亲,借这次机会去看望姐夫和五位外甥女,也拜访我的表姐和表妹,同時向他们打听知否若安姐的消息……」 出乎意料,原来这几位外甥女,一直有保持着与她在仰光开药房的两位女儿有来往。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这么快就找到了,心情好激动呀!我向兩位外侄女介绍了自己和伟兄这次来缅甸旅游的目的。...

  • 诗词歌赋
    世纪寻亲 (阿凱)

    鼓浪屿寻亲, 家族之足迹, 世纪亲情在, 后辈当延续。 微信威力大, 朋友圈功能, 鹭岛来相聚, 欢乐尽开颜。   世紀寻亲:堂弟堂妹及家庭成員相聚在鹭江(2019.04.20) 【注】4月19~22日乘坐香港至厦门高铁,作世紀寻亲之旅。 2019.04.23 於香港...

  • 侨友动态
    回眸历史 再创明天(作者:阿凯 || 编辑:许艳姝)

    由许均铨先生主编的《缅华文学作品选》2018秋总第四期已经出版了。从 2015年开始,每年澳门缅华笔友都会赠送一本《缅华文学作品选》给我。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缅华笔友,利用自己的业馀时间,抱着赤子之心,写出自己纯朴真实,又生动的故事。内容丰富,作品散发出中华文化和缅甸民族风情,使得除缅甸之外,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缅华侨友。为振兴中华,与时俱进,起作桥梁的作用。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看到这几年来,缅华文学的创作队伍在扩大,尤其是增加了许多年轻的缅甸本土的华侨、华人的作者,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 这本书的第二期,有几篇回忆录,追诉抗日战争时期,缅甸华侨所遭受的苦难和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用笔杆子描写缅甸这块土地上的感人故事,许多优美的诗篇感人肺腑。 从上世纪30年代起至60年代,是缅甸华侨的辉煌时代。华侨的爱国活动,前辈们的事迹和无私的奉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她们的事迹应记在缅甸华侨的历史史册。新中国成立后,由50年代至60年代,中缅两国的各方面的来往,包括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军事交流,华侨的参与,都起了促进的作用。然而, 就在67年6月26日 的一场反华事件中,所有华人的活动和文教事业都被禁止,所有缅华文教资料和报纸都被破坏或毁掉。如何追溯已失去的历史和人物,唤醒人们记住教训,抚平历史伤口,珍惜当今的大好时局,当好中缅两国"胞波“之间的友谊的推手,( 缅甸语”胞波”指亲如同胞兄弟)。这是《缅华笔友会》笔友们要思考的问题。 1965年起,缅甸政局突变,华文学校将收归国有化。从1966年至1998年,缅甸政府奉行“缅甸式社会主义”时期,除缅文和英文外,其他外文报刋、书籍不得出版,华文也属于外文了。这长达35年的光阴,华文报刋、书籍,文学作品只得在少数人手中传阅。这段时期的华文文学作品,只有靠大批移民到世界各地的缅华侨胞,在客地开花结果。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缅甸华侨华人子弟,因没有机会受到华文教育, 看不懂中文, 在家里只会讲缅语或家乡话,对于30至60年代,缅甸华侨的爱国活动,不了解, 这是一件可悲痛事。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中缅两国的关系也逐步改善,1980年代末,缅甸政府也放宽了限制,缅华教育的环境相对放寛了。现在缅甸各地各类华文补习,华人社团以补习班名义开办华文学校有上百学生。近年来,中缅边境贸易的发展,缅北地区对华文教育需求较为迫切,华文学校也获得地方学校政府的许可,纷纷办起来,这些学习华文的青年人,将为缅华文学创作播下火苗。 回顾历史,将记忆写入文学记录。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缅华文学作品也可以在网上发表。目前缅甸的华文网站也有好几家。虽然我的写作水本有限,我也鼓起勇气,经过资料收集,向老一辈的老师了解情况,整理。借助这些平台,将我所知道的事件和前辈的故事发表在缅甸华文《缅华网》、南加州缅华网…..等。从2016年3月份开始,先后发表了以下几篇文章: 缅甸华侨体育总会活动(2016.03.01); 真心诚意、无奉献的曾福才老师(2016.03.03); 我所知道的缅甸仰光「中正」中学(2016.03.19) 缅华爱国团体「店联」的活动点滴(2016.03.24); 我所知道的廖贊魁校長的点滴(2018.06.06); 黄君珊的故事(2018.09.05)。 我相信以上的几篇文章,也許可以誏缅甸学习华文的年青这一代,对上世紀缅甸华侨的历史人物和活动有所了解。以下就摘取一篇和大家共同分享: 缅甸华侨体育总会活动点滴 (1949~1965) 华体会的组成是缅甸华侨中爱好体育运动的侨领, 知名人士及爱国侨校, 侨团的代表等成员选举组成. 她是一个业余组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完全是这些热爱和关心体育运动人士,响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体育的号召:”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海外华侨方面也受到影响和鼓舞, 在这种形势下, 缅甸华侨的体育运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当时, 由二、三百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 发展到上千人参加,在开幕式上也增加了由各侨校联合表演的千人操,由十几个篮球队发展到四十队,参加比赛,三、四个单位参加的缅属组球赛也增加到三十左右 。 这个成就当然是广大侨胞对祖国热爱和受祖国政府重视体育运动的影响分不开的。如1955年2月18日举办了缅华第15届体育运动会。 到了1961年2月已举办第20届华运会了。 1961年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访缅最活跃的一年,从元月份开始,先后接待的体育代表团访缅的有:中国解放军体育代表团,包括足球代表队一行21人访缅友谊赛; 中国武术代表队一行19人访缅表演,中国乒乓球代表队于 1961年11月6~15日访缅表演赛等。另外, 也接待了中国举重代表队访缅。华体会安排各项的友谊赛和表演,为促进中缅两国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担当重要角色,这些活动对普及和提高缅甸华侨体育活动也起了很大作用,为推广体育运动,提高篮球水平,交流经验,并进一步与缅属地区取得联系,促进中缅友谊及达到直接访问的要求。华体会组织了两个篮球队分两路于1961年4月间访问缅属土瓦、丹老及三角洲一带。 1964年中缅田径友谊赛更是侨胞们盼望已久的一项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中缅两国间在体育运动上的来往是多样化的。这是首次来访的田径赛,使中缅两国运动员及人民之间的友谊增进了一步。在比赛过程中,不但给侨胞及缅甸朋友直接欣赏到较高水平的田径技术,同时中国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和技术表现上也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和启发。   1964年4月起在陈伯甫先生的倡导及经华体会的具体筹组下,还组织了爱好健身运动的各界男女侨胞利用晚上业余时间, 每晚在华商会大礼堂 举办太极拳学习班, ...

  • 侨友动态
    香港西九《戏曲中心》(阿凱)

    踏入2019 年,新年伊始,香港迎来第一件值得喜悦的大事: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 将于元月20日正式开幕。这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兴建西九文化区大计的20周年的大喜事。她 的落成,标志着香港粤剧艺术发展走上新的里程碑。 从2009年粤剧艺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踏入10个年头。《戏曲中心》的建 成,将会成为促进本地和国际间推广戏曲的平台。对戏剧的欣赏和普及;对培育新一代人才提供 了公共空間。国粹傳承,薪火相傳。 随着2018年10月24日粵港澳大桥的通車,实現了大湾区一小時生活圈,三地民众來往方便;西九高鐵順利通車,連結全国高鐵网,每日帶來几十万的旅遊客,必将順道前來享受这殿堂級的粵、樂、茶韻。让观众亲身體驗戏曲艺术於民間普及的獨特氛圍。丰富人們对傳統文化的认识。 由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是《戏曲中心》的开放日。我和家人特意走进这半开放式的中庭精心設計的建築。深深被吸引在这熙熙攘攘的鬧市里,可以停下來参观和欣賞这樣美的艺术作品。 《戏曲中心》大堂 《戏曲中心》正门入口處 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将呈献精选的各种折子剧目,等待你前来欣赏,细味戏曲之美。 2019-01-01    阿于香港      ...

  • 华文文苑
    港珠澳一日遊(阿凯 2018.11.01 于香港)

    11月1日 , 我们一家三口, 带着兴致勃勃的心情, 试乘坐跨境直通车, 亲身体验港珠澳 大桥的宏伟建筑。分亨作为中囯人的喜悅心情。感恩中囯工程技术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上午十时左右, 从九龙旺角太子站, 乘坐每半小时一班的跨境直通车, 大约半个鈡就到达香港口岸。香港居民自助过关后,乘回原跨境直通车就可直达目的地:珠海口岸或澳门口岸。另一种选择,自己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到达香港口岸过关后, 可乖专用金色巴士,直达目的地。全程约一小时内完成。坐在车内, 沿途饱览大桥工程的雄伟风貌。你会由衷的感慨:   大桥牵动港珠澳    ...

  • 华文文苑
     庆祝武夷山(香港)侨友联欢会(阿凱)

    金秋送爽吻笑脸           武夷山(香港)侨友              狮子山下来相聚      ...

  • 精彩转载
    我所知道的廖赞魁校长的点滴(阿凯)《緬華網》

    仰光华侨小学校长廖赞魁先生 作者:阿凯 廖赞魁先生是上世纪40-60年代,缅甸仰光十八条街华侨小学校长。我认识廖校长是50年代末,我搬到舅母家住的时候,廖校长一家,就租住在舅母(邱月英)的同一层楼, 一个较大的隔房。一家人的生活很简朴。因为华侨小学就在附近,很方便。 廖校长是福建漳州人(1909年出生),一家有七口。师母丘色色是厦门新垵村人。我舅母也是新垵村人,也许是同乡,又同在华侨小学教书,所以学校的师生都称呼她们俩:廖邱姓和小邱姓。(闽南语的称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逃难到中国的缅甸华侨复员返回缅甸。原在缅甸三角洲“山芭”——礼低埠中华小学任教的张基良老师离任,廖赞魁先生到当地任教。经过一段日子后,由于工作需要,他就离开礼低埠,回到仰光华侨小学任校长一职,并筹备兴建新校舍的工作。廖校长积极参与上世纪50-60年代缅甸华侨社会具重大历史意义的爱国活动。 1945年缅甸华侨原有的教师组织已不能适应时势的发展,为争取广大教育的权益,在杨章熹、陈白澄、萧维梅、徐曰琮、黄重远、廖赞魁、林竹等人仕,多方联络,于1949年4月22日,召集侨校有关领导和教育界知名人士,经广泛讨论,达成了成立缅华教师联合会的决定。 前排右起第六为 曾福才、第七为 廖贊魁 (照片来源: 曾福才在缅工作20年影集)     在缅华教师联合会的带动下,廖赞魁校长也是一位带头采用新中国出版的“新华课本”,1949年新中国立不久, 廖校长也是在学校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的领导者之一。     廖校长办教育不遗余力,一直带领华侨小学全体师生,从创办初期十几位师生,校舍是草屋搭成的,(还要避日军空炸,走防空),到1965年收归国有前的两幢校舍,学生人数达千多名。...

  • 诗词歌赋
    思乡愁(阿凯 香港)

    思乡愁, 永远的故乡, 金碧辉煌大金塔, 雄伟屹立的《钟楼》, 从未忘记那熟悉的城市。 思乡愁, 迷惘的故乡, 海外游子的忧愁, 惦记亲人音容笑貌, 舍不得却无法回居的地方。 思乡愁, 怀念的故乡, 半个世紀的期盼: “春节文化活动” 画面再重現, 喜悅热泪滿盈眶, “瑞苗胞波” 友谊情不断, 但愿同心共筑更灿烂! 2017 -02-09于香江 注:2017年, 从缅甸仰光亲友传来的信息和视频, 激动人心, 为这次自上世纪六十年 代缅华侨胞欢庆节日的”春节文化活动”, 再次绽放而感动!...

  • 华文文苑
    一桩见闻有感 - 生死就在十多秒之间(阿凯  香港)

          人的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生死有时就在十多秒之间发生。一位机智的年青男子,伸出仗义之手,让一位老人从生死攸关之時,逃过一劫,安然无恙。         以下要描述的这一段真人真事,是在2017年2月25日中午, 香港九龙旺角某一个大型商场内, 一家酒楼里发生的。         话说香港的居民, 每逢星期六、日或假日都习惯同家人、或亲朋戚友上酒楼饮茶聚会。我和家人喜欢到这家酒楼,因它的大堂宽敞光亮。有时候, 要轮候1-2小时才有座台。         这天中午, 酒楼大堂里, 离我座台不远, 突然有人大声叫喊起来, 只见一位年约60岁左右的老人在座位上像癫痫症似地抽筋着, 咬紧着咀唇,不醒人事,他的老伴赶忙走到身旁,揑开他的咀吧, 将她手指插入他的咀里, 防止他咬舌。这一情景吓坏了旁边的茶客, 不知所措。老太婆大声呼叫站在近旁的侍应:赶紧打”999” 报警,要求派救护车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隔位座台的一位中年男子,不慌不忙地走到那位发病的老人身旁,他观察了一下,接着大声叫在旁的人帮忙拉开老人的座椅, 好让这位老人就地躺下来。接着,这位中年人又大声叫着: 谁有带糖果, 赶快拿过来……。果然, 有位年轻女子飞快地走到跟前,拿出一粒糖给了他, 立刻塞进那发病的老人咀里……。就这几十多秒钟的功夫,那位老人苏醒过来了,并且还能自己站起,坐回座椅, 像似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 很镇定地向大家说: 对不起, 我没事了,谢谢大家 ...